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专题01《世说新语》二则(实战训练)(解析版)

时间:2022-11-26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97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0 分钟。

《世说新语》二则(实战训练)

一、(2019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题)

古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

【乙】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①.饮酒醉,过而击,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选自《韩非子》)

【注】:①戒:警戒的信号。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后贼追至 贼: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 以:

③使人止之 使:

④击鼓而民不赴 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中国教育@出#版网&*%]

②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

(3)请分别概括华歆、王朗、楚厉王三人的品质特征。

【答案】:(1)①强盗; ②因为; ③派遣; ④表示转折,却。

(2)①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

②我喝醉了跟旁边的群臣嬉闹,错误地击了鼓。

(3)华歆:守信用、讲道义;王朗:极端自私、背信弃义;楚厉王:不重视诚信,随意说出戏言,知错能改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贼”:强盗。“使”:派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本所以疑:原本感到为难的。戏:开玩笑,闹着玩。

(3)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从甲中看出:华歆处事谨慎,考虑事情全面,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

原来是他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当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看出楚厉王:不重视诚信,随意说出戏言,知错能改。

【译文参考】

【甲】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敌人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乙】 楚厉王遇到紧急的情况就用击鼓来召集老百姓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误拿起鼓槌击鼓,老百姓都大为惊慌,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厉王说:“我喝醉了酒就同大臣们开玩笑,误敲了鼓。”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

二、(2017年广东深圳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9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7.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

(3)无案牍之劳形 (4)谈笑有鸿儒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何可一日无此君!

9.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3分)

【答案】

7.(1)这 (2)指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形体、躯体 (4)读书人

8.(1)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2)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9.共同点:从居住环境来看,刘禹锡居住的陋室和王子猷寄住的空宅都很简陋,但是由于居住的主人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而不显得简陋。

看法: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刘禹锡和王子猷一样,拥有高尚的品格。我的身边有很多家境不好的同学,但是我认为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具备优秀的品格与良好的修养。

【解析】

7.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能力。全部来源于课内文言文,相对简单。回答时,一定要仔细谨慎。“斯”,指示代词,“这”。“馨”,只回答本意“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是万万不够的,必须要答出文中的含义“德行美好”。“无案牍之劳形”的“形”,“形体”,课文中指“身体、躯体”。“谈笑有鸿儒”中的“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

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常用的方法:增、删、调、留、换。“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文言句子中,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1)“孔子云:何陋之有?”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值得注意)。(2)第二个句子,建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翻译即可。注意关键字“何”,解释为“怎么能”。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了“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的提示,环境的相同之处已经有点不言而喻了,所以考生需要点出“主人的品德高尚”即可。考生如果读不懂课外文言文,可根据陋室铭的主旨可以猜想出来。至于谈谈看法,则务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答。这是考生容易忽略的,需特别注意。

三、(2016年江西省中考题)

古文阅读(12分)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啮⑤破即吐之。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你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啮(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或许。杜、许,不译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瞋( ) (2)数( ) (3)阙(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11.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8.A9.(1)瞋(同“嗔”,发怒意思) (2)数(诘责,数落) (3)阙(缺少) 10.(1)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 (2)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11.王蓝田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宽容别人),为人坦率。

【解析】8.考查断句的能力,注意弄通句子的含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即可。A应为:复于地取/内口中。 9.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瞋”“阙”都为通假字,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10.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11.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记叙的事件,分析王蓝田的言行,可知王蓝田是一个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为人坦率的人。

【参考译文】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蓝田侯王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不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 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四、(201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7.与“母子相视而笑”中的“相”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儿童相见不相识

D.相形见绌

8.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居庙堂之高

B.时人莫之许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0.请写出你学过的初中文言文中与“相委而去”中的“委”意思相同的一个句子来。(1分)

1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与“案牍”各指什么?(2分)[来源:学#科#网Z

#X#X#K]

12.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分 )

A.陈太丘与元方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们相约到遥远的地方去;结果陈太丘不守约迟到了,元方的父亲就离去。这件事怨陈太丘。

B.《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说院子里满地都是澄澈的水,仔细一看,原来真是水,而且水里面藻、荇交错,相映成趣。

D.《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说,孔子认为:刘禹锡的房子一点也不简陋,因为刘禹锡道德品质高尚。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答案】

