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高考文言文翻译突破:抓住状语

时间:2016-02-08

高考文言文翻译突破:抓住状语一、数词状语数词状语在文言文中并不鲜见,教材数词状语后置有两个典例:一是苏洵六国论中的后秦击赵者再,一是司马迁项羽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58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高考文言文翻译突破:抓住状语

一、数词状语

数词状语在文言文中并不鲜见,教材数词状语后置有两个典例:一是苏洵《六国论》中的“后秦击赵者再”,一是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范增三次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玦向项王示意。

这种类型的后置数词状语我们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请看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1)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2014年辽宁卷)

应译作“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

二、介宾状语

介宾状语是文言文翻译的重头戏,高考翻译试题主要考查“以”字介宾、“于”字介宾和“乎”字介宾。因“‘乎’字在上古语音同‘于’相近,用作介词,基本上同‘于’的用法相同”,所以这里着重讨论前两者。介宾状语又分为显性后置介宾、隐性后置介宾、介词宾语前置、无须前置介宾和多个动词介宾等情形。

(一)显性后置介宾

文言文中“以”字介宾放在谓语前面与后面的都有,而“于”字介宾“更多的是放在动词之后”。翻译时,谓语后的“以”字介宾要“位置还原”,多数“于”字后置介宾也要“位置还原”。

所谓显性后置状语指含有介词“以”“于”“乎”等的介宾状语,翻译时除了要位置还原之外,尤其要准确落实“以”“于”“乎”等介词的含义。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介词结构“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谓语“何异”的比较状语,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到“何异”前,且把“于”字翻译为“和/跟”。

再如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2)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2017年山东卷)

“因与卓自疏于叔陵”当译为“就与阮卓一起主动和叔陵疏远”,“辄辞以疾”当译为“就以有病为借口推辞”。

(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2007年江西卷)

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面前忍受怨恨。

(4)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客甫当北面矣。(2017年江苏卷)

我对容甫应当行弟子敬师之礼。

(二)隐性后置介宾

相对于显性后置介宾而言,隐性后置介宾指省略了介词“以”尤其是“于”的后置介宾状语。这类状语因介词省略,在句中以名词身份出现在谓语之后,容易被误认为是动词的宾语,翻译时应高度警惕。如“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巨鹿”。再看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5)吾不起中国,故王此。(2013年安徽卷)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

(6)贼张敌万窟穴其间。(2014年辽宁卷)

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

(三)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主要对介词“以”“为”而言,如“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介宾“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介宾“胡”。在文言文中,“以”字介词宾语前置多见,是“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如“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如“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江,汉”与“秋阳”。高考试题中这种介词宾语前置虽不多见,但也要关注。例如:

(7)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年四川卷)

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四)无须前置介宾

在古代汉语中,位于谓语后的介宾,翻译时有的不需要前置。这种情况下,“以”字介宾少见,如“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2017年山东卷)中的“问以后事”应译为“问他身后的事”。而“于”字介宾则较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于”字翻译为“到”。请看下面两个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8)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2008年江苏卷)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长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

(9)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2016年全国Ⅱ卷)

把它送到朝廷。

第二种类型是“于”字不要翻译。如果非要把“于”字翻译为现代汉语相应的介词,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譬如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10)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2015年湖北卷)

供养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11)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2017年江苏卷)

超过朋友生前。

(五)多个动词介宾

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文言文翻译中,有时介宾状语所在的句子中会有两个动词甚至多个动词,此时介宾状语的具体功能就会出现修饰歧义现象。到底介宾状语该修饰哪个动词,需要从逻辑、情理、生活情境与语言习惯等角度进行仔细审视。例如:

(12)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2007年湖北卷)

句中后置介宾“于其下”还原位置时有两种可曲,修饰动回“作”或者修饰动问“辅”,框据古代用桥机民的现实场景,“于共下”当修饰谓语”作糜”,“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译为“时常在柯下煮给饥民或”更合平生活情境。

(13)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2007年湖北卷)

句中介宾状语“以所知异本”前有动词“争”,后有动词“走”与“报”,翻译时该修三个动间中的哪一个,取决手介宾状语“以所知异本”与动词的事理逻辑关系。毫无疑问,“以所知异未”底不能修饰“争”,也不能修饰“走”,最适于修饰动同“报”。因此,“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当译为“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公”。

三、副词状语

副词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的位置基本与现代汉语相间,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夜”“私”“具”都是副词状语,分别在动间“驰”“见””告”前面。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副词状语有后置现象,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苏轼(《前赤壁赋》)有“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甚”是谓语“乐”的副词状语,翻译时应还原位置,即“乐甚”译为“非常快乐”。可是《苏武传》中”若知我不降明,欲今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的“明”字,翻译时要辨析成分功能:句子“若知我不降”有完整的主谓宾(主语”若”,谓语“知”,宾语“我不降”),因此“明”字只能是枝叶成分;事实上,句中的“明”字修饰动词“知”,“若知我不降明”应译为“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这种类型的副词状语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几例:

