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先生的文字 在10岁女孩心里发了芽

时间:2019-08-07

读得时候不觉得什么,回头一看还真有点感慨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91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妈妈的话

从7月18日天然第一次读《夏天的昆虫》读了几页,眼前“黑屏”睡了过去,到9月29日写完《生机》的阅读笔记后我建议她暂时搁笔,专注开启下一部作品的阅读,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天然写下了30篇汪曾祺先生作品阅读习作,字数达到两万七千字。读得时候不觉得什么,回头一看还真有点感慨。

读书营共读的汪老作品,是上文提到的薄薄的散文集《夏天的昆虫》。对一个九岁多的孩子来说,入门着实不易,不过一旦读进去,初步窥探到汪老看似平淡的文字表象之下妙不可言的大千世界,就像着了迷似的,停不下来。我又先后找来广陵书社的“回望汪曾祺”地域选编丛书五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汪曾祺全集》十二册。这些作品,我本来是准备自己看的,没想到天然怀着浓厚的兴趣,自主读了不少。后来,我还给她推荐一些文章,她认真地读,并写了一些读后感。

这两个月,我和天然一有空就读汪曾祺,聊汪曾祺,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归根到底,让我们一本接着一本读下去的,是汪曾祺先生文字的无穷魅力和磁石般的吸引力。所以,特别感谢老师带领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奇妙世界。

回想一下,我们这一次阅读能够相对持续和深入,与抓住两个节点,可能有一些关系。

第一个节点,是开始阅读《夏天的昆虫》的时候,由于天然之前的阅读书目以故事类居多,她习惯在书中看到或紧张刺激或生动有趣的情节,因此《夏天的昆虫》一书的前几页,汪老对故乡花园四季的深情描述并没有让天然产生共鸣,反而昏昏欲睡。我看了全书,建议她从美食部分看起,这一下她很快找到了共鸣。汪老笔下的美食,不是世间罕有的珍馐佳肴,而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扁豆、萝卜和青菜。在这样亲切的抚慰之下,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有了从“看着了”到“看饿了”的转变。

第二个节点,发生在《夏天的昆虫》一书将要读完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部散文集里,汪老先生一会是高邮乡绅家爱趴在树上看书的少年,一会又在昆明吃菌子,忽而讲起张家口外狼的故事,忽而又说到北京人遛鸟,他的人生经历,像一个谜团,强烈地吸引着我们去探索。于是,我和天然开始在公开资料里挖掘这些文章的写作年代和背景。

野孩子阅读营的老师看到了,向我们推荐了“回望汪曾祺”系列的“地域文集”。这套书对我们真是又好又及时。《人间送小温—汪曾祺年谱》和丛书的编者很有心,细致勾勒出汪曾祺少年时期(高邮卷)、西南联大求学时期(昆明卷)、下放农业科学研究所右派时期(张家口卷),和在北京工作生活至终老时期(北京卷)的时间线,汪老的文学地图一目了然。整个看下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汪老先生个人和家族的历史,更是从1920年代到二十世纪末,几代中国人艰难走过的一串串足印。历史是厚重的,经常充满着无奈和苦难。汪老的讲述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孩子眼中的和成人眼中的,不太一样。幸而我们有汪老,眼前总有一片光明。不论怎样,总归是,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头再看天然第一次阅读汪曾祺作品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生机》。彷佛有那么一点意思,汪老先生的文字,像一颗颗撒在土壤里的种子,已在孩子的心底发芽。

天然读汪曾祺(精彩摘录)

2021.9.8 “捏着鼻子吹洋号”

今天我又读了汪曾祺昆明卷《笳吹弦诵有余音》里的一篇小说《职业》,这篇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十一二岁男孩的故事。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经常泡茶馆,所以经常听到街上的各种叫卖声。比如: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黄昏以后,直至深夜,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喊着:

“壁虱药,蛤蚤药!”

