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天水这条古巷道 却成就了千古绝唱《回文诗》

时间:2020-05-08

巷名的小小改动,却仿佛巧手梳妆,盛装出行的佳人,一条巷子顿时诗情画意,充满灵性,顾盼生辉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67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织锦台在天水,我却不知道它的确切所在,直到务农巷更名为织锦台巷,我才恍然这里曾经走出过一位叫苏蕙的才情女子,流传出一曲凄美的爱情故事。巷名的小小改动,却仿佛巧手梳妆,盛装出行的佳人,一条巷子顿时诗情画意,充满灵性,顾盼生辉。

据说解放前织锦台巷门楼还悬挂着“古织锦里”和“晋窦滔里”的大匾额,后来门楼拆除,匾额一并损毁,台基也荡然无存。如今流传在小巷里的,除了织锦台旧址,就只有窦滔与苏蕙的爱情故事了。

当年的织锦台,如今被土砖泥瓦拥挤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朝代更迭,苏蕙旧宅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淋、几番改建拆除,如今早已面目全非。谁能知道,就在这个破败的角落里,才女苏蕙将相思之情写成回文诗,将对爱情的执念字字揉进了五彩丝线里,织成一幅称颂千古的《璇玑图》。这里收藏了苏蕙的心声,旧迹尽失的角落,低眉顺目的姿态,如同千年前那幽怨的女子,蜷缩于庭院一角,默守于巷道一角,暗暗地坚守着心中对爱情的期望。织锦台旧址知道的人不多了,而她的《璇玑图》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窦滔与苏蕙的初遇,如同大多数爱情故事的开头一样,是让人羡慕又向往的,即是乍见之喜,又是两情相欢。对爱情之美,千百年男男女女在不同场景演绎着,又被人们用不同方式描述着,而对于窦滔与苏蕙,或许用秦观的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形容更为贴切。

苏蕙出生于前秦时期的武功县,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从小天资聪慧,传说她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经是才貌双绝,名冠乡邻。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来者多为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十六岁那年,苏蕙跟随父亲游览周原名刹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响箭出,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飘出带矢游鱼,真是箭不虚发。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森森,压着几卷经书,此情此景,活脱脱一位少年英雄模样。苏蕙心生倾慕,打听下得知这个少年是秦州人窦滔。之后,窦滔与苏蕙一见倾心,加之双方也算门当户对,于是,窦滔与苏蕙这对有情人结成了眷属。

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阻力重重,历尽波折,多数充满悲剧的色彩。如同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韩翃与柳氏,薛涛与元稹,皆以悲情告终,留给后人无数的眼泪与叹息。古代女子颤巍巍的小脚,踉跄行走在封建礼教的荆棘丛,往往伤痕累累,鲜血淋漓。与他们相比,窦滔与苏蕙无疑是幸运的。爱情的萌芽在破土而出时就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疯狂生长,绽放出灼灼光彩。

爱情之花固然美丽,但在静待花开的期盼中,却往往要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注定少有坦途。

初时窦滔与苏蕙相敬相慕,十分恩爱。或许是时间容易让炽热爱情降温,或许是受封建社会三妻四妾观念的影响,窦滔后来又结新欢名赵阳台,此女能歌善舞,姿容妙曼,窦滔十分宠爱。本来有妻有妾也是封建社会的常态,如能相安无事后人倒也不好诟病。但爱情往往是自私的,占有欲注定了许多明争暗斗,赵阳台深妒苏蕙的才学,多次在窦滔面前编造谎言,污蔑苏蕙。窦滔渐渐对苏蕙疏远起来。苏蕙二十一岁时,窦滔官拜安南将军,要去襄阳上任,苏蕙恼怒丈夫的喜新厌旧,不愿意同行,于是窦滔便只带赵阳台前往襄阳。另有一说是苏蕙苏身为正房,嫉妒赵阳台的年轻美貌,对赵阳台多有虐待,窦滔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借调任之机,带着赵阳台一走了之,落得两面清净。

窦滔一别两年,音信渺茫,苏蕙悲愤不已,既有对丈夫的思念,又有对丈夫的恼恨,她把情愫写成回文诗,用五彩丝线在锦帕上织成《《璇玑图》》派家人送往襄阳,窦滔读后,感其情之深,爱之切,悔恨交加。于是把赵阳台送往关中,把苏蕙接到襄阳。经历此次风波,两人都体会到爱情的不易,此后竟比初恋时更加恩爱。