(14)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2009年江苏卷)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和儿女。

(15)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2015年山东卷)

他的将领清楚地知道士兵的寒暑饥饱。

(16)禹、汤罪已,其兴也勃焉。(2014年全国1卷)

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与上面三个句子不同,下面两句中的副词状语就显得特色独具:

(17)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2017年浙江卷)

上天给予您将来有名誉声望。

(18)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辽宁卷)

第(18)句中“其有仓卒一旦之用”的动宾为“有用”,“仓卒一旦”不是宾语“用”的定语,而是条件状语,因此“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当译作“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有用”。

四、变宾为状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对待或处置的对象通常呈现两种式样:一是用介词“以”等引出对象;一是把对象直接放在谓语后作宾语,翻译时要变宾语为“对象状语”,虽然目前古代汉语专著没有提出这种情况,但有人已经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这样翻译了,如把“遂寘姜氏于城颍”译为“于是把姜氏流放到城颍”,动词“寘”的宾语“姜氏”被翻译成状语“把姜氏”。这种情况的翻译在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下面两个句子即是例证:

(19)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016年全国1卷)

(20)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2017年浙江卷)

第(19)句中“君命”是动词“虔”的宾语,翻译时应变为状语,“是不虔君命也”应译为“这是对君主的命令不敬”。第(20)句中“可不勉之”的“之”是动词“勉”的宾语,翻译时最好变为对象状语,“可不勉之”应译为“在这件事情上怎可不努力啊”。

在动词宾语省略时,个别补出的宾语仍要变为对象状语,如2011年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一句,“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中的动词“乞”后省略宾语“之”,补出后要变为对象状语,翻译为“把祖父”。因此,“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应译为“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又如2013年湖北卷的“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句中的“肃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要补出且变宾为状,于是“肃入”当译作”(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

这种补出宾语后还要变宾语为状语的情况虽不多见,但高考也不乏其例。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高考文言文翻译突破:抓住状语》,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郭军民大海笑长:文言文决定孩子中高考区分度 做好这件事考高分

郭军民大海笑长:文言文决定孩子中高考区分度 做好这件事考高分

文言文是中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座大山,是让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题型。正因为这样,它却是中高考生拉开分数最大的分水岭!尤其是2020年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都开始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中高考正式迈...

2007-03-18 #经典句子

关于“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那些事

关于“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那些事

学习文言文时,经常出现“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之间,不译,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名词作状语”等特殊句式,面对这样的句子,很多同学云里雾里,笔记记了,但还是没有完全懂。追根溯源,是没有掌握语法...

2022-12-19 #经典句子

2022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大全

2022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大全

2022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大全【文言文翻译】一、文言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

2022-11-24 #经典句子

关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怎么回答才算完整?

关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怎么回答才算完整?

...读:关注:想要提高,应优先养成的高效学习习惯!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角度在考试中,文言文阅读理解时必不可少的考试题目类型之一。往往给到的分值还不少,考生们能够抓住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分数,那文学功底时相当不错...

2023-01-22 #经典句子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有何特点?如何复习?如何作答?一线名师这样说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有何特点?如何复习?如何作答?一线名师这样说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难题,这道题赋分是10分,出一道,给两个要求翻译的句子。从每年高考结束后,考生的反映及我们能看到的一些统计资料看,这道题的得分很不理想。那么,文言文反映究竟如何复习...

2023-02-02 #经典句子

强化四种意识 识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迷局

强化四种意识 识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迷局

1.文本意识。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文本即语境或者上下文,脱离了文本是很难翻译好文言文的。很多翻译题的误译,从根本上讲,都是因为没有参透文本,因此翻译文言文时要尽量结合上下文语境,才能做...

2023-12-22 #经典句子

高考语文备考 高三学生提升考试成绩 需要抓住这四个重点

高考语文备考 高三学生提升考试成绩 需要抓住这四个重点

...,短语分类,句子构成及变化,现代文文体及相关知识,文言文文体及相关知识,诗歌的基本类型及答题维度,汉语基本的写作技巧与表达规范等。高三学生需要拿出练习本、试卷,把不懂处、易错处、常错处、常考处一一归纳...

2023-10-28 #经典句子

高考倒计时:文言文翻译“六字法”+重点知识点(附例题解析)

高考倒计时:文言文翻译“六字法”+重点知识点(附例题解析)

高考倒计时:文言文翻译“六字法”+重点知识点(附例题解析)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在高考语文当中也是重点之一,更是是拉分的难点,考试中占分在20分左右。考试中主要以文言文默写、翻译。阅读题型为主...

2023-10-0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