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她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 喜欢使用意象 擅长写镜子和眼睛

时间:2015-11-24

提起残雪,可能很多人知道她是源于那次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我也是的。后来去粗略地读了一下她的作品。残雪是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先锋作家,她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7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提起残雪,可能很多人知道她是源于那次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我也是的。后来去粗略地读了一下她的作品。

残雪是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先锋作家,她生长于知识分子家庭,后在外婆的抚养下,在中国西部农村长大,对中国的土地有着极深的感情,所以残雪笔下的很多意象极具中国本土气息。但残雪成年之后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却有着强烈的西式痕迹,她在多岁的时候无意间阅读了卡夫卡的作品,从此之后就进入了现代主义的世界。她的创作深受西方作家的影响。

残雪小说中的意象纷繁复杂,这些看似杂乱的意象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蕴含着打开残雪小说之谜的重要线索,也是解开残雪之谜的密码。残雪书写的是人类灵魂内面的风景,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品,其主旨是很难用普通方式来传递的,而意象恰恰可在具象的物体和抽象的思想情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残雪便选用了意象这样一个工具,让读者更好的体会自己在精神世界中独特的情感体悟。残雪每一篇小说中几乎皆有意象,很多意象在不同的篇目中又反复出现。那么究竟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说明了什么呢?

一、镜子意象:反观自身

镜子对于大多数人的意义而言,是在日常生活中充当整理仪容的工具。通常,镜子中的世界被认为是现实世界的倒影,是虚幻的假象,“镜花水月”便由此得来。但在哲学意义上,镜子则拥有着更深层多样的涵义。

例如残雪很喜爱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对镜子就“情有独钟”,虽然镜子是他一生中甚为害怕的事物:“我从小就感受过现实被神秘地再现或复现的恐惧,不过那只是在面对巨大的镜子的情况下……我最经常向上帝和自己的保护神祈求的事情之一就是别梦见镜子。我记得自己总是惴惴不安地窥视着镜子。”他还曾经作诗多首来表达自己对镜子的恐惧。博尔赫斯认为镜子可以把现实世界无限制地复制,而导致人迷失于自身的幻影之中,觉得镜子们“再三再四地复制着人间景象,就好像是在自然地生殖繁衍让这个浮华无定的俗世凡尘在其迷幻的境界里驻留延展”。博尔赫斯并不认为镜子的画面只是现实世界的倒影,而是另外一个我们无法深入的世界。在我们透过镜子映照自身的时候,“镜子时时刻刻都在窥视我们,只要有镜子挂在卧室的四壁,我就不是独处而是有人为伍有影像伴随着晨曦上演哑剧”。博尔赫斯除了对镜子深感恐惧,还因为认为镜子是可以映照出自身灵魂之物,在一篇名为《镜子》的诗歌中,他写道:“现在我害怕镜子里是我灵魂的真正面目。”有人认为灵魂也具有像镜子一样的功能。灵魂可以如同镜子,将外在的影像映入自身,只是这种影像是有深度的,灵魂会把任何经过它、影响它的影像都留下永久的痕迹。

镜子和灵魂的这种互换关系在残雪的小说中展现得淋璃尽致。镜子经常成为残雪笔下人物发现自身的道具,从镜子中,他们督见了那一直存在又不易发现的精神世界。镜子是残雪设定自身主人公发现并走进自身灵魂世界的道具,可谓是一面魔镜。而其中的人物也因为其“段位”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精神境界和层次,在镜子面前也产生了不同的遭遇:有的人从镜子中发现“异象”后,开始具有了精神世界的挖掘能力。如《公牛》中,“我”能从镜子里看见紫光,那是一头公牛的背,老关并不知道“我”在看什么,他关注的只有饼干和自己的牙齿。当“我”试图和只拥有食欲、关注自身肉体的老关交流自己的所见,描述自己所看见的紫光时,老关却依旧只出他的黑牙说:“这里面就像一些田鼠洞”。欲望和精神是那样的格格不入,那样的难以交流,但“我”和老关还是从不放弃,从未停止交流,即使他们从来都是自说自话,在各自的世界里打转。精神是脆弱的,那道紫光只是一闪而过,但就是这一闪而过,已经让老关觉得有所威胁,于是在最后,他高举大锤,砸向了人类用以自省的镜子。