后来《《璇玑图》》流传到了民间,文人墨客惊叹不已,《璇玑图》及背后的故事渐渐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衷谈论的话题。由于《璇玑图》构思太奇,诗文太绝,秦州人争购回文锦帕,一时洛阳纸贵。后来又在宫廷、市镇、店铺、山野乡村广为流传,皇帝、后妃、臣宦、诗人、平民百姓纷纷传抄吟诵。文士诗人撰文颂扬赋诗赞美,就连女皇帝武则天看了也“感其绝妙”,为之作《序》。南宋女诗人朱淑贞赞扬《璇玑图》:“五采相宣,莹心眩目……亘古以来所未有也。” 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文学界誉为文学史上杰出的佳作,艺术界视它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史学界认它是历史宝物,人们还把它的主人当作是所罕见的奇才。历代不少专家学者著文探讨、研究、注释、评论它和它的制作者苏蕙。杜甫在《江月》中咏叹到: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后人们赞叹《璇玑图》的绝妙文章,感叹一副锦帕的神奇力量,它挽救了一场爱情,促成了一段佳话。或许能让杜甫少许体会到这副总计841字,却能演化出七千多首各种诗体的回文诗,每一首诗的悱恻幽怨,字字泣血,一往情深,首首蘸泪。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禁锢下,“三从四德”等教条如同沉重的枷锁,女子多数只是男子的附庸,个性与自由如同被层层捆绑的小脚,其悲惨命运可想而知。即使风华绝代,即使才情逼人,除了留给后世无尽的惋惜与同情,对于当时的生存状态,却是不能有半点改观,于是悲剧被一次次上演着。如同蔡文姬,远嫁匈奴,即使侥幸归汉,婚姻依然由不得自己做主。如同杨玉环,贵为皇帝的女人,即使三千宠爱在一身,依然难逃魂归马嵬驿。如同薛涛,诗书俱绝,即使才堪“校书郎”,却只能伴着青灯黄卷写下“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的哀怨。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如木石前盟的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女子,饱受风吹雨打的凄惨境遇,尚未发出足够明亮的光彩,就陨灭在历史的烟尘里。留下的一个个凄婉的故事,惹得后世一行行清泪。李白在《乌夜啼》中这样写到: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绵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也许是苍天尝厌了女子们苦涩的泪水,或许是月老见惯了劳燕分飞的悲剧,《璇玑图》便如同被赋予了魔力,扯回了即将断裂的红线,粘合了破裂的铜镜。苏蕙的爱情故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不多的爱情喜剧,成为了憋闷封建礼教氛围中一缕欢畅的风,沿着幽深的小巷流传出古老的城市,穿越千年,历久不衰。

有人说,《璇玑图》是无形的望夫石,矗立于多少代痴男怨女的心中,图上的五色丝线密密地缝补着柔情,滴血的诗行呼唤着离人。如同织机一样,编织着疯狂生长的情愫,任凭思念如流水一样泛滥,任凭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把一个深闺的思念拉长了千年。与历史上的其他爱情故事一样,其凄绝依附在她苦心编制的《璇玑图》,美丽的传说随着《璇玑图》上的五彩丝线与哀怨诗行如同花丛中的蝴蝶一样上下齐飞,飞舞着一个时代女性的情感记录、爱情梦想和幽情苦绪。

时间如同大浪淘沙,会洗刷掉很多东西,也会沉淀很多东西。前秦之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墨客依旧带着崇敬和疑问凝视着这方锦帕中的奥秘,还原苏蕙因爱成诗的种种,在一首新诗中,领会一段心事,在一段心事中,感悟织者的心酸或者喜悦。苏蕙及《璇玑图》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这形象拓印着古代女子孤单无助的背影,也记载了她们蕙心兰质的风华。使得后世多少位封建女子,顾影自怜,其愁情悲绪,或许同样才绝艳艳,却命运凄苦的李清照能吐露一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今的织锦台旧址,是蜷缩于高楼大厦缝隙中的残墙断壁,曾经的织锦台再也找寻不到久已远去的踪迹,只有清风拂过老树掠起的婆娑声,如同织机穿越时空的哀叹,向过往巷道的行人诉说着苏蕙呕心沥血的的夤夜情怀。巷道弯弯,无力地挥动着隐含于《璇玑图》中的一段缠绵、几多幽怨。

