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短短六字没想到竟然有这么深的内涵

时间:2020-01-03

上一集:春秋第一君鲁隐公:半生老太子,甘为摄政君咱们讲了鲁隐公的世系传承,以及鲁隐公即位的原因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7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晏听春秋 | 第三集 隐公元年 01

读者朋友们好,欢迎来到晏听春秋。上一集:春秋第一君鲁隐公:半生老太子,甘为摄政君

咱们讲了鲁隐公的世系传承,以及鲁隐公即位的原因。

从本集开始,咱们算是正式进入春秋时代。

隐公元年,也是春秋始年,这一年的经文、传文都很长,先摘录一部分:

先来看《春秋》的第一句:

“元年”即隐公元年,鲁隐公即位后第一个完整的年。

什么意思呢?

前任国君不可能掐着点在跨年的那一天去世。他想死,随时就死了。前任一死,后任马上得补位,开始处理政务。邦国那么多杂事,是等不及拖到第二年的。

这就给纪年带来了麻烦。

总不能把一年劈成两半,前一半是先君末年,后一半是新君元年吧?

所以,为了方便省事,已经确认的年号,就不改了。也就是说前任国君死的这一年,虽然新君已经开始处理政务,但仍称为先君末年。

新君即位之后,他自己遇到的第一个正月初一,才算作新君元年。

接着,咱们说“春”:

“春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分别是四季的开端。

春秋中,但凡碰到这四个月,就算一件大事都没有发生,也会记一笔。

就像这句“元年春王正月”,只记了时间,后面什么具体内容都没有。

那为什么要记?

其实这是一个提示。因为当时的书写工具是简,简是一根一根写的,写完后再串在一起。简上面是没有页码的,串的时候就很容易串错、遗失。

所以就算无事,也会在每个季节的始月记一笔,意在表明这个月的简没有被弄丢。久而久之,这就成为鲁国记史的标准格式。

“王”即周文王。“王正月”,说明此处所用的历法,是周历。

就像咱们现在所用的历法,有阳历、农历、藏历等等。先秦时期,也有好几套历法,分别是夏历、殷历、周历。

一听名字就知道,这分别是三个朝代各自颁布的历法。

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来说,就是正月的位置不同。所以三个历法,也称为“三正”。

夏历,与我们现今的农历最接近。

夏历的正月,就是农历的一月。

殷历的正月,是农历的十二月。

周历的正月,是农历的十一月。

通过下面这张表格,可以看得更清楚。

咱们举个例子。

已知:《诗经·七月》中有一句“七月流火”,意思是天上的大火星(心宿)逐渐西降,天气渐渐转凉。

请问:这个“七月”,用的是哪个历法?

核对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

夏历七月,对应农历七月。即阳历8、9月,天气转凉。

殷历七月,对应农历六月。即阳历7、8月,正是酷暑。

周历七月,对应农历五月。即阳历6、7月,天气渐热。

所以,答案是夏历。

可能很多朋友会问了,《诗经》不是周代的诗歌吗?为什么会用夏历?

官方的历法,是周历不错,但要普遍推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像普通话推广了许多年,各地百姓们还是有许多愿意用方言。

周王室虽然颁布了周历,但应该没有强制执行,诸侯国们还是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

尤其是对于一些夏商遗民聚居的地区而言,人家不造反就不错了,还想逼着他们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

周历颁布出来,其实只是起到了一个参考的作用。

三个历法混用的现象,给当时的统治秩序是否带来不便,我们无从得知。但给现代学术研究,绝对是带来了一个大麻烦的。

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古典文献,如果涉及到月份,就得根据成书的国别,根据前后文的描述,来推断使用的历法。

同一个事件,在不同国家的文献中,也经常出现月份不一的现象,考证这些东西,就花去了学者们很多精力。

另外,从这张表格中,咱们也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春夏秋冬”与咱们现在所理解的四时有很大不同。

比如说,周历的一、二、三月,划为春天。换算成农历,刚好是十一、十二、一月,这时候天气还很寒冷,基本接近于冬天。

所以,咱们接下来看到《春秋》中提及春、夏、秋、冬时,千万不能把现代对于四季的印象套进去。

咱们再来看传文,传文是对《春秋》经文的解释。

第一句“元年春,王周正月。”和经文没什么区别。

第二句“不书即位,摄也。”

按照《春秋》的体例,在每个鲁国新君的元年,应该要记载“元年春,公即位”。

但是咱们上文说了,隐公元年的经文,只记载了个“元年春王正月”的日期,没有任何内容。

传文解释说,这里并非是无事可写,而是“有事”却“不值得写”。没写“公即位”,是因为鲁隐公是摄政君,并非一个名正言顺的国君,所以没有举行即位的仪式。

前面提到,先君刚死,新君就开始处理政务了,但在礼制上,这不能算是“即位”。即位仪式都是在第二年正月,也就是新君接手政权后,遇到的第一个正月举办的,肯定有一套很完整很复杂的礼仪庆典,然后史官才会郑重其事地记下来。

此处未书“即位”,就说明鲁隐公没有去举行那个声势浩大的即位典礼,他坐这个君位,主要图的是干点事实,对这个名分,并没有那么在乎。

接下来,鲁隐公就开始干活了。周历三月,鲁隐公和邾仪父在蔑地结盟。

邾国,位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

一提到山东,咱们就明白了,山东的简称是什么?