有时还有苗族少女卖杨梅,卖玉米粑粑,她们都是苗家打扮,一个绣花小帽,衣服干干净净的,像是把山里的夏天和秋天带到了昆明的街头。

在这些叫卖声中,还有一个熟悉的声音,那就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其实就是发面饼,里面放了一点椒盐。西洋糕是发糕米面蒸成的,不知为什么叫西洋糕。

这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小孩,是个孤儿,父亲死的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外婆会给人刮痧、放备、拔罐子。

这个小孩十一二岁,正是上学的年纪,但是他没有上过学。他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每天晚上发面,早上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是个小大人。

他非常尽职,从不贪玩,有耍猴的、耍木脑壳戏、唱花灯的,他从不挤进去看,只是找个阴凉处叫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他唱的调是“5-5-6—/6-3-2-”,很好听。一群上学的小孩觉得他唱得有趣,就学他,跟在他后面唱:“捏着鼻子吹洋号!

他也不理,也不生气,因为毕竟没有什么恶意,只是继续叫卖。

有一天,上午十一点多,“我”在巷子里看见他走,“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要去外婆家吃饭,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放好,才去。从背影可以看出,他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见这孩子没有挎浅盆,散着手走着。

他很高兴,大摇大摆地走。突然,他往回看了一眼,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到“我”),便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句: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个小说就到此为止了。

我第一遍读这篇小说,没太读懂。我不明白这小说怎么突然就停了呢,好像没写什么事。

我假装问汪曾祺先生,他说这篇小说他想了好久,改了四次,才写成。那我想,那这篇小说里一定有很多深刻的含义,于是我又读了两遍。

这个小男孩才十一二岁,他应该去上学,可是他没有。他已经有“职业”了,他的职业是糕饼店的小伙计,叫卖椒盐饼子西洋糕。

我觉得,汪曾祺对他很同情,也很喜欢他吧,偷偷地观察他。虽然汪曾祺不经常在他的散文或小说里发表他的意见,但是你慢慢读,就能体会出来。

故事的结尾,汪曾祺写到小男孩今天不卖椒盐饼子西洋糕,要去外婆家吃饭,高高兴兴。他在没人的巷子里,大声地喊了一句“捏着鼻子吹洋号!”。汪曾祺一定是被这个孩子打动了。

这一句是那些上学的孩子学他的。按正常思维,他可能会生气,但他没有生气,他散着手的这天,他也学着喊起来。说明这个孩子平时很羡慕那些背着书包在后面学他的孩子。他也想上学,也想像他们一样唱。但是平时,他都是那个挎着浅盆叫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人。今天,没有一个人的时候,他自由了,他大声地喊出了他心里的愿望。我猜他的这一声呼喊深深地打动了倚在门里的汪曾祺先生。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2021.9.9 职业和自由

我想继续来说说汪曾祺先生的小说《职业》。

我想,汪曾祺主要是想写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小男孩,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写其他的叫卖的声音呢?

我想到了两个原因,一是要写一篇小说,也不能干巴巴的一上来就写主题,也得有点背景。这些叫卖的声音,让我们知道了西南联大那个时代,昆明大街上的叫卖场景。第二就是,可能也想跟小男孩做个对比。这些叫卖声中,有的是女人,有的是从贵州板桥来的小生意人,有的是老人,有的是苗族少女,这些人都比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大,有的大很多。小男孩应该是上学的年纪。

后面写到主角小男孩,总共写了六次他的叫卖声“椒盐饼子西洋糕”;和三次“捏着鼻子吹洋号”,这里有两次是放学的小孩学这个男孩的,还有一次是他去外婆家吃饭那天,自己学那些小孩的。

当他挎着浅盆,叫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时候,他是个小大人。年龄上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已经要像个大人,像前面那些大人一样,沿街叫卖,希望人们来买饼子和糕,来给家里挣一点点钱,养活自己。

他是个孩子,但是他已经有一个职业了。这个职业挣的钱可能不多,也很辛苦,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提着木盆去卖。他没有读书的时间,也没有玩的时间。

那些在他后面学他的小孩,他们每天上学,有学习的时间,放学了可以一起走,一起玩。他们听小男孩叫卖,跟在他后面学“捏着鼻子吹洋号”,他们不是为了卖东西,而是当作一个好玩的游戏去玩。

这就形成了一个对比。让人觉得这个小男孩真可怜,很同情他。

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后面的一段,这个小男孩这一天去外婆家吃饭,他请了几个小时的假,他散着手,什么也不拿,大摇大摆地走着,高高兴兴。看到巷子里没人,他便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喊了一句:“捏着鼻子吹洋号!”

