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没人理解我!”儿媳妇一句话 这位婆婆彻底崩溃!这几年太难了

时间:2022-11-23

似乎是很多帮子女带娃的老漂儿的心之所向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2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想回老家。

似乎是很多帮子女带娃的老漂儿的心之所向。

有人果断用行动表达,有人默默藏在心里。

“为了帮我,我爸妈像大树一样被连根拔起了。”

这是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后台一位网友的留言。

杭州老漂的故事很多很多,他们的心事真正懂的人又有多少?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陈斌华就遇到过不少向他求助的老漂儿。“他们患上了相同的疾病,叫‘适应障碍’,就像刚刚上学的孩子,要适应陌生的新环境。”

62岁的阿珍(化名)就是其中一例。

她和老伴从四川来到杭州,当初说好的,就是来带孙子,一眨眼3年了。

老伴儿患有轻微的埃尔茨海默症,记性不太好,反应也慢一拍,所以家里的不少活儿都是阿珍干的。

可是刚来杭州半年,阿珍就浑身疼痛,尤其是腰背部,做了各项检查,没有明确疾病。

几经辗转,儿子带着母亲找到了陈斌华,经过各项评估,阿珍的抑郁、焦虑指标很高。

医生问她怎么回事。

阿珍摇摇头:“有苦不知道向谁倾诉。”

老伴儿有病,儿子儿媳忙碌,小孙子还不懂事,阿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敏感和郁闷,“没有人能够理解我。”

有一次,她差点崩溃。

她把感冒的孙子从幼儿园接回家,又让孩子出去玩了会儿。她还要忙着做饭,儿媳下班回家随口问了一句:“感冒药给他吃了吗?”

阿珍忘记了。

儿媳嘀咕了一句:“出去玩比吃药重要吗?”

仅仅因为这句话,阿珍爆发了。“我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没有一句好话,反而还责怪我,太难了。”

类似的事情挺多。阿珍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太小题大做,可就是控制不住情绪,越发低落和难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阿珍的病情缓解了好多,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跟老伴儿回老家去吧。”陈斌华这样建议。

阿珍难得一脸喜悦:“那我肯定就会好了。”

陈斌华告诉小时新闻记者,老漂儿的心理问题不能忽视。

作为“中流砥柱”的子女,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无可厚非。但既然把老人接到了身边,给他们分一些关注度,也非常有必要。

“老人很多情绪都不会主动表达,那作为子女就要多去观察。”陈斌华说,一旦父母有个头痛脑热或者腰酸背疼,有时候不仅仅是身体,心理上的问题也需要考虑:“比如说,父母的话是不是变少了?脸上的笑容是不是也少了?是不是经常一个人发呆?言行的异常要尤为注意。”

如何从心理上打破壁垒?

陈斌华用了一个词,“双向奔赴”。

作为子女要懂得,在曾经的家庭结构中,父辈的地位很高,有决策权。但是到了子女家中,家庭地位发生了变化,父辈不再是主角,做什么事说什么话甚至需要顾及子女的“脸色”。两代人生活,教育程度、成长环境等等不同,必然出现代际冲突。

陈斌华建议,如果要老人适应新环境,首先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和原本尽量接近的环境,让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尽量维护心理定势。“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的时候,可以征询老人的建议,让他们当家做主,把握决策权,他们就会感受到,哦,和以前差别也不大嘛。”

作为老人,也要清楚认识,自己搬来子女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定位要清楚。如果只是纯粹来帮帮忙,那就要“放得开,想得开”,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子女。“现在很多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在教育上,观念的不同导致矛盾激化。老人一定要清楚,教育就放手吧,让儿子去管孙子,不需要插手。”

更为重要的是,从老家来杭州之前,双方的沟通一定要到位。老人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心理建设:我去杭州干什么;我是怎么打算的;遇到事儿了要怎么解决;解决方式是否我能够承受……子女要为老人创造环境,说好只是接送孩子,那就不要让父母做太多,不要有了一胎,又生二胎三胎……

“时代在变化,观念也会变迁,明白代际冲突产生的社会原因,也就要放下冲突中的抱怨,互相包容迁就。两代人的相处即使冲突和矛盾无法避免,却也饱含柔情与体谅,代际冲突是表面的,但亲情依然不变。”陈斌华说。

从不打扮的奶奶涂上了口红,

杭州有个老漂“韩队长”带伙伴们微旅游:

找回自己找回快乐

每周三,都是杭州西湖区物华小区的老人们最期待的日子。

在这天,老人们美美打扮一番,带上餐盒,一起走进杭州风景里。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背后,是韩佩新和老伴金传波七年来的坚持。

韩佩新和老伴金传波也是杭州老漂中的一员。

老漂们如何走出心灵的困境?这对“60后”东北夫妻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感悟。

来杭州头三年,一直想回大连:

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

2009年,57岁的韩佩新第一次离开生长大半辈子的大连,一路南下来到杭州。

大女儿浙大研究生毕业,在杭州定居。结婚怀孕后,就让退休前做护士的妈妈来帮自己带孩子。

外孙女出生后,韩佩新的生活就被困在一家四口八十平左右的房子里。上午带孙女遛弯,中午回家制作辅食,下午把孩子哄睡打扫房间,傍晚准备晚饭,晚上时常睡不好。

“有时候早晚都分不清了,一起床就是干活”,她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

“气候不适应,这里的物价也比较高,不敢乱买东西,冬天冷得厉害”。更困扰韩佩新内心的,是没有朋友、没有亲戚、听不懂杭州话,不敢和别人说话,“很孤独,真的,一直都很想回大连”。

然而这种孤独感,韩佩新无法和女儿诉说,“不想让他们有后顾之忧”,尽管她已经很久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大女儿在医院工作,大女婿在外企奔波,两个年轻人风尘仆仆下班回家,常常是晚上八九点。韩佩新都看在眼里,“像我女婿有时候得看美国时间开会,到家还拿个电脑,很辛苦”。

她心疼女儿,不舍得多花钱请月嫂,不舍得开空调。女儿打电话来提醒,下班发现妈妈的房间还是冷飕飕的,“他们也没工作几年,刚买房,总想省点钱。”

一直到外孙女上幼儿园之前,韩佩新都很想回大连,但每次从大连回杭州,她总是默默劝自己,不回去了,帮女儿多带会,“不舍得雇阿姨,阿姨也不够细致”。

然而深藏的辛劳苦闷,还是被老伴发现了。

2011年,金传波从大连来看望老伴,随后决定辞去在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来杭州陪伴妻子。“她一个人太累了,累都写在脸上”。

接过组织大家游玩的接力棒:

每次出去玩一天,可以乐两天

2012年,外孙女上幼儿园了,韩佩新和老伴害怕给女儿太大经济压力,打算回到大连。但女儿偷偷在物华小区购置了八十多平的房子让二老搬进去,她握着妈妈的手,“一家人总要生活在一起的”。

(全家福)

韩佩新和老伴留了下来,但老两口的活动范围还是在小区附近,一杯茶一张报纸,在家呆坐一天。直到有朋友告诉他们,小区里有对本地老夫妻经常组织旅游,可以去参加。

这一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人能领咱们出去玩了,来杭州几年第一次认真地看这里的美景”。渐渐,他们和一起旅游的七八个老人也熟识了,还经常约着参加别的活动。

2014年,组织旅游的老夫妻搬走了,送别时韩佩新止不住眼泪:“姐,你走了我们还怎么出去玩啊”。“小韩,那就交给你啦”。

尽管对杭州还不是很熟悉,韩佩新决定接下这根接力棒,“每次一起出去玩一天,可以乐两天,这份快乐不能消失”。

韩佩新和老伴拿出了工作的劲头。在微信还没普及的时候,他们在报纸上收集消息、寻找合适的游玩地点,“不能山路太多,年纪大了怕摔,有的地方去了很多次,得找点新鲜的景点”。为了确定路线,他们事先踩点,公交车去地铁回来,看哪个方便,然后写下几百字的注意事项。

考虑到有的老人需要接送孙辈上下学,出游的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三点。为了防止老人们跌倒,韩佩新和老伴一前一后盯着几十个老人们上下车,永远是队伍里站得最久的。

口口相传,小区里来报名参加的老人越来越多,“报名的微信群里最多有九十几个人”。

年纪最大的老人都80多岁了,韩佩新就拍拍她们的肩膀,像哄孩子一样温柔,“乖乖的,我就带你去玩”。

在金传波看来,夕阳红微旅游是“没有门槛的”。“我们这边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不会唱歌跳舞什么的,也比较内向,在杭州市内走一走的微旅游,就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迈出家门、享受自己、互相交流的平台。”

夫妻俩细心为大家购置了便携保温桶、大水杯和防潮垫,“我爱人专门去大连定制的,像现在天冷了,累了坐下休息,防潮防水的”。

组建夕阳红微旅游七年:

从不打扮的奶奶,涂上歪歪扭扭的口红

劳心劳力,偶尔不被理解,约好的时间老人们不常看手机迟到,唯恐老人落队摔倒……“出去玩,我基本吃不下饭,要看到老人们一个个平安到家。”但每当看到老人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韩佩新都会觉得,值得。

她打心眼里懂得这些老人们。“夕阳微红”微信群里,70%都是外地过来帮子女带孩子的老漂,刚刚参加活动时,他们都操一口浓重的乡音,被朋友介绍过来,却怯怯地不敢说话,“就像刚来杭州的我一样”。

韩佩新会拉着老人的手,说“来了都是朋友”。

在杭州的美景中,这些有着相同困境的老人们逐渐敞开心扉。那些没法对儿女诉说的痛苦和伤心,那些困在他乡的委屈和隐忍,在鸟语花香、友朋相伴中得到了疏解。

他们害怕生病,害怕成为子女的负担。

七年里,大家在西溪湿地流连,在太子湾赏花,在塘栖古镇徜徉,在朝晖公园看银杏,去香积寺吃素面。

“杭州的博物馆我们都去过,还去过有的本地老人都没去过的临安,也在苕溪边散过步。”