7.D

8.A

9.(l)约定 (2)台阶 (3)道歉 (4)只,仅仅

10.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1.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

12.B

13.(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解析】

7.考查一词多义现象。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例句中“相”的字义,再分析各句中“相”的含义,进行比较。D项与例句中的“相”皆为“相互”之义。

8.考查文言虚词用法。象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例句中“之”的字义,再分析各句中“之”的含义,进行比较。A项与例句中的“之”皆表示前后内容的倒装。

9. 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先要会翻译句子,根据句意来判断词语的含义。解词时注意特殊用法的词语。

10.首先根据短文了解“相委而去”中“委”的意思为“放弃”,再联想所学的课文(《孟子三章》),写出句子,注意不要写错字。

11.本文段选自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解释即可,注意两词借代的特点。

12.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A是元方的父亲没如约,C“如”字说明“积水空明”是比喻月色,不是院子有水,D不是孔子认为,是作者引用孔子的话自己认为,故答案为B。

13.要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引”“顾”“以”“存”“徒”,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五、(2019山东中考模拟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节选自《世说新语》)

(丙)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jī)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有改动)

17.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万象更新

B.明公方以孝治天下 来日方长

C.君不能共忧之,何谓 太守谓谁

D.籍由是不与世事 与世无争

18.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裴 楷 往 吊 之 籍 散 发 箕 踞 醉 而 直 视 吊 唁 毕 便 去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20.《世说新语》一共有三十六门,根据你对(乙)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乙)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哪一门?( )

A.文学 B.雅量 C.自新 D.任诞

21.结合(丙)文具体内容分析阮籍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7.B

18.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19.(1)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淡淡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小舟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带酒挟琴来拜访,阮籍十分高兴,才露出黑眼珠来。

20.D

21.文司马昭想通过联姻笼络阮籍,阮籍若直接拒绝其要求,免不了杀生甚至灭族之祸;若答应他,就必须与之同流合污了。进退两难之际,阮籍选择将自己灌醉,选择回避,这件事也就“不得言而止”,他借着“醉酒”保住自己的生命与人格。可见阮籍是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富有生存智慧的人。

【解析】

17.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还/更新。B:都是“正”的意思。C:说/是。D:参与/和。故选B。

18.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裴 楷 往 吊 之 籍 散 发 箕 踞 醉 而 直 视 吊 唁 毕 便 去”翻译为“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据此断句为: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19.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惟”意思是“只”,“而已”意思是“罢了”。(2)“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句中“赍酒挟琴”意思是“带着琴拿着酒”,“造”意思是“拜访”,“乃见青眼”意思是“才露出黑眼珠”。据此翻译即可。

2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任诞指任性放纵,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乙文中写了阮籍在为母亲服丧其间还喝酒吃肉,反映了他的真性情。故选D。

21.出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丙文中“不与世事”,“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可以看出阮籍是一个聪明、有智慧、懂得保全自己的人,“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据此作答。

【译文参考】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阮籍在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对晋文王说:“您正在用孝道治理天下,可是阮籍身居重丧却公然在您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荒漠地方,以端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哀伤劳累到这个样子,您不能和我一道为他担忧,还说什么呢!再说有病而喝酒吃肉,这本来就合乎丧礼啊!”阮籍吃喝不停,神色自若。

阮籍在葬母亲的时候,蒸熟一个小肥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向母亲遗体诀别,只是叫“完了!”总共才号哭了一声,就吐血,身体损伤。衰弱了很久。

(丙)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当初晋文帝司马昭想为晋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结为亲家,阮籍醉了60天,司马昭没有机会说话就停止了打算。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等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六、(2019年浙江中考模拟)

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乙)周处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河”)两兄弟,都是当时著名文学家。

1.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有责备的意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吕蒙自得、自豪、自信如在眼前。

B.鲁肃拜蒙母表现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也说明一个人因为读书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

C.“亦何忧令名不彰邪”中“邪”表示感叹语气,表现陆云对周处名声不佳的责备意味;“朝闻夕死”表现古人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与渴望。

D.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担心太迟了,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⑵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4.吕蒙和周处都有改过自新的经历,但两文写法各有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或说处杀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杀虎/入水击蛟

