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一直为河南抢救文化遗产的倪宝诚先生走了|豫记

时间:2015-02-15

倪宝诚是河南民间艺术的一杆大旗,他一生呕心沥血为河南民间美术事业的发掘整理研究推介做了巨大贡献,也培养了无数专业人才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2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2021年10月10日晚,87岁的倪宝诚与世长辞。倪宝诚是河南民间艺术的一杆大旗,他一生呕心沥血为河南民间美术事业的发掘整理研究推介做了巨大贡献,也培养了无数专业人才。

2018年8月,豫记团队曾到倪先生家中采访,面对着摄像镜头,倪宝诚曾说:“我能死吗?我想死,我死不起啊!”毕竟在他心中,未竟的事业太多太多了。而如今,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事业,却也为无数人打开了绚丽的民间艺术大门。

我们今天重新刊发此文,向倪先生致敬。

晓鹏 孟俊峰 | 撰文

01“你们要和倪宝诚抢时间!” ▼

在宇怡街和丰产路一带,树木参天,绿叶婆娑。即使是盛夏,道路也是清清爽爽,没有车马喧嚣,也没有红绿灯前的泱泱人流。

夜深了,如果你侧耳细听,甚至能听到蛐蛐的鸣叫。在钢筋水泥包围的郑州,这种童年记忆中的叫声是那么不可思议。寻声找去,原来这声音是从一座不起眼的单元楼里发出的。

倪宝诚和他的民间美术收藏

发出声音的那扇窗户,此时仍然灯火明亮。一眼望去,室内有一位伏案老人,吃力地弓着腰,戴着厚重的眼镜,在一页一页地翻书、写字。有时,他把眼镜几乎贴到电脑屏幕上,吃力地打着字儿。

翌日一大早,老人就起来了。学生们顺流不息地来拜访他。他拿出一本厚厚的文集,颤抖着地递给学生,说:“拜托你们了!”

这本厚厚的书稿里,满满的都是批注、拼粘的痕迹。封面是一个泥塑人像:戴着眼镜,微微而笑,这就是他,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他——倪宝诚。

2019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倪宝诚文集》(五卷本)(河南省人民出版社供图)

满头银发的倪宝诚,虽然健康状况已远远不及往日,但矍铄的劲头却丝毫未改。

“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可真帅啊!”不管是谁,只要看见墙上挂着的一幅年轻人的照片,都会由衷地赞叹。

倪宝诚说:“你们现在看到的还是少的!”藏品最多的时候,家里到处都摆满了,地上都无法下脚。泥泥狗、泥咕咕、年画、剪纸、陶瓷……真可谓“包罗万象”。

那么,他的藏品究竟有多少件呢?倪宝诚从未数过,只要喜欢他就买了。

有人问他,那你最喜欢的藏品是哪一件呢?倪宝诚笑笑:“哪一件我都喜欢!”

每次和晚辈们交流的时候,倪宝诚总是爱说:“你们,要和倪宝诚抢时间!”他的语气酸楚,颇有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悲壮气概。

2018年给民间艺人们上课

如果没有那两场伤病,耄耋之年的倪宝诚至今仍会活跃在河南的田间地头。

2017年3月到淮阳看望制作泥泥狗的学生们

看望民间艺人

2011年,倪宝诚不幸患了脑溢血,行动不便,语言不清。不久他又出了车祸,脊椎严重受损,腰弓成了90度,至今也没有恢复,得借助手推车,才能慢慢地走路。

不得已,倪宝诚的工作由室外转向了室内。他时常坐在书案前,扫视着自己耗费半生精力搜集来的艺术品。新技术为他提供了便利,帮他留下了不少照片和影像。但是,如果他不能加以充分整理说明,这些艺术收藏品也将毫无意义。

只是,留给他整理这些河南民间艺术品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有一次,一位学生前来拜访。临走时,学生与他握手。他嘱托对方:“你可常来啊!我要抢时间,你们也要和倪宝诚抢时间啊!”他的声音很大,沙哑,几近哽咽。

倪宝诚与冯骥才

他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有时,他要吃三片安眠药,才能迷糊一会,浅睡一会儿。

02我赶上了好时候 ▼

回顾倪宝诚的大半生,你会惊奇地发现,倪宝诚这个人,似乎就是为民间艺术而生的!

