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文化苦旅》:苦的不是旅行 而是文化之苦

时间:2017-01-31

前者认为,后者不过是惊鸿一瞥,走马观花而已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在旅游界,自称是旅游者的人并不看得起游客。

前者认为,后者不过是惊鸿一瞥,走马观花而已。

但对他们来说,要成为徐霞客那样的旅行者似乎很不现实,于是一条捷径诞生了,那就是 "文化旅游"。

伍迪-艾伦的新电影《午夜巴黎》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主人公盖尔和他的女友在巴黎遇到了女友的朋友保罗。保罗能够谈论眼前的每一件雕塑和每一幅名画,他对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甚至与作品有关的八卦都了如指掌。

保罗显然不是一个旅行者,而是一个典型的 "文化旅游者",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旅行中不断寻找与自己文化知识相对应的物品,一旦找到这种对应关系,他们就会兴奋不已。

知识越丰富的人,越是经常兴奋,当然,这种兴奋大多伴随着内心的炫耀。在卢浮宫,当所有人都在追逐三大珍宝(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和蒙娜丽莎)时,我沿着灯光昏暗的走廊走进一个房间,发现了 "汉谟拉比法典",心中涌起一阵欢喜。

此时此刻,我也是一名文化游客。

社会学家认为,有三种资本可以划分社会阶层:反映经济实力的货币资本,反映人际网络的社会资本,以及反映知识储备的文化资本。

文化旅游者与普通游客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获得与货币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它必须通过长期的艺术熏陶和教育来获得。

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这样的熏陶时间太长,所以他们会采用一些快速培训的方式,比如在出行前上网查询要去的地方的典故,或者背诵一些建筑或民俗的专有名词......。

显然,这种暴民式的文化旅游根本就不是文化,充其量是打着文化的旗号来欺骗自己。即便如此,文化旅游还是突然风靡全球。

在中国,文化旅游也与一本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90年代中期,一本名为《文化旅游》的书几乎影响了一代文化青年,这本历史散文集为21世纪初的文化旅游者树立了一个标准:只有谈文化的旅游才是深刻而有意义的旅游。

文化不是一个人对所参观的事物有多少知识,文化是这个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对生命的共鸣和情感的感觉。

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在某个藏区的寺庙门口,太阳落在金色的寺庙屋顶上,秋风吹过,远处传来喇嘛诵经的醇厚声音。可以说这是在体验一种文化的感动。

那么,感动我们的是寺庙?是夕阳?还是秋风的吹拂?我想不是,而是诵经的声音。最贴近人心的是人本身,这就是文化。

几乎在《文化苦旅》流行的同时,旅游学者理查德对文化旅游进行了概念性的定义。"

文化旅游不仅是对历史上产生的文化成果的消费,也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当代生活方式的旅游"。

通俗地讲,文化旅游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旅游,也是对当代生活体验的旅游。

但与前者相比,后者显然无法满足文化旅游者的吹嘘需求。

"我在敦煌壁画前被感动得哭了 "肯定比 "我在农家院里喝醉了 "更符合文化旅游者的自我定位。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就有。

在 "大旅游 "时代,欧洲的年轻人涌向巴黎、威尼斯和罗马等中心城市,学习和欣赏他们的文化和艺术,这就是 "文化旅游 "的标准含义。

二战后,旅游业在非西方国家蓬勃发展,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只是异国情调,是旧殖民地和原住民的混合体,是落后、粗糙的民间物品。

即使在美国,虽然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甚至黑人音乐都能作为美国的文化符号,但在这片大陆上产生时间最长的印第安人传统工艺和生活方式却从未被视为美国文化符号。

文化旅游给每个梦想成为旅行者的人提供了一条捷径,他们努力地背诵历史知识,用心地炫耀他们的异国遭遇的经历。

但是,大多数文化旅游者是用眼睛而不是用心灵去接触这些文化:他们抬起头来,对欧洲宫殿里的艺术作品赞叹不已;然后他们低下头,带着亲切的微笑关注着土著人民。

但他们既不能理解这些宝藏的美,也不能通过接触民间生活获得真正的心灵悸动。

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苦旅其实不是旅行的苦旅,而是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文化散文 "在今天很热,但在当时还是一个新词。但他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这本书,当有出版商建议他把这本书做成旅游小册子来卖时,余秋雨当然不愿意,很不高兴。