2.C

3.⑴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解历史罢。⑵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4.前文重点写孙权用现身说法来劝吕蒙,用语言描写为主,通过鲁肃的言行来侧面描写变化结果。后文重点写周处以动作描写为主,从乡人的反应主动感悟到自己的过错,听从贤士规劝,弃恶扬善。文处处充满矛盾冲突,曲折陡峭。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可知应划分为:或说处杀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杀虎/入水击蛟。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C.“亦何忧令名不彰邪”的意思是“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这是陆云在鼓励周处改邪归正,没有责备的语气。故C项说法不正确。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或”,有时。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内容来分析异同即可。《孙权劝学》中首先孙权现身说法,用“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来劝说吕蒙读书,主要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然后通过鲁肃的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和行动“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吕蒙进步之大。《周处》中“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运用动作描写,写出周处从乡人的反应主动感悟到自己的过错,然后听从陆云的劝告,终于“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行文充满矛盾冲突,曲折陡峭。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七、(2019年天津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荣①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③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过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顾荣:字彦先,今属江苏人。②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炙,烤肉。③同坐:同席的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应人请 尝:______

(2)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岂:______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

12.顾荣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0.(1)曾经 (2)难道、怎么

11.每当遇到危难,常常有一人在自己身边。

12.关心别人,平等待人;好人有好报。

【解析】

10.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岂”是“难道、怎么”;“尝”是古今异义词,“曾经”的意思。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经(经历)、常(常常)、左右(身边)”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2.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文意的概括。从文本中叙写的顾荣对别人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得到别人不离左右的回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关爱他人的人。据此很容易得出启示:善有善报,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在宴会上,顾荣发觉那个端送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尝尝烤肉的神色,于是把自己那一份烤肉送给了他。同席的人讥笑顾荣,他说:“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滋味的道理呢?”后来遭遇(永嘉)战乱,顾荣渡江避难,每到危急的时候,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问那个人所以这样的缘故,原来那人就是当初吃到顾荣给烤肉的侍从。

八、(2019年广西中考模拟)

文言文阅读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驎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⑤无用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率:率直。②尽讦漠(xūmó)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赠贶(kuàng):赐予。④乞:这里指“赠送”。⑤陈:陈述。⑥翛(xiāo)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13.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

A.村中闻有此人/骥之闻命

B.悉受所饷/悉如外人

C.缘道以乞穷乏/缘溪行

D.不足为外人道也/征为长史

14.下列各句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

B.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

C.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

D.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

15.下列对选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村人“皆叹惋”,是为外界变化之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叹惋。

B.甲文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乙文荆州刺史桓冲想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就聘刘驎之任长史,刘驎之鞠躬尽瘁地帮助他。

D.甲乙两文中两人都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但在乙文中刘驎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

1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

【答案】

13.D

14.A

15.C

16.(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2)碰到自己缺衣少食时,村中人也同样帮助他。

【解析】

13.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A.村中闻有此人/骥之闻命(闻:都是“听说”的意思);B.悉受所饷/悉如外人(悉:都是“全、都”的意思);C.缘道以乞穷乏/缘溪行(缘:都是“沿着”的意思);D.不足为外人道也/征为长史(向/做)。故答案为D。

14.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的意思是: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故答案为A。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乙文中刘驎之没有鞠躬尽瘁地帮助他。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辞去职务。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要(通‘邀’,邀请)、设(摆设)、作食(做饭)”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值(遇到)、匮乏(指缺衣少食),如(帮助)”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参考译文】:

【乙】南阳人刘驎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 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 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 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九、(2019年山东中考模拟)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①,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②之。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④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⑤之常⑥,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⑦其存之⑧。”

——《世说新语》

注释:①水俭:水涝歉收。②啖:吃。③率物:为人表率。④豁:抛弃。⑤士:读书人。⑥常:常态。⑦尔曹:你们。⑧存之:谨记

2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饭 粒 脱 落 盘 席 间 辄 拾 以 啖 之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2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赞扬了殷仲堪哪些品质?