镜子不仅能帮助精神世界的开掘者发现自我,还有助于他们更好的与现实世界进行抗衡。在《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中,当“我”遇见文中那个“他”的时候,“觉得很羞耻”。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侏儒,苍白的小腿上连一根汗毛也没有,而且和“我”一样上了年纪。他不认得我”,像贼一样低了头溜了过去。”这个“他”是谁?为什么“我”看到他是侏儒要觉得羞耻?事实上,这个“他”,就是灵魂中的自我,当“我”遇见本真自我之时,由于已经被俗世掩盖太久以至于几乎认不出对方的模样。多年了,虽然灵魂里的那个“我”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而上了年纪,但他并没有长高,“我”的灵魂世界多年来并没有强壮充实,于是“我”感觉到了“羞耻”。但即使多年未见,只要找到了“他”,“我”就找到了生命真正的意义,就找到了生活真正的勇气。当主人公“我”与自身灵魂中真正的自我相遇时,我们才能够真正走进自身,读懂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会和“他”手牵手走进那些镜子里面去,朝着镜子外面吐口水。在平日的时间里,要反叛日常生活的世俗世界,向它“吐口水”,是多么艰难的事。海德格尔认为,“日常自己的存在是要把本己的存在完全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中,各具差别和突出之处的他人则更消失不见了。”每个人都努力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平均状态”之中,所以“公众意见”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约束力量,每一个日常自我的存在都变成了迎合他人的存在。

异物总是会从镜子中出来,对“我”产生诱惑与引导。《天窗》中那个仿佛是死神的烧尸老人也正是在夜里十二点时,出现在大柜的镜子里,从镜子中朝“我”伸出手。“我”跟随他走进镜子,开始了一段神奇又惊悚的精神之旅。我穿过一座浮桥,看到了匆匆经过的时光,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肮脏可笑又可悲的模样:“我的家在一片废墟上,那里有一幢空矿的老屋,那是那一带唯一的房子,我和我的家人就睡在里面。白天,我们都去废墟上翻找破铜烂铁,人人都不示弱,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黑夜一来,我们就如老鼠一样在老屋里乱钻,寻找着最阴暗最隐蔽的处所。”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日在白天忙忙碌碌,在现代社会的钢铁世界中寻找财富和价值看,现代世界的文明已经让世界存在的意义荒宪,剩下一堆废墟。我们在这样的忙碌中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于是当黑夜降临,当我们需要好好面对自身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心灵的老屋中乱钻,不敢正视自我,只敢猥琐的躲在最阴暗最隐蔽的处所。“我”还从天窗中看到了自己亲人的可怖模样:“姑妈骑在一匹发狂的大母狗身上……母亲被装在一个浴盆里退出来,她满脸鲜血,一只手高举一大把头发,头发上面沾着点点头皮。她喊不出声,声音被咽间的一根骨头堵住了。浴盆很高,她试着爬出来,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归失败。”结束这段深刻的自我探寻之旅,想要抽日常身离去之时,“我”已经“看透玻璃世界的白光……听见背后叮当作响,那个世界正在破碎”。走出这个镜中世界后,“我”对自身的存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终于对自己的声音着了迷,那是一种柔和优美的低音,永恒不息地在我耳边倾诉。”在这次旅行之后,“我”已经发现自我,不借助外力的帮助,“我”也能听见自己灵魂的低吟。“我”背叛了烧尸老人,也背叛了死亡,“我”不会在死亡中沉沦,而会在死亡之前紧迫的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

残雪借《天堂里的对话》指出:“我们的灵魂永远是一片混纯,我们只能从对方的眼睛里认出自己来。”也许,镜子就是精神世界里那双眼睛。

二、珠宝意象:精神宝藏

据说在河内博物馆内的一面中国镜子上写着:镜子如日月,如水,亦如金,明亮闪光,反映出你的内心。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日月、水、镜子……一切明亮闪光的东西,能够反射和映现影像的东西,在人心中都具有同等的作用。事实上,“认识论似乎成了眼睛、心灵和镜子之间比喻变化的历史,认识——看——眼睛——镜子——心灵——观念真理或只是——语言,在某种语境中,这些词语之间可以划上等号。”

残雪的创作竟然与这样古老的观念不谋而合,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这种不谋而合是来自残雪对各类书籍的广泛涉猎,还是来自于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金子(宝藏、水(湖、河,日、月在残雪的文本中有所出现,而且其起到的作用也正是如镜子般的作用——读出你自己。

