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这些在不同国家和文化生活中出现的隐喻 你知道多少?

时间:2018-07-15

正文海伦·舒马赫Helene Schumacher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到语言的方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它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中的隐喻和直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22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作者:Hélène Schumacher

译者:Eno

校对:LITCAVE工作室

配图:Online

这里是文穴的翻译局,今日分享的是BBC文化频道作者海伦·舒马赫(Helene Schumacher)文章,由Eno为大家翻译,仅供学习分享。

正文

海伦·舒马赫(Helene Schumacher)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到语言的方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它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中的隐喻和直喻不值得被深入思考。

隐喻是编织成语言这幅错综复杂的织锦的重要部分,没有隐喻,语言就好比是一块枯燥乏味的素色麻布。

除去让语言更为生动和形象,隐喻还起到了功能性的作用。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理解本不熟悉的复杂概念,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通过语言与彼此联系,甚至能够帮助我们塑造我们的思维、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

所以,隐喻到底是什么?

按照《剑桥词典》中的定义:「隐喻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提及被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来描述一个人或者物体。」但对亚里士多德来说,隐喻是为某物赋予另一物名称的过程。

法语中的「我有桃子」一词,意思是「我很兴奋」,是该国许多美食隐喻之一。

事实上,「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隐喻的本身就是隐喻,意味着「跨越或超越」(将希腊语meta『超越』和phero『蕴含』结合在一起)。

隐喻传递各种内涵,联想和联系,它不仅是交换文字,也能够交换概念和思想。

许多科学家,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都会用隐喻来解释理论。「我们学习新事物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事物进行比较」。BBC Radio 第四频道《口口相传》的作家詹姆斯·吉里(James Gary)这么说道。

纽约大学的斯泰西·皮耶斯(Stacy Pies)教授认为:「隐喻不仅发现相似的东西,也是对已存在的、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的一种新的审视。同样的,隐喻具有跳跃性的想象力,能够延伸我们的思维方式,扩大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经常依靠隐喻来谈论自己的情感或想法,例如「我的心碎了」,吉里说,「这就是将心比喻成化石一样,在任何我们用来传达含义、复杂性和实质性的词语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隐喻的存在。」

我们倾向于将隐喻视为通过词语来表达的一种方式 ,但这实际上是一种思考方式。

皮耶斯说,隐喻是一种对于理解的邀约——当理解发生时,交流双方的心灵之间会产生一段令人满足、愉悦和有意义的亲密时刻。

例如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在诗歌中使用到的不寻常但贴切的隐喻,就引起了许多孕妇的共鸣:

一头大象,一座笨重的房子,

一个在两根卷须上漫步的西瓜。

哦,红色的水果,象牙,精致的木材 !

这个巨大的面包,酵母正令其发酵。

这个大钱包里新添了钱。

我是一种手段,一个舞台,一只刚出生的牛犊

皮耶斯认为:在交流时有两件事必须发生:我们需要向正在交谈的人伸出手,并真诚地说出『请理解我』。」

她说,对于使用隐喻的人来说,当有人理解了说出口的隐喻时,就会有一种认同感,即「一种被理解,被接受邀请,被一只手抓住的感觉。」

皮耶斯将隐喻与3D国际象棋进行比较,因为在做它们时人们都需要同时考虑到这三件事:它说了什么,意味着什么,没有意味什么。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有效的隐喻呢?

对于皮耶斯来说,「就是有『叮!』的生动时刻的发生。但这也与做隐喻的人想用隐喻实现的目标有关。」皮耶斯说,「当他们成功得到他们期望的结果时,就会出现一种美妙的,像是火花一样感觉出现。」

隐藏的相似之处

皮耶斯说:「当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被用来作隐喻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愉快的熟悉感,倘若使用艺术中那些平日不常用的东西做比喻,我们则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带来的想象和感觉将扩大我们情感知识的范围。」

直接的比喻和隐喻有着紧密的联系,且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与隐喻不同,在使用直喻时,说话者将被比喻的人或事物直接与自己喜欢的相似之物画上等号。例如:「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兰德尔·贾瑞尔(Randall Jarrell)在他的诗作《北纬90度》中用不太切实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就像浮冰上的一头熊/我爬上了床。」

无论是哪种比喻的方式都能够让不熟悉的事物变得熟悉,但不寻常的比喻会使人重新考虑对熟悉事物的感受,比如——像北极熊一样躺在浮冰上睡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影响可能就会变得相反——熟悉的事物和经历将重新变得陌生。