——鲁。

邾国和鲁国,不仅都在山东境内,而且挨得特别特别近。位置一靠近,就容易起摩擦。

邾国,是东方的夷人之国;鲁国,是圣人周公旦的后代。所以,这两个国家,无论是从实力,还是从国际声名来讲,都是鲁强邾弱。

“蛮夷戎狄”,指的是那些不服从周王室统治,或者没有被周礼所归化的部落,征伐这些部落,当时被视为是正义的。纵观整个春秋时代,鲁国其实经常欺负邾国,把邾国吞灭,应该是鲁国的一项国策。

鲁隐公上位后,可能是感受到国内有内忧,所以不想再增添外患,就与这个老冤家盟好,先稳住邾国,以防它在背后捅刀子。

这次来盟誓的邾仪父,就是邾国的国君——邾子克。现在他的爵位只是“男爵”,“公侯伯子男”中的最低档。后来齐桓公称霸的时候,这位邾仪父鞍前马后出了很大的力,齐桓公才奏请天子,帮他升了一级,升为“子爵”。

那么为什么这一次,《春秋》中要称呼其为“仪父”,而不称爵位呢?

《左传》解释说,因为这是两个国家私下结盟,并非出于周天子的命令,所以不书爵位。称呼他为“仪父”,是为了表达对他的尊敬。

盟个誓有什么好尊敬的?

因为《春秋》是从鲁国的角度来写的嘛,邾仪父现在和鲁国盟誓,达成友好协议,干了一件对鲁国有利的事情,所以鲁史下笔的时候,就很给面子——男爵这么低档的爵位,还不如不称,直接用“父”这个男子美称代替。

读到这里,提醒大家留一个心眼:《左传》只负责解释,不保证对错。它毕竟只是“一家之言”。

到后面,我们会很看很多很多的盟誓,大多不是出自周王的命令。说实话,整本《春秋》,听周天子之命的国际活动,还真没几件。但是在《春秋》经文上,这些私下结盟的国君,都书了爵位的。

此处,便是《左传》前后矛盾的一例。

这一句是传文,经文没有记载。

夏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郎地筑城。经文上不书,是因为不是出自鲁隐公的命令。

看出来没有,隐公即位的第一年,就有人不听话了。

好了,本期咱们就聊到这里。这一期的传文,稍为枯燥,没什么情节,下一期,咱们就来说说《左传》开篇第一个精彩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短短六字没想到竟然有这么深的内涵》,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春秋微言 平常的一句话下隐藏了一段险恶的宫廷权力斗争

春秋微言 平常的一句话下隐藏了一段险恶的宫廷权力斗争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 年,...

2023-10-02 #经典句子

自用文学小史:从《春秋》到《战国策》 历史散文的崛起

自用文学小史:从《春秋》到《战国策》 历史散文的崛起

...孔子的思想理论,其“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的丰富内涵为儒者所津津乐道。 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和孔子同时期的人物左丘明所著。虽然《左传》的成书较之其它二传要早,但是其传书过程颇为坎坷,一直到西汉末...

2023-12-26 #经典句子

「人文」四季别称知多少

「人文」四季别称知多少

...正月称为孟春、早春、首春、初春、上春、首阳、元阳、春王、正阳;二月称为仲春、酣春、大壮、中和、仲阳、阳中;三月称为季春、暮春、三春、杪春、春杪、晚春、末春等。此外,春天还有“苍灵”“淑节”“昭节”“韵...

2023-10-18 #经典句子

美文悦读|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美文悦读|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终于出现了四个男生集体演唱张国荣的“沉默是金”,竟然小有演唱会的架势,得了一个“八班F4”的称号。他们接受惩罚的这种方式竟然被一些同学“羡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地信任老师...

2017-11-15 #经典句子

诗词春秋文刊上刊诗人菜豆花焊五地《视频夫妻》(原创首发)

诗词春秋文刊上刊诗人菜豆花焊五地《视频夫妻》(原创首发)

...朗朗上口即可。时代发展,语言语音已无法泥古而固步,内涵才是最主要的。欢迎质朴、哲思、自然等等各种诗风,只要您能写,我们就来刊发。投稿到本平台的作品,将同时择优在《都市头条》《今日头条》予以刊发。 投稿...

2013-06-01 #经典句子

赵春秋老师画语汇编之三

赵春秋老师画语汇编之三

...们要把这种形象上升到诗意美的高度,那么画面才会富有内涵,更耐人品味,枝桠枯树、凌乱芦苇,一艘钓船, 一江秋水,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大胆落笔细心收拾中国画讲究“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所谓...

2011-08-04 #经典句子

志南和尚在南宋词坛并无一席之地 但凭借一首《绝句》永载史册

志南和尚在南宋词坛并无一席之地 但凭借一首《绝句》永载史册

...面手,不管有无书生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考察书生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

2024-01-09 #经典句子

春秋战国5大富商 他称商祖 3个名号 2次发家 1句话让人进名单

春秋战国5大富商 他称商祖 3个名号 2次发家 1句话让人进名单

...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猗顿的名字竟然排在了陶朱的前面,而陶朱公范蠡正是猗顿商人生涯的领路人,早年的他在鲁国的一介贫寒书生,有幸结识在齐国的范蠡并受到他的周济,他羡慕范蠡的经商所取得的...

2022-11-3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