他喊这一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小大人,他是一个要去外婆家吃饭的,自由自在的,玩游戏的小孩。

这又是一个对比。小说里有很多对比,先是他和那些成年人叫卖声对比,又是他和那些上学的小孩对比,最后是小男孩自己和自己对比。

这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2021.9.4 /9.5 黄油烙饼的故事

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这篇小说表面上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但是却讲出了一个时代的真实历史。

这篇小说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好像是有个没在故事里,又看到了所有情节的人在给我们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7岁多的萧胜,所以很多的情节是从萧胜的眼睛里、嘴里和心里透露出来的。除了萧胜以外,还有萧胜的奶奶、爸爸和妈妈,从他们一家的生活变化,尤其他们的食物的变化,表现“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老百姓的生活。

我又读了两遍小说,发现故事里萧胜哭了四次。

第一次哭,是在奶奶刚刚死后,萧胜躺在奶奶的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

奶奶从萧胜3岁就开始照顾他,一直到7岁多的时候奶奶死了。萧胜闻到枕头上奶奶的味道,他哭了。他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我想他是伤心地流眼泪。

第二次哭,也是在奶奶刚死不久,他光着脚试奶奶给他做的鞋,感觉到了奶奶给他纳的底线,他叫了一声“奶奶!!”又哭了一气。

奶奶给萧胜做了两双鞋,一双正合脚,一双大一些。奶奶肯定是想到了萧胜先穿一双合脚的,过一段时间,破了,或者萧胜的脚长大了,那双大一些的鞋就派上用场了。萧胜穿上鞋,想到了奶奶给他做鞋的情景,感觉自己又想奶奶了,所以大声叫了一声“奶奶!”,又哭了。

第三次哭,是萧胜已经和爸爸来到口外的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蘑菇圈里发现了好多蘑菇,他采了好些,用线把蘑菇穿起来,他想起奶奶,他想给奶奶送两串蘑菇。他又流出了眼泪。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饿死的。

萧胜原来和奶奶一起住在老家,奶奶饿死了,萧胜没有饿死。第一可能是奶奶年纪比较大了,她有气喘的病,可能跟奶奶饿死有点关系。第二个原因,吃的不够,奶奶从食堂打回来一些掺了糠的玉米饼子,自己吃一点点,其余的都给萧胜。所以,萧胜没有被饿死,奶奶却饿死了。萧胜现在才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他感到悲伤,所以他就默默地哭起来。

萧胜第四次哭,是在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吃羊肉口蘑哨子浇莜面,炖肉大米饭和黄油烙饼,萧胜一家吃的还是掺了糠的红高龄饼子和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黄油烙饼萧胜连闻都没闻过,真是香,他真想吃一口。

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

“他们开会。”

“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

“因为他们是干部。”

“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

“哎呀!你问的太多了!吃你的红高梁饼子吧!”

正在咽红高梁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块奶奶没舍得吃拿回来的黄油,做了黄油烙饼。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

萧胜吃了两口,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起来“奶奶!”,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爸爸让萧胜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读者心里的震动还没有结束。

2021.9.27 半坡人的骨针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的散文《旅途杂记》里的第一篇“半坡人的骨针”,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内容却很深刻,值得多去想一想。

这篇文章写于1989年3月,汪曾祺第二次参观半坡,他看到了房屋的遗址、防御野兽的深沟、烧制陶器的残窑和埋葬儿童的瓮棺。汪曾祺先生说,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艰难地活下来的,人类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生活是很悲壮的。

汪曾祺看到了半坡人的石锛,他说,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种完全没有锋刃,几乎是浑圆的石锛劈开了大树。还有两根骨针。骨针是用动物的骨头磨出来的,刻上了圆的针鼻。汪曾祺说,发明针鼻的人真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了不起的聪明人。

汪曾祺先生最后两段写得特别好,语言平淡,但却讲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他说,“在招待所听几个青年谈论生活有没有意义,我想,半坡人是不会谈论这种问题的。

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磨制一根骨针,想出在骨针上刻个针鼻。”