【答案】

22.饭 粒 脱 落 盘 席 间 /辄 拾 以 啖 之

23.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

24.示例:殷仲堪身为荆州官员,“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以及他对子弟的教导,可以看出他具有生活俭朴、以身作则、安贫守志的良好品质。

【解析】

2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的意思是: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惟(只)、士(读书人)、焉(怎么)、损(抛弃)”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4.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和具体的描写分析作答。从其“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和“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可以看出,殷仲堪具有生活俭朴、以身作则、安贫守志的良好品质的官员。据此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十、(2019年江苏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谢安深算》,完成后面小题

谢万①北征,常以啸咏②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公③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从容④谓万曰:“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 万从之,因召集诸将。都无所说,直以如意⑤指四坐。云:“ 诸君皆是劲卒。” 诸将甚忿恨之。谢公欲深著恩信,自队主将帅以下,无不身造,厚相逊谢。及万事败,军中因欲除之。复云:“当为隐士。” 故幸而得免。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 ①谢万:东晋名士,谢安的兄弟。②啸咏:啸歌吟咏,有音乐性的咏叹,能寄托文人的风骨和气质。③谢公:即谢安,东晋政治家、名士,淝水之战立大功。④从容:随口。⑤如意:器物名,作指划和防身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说众心(_______)

②诸将甚忿恨之(_______)

③无不身造(_______)

④及万事败(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幸而得免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抟扶摇而上者(《<庄子>一则》)

C.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D.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宜 数 唤 诸 将 宴 会

4.翻译下列句子。

(1)都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谢安的“深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取悦,使…高兴 恼怒 亲自 等到

2.B

3.宜/ 数 唤 诸 将/ 宴 会

4.(1)他什么也不说(完全不说什么),只是用如意指着四周在座的人。(2)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5.预见高傲的谢万必将北征失败;劝谢万和属下处好关系,注意笼络人心;亲自慰问将士,礼贤下士;知晓兄弟的为人性格,为兄弟谋划脱罪后的去处。(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身”:亲自。词类活用词,“悦”,形容词做动词,使…高兴。

2.A表转折。B与例句都是表修饰。C一会,不久。D表顺接。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文意:应该经常召集将领们宴会。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宜/数唤将/宴会。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①句:以:用。补出省略的主语。②句广才:增长才干。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谢安的语言描写,“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可知谢安注重和属下处好关系,注意笼络人心;“谢公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可知谢安有先见之明;“当为隐士”可知谢安为兄弟以后着想,谋划脱罪后的去处。

【译文】

谢万北征时,常常凭着长啸吟咏自命不俗,从不体恤全体将士。哥哥谢安器重爱护谢万,但也明白他肯定要败,就一起随军出征,他随口对谢万说:“你作为元帅,应该经常召集将领们宴会,由此让大家能心情愉快。”谢万听从他的建议。于是就召集将领们聚会,什么也不说,只是用如意指着大家,说:“ 你们都是勇猛的士兵。” 众将听罢非常气愤。谢公想在将士中加强恩德威信,自主帅以下的大小将领,他都亲自去拜访,诚恳地表示了道歉。等谢万兵败,军中的人想除掉他。谢安又说:“这样的人应该去作隐士。”谢万这才得以幸免。)

十一、(2019年陕西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大将军既为逆,屯军姑孰。晋明帝以英武之才,犹相猜惮,乃箸戎服,骑巴賨马,赍①一金马鞭,阴察军形势。未至十余里,有一客姥,居店卖食。帝过愒②之,谓姥曰:“王敦举兵图逆,猜害忠良,朝廷骇惧,社稷是忧。故劬③劳晨夕,用相觇察,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与客姥马鞭而去。行敦营匝而出,军士觉,曰:“此非常人也!”敦卧心动,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命骑追之,已觉多许里,追士因问向姥:“不见一黄须人骑马度此邪?”姥曰:“去已久矣,不可复及。”于是骑人息意而反。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赍(jī):携带。②愒(qì):同“憩”,休息。③劬(qú)劳:劳苦。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阴察军形势(________)

(2)行敦营匝而出(________)

(3)去已久矣(________)

(4)于是骑人息意而反(________)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晋明帝以英武之才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姥其匿之 安陵军其许寡人也

C.便与客姥马鞭而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帝过愒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敦举兵图逆,猜害忠良,朝廷骇惧,社稷是忧。