明亮闪光的金银除了在现代社会充当贵金属,让现代人狂热外,它在象征学意义上还代表着智慧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在《传说中的宝藏》中,田老汉从一开始就舍弃了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物质财富的湖区开发项目,而要求得到屋后的那座小山。他选择这座小山的原因,只是源于小时候听祖父说过山里藏着一箱银元和珠宝。这些宝藏在残雪的笔下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它们就在山中,每个人为之忙碌都是为了想要发家致富。但残雪自始至终都没有点明这份宝藏是否会给人带来物质上的财富。它更像是一种目标,一种抽象的精神。每个人只要一接触到这个秘密的宝藏,就会变得异于常人,充满了痴狂与神秘。在《传说中的宝藏》中,田老汉在过完了五十年与常人无异的生活后,突然被心中的欲念激发,放下一切俗务,开始像他父亲一样背着一把两尺働往山里跑了。因为执着于宝藏的挖掘,田老汉放下了家务,跟家人的矛盾日趋加深,变得越来越孤独。越往下挖掘,他们越能听到自己祖先的声音。在田老汉的带领下,他的儿子敏菊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

显然,荒山在此象征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宝藏象征着本真的自我。让“田老汉”和“敏菊”们疯狂不己的,就是内心中“那个苍老的声音”,他们渴望找到自己。宝藏是他们得以认清自身的工具,找到了那所谓的珠宝,他们就获得了映现自身的手段和能力。宝藏在此具有双重功能,它帮助人们得以发现自身,同时它本身也在映出灵魂样子的那一刻成为了宝藏。他们昼夜不停地挖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宝山。后来儿子敏菊甚至开始挖掘自家房子的地基,那是想挖出保护自己几十年的在日常俗务中建立起来的精神避难所。他们知道,只有把一切旧的观念摧毁、撕裂,他们才有可能得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财富,才能够让那能够反映内心的宝藏出现。

事实上,“珠宝”这个词在象征学的漫长历史中,本来开始就不是形容实实在在的财富的。在古老传说中,人们认为,“财宝是古人在危难时刻埋葬的,但藏宝人再也无法找回自身的财宝。……在许多民间传说中,当这种财宝即将被人取去时,财宝又重新沉没到大地里。”这也许就是田老汉和敏菊无论如何也挖不到宝藏的原因,但残雪要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对无法实证之物的信仰与执着。在斯诺替教教义中,“财宝”代表在追求智慧和知识的道路上所获得的成就。只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没有正确理解这一象征意义的人们才把寻宝行为转为宝藏的挖掘。

三、眼睛意象:洞穿真我

眼睛与镜子常常是相伴相生的。人类通过眼睛见到镜中的自己,将外在的镜中的自我视为自我应有的样子。同时,眼睛也可以成为一个广袤的镜子,映照万物。

残雪文中对于眼睛的描写可谓别具一格。在一篇名为《黑眼睛》的小说里,主人公总是发现一双黑眼睛无处不在。它在水紅里、草丛中、泉水边……“我”不敢与它对视,它邪恶又专注,它促使“我”做出与日常生活不相容的反常举动,它让“我”热血沸腾。虽然这双眼睛神出鬼没,令人毛骨悚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中读出这双眼睛的“玄机”。它“严肃而专注”、“咄咄逼人”,又有“无限的悲伤”。每当“我”凝视它的时候,“我心里就会起罪恶的念头”,同时它的严肃和专注又“穿透了我的五脏六腑”。与它对视的过程使“我”痛不欲生,要尽量克制才能使自己不想到绝路上去。“我”只能通过伤害自身的肉体来减缓与之对视时候的痛苦。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这种欲望与道德无关,道德在其之后发展和完善起来。但这种原始的欲望在进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压抑了。它具有摧毁个人的能力,但同样是这种欲望,它与最高的真理和圣洁相连,具有一体两面的性质。当理智的国王存在的时候,欲望的黑马处于死寂状态之中。但当国王寿尽归天之时,她又活转过来,变成了一匹黑马。黑马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是代表激情的无羁之力的。“追随这匹马的人都会进入一片沙漠,进入一片远离人众的荒野——这是精神和道德隔绝孤立的形象。但那沙漠荒野中却放着乐园的朗匙。”

这双一直与“我”如影随形的黑眼睛,显然就是最真实的自我。它如明镜一般,令“我”必须正视最真实的自我。本真的自我与俗世中用理性压抑的自我总是不同的,所以“我”与他对视时并没有认出那就是自己。它的里面包涵着与现世规则格格不入的成分,那让我感到邪恶。同时,它又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生命本源的严肃思考,对真正自我的审视与反思。所以每一次与它的对视才那样的令“我”震撼。