好在这本书引起了时任上海知识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国维的注意,他认为这样一本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散文集很美很美。

现在看来,王国维当时也冒了很大的风险,甚至有很大的赌注在里面。

因为在当时,这并不是真正的主流散文。幸运的是,王国维是对的。

《文化苦旅》一经出版,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文化散文的热潮。现在还在继续。有人曾说。"文化苦旅 "一本书可以养活一个出版社。

文化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思考。很显然,余秋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家。

这就是为什么余光中说。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余秋雨从中国散文中走了出来。

金庸把他和鲁迅并列在一起。

北京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取笑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散文。

即使我不会,浙江人中也有鲁迅和余秋雨。

白先勇读完《文化苦旅》后意味深长地说。

余秋雨先生再次唤醒了唐宋八大家建立的散文尊严,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的灵魂,对世界进行了诗意的思索。

作为《文化苦旅》的忠实读者,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本书,我会说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男女老少)阅读的启蒙书,启蒙我们的文化精神,这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的苦旅。

正如我在开头所说,如果我只能选择一本枕边书,那就是《文化苦旅》。

时间在我们的指间流逝,文化在我们的心中铭记

如果你也想看这本书,请点击下面的链接购买,现在《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3册同为文化苦旅,只需99元!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文化苦旅》:苦的不是旅行 而是文化之苦》,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余秋雨《文化苦旅》:高质量的旅行 不只是发发朋友圈那么简单

余秋雨《文化苦旅》:高质量的旅行 不只是发发朋友圈那么简单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当我们旅行,面对敦煌莫高窟、洛阳石窟、东坡故居、石门栈道时,若不知晓其中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只是站在这些辉煌的建筑前,拍下一张照,写下到此一游,这样的旅行...

2018-02-11 #经典句子

《文化苦旅》踏上征程 来一场心灵与文化契合的旅行

《文化苦旅》踏上征程 来一场心灵与文化契合的旅行

《文化苦旅》踏上征程,来一场心灵与文化契合的旅行最年轻大学校长裸辞,再娶小16岁娇妻,妻子:来世还嫁给他你有多久没有出门旅行过了?又或者说,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身体和心灵,总需要有一个在路上。也许是快节奏...

2019-10-09 #经典句子

《文化苦旅》坚持 不为那山顶 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

《文化苦旅》坚持 不为那山顶 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

...人文的细微描述,再想想自己因生活的零支细碎而搁浅的旅行,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觉知此事要躬行”的慨叹,更多的是对余秋雨先生那种把文字与历史交融在笔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文字功底的殷羡与...

2023-10-05 #经典句子

10句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里的经典名句 句句戳心

10句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里的经典名句 句句戳心

...里的文章主要作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容虽为作者的旅行记录,却字里行间中透着文化气息和历史气息,具有深深的时代的气息和一个文人对于文化的深深思考。虽然时代在千变万化,但对于文化的思考永远具有共通性,历...

2017-09-29 #经典句子

拾书|千般荒凉 以此为梦——读《文化苦旅》

拾书|千般荒凉 以此为梦——读《文化苦旅》

...它当作历史课本来看。往小处说,它就是一本充满苦难的旅行札记啊。没有这本书,我们就是走过大江南北也未必同文化有过这样的共鸣。他在书中这样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的最多的...

2016-04-18 #经典句子

《文化苦旅》造就余秋雨 如今跌落神坛 梁宏达表示其虚伪至极

《文化苦旅》造就余秋雨 如今跌落神坛 梁宏达表示其虚伪至极

...了他对文化的探索。在这本《文化苦旅》里,他汇集了他旅行中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在读完《文化苦旅》之后,白先勇意味深长地说:余秋雨先生再一次唤醒了...

2017-04-24 #经典句子

余秋雨《文化苦旅》最经典的6句 帮你领略历史文化 人生的沧桑

余秋雨《文化苦旅》最经典的6句 帮你领略历史文化 人生的沧桑

...逃避不了人生,不如去爱上这变化多端的人生吧!就像是旅行,你不知道接下来会碰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观,当碰到的时候,便会感叹到:“原来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原来还有这么好的人”,这正是未知的乐趣所在。看完...

2023-09-13 #经典句子

余秋雨那些经典语录 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 一道道风景

余秋雨那些经典语录 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 一道道风景

...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但却又不仅限于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与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领会,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的无限惊叹和思索。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余...

2013-09-2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