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唐朝白话诗人的5首犀利诗句 饱含浮生大境界 第一首就惊动人心

时间:2019-04-17

唐诗故事 今天王和尚要为那些热心名利的人兜头浇一盆冷水。先来看一首诗。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2003年12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07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唐诗故事#

今天王和尚要为那些热心名利的人兜头浇一盆冷水。

先来看一首诗。

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

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

2003年12月30日。风华绝代的香港歌者梅艳芳因病去世,享年仅仅40岁。梅艳芳尸骨未寒,她的母亲覃美金为争夺遗产,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官司。七年来,她执着地“争夺遗产”,但是屡讼屡败,一时成为笑谈。但也不能不让人觉得人性凉薄。

通过这件事,再看上面这首诗。人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而那些为亲人去世而哭泣的人,眼睛却盯着遗产,“口哭原来心里喜”,真是犀利如刀,让人悚然一惊。

佛家总说“四大皆空”,所谓:天空、地空,道空、人空。在佛家看来,俗世的烦恼都是由执念造成,而人生不过一场幻梦,万境归空,终归一梦就是这个道理。如此冷峻、犀利,貌似无情的诗句,恰好揭示了聚敛的虚无,人情的淡漠和生命的无味。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朝白话诗人王梵志。今天,王和尚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01:唐诗故事:迭经磨难,王梵志看破红尘,内心得到平静

王梵志是唐朝著名诗僧,他的诗戏谑调侃,却揭示了佛家的至理。他的生卒年已不可考,大概是隋末唐初人。据胡适先生等人的考据,他少年生活优渥,成长于家道殷实之族,自幼饱读诗书。

经过隋末战乱,他家道中落,只有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后来他生活日益困苦,终于在生活的重压下出家为僧。据传说,他有不少子女,但是子女皆不孝,以至于他要沿街乞讨为生,50岁时,他皈依佛门,寻求解脱,虽然依然是四处化缘,但内心已经得到了平和。

从此,他作诗的激情一发不可收拾,留下348首诗,受享80有余。他的诗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却蕴含这深刻的哲理。读他的诗,能看破人间烦扰,达到潇洒无尘的境界。

02:如何才能潇洒自适,王梵志教你放下尘俗,自在遨游

王和尚很喜欢他的这首诗。

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这首诗通俗易懂,却写出了出家人潇洒自适的态度。王梵志把袜子反过来穿,别人看他奇形怪状,疯疯癫癫,都来耻笑他。他却说:只要自己穿着舒服,又何必管别人如何嘲笑呢?虽然反穿袜子,看起来可笑,其实自己舒服才最重要。

人大多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别人一旦嘲笑就心虚发慌,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许认可,不得不委曲求全,自甘卑贱。冯小刚有电影《私人订制》,里面以“恶心自己成全别人”为标榜,看似大公无私,其实却言不由衷。倒不如王梵志这首诗来得直接爽利。

人生于世,只要无愧于心,又何必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呢?

就像王梵志所写的诗一样,“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人生的满足在于潇洒适意,唯有笑看别人的眼光,才能遨游四海,潇洒自在。

02:看破生死,才能大彻大悟,王梵志笑看死亡

最触动我的是王梵志关于死亡的诗。关于死亡,他的诗总是冷峻且直接,看似不近人情,细思却如冷水浇头,让人惊醒。

比如,看到别人死亡,他这样写:

我见那汉死,肚里热如火。

不是惜那汉,恐畏还到我。

孟子在论述“恻隐之心”时,举过一个精彩的例子。假如见到小孩掉井里,人总是会惊恐且同情。这就是恻隐之心。李宗吾先生在论述此句时,曾说:人都是先“怵惕”,然后才有“恻隐”之心。因为,见到孩子掉井里,首先是害怕担心自己也掉进井里,这就是怵惕;而后才为别人掉进井里而担心,这就是同情心。

王梵志则更为冷峻。看到别人将死,他心中惊恐万状,心热如火。不是为别人死亡而同情可惜,而是害怕那死亡造完一天也要找上自己。面对死亡,人总是心生恐惧,但是死亡又是怎能避免得了呢?就像《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要死,我说那谁也躲不了的瘟疫,便是大限到来,人人难逃。”

但怎样面对死亡,确实一个巨大的课题。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派人去海外寻求仙药;汉武帝为了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建立巨大的承露盘,希望上上天垂怜,赏赐仙药。

对于如此惧怕死亡,千方百计寻求长生的人,王梵志冷冷写出下面这首诗。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即便是铜打铁铸的门槛,又如何能抵挡得了死亡呢?鬼看到世人如此枉费心机又执着不懈的努力,想来也会拍手大笑吧。