诗歌正是通过隐喻让人们找到生活中与熟悉事物之间的连接,和一些隐藏在记忆中事物的相似之处。

「陈腔滥调」的确是一个绝妙的比喻,但它同样也沦为了自己成功的牺牲品

通过语言的陌生化,隐喻帮助我们保持对日常生活的新鲜感,唤醒我们的感官,它让我们关注那些生活中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物的独特性。

例如塞尚(Cézanne)的创作的苹果画,在欣赏这幅画时我们会比在平日里观察苹果更为仔细,但在仔细研究后我们看到的苹果仍旧是那个苹果。这即是有效隐喻的作用——令人以不同的视角研究熟悉的事物。

陈腔滥调确实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是其自身成功的牺牲品——詹姆斯·吉尔(James Geary)

但是成功的隐喻还是取决于使用者希望用隐喻达到怎样的目的。伦敦大学学院的凯瑟琳·艾伦(Kathryn Allan)博士解释说:「在政治演讲中, 隐喻的选择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以某种方式,有意识地感知所说到的情况。」

例如战争,一个关于战争的隐喻会让人立刻预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在2020年5月一次关于冠状病毒的重要演讲中,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谈到了:「用科学的光芒照亮这个隐形的杀手」,并表示「上山容易下山难」,显然这样的比喻并不是随口说出的。

那又是什么使直喻或是隐喻变得糟糕?

或许我们可以用陈腔滥调来形容,一如豆荚里的两个豌豆这样没有想象力的短语,过度的使用让这个比喻看起来毫无新意。

但毫无疑问的是,「陈腔滥调」确实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却也因为这一点让这个词成为了自己的牺牲品。

在乔治·拉科夫( George Lakoff )和马克·特纳(Mark Turner)所著的《我们身边的隐喻》(In 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到:「我们谈论的自己方式基本都是隐喻性的,即使我们认为所说的话只有字面的意思」。

例如我们经常会说道:「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就在眼前」,但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过去都在影响我们现在的一言一行,影响我们对可能发生的事的看法,以及我们整个的思维框架。

「时间是一段旅程」,「所有的事情都会船到桥头自然直」,这种被称为原始隐喻的比喻是我们语言、思维方式、观察和体验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它们的存在是难以被察觉的。

日常言语中充满了我们不熟悉的隐喻,一如许多常见的习惯用语——进退为难(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有些隐喻被认为是「死」的,因为它们不能被称为真正的隐喻。例如用看见来表示理解是最常用的表示手法—— 我明白你的意思(I see)。

译注:see:看见; 观看, 参见;领会, 理解

同一个动词能被用来表示视觉和心理感知,但是隐喻通常是被用来具体地表达抽象事物的,所以人们会假定隐喻源自更早视觉中所接受到的讯息。

认知语义学方面的研究表明这些「死」的隐喻实际上是「最为生动的」,活的隐喻类型,因为它们完全根植于我们的思维之中。

所谓的「原始隐喻」指的是那些在我们生活环境、身体的活动方式和固定的思考方式的影响下,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逐渐被固化的形容。

例如用「上」表示积极,「下」表达消极的含义。形成这样的观念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

近乎普遍的现象

要证明每种语言都有存在着通用的隐喻是很难的,但研究表明,即便是不同语系的多种语言都有着相似的共性,这意味着隐喻在差距甚大的语言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不得不提到隐喻在传达亲密感上的重要作用,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全球各地都存在着相似隐喻的原因。

例如「像拥抱般温暖的友谊」,由于拥抱或肢体接触产生了的温暖是作为人类常有生活经验,以至于在不同种类的语言中我们都能发现相似的隐喻。

由于我们常在生活中无意识地使用它们,因此想要彻底避免使用隐喻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有些人们喜欢更为直接、直白的沟通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在交谈时都有习惯使用隐喻的癖好。

皮耶斯曾表明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拒绝使用比喻的人一起被困在荒岛上的,因为她认为「比喻是语言的装饰,类似于一种『打扮』,没有哪种语言会真的不存在隐喻」。

17世纪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就是坚决反对语言中存在隐喻的人之一。虽然有些人同样察觉到了隐喻所带来的理性和想象力之间的冲突,但对于霍布斯来说,他认为隐喻的存在与谎言和欺骗无异,就像是「徘徊在无数的荒谬之中」——对,讽刺就讽刺在他用隐喻的方式来谴责隐喻的存在。

古典文学中有着大量的隐喻——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酒暗色的海洋(Wine-Dark Sea)就常被用来描述波涛汹涌狂风暴雨的大海。