这两段话,汪曾祺把年轻人和半坡人做了对比。我想他其实也并没有批评年轻人的意思,因为生活有没有意义,本来就是可以讨论的嘛。他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半坡人是不会谈论这种问题的。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磨制一根骨针,想出在骨针上刻个针鼻。生活就在生活里。

我没去过半坡文化遗址,但我参观过天水的伏羲庙,那里有一些天水大地湾遗址的文物。大地湾文化出现的时间可能比半坡文化稍早一点,也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我看到了出土的陶器,打水的尖底瓶,画着小人、猎物、鱼和鱼网的陶罐。我们的祖先也很聪明,想出各种生存下来的办法。

汪曾祺先生的最后两段话,让我想起了汉声童话里的一个故事《二人修仙记》。匡健和纶音去茅山修仙,在路上遇到了需要帮助的大嫂一家。匡健继续赶路去修行,而纶音决定留下来帮助大嫂一家。一帮就帮了十几年,大嫂的孩子长大了。纶音才准备和大嫂一起去修仙。

在路上,碰见了一个老樵夫。他们向老樵夫问去茅山修仙的路。老樵夫说,你们已经是神仙了,还去茅山干什么呢?

半坡人虽然不是去修仙的,但是他们在原始的环境里,要努力地生存,吃饱肚子,要有个地方住,还要给自己做衣服。生存下来,就是他们生活的意义。

现代人不用磨骨针,但是每个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把事情做好,并且感受快乐。

2021.9.28 兵马俑有个性吗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先生《旅途杂记》的第二篇“兵马俑的个性”。

读了这个题目,我还以为汪曾祺有多厉害,能让兵马俑活过来,都知道他们的个性了。

读了一遍之后,我才发现汪曾祺先生是通过仔细观察兵马俑的长相、表情和眼神,来猜出他们都是什么个性。比如,有一个兵马俑长着络腮胡,嘴微微地闭着,双目沉静而仁慈,看来是个很会带兵的下级军官。

还有一个胖子,整个身体都是圆滚滚的,脸上浮着憨厚而有点狡猾的微笑。汪曾祺猜他的脾气和胃口都很好,随时都会说出一些稍带粗野的笑话。

还有一个兵马俑两颊很瘦削,有一撮山羊胡子,他也微微笑着,但是从眼神里看,他在深思着一件什么事情。

读到这,我记起在西安见到兵马俑的时候,好像确实见过跟这几个长得差不多的人。如果不仔细看,觉得他们都差不多,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衣服、发型和表情都是不一样的。

汪曾祺说,塑像总是要有个性的,造俑者会不自觉地赋予他们一些个性。因为他塑造的是人,人总有个性。

第二点,塑像总是有模特的。他塑造的只能是他见过的,或者熟人,或是他自己。凭空设想,是不可能的。

汪曾祺先生最后说 ,任何艺术,想要完全摆脱现实主义,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我想了想汪曾祺先生这句话,挺有道理的。就比如说《哈利波特》。这个故事是J.K Rowling 想象出来的一个魔法世界,但是里面有很多情节是来自现实的。比如说在第一部里面,当哈利波特来到霍格沃滋的时候,斯内普教授想表现出不喜欢他的样子,一上课就来给他一个下马威,问他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是,舟形乌头和狼毒乌头有什么区别?哈利波特不知道。斯内普教授说,它们是同一种植物,通称乌头。

那天我去京西古道徒步,就看到了一种像小鸭嘴一样的紫色花。后来老师告诉我,这种花就是乌头,有剧毒,原来就是斯内普教授说的这种植物。

老师的话

为什么会推荐野孩子阅读营的孩子读汪曾祺,似乎说得上来,又似乎说不上来。那就不说了,因为他们很开心地读了,这就够了。在这时候,就没必要再去说什么推荐理由,“理由”也无非是为了此刻,此刻有了,那就够了。

此刻有什么呢?天然同学这份文档。

她读了一个多月汪曾祺,现在俨然成了小小“汪迷”,不止阅读,在表达上,都慢慢能得着些精髓。了不起。我做不到。我在叹气。我想我在她这个年纪怎么没遇着个我呢。

此刻,也不是立刻来到的,走到这一步,天然还是用了不少精力,经历了一段过程的。看这个过程,其实很有意思,能看到一个孩子——当然,这是极优秀的孩子——遇到一位陌生的作者,一些陌生的篇章,她是如何慢慢接纳,并慢慢品尝出更多滋味。