古老的话题如同土墙上的青苔,欲说还休。也许是苏蕙的爱情誓言在千年以后已经失去了意义,再也不能滋养男欢女爱的故事;也许苏蕙的爱情歌谣,在历史的变迁中已经走调,再也弹奏不出美妙的旋律。这里的平常是宁静甚至冷清的,没有车马的喧嚣,也没有游人如织,有的只是来往归人的脚步声,是老巷居民的锅碗瓢盆声,与织绣无关,与诗赋无关,与才情无关,更与爱情无关。偶有想一探《璇玑图》究竟的,看到这窄窄的小巷及残破的院落,便又乘兴而来,失落而去。

历史渐行渐远,苏蕙的形象也愈渐模糊,秦州人争相抢购《璇玑图》的热潮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如今的这里,是安静的。安静一点也好,这里隐藏着苏蕙的心事,就让这角落安静地保存这个故事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女子,在那块方方正正的锦帕上圈圈点点,能真正读懂《璇玑图》。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天水这条古巷道 却成就了千古绝唱《回文诗》》,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奇妙的回文体:本起源于爱情 后发展为诗词的一种文体结构!

奇妙的回文体:本起源于爱情 后发展为诗词的一种文体结构!

#诗词欣赏#01、回文体:又称回文诗,也写作“爱情诗”“回环诗”。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辞方法。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

2017-01-21 #经典句子

散文 走过十月的古巷 期盼十一月的阳光

散文 走过十月的古巷 期盼十一月的阳光

#原创散文随笔#我还真是后知后觉,需要有人提点,才知道已经进入了十一月,轻装成为过往,加棉的厚重才配得上这逐渐的寒凉。十月有喜有悲,总的来说心灵的成长,是让人欣喜的。伴随着的是身体的劳累,其实本不用这么...

2019-05-18 #经典句子

苏轼最话唠的一组词 诗句翻来覆去 竟成就了流传900多年的佳作

苏轼最话唠的一组词 诗句翻来覆去 竟成就了流传900多年的佳作

回文诗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类别。讲究词序回环往复,而回文诗也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是全篇正读倒读都成诗;有的是在一句诗中正读倒读皆成诵;有的是前句尾叠压后句头,而末句尾又叠压首句头,等等形式多样。...

2007-06-26 #经典句子

《齐鲁文化大会》工科生花样玩转回文诗 杨雨诗词喻人惊艳全场

《齐鲁文化大会》工科生花样玩转回文诗 杨雨诗词喻人惊艳全场

...巧合PK,还有通晓五国语言的近体诗创作者范宣出口成章回文诗的精彩,身为一名优秀工科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也让人折服;康震“小迷妹”刘全彤当场揭秘如何稳坐《齐鲁文化大会》答题小程序排名第一的宝座。杨雨诗词喻人...

2019-06-25 #经典句子

楹联与回文诗

楹联与回文诗

...的文坛巨匠,最为我们所知的是他的词,但其实他也会写回文诗。有一天秦少游给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苏轼的妹妹写了封信:“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苏轼的妹妹自小在两位才子哥哥的身边,耳濡目染之下才华自然...

2023-12-28 #经典句子

千古绝句!苏轼一生最厉害的七言诗 49字顺读 反读都是佳句!

千古绝句!苏轼一生最厉害的七言诗 49字顺读 反读都是佳句!

...反着读,都很通顺,并且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这类诗就是回文诗,在苏轼的一生当中共有过7首回文诗,其中一首《题金山寺》,可谓是回文诗中的上上品!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2016-09-27 #经典句子

制墨业的精品发展路是古代文人们对于墨的狂热收藏癖好所推动的

制墨业的精品发展路是古代文人们对于墨的狂热收藏癖好所推动的

...是前秦时期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窦滔之妻苏惠所做的回文诗章,又常称为回文诗。【壶中九华】:中国一种奇石。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苏轼有《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石九峰...

2007-01-11 #经典句子

千古绝句!苏轼一生最优秀的七言诗 49字顺读 反读都是佳句!

千古绝句!苏轼一生最优秀的七言诗 49字顺读 反读都是佳句!

...境极美,而且正读、反读都非常的通顺。这类诗文,就是回文诗。苏轼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就有7首回文诗,而其中的《题金山寺》,更是流传千古的佳作。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

2007-03-2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