(2)命骑追之,已觉多许里。

7.简要概括晋明帝是如何脱险的。

【答案】

4.(1)暗中 (2)沿着(走) (3)离开 (4)通“返”,返回

5.D

6.(1)王敦起兵图谋叛乱,猜忌并且陷害忠臣良将,朝廷惊恐,我担心国家的命运。

(2)下令骑兵去追赶他,可是已经相距很远了。

7.晋明帝以国家命运为由请求卖小吃的外乡老妇人帮忙隐匿行踪,最终脱险。

【解析】

4.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阴”:暗中。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5.D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都是代词。A前者“凭借,依仗”,后者“把”。B前者表希冀的语气副词“希望”,后者表肯定的语气副词“一定,必须”。C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举兵”:起兵。“猜害”:猜忌陷害。“社稷”:国家。“骑”:骑兵。“多许里”:很多里。

7.要求简要概括晋明帝是如何脱险的。属于对文言文要点情节的提取。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用相觇察,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与客姥马鞭而去”“去已久矣,不可复及”等情节或描写,皆可得出晋明帝以国家命运为由请求卖小吃的外乡老妇人帮忙隐匿行踪,最终脱险的答案。

【译文】

大将军王敦已经发动叛乱, 把军队驻扎在姑孰。晋明帝依仗文才武略,也还疑惧他,于是就穿上军装,骑着良马,拿着一条金马鞭,去暗中察看王敦军队的情况。离王敦的军营还差十多里,有一外乡老妇在店里卖小吃,晋明帝经过那里停下来休息,对她说:“王敦起兵图谋叛乱,猜忌并且陷害忠臣良将,朝廷惊恐,我担心国家的命运,所以早晚辛劳,来侦察王敦的动向。恐怕行动败露,可能陷于困境。我被追击的时候,希望老人家为我隐瞒行踪。”于是把马鞭送给这位外乡老妇就离开,沿着王敦的营区走了一圈就出来了。王敦的士兵发现了,说:“这不是普通人啊!”王敦躺在床上,忽然心跳,说:“这一定是黄胡子的鲜卑奴来了!”下令骑兵去追赶他,可是已经相距很远了。追击的士兵就问刚才那位老妇:“没有看见一个黄胡子的人骑马从这里经过吗?”老妇说:“已经走了很久了,再也追不上了。”于是骑兵打消了追赶的念头就回去了。

十二、(2019年吉林中考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谢公泛海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①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③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④,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太傅:谢安,下文“公”亦指太傅。盘桓:徘徊;逗留。泛海:坐船出海。②唱:提议。③神情:精神兴致。王:通“旺”。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④说:通“悦”,愉快。⑤承响:承,应声。响,声音。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诸人色并遽(________) (2)公徐云(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3.选文在塑造谢太傅这个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案】

1.(1)一起,都 (2)慢慢地

2.船夫因见谢太傅神态悠闲,神情愉悦,便继续向前(划去)不停止。

3.特点:神态描写细腻,与诸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性格:沉静镇定、临危不乱。(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并”:一起,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慢慢地”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舟人”:船夫。“以”:因为。“说”:同“悦”。“去”:离开,向前划。

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一问,可分析“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与“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等句,即可看出对谢太傅神态描写细腻,与诸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二问,可分析“舟人以公貌闲意说”“公徐云”等句,可见谢太傅是一个沉静镇定、临危不乱的人。

【翻译】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既然如此,那就回去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专题01《世说新语》二则(实战训练)(解析版)》,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写作文时如何描写动作?金庸的这个句子教会你写动作的4个技巧

写作文时如何描写动作?金庸的这个句子教会你写动作的4个技巧

怎么才能在作文中写出优美的句子,设计出吸引人的结构呢?只有靠我们不断的去读文章,读句子,读词语。读过之后,把对方的精华的吸取过来,变成自己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读文章。相比写景与写物,记事类作文要相...

2022-12-13 #经典句子

“赏析句子”题怎么做?——人物动作描写的赏析方法

“赏析句子”题怎么做?——人物动作描写的赏析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带有“人物动作描写”的句子。在平时的文章里,我们常常看到句子中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今天文章的主题,是...

2022-11-16 #经典句子

描写久别重逢的句子怎么写?从动作 神态 语言三个方面来下笔

描写久别重逢的句子怎么写?从动作 神态 语言三个方面来下笔

描写久别重逢的情景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表达欣喜而热烈的心情,还有一种是呈现出含蓄而内敛的情景。两种情况要分开描写。首先,为了表达含蓄而内敛的心情可以这样来写:动作描写:多年不见,此刻他就站在她的面...

2022-11-1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