当经历了开头的阅读波折,到了后面,她就渐入佳境,越来越欢喜,越来越痛快。是的,“痛快”,从天然越往后的文字,越能感受到一种势如破竹的“痛快”。痛不是疼痛,虽然面对这些略有生涩的文字,她是有一些因文字难度而不易理解的痛感,但这痛,更是一种深刻、一种沉静,

连起来,这就是“痛快”。

敢于挑战阅读,这是痛快的阅读;在阅读中有满满的获得,这也是痛快的阅读。

我无须重复她的文字她的表达,这里面有着无数阅读的秘密,我这么说,你相信吗?如果相信,那就用心读一读,勘破这秘密,也会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最后,我就补两句,当然,这两句可能正好各是一个秘密,一是妈妈会引导;二是自己会联结。有好的引导,能智慧地联结。阅读,就是这样美丽又丰饶起来的。

谁说不是呢?

文字 | 天然等

排版 | 燕子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先生的文字 在10岁女孩心里发了芽》,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张翰自问自答发文引热议!疼先生玩文字游戏 网友:套路翰上线

张翰自问自答发文引热议!疼先生玩文字游戏 网友:套路翰上线

张翰自问自答发文引热议!疼先生玩文字游戏,网友:套路翰上线张翰和阚清子《如若巴黎不快乐》一上线,小编迅速从《凉生》转到这部剧。小编总结:天佑和姜生发糖,我内心是崩溃的,姜生是凉生的。看佟卓尧和阮曼君,...

2010-03-31 #经典句子

杨绛先生这3句话 让人受益终生

杨绛先生这3句话 让人受益终生

...淡蓝色的纸上画出的蓝色的图案……禁不住感叹,多美的文字。就在那时一个十岁的女孩第一次感到了文字的魔法,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原来看似简单的几百字竟能勾勒出这么可爱的画面,冥冥中我找到了认识世界的钥匙。从...

2023-07-27 #经典句子

鲁迅先生怒怼郭沫若 互相写信嘲讽 其中一句话流传至今

鲁迅先生怒怼郭沫若 互相写信嘲讽 其中一句话流传至今

...二的大人物,有作家、有诗人、有历史研究人员,他们用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大时代背景,让我们可以在今天通过作品回忆往昔。中国的文人有一种特点,叫作“文人相轻”,才子和才子之间往往有疏离,互相看不起,所以经常出...

2007-06-08 #经典句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句话 展开了一场文字变革运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句话 展开了一场文字变革运动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作为记录文化的载体,文字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希特勒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思熟虑的话。“如果想要灭掉一个国家,那么首先就应想办法灭掉它的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的每个邻近...

2023-12-30 #经典句子

鲁迅先生的10大金句 洞见先生的智慧!

鲁迅先生的10大金句 洞见先生的智慧!

...所云,年纪大一点后,便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奇才,他的文字简约凝练、辛辣而不失温情幽默。好的文学 就是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时候,你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表达自己,然而突然发现,前人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的时候,你会突...

2023-10-20 #经典句子

鲁迅先生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亲笔信 字也很漂亮哦

鲁迅先生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亲笔信 字也很漂亮哦

...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未名社出版物,在这里有信用,但售处似乎不多。读书的人,多半是看时势的,去年郭沫若书颇行,今年上半年我...

2020-12-25 #经典句子

先生用他那诚恳真诚的话语 娓娓讲述惨淡的牛棚经历

先生用他那诚恳真诚的话语 娓娓讲述惨淡的牛棚经历

...。打个5星吧,没啥多说的!透过这些让人心生生碎裂的文字,轻拂季老那些深埋心底的伤痛,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畏惧和痛心?先生用他那诚恳真诚的话语,娓娓讲述惨淡的牛棚经历,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渗着真情!...

2023-07-08 #经典句子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

...解。鲁迅这样用没问题,是因为鲁迅本身就是一个对语言文字运用极其娴熟的大文学家,这样一个看起来有问题的句子,我们普通人都看得出来,鲁迅这样的语言文字运用专家以及发表这篇文章的专业编辑难道看不出?他们既然...

2011-01-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