唯有看破生死,放下虚妄,才能得到解脱。

03:人生如寄,放下才能得到平安喜乐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其实也是看破人生虚妄的至理名言。甄士隐在作注解时,曾有一句说得非常深刻,道是“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人生浮沉,世事轮回,俗世争斗场上不断上演着或悲或喜,可笑可叹的闹剧。但是,细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中的这一主题,很可能是从王梵志的诗中得到了启发。王梵志这样写道:

此身如馆舍,命似寄宿客。

客去馆舍空,知是谁家宅。

躯体不过是寄居灵魂的皮囊,一旦人死灯灭,那这臭皮囊又有什么用呢?就好比,追名逐利,建设华屋广厦,到头来,只是给后来人居住而已。

看世间,多少人为名利操碎了七窍玲珑心,为地位削尖了脑袋去逢迎求拜,其实到底不过是黄粱一梦。就好比人去楼空,旧楼很快被新人占据了而已。

因此,读王梵志的诗,能让人清醒,让人看破,如果能放下虚妄和执念,也能得到人生的解脱和生命的安乐。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唐朝白话诗人的5首犀利诗句 饱含浮生大境界 第一首就惊动人心》,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偷得浮生半日闲”盛赞高僧 高手颠倒下诗句顺序 却令高僧羞怒

“偷得浮生半日闲”盛赞高僧 高手颠倒下诗句顺序 却令高僧羞怒

...活相类似,只不过是无酒罢了。唐代诗人李涉曾以“偷得浮生半日闲”来赞誉一位得道高僧,于纷扰尘世之间偷取片刻的安宁,这与苏轼的境界颇为相致。《题鹤林寺僧舍》唐·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

2023-08-02 #经典句子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和王之涣关于黄河的经典诗句赏析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和王之涣关于黄河的经典诗句赏析

...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唐诗翻译成白话就是:朋友啊,你难道看不见吗?那黄河之水就像自天而降,奔流不息,以雷霆万钧之势流向东海,再也没有回头。再说王之涣。他是唐诗中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遗...

2023-01-21 #经典句子

诗红人不红:小众作者随手写就千古名句 这些诗句真的随口就来

诗红人不红:小众作者随手写就千古名句 这些诗句真的随口就来

...诗流传日本,几妇孺皆习诵之。”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可以说是现在用得最广的诗句之一了,纵使是没背过这首诗或没怎么读过书的,也能随口念上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此句出自唐代...

2023-05-19 #经典句子

白话标语VS唯美诗句 为抗“疫”加油有几个段位?

白话标语VS唯美诗句 为抗“疫”加油有几个段位?

这两天,有一句唐诗在网络上火了。2月9日,日本舞鹤市医疗支援物资抵达大连机场,包装箱上印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句诗。曝光后,这句诗迅速传播,掀起讨论无数。而在此之...

2023-05-24 #经典句子

几首喜欢的白话文抒情小诗

几首喜欢的白话文抒情小诗

...朗上口。我国从五四运动开始,胡适先生开始提倡、推广白话文,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现代文诗人,如徐志摩、冰心、海子、舒婷 ……喜欢古诗,也喜欢现代的白话文诗,白话文也有很强的表达力,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2024-01-10 #经典句子

三月的诗句古诗美文 带白话文意思及翻译

三月的诗句古诗美文 带白话文意思及翻译

...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白话文意思:曾在扬州看到过的琼花,如今到了江南竟能在酒筵前相见。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花,如雪般素洁,在春风中摇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州,再...

2023-11-25 #经典句子

古代骂人的诗句 古人连讽刺人都显得这么有文化 这一句最经典

古代骂人的诗句 古人连讽刺人都显得这么有文化 这一句最经典

...何不以溺自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话,换成大白话就是“你怎么不撒泡那啥照照自己”,太粗俗了,小编含蓄一点表示一下,大家应该都看得懂。但是用白话讲就太粗俗,换成古文就觉得高大上很多,可能也是因为创...

2023-01-28 #经典句子

学会这四句诗 以后受气不用爆脏口了 用文化人的方式吐槽怼人!

学会这四句诗 以后受气不用爆脏口了 用文化人的方式吐槽怼人!

...有那个见识,还用难听的话去侮辱别人。当然要是翻译成白话的话就是“没文化真可怕!”第二句,来自宋代文人苏轼的《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泽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中“城东不斗少年鸡”古文的解释就是:即使是城东游手好...

2010-12-0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