残雪在类似自传性的作品《趋光运动》中,有一篇专门以《镜子》为题的文章。在文中,残雪谈到了自身从小与世俗世界的格格不入。那些无法理解又无法忘记的生活中的“黑洞”。而人生最大的两个黑洞,便是残雪最在乎的两个人——外婆和父亲的离去。外婆和父亲的离去让残雪久久不能释怀,而在对自身这种感情体验的解读过程中,残雪渐渐读懂了自身。可以说,任何自身可以感知的外部世界,在残雪这里都是镜子的构成部分。因为正是由于每个人有所不同,我们所关注和稀选的外部信息才不同。所以残雪认为:“外婆和父亲走得越远,某些神秘之处反而越能被破译——因为镜子里头的形象正是我自己”。她在人生的一件件重大事件中,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反观自己的灵魂。她活在世俗世界的过程,也就是她反思自我、擦尽尘埃,寻找真我的过程。在这篇文章的开篇,残雪就点明“外界是心灵的镜子”,残雪是这样一个对自身、对艺术都有着独立执着要求的作家。她不断努力,从外界之镜中读懂灵魂之镜,再不断擦拭灵魂之镜,使其变得更为明亮、纯粹。

残雪文中的主人公在这些具有反射功能的意象中,看见了另一个自我,开始了关注自身内部的神奇之旅,这只是一个起点,继续往下走,会走向广阔的潜意识深渊。

总结

残雪这种特殊创作所要表达的抽象意蕴,必须借助意象这种工具才能够传达给读者。意象的具象形态可以帮助读者摆脱日常逻辑思维的束缚,用被意象唤起的情感记忆重新回到我们的记忆深处,去体会残雪所要表达的古老意境。即使读者很难理解残雪所要表达的精神哲学内核,他们也可以通过意象、气氛的描写,感受到灵魂内部各个部分互相牵制、互相撕扯的那种紧迫感。

残雪的小说看似与主流文学形式格格不入,但它们就像残雪笔下的水井一样,在地底涌动着贯通中西文化的暗河。残雪说自己进行的是“纯文学”的创作,她所说的“纯文学”,也许就是力图摆脱世俗的烟火气,努力向人类自身,向纯艺术、向美靠近的创作。在这样的创作理念支配下,其小说中的意象与思维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她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 喜欢使用意象 擅长写镜子和眼睛》,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他的作品为什么在国内读者中流传不广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他的作品为什么在国内读者中流传不广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获得有世界影响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可以说是在2012年一夜成名,让中国读者知道了莫言这个名字。在莫言获得诺奖前,中国的普通读者知道莫言的,还真不多。此前莫言的声名不如贾平凹响亮,也不...

2023-02-05 #经典句子

第十三届诺贝尔文学奖:杰出的诗集 抒发对宇宙美好事物的赞颂

第十三届诺贝尔文学奖:杰出的诗集 抒发对宇宙美好事物的赞颂

...的哲思,有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历史学家、作家、政论家 李敖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内容试读飞鸟集:1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2世...

2010-07-27 #经典句子

2020诺贝尔文学奖预测:今年会是“米兰·昆德拉年”吗?

2020诺贝尔文学奖预测:今年会是“米兰·昆德拉年”吗?

...作、目前中文读者还没有接触到的陌生面孔。去年,中国作家残雪首次进入热门候选人名单,引发国内书迷不少热议。而在今年英国博彩公司Nicer Odds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残雪再次入榜前十。此外,热门人选中依然包括了...

2023-11-03 #经典句子

第二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多少人爱你青春时的美丽容颜

第二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多少人爱你青春时的美丽容颜

...举行国葬目前自己在做公众号,整理国内外的精品书籍和作家资料与各种书店关注微信公众号:听潮观书每天更新推荐书籍书店和相关作家的资料希望大家给个关注和点赞以及评论分享欢迎留言讨论。

2009-05-11 #经典句子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波兰女作家、诗人、心理学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8年布克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人物简介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生于1962年1月29日,波兰女作家、诗人、心理学家。1985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93年,出版首部小...

2009-07-14 #经典句子

这位作家因《农民》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有哪些经典语录?

这位作家因《农民》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有哪些经典语录?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Wladyslaw Reymont 1867~1925)波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地》和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等。192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民》写得很出色”。弗...

2013-05-29 #经典句子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她是美国文学的良心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她是美国文学的良心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于当地时间8月5日晚在纽约蒙蒂菲奥里医疗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去世,享年88岁。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 东方IC图8月6日,莫里森的家人和她的...

2023-10-02 #经典句子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已揭晓!把历届文学奖颁奖词写进作文里~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已揭晓!把历届文学奖颁奖词写进作文里~

...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这位作家暂时没有作品引进中文版。修复牙齿的牙膏,点击查看▲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坦桑尼亚,小说家。他用英语写作,常驻英国。他最著名的小说是《天堂...

2023-12-2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