小时新闻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金黄的银杏飘了满地,奶奶们都穿得红艳艳,系着丝巾;爷爷们戴着红色小毡帽,一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对着镜头张开怀抱,笑得热烈。

“刚来的时候,都是灰扑扑的,天天在家干活,哪里知道打扮自己”,通过一次次出游,老人们越来越舒展。会买一件新鲜衣服,戴上不同颜色的丝巾,“上次隔壁吴大姐第一次涂口红,歪歪扭扭的,我们就打趣她。”

韩佩新笑着说:“每次浩浩荡荡出去,都有人问我们是不是旅游团,还有别的老人羡慕,‘我们社区怎么没有啊’。”

每次旅游,金传波都负责摄像和后期。拍照和新媒体都是自学的。他注册了一个美篇账号,就叫“最美不过夕阳红”。挑选照片归纳整理,配上文字,第二天将电子相册传到微信群里。“老人们看到自己的照片,高兴得不得了,所以说是玩一天乐两天啊”。

在夕阳红微旅游里,这些杭漂老人们走向广阔天地,开怀大笑。

83岁的李大爷身体硬朗,每次活动都很积极。韩佩新总告诉他“大爷要听话啊,跟紧我们走路小心”,李大爷重重点头:“听话,我一定听话”。

住对面楼的胡奶奶总错过微信消息迟到,有老人抱怨“别让她来了”,韩佩新耐心陪着胡奶奶买手机,和她一起上社区开办的智能手机课。

前年,韩佩新被诊断出早期乳腺癌。住院期间,几十个老人们来看望她,有几个已经不住在文华社区。

“他们告诉我,要快点好起来,还等着和我一起开开心心出去玩”,韩佩新也给自己打气,因为,这是所有老人们,最朴素的愿望。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方力、见习记者 潘璐 通讯员 章洁、肖玲、李彬

值班编辑:倪王镇

大家都在看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没人理解我!”儿媳妇一句话 这位婆婆彻底崩溃!这几年太难了》,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议论抒情句子 理解分析感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议论抒情句子 理解分析感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词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找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抓住关键字进行理解...

2022-11-13 #经典句子

通过例句和范文赏析 掌握分析和理解句子以及体会关键句的方法

通过例句和范文赏析 掌握分析和理解句子以及体会关键句的方法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元宝老师,是一位有着十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我发现无论是在语文的学习还是考试中,“阅读”永远是最让老师和同学们头痛的内容。所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开设了“语文阅读小课堂...

2022-11-13 #经典句子

理解和赏析句子:“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理解和赏析句子:“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知识背景劳动人民最勤劳。这种勤劳的美德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世世代代传承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年年如此。一年到头脚打后脑勺,忙忙碌碌,没有闲暇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

2022-11-15 #经典句子

阅读理解高频考点——句子的赏析超级答题公式。

阅读理解高频考点——句子的赏析超级答题公式。

阅读理解是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语文考试里丢分最多的一道大题,那么要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重难点呢?老师有如下几个建议:第一,要能快速地读懂一篇文章第二,要能读懂题目(考点或出题者意图)第三,...

2022-11-16 #经典句子

自闭症孩子理解能力差表达不了句子怎么办?

自闭症孩子理解能力差表达不了句子怎么办?

我们首先要看这个孩子现在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词汇量的要求是多少,比如说是50个,那我们要先看他有没有50个词汇量如果说他的词汇量积累的还不够,那让孩子去说句子实在是太难为孩子了,...

2022-11-21 #经典句子

句句入人肺腑 只有在情感上受过伤害的才能理解的句子

句句入人肺腑 只有在情感上受过伤害的才能理解的句子

再见,再也不会有一个人,能够让我为他绽放倾城笑容。友情和爱情,仅仅是一线之隔,跨越以后,可能是海阔天空,也可能是万丈深渊。爱情的卑微并非是我们的本意,却是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道路,因为,你所爱的人眼中,...

2022-11-26 #经典句子

图说英语:图解英语句子结构 高效理解

图说英语:图解英语句子结构 高效理解

以上内容由智学英文订阅号收藏与整理制作,百分之八十的优质内容将用于免费学习与公益分享!欢迎点赞收藏,评论转发,以及赞赏!图说英语:图说单词+图说新概念+图说小学英语+图说初中英语等其他内容:国际音标背诵默...

2022-11-29 #经典句子

有深度的句子|我所理解的生活 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有深度的句子|我所理解的生活 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今天是给大家分享几句很欣赏的句子,文艺且有深度,值得收藏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不过就是匆匆浮云希望在某个午后遇见一个人,可以让尘封的心,突然温暖我看着乌云密布,看着雨后天晴...

2022-12-01 #经典句子

刘慈欣《三体》经典句子 蕴含哲理要自己体会 你全都理解了吗?

刘慈欣《三体》经典句子 蕴含哲理要自己体会 你全都理解了吗?

刘慈欣老师凭仗一部小说,一人之力把我国科幻抬到了世界水平,真是可喜可贺。相信许多人被安利了刘慈欣的台甫后,都愿意去读一读《三体》这部获得了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的小说,作为科幻爱好者小编当然也...

2022-12-1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