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时间:2022-12-28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9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黄河颂》

一、内容赏析

(一)序曲

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

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的精神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四、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作者简介: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老山界》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 — 1996)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chéng :盛饭 shèng :茂盛

嚼 jué :咀嚼 jiáo :细嚼慢咽

觉jué :觉得jiào :睡觉

四、理解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五、课文结构

第1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2—33段)。

第3部分: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

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

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

利的坚强意志。

“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七、问题归纳

1.这一些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拟人) “叹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度不满。

4.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土地的誓言》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 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课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斑斓:灿烂多彩。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5.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秽:肮脏的东西。

8.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五、问题归纳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泛滥”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贬义,这里贬义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4.“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5.“红熟的浆液”指的是什么?

“红熟的浆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强调精神与土地的契合,体现出作者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6.品味“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句话的含义。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7.品味“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这句话。

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8.“埋葬”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愤的心绪。

9.“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

10.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木兰诗》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 (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 (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当局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累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六、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 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七、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黄河颂》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黄河颂》学习内容全解

...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第二部分第一层: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部分第二层:送黄河,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第二部分第三层:学黄河,诗歌的尾声,...

2022-11-21 #经典句子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

...(一)导入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

2023-10-03 #经典句子

三首著名诗句 道尽文字运用奥妙 诗词创作就这么简单 你也可以

三首著名诗句 道尽文字运用奥妙 诗词创作就这么简单 你也可以

...海的这种广袤空间,而不是黄河到海这个动作,亦不是要描写黄河本身。“入”字本身就包含有了到这个意思,所以不必说到。那有用“向”字可以吗?“向”字也不行。向字非动作,是个虚词,强调的是方向。所以用向字的话...

2022-12-28 #经典句子

四年级下册描写颜色的句子

四年级下册描写颜色的句子

1、阳从西山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玫瑰色之中。2、是谁惊动了她?我回头望去,只见一轮红日正在缓缓滑落,将西边的天空染得通红。哦,是夕阳。瞧,那夕阳边的云霞,好似得到了夕阳的赏赐,变得欣喜...

2020-07-29 #经典句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章思想内容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3.重点...

2022-12-07 #经典句子

七年级下册语文 《木兰诗》 课文学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 《木兰诗》 课文学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2023-07-29 #经典句子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配套习题 有利于巩固复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配套习题 有利于巩固复习

...的渴望。⑵《凉州词》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诗中描写了边塞的一场盛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表现了戍边战士的豪迈气概以及视死如归的勇气。⑶《夏日绝句》的作者是_____代词人_________。诗中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

2023-08-04 #经典句子

家长们一起学习吧:小学生写景作文与游记作文有何异同 如何写

家长们一起学习吧:小学生写景作文与游记作文有何异同 如何写

...。这篇我们如约来对比学习小学生写景作文与游记作文。描写景物,表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域风貌,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大自然的奇妙,是记叙文的又一个重要类型。要写出有特色的景物同样是山,我国的四大名山各领风骚...

2022-12-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