现今存在的许多隐喻都拥有久远的历史,虽然很多隐喻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改变,例如原本是形容帕提亚人作战中会使用到的技巧「临别前的一击」(Take a parting shot)和由拉丁语中意味栅栏的Pale演变而来的「范围之外」(Beyond the pale)。

这些隐喻从原本的字面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比喻。

这样的情况在所有语言中都是存在的,例如荷兰中的「大象皮肤」就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皮肤很厚,而法语中「猪何时会飞」在英语中等同于「鸡什么时候会长出牙」。

皮耶斯说道:「『隐喻通常源于生活』,而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为其语言中的隐喻的发展提供信息」。

法语从食物中发展出了很多隐喻,从『讲些沙拉』到『讲故事』、『我有个桃子』到『我很兴奋』,都说明了讲述者极有可能在交谈中借鉴文化里重要的信息。

再一次陈述皮耶斯所说的话:「『没有隐喻的语言是不存在的』,隐喻贯穿了我们的语言,没有它,语言将变得枯燥乏味,我们甚至会在交谈中无聊到睡着」。

在说出的话被理解的那一刻,隐喻不仅仅是以文本的方式被表达,而是以一种感觉。它在我们的情感和想象中交融,成为我们的经历。在那一刻,灵魂向另一个灵魂打开了窗户,在精神的共享空间中融合。

隐喻具有比装饰语言更重要的作用——它塑造我们看待和体验世界的方式的能力。

想看什么类型的译文呢?评论里告诉我吧~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这些在不同国家和文化生活中出现的隐喻 你知道多少?》,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母亲节是一个极具文化人伦的节日!

母亲节是一个极具文化人伦的节日!

...,现代意义上的“祖国”这个词语,也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出现的。在此之前的汉语词海中,“祖国”只代指“祖先以来所居之地”。据考证,中国人称呼自己的国家为“祖国”应该是从清末的一批留日华人开始的。邹容1903年初...

2023-02-04 #经典句子

对话茅台酒——我不是年轻不会喝酒 我只是不喜欢酒桌文化

对话茅台酒——我不是年轻不会喝酒 我只是不喜欢酒桌文化

...握,那种捏着你、玩弄你的感觉,那种权力与利益分配的隐喻,都玩得贼溜。在很多人看来,酒桌是权力的隐喻,他们享受那种地位、尊卑、驯化和服从的感觉,而这些,都可以从酒桌上找到表征。美剧《权利的游戏》权力通过...

2023-07-18 #经典句子

在古诗鉴赏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古诗鉴赏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五、开展系列与古诗鉴赏相关的实践活动,积淀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1.梳理古诗词中涉及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读...

2023-08-27 #经典句子

哈德逊河画派风景画的文化解读

哈德逊河画派风景画的文化解读

...,从美墨战争到内战期间,很多风景画在风景中嵌入自然隐喻或者道德寓意,比如克洛普西的《战争之魂》,丘奇的《科托帕希》等都是将风景画服务于国家意义,用气象现象比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溪云初起日...

2018-04-17 #经典句子

橄榄球运动彰显的文化特质 同样是美国文化和 精神的缩影

橄榄球运动彰显的文化特质 同样是美国文化和 精神的缩影

...度建立了契合美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并通过棒球的对抗特征隐喻美国文化的精神所在美式橄榄球传递出种族平等、竞争精神、个人主义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精神的体育精神;篮球运动中则体现出运动员为集体利益与个人自由而努力之...

2023-12-21 #经典句子

日本文化对生态主义者思想的深远影响

日本文化对生态主义者思想的深远影响

...并思考文化与思想、行为之间的关联。导语:森林空间的隐喻表达空间是电影叙事的特性元素之一,也是当今电影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宫崎骏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中,森林是贯穿整个故事的场景空间,它不仅是这...

2024-01-30 #大杂绘

亲属隐喻:一种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

亲属隐喻:一种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

...社会实在。国家形象建构,在某些层面上,就是话语建构。隐喻不光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认知机制,还是一种话语策略。它的工作机制为借用相对熟悉、具体的源概念去阐释相对陌生、抽象、具有相似性的目标概念。亲属隐喻指源概念...

2023-09-27 #经典句子

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研究亟待深化

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研究亟待深化

...面,就是话语建构。话语建构存在多种方式,本文以亲属隐喻为例进行阐释。隐喻蕴含了文本、认知和社会三个维度:文本维度,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维度,是一种认知机制;社会维度,是一种客体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客体...

2022-12-3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