山东临朐,全国有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当地的剪纸、布艺、风筝等民间艺术品丰富多彩,它们在幼年的倪宝诚心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但岁月不是一湾静水。从童年起,倪宝诚就尝遍了人间酸楚。

十二岁那年,妹妹因为没有足够的奶水可吃,在母亲怀里活活饿死。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倪宝诚年幼的心灵。

他曾经回忆道:“妹妹哭,母亲也哭,妹妹活活哭死了……”

妹妹夭折后,他和一位邻居大爷在地里挖坑,亲手埋葬了妹妹。为了不让野狗把妹妹吃掉,倪宝诚把坑挖得很深很深。

五十年代回山东老家看望父母(后排左一为倪宝诚)

父亲给他起名“宝诚”,给两个兄弟起名“宝纯”和“宝铎”。父亲跟倪宝诚说:“你没有文化,一辈子吃饭只能靠诚实,不要多问,要多想、多看。”

父亲的教诲,倪宝诚牢记至今。

十三岁时,倪宝诚在北京安定医院当小工。他天不亮就往工地跑,搬砖、掂沙子,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休息过。

工头很喜欢他,月底发工资时,多发给倪宝诚两块钱。倪宝诚很诚实。他说:“老师,你发多了。”工头说:“孩子,我不是奖励你,我是觉得你干得确实值,我才给你的。你要一直这样干,就永远不会缺饭吃。”

那个工头早已“人面不知何处去”,但它的这句话,倪宝诚却难以忘记,在那个穷苦的时代,它是让倪宝诚活下去的最大鼓励。

连环画作品

十五六岁起,倪宝诚就开始画画,他还经常给当时的平原日报社投稿,大约10天左右一次,每次12幅至20幅画作。虽然投出的稿件总是石沉大海,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投稿热情。

倪宝诚与著名漫画家华君武

终于,1951年7月15日,倪宝诚接到了一份通知,让他去平原省教育厅人事处报到!用他后来的话说,他这是在国家大量吸收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潮流中卷了进来。

倪宝诚(右数第四位)在平原省文化局任通讯员时的合影

从此,倪宝诚便把自己和民间艺术、民间艺人捆绑在一起,并且越来越紧,甚至互相融进了彼此的血肉里。

工作后扎根民间,到浚县调研民间美术(右二为倪宝诚)

03“看见白头发,就知道倪爷爷来了!” ▼

1954年,因平原省撤销,倪宝诚从平原省人民出版社美术组转进河南省人民出版社,几经调动,至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直至退休。

从1985年开始,倪宝诚馆藏的艺术品陆续到馆。从那时起,倪宝诚中断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把全副身心投入到了河南民间艺术的研究中。

改革开放后,河南传统民间艺术经历了阵痛,受到了冷落,它们不再受到大众青睐,民间艺术举步维艰,一些老艺人甚至连生活都难以保障了。

在田间地头调研拜访手艺人

倪宝诚明知自己选的路很难,这却是他心中所爱。几十年来,他不知磨破了多少鞋子,上山下乡,到处寻访手艺人,发掘民间技艺。

不少河南民间艺人,全家老中青三代人都认识倪宝诚。有些老艺人离世了,但他们的子辈、孙辈依旧和倪宝诚保持着联系。他们也总是提起:当他们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只要见到倪宝诚,总会高喊一声:“倪爷爷来啦!”

不管分别再久,他们也不会忘记倪宝诚这位满头银发的爷爷。

为了寻找民间艺术和艺人,倪宝诚往往手里拿两个烙饼,提一壶开水,和农民们睡在牛棚下面,听他们讲故事,一件一件地把散落在全省的民间手艺挖掘出来,也因为这样的经历,倪宝诚结识了很多民间艺术家,跟他们成了忘年交。

2012年 倪宝诚在淮阳到访泥泥狗传承人许传科

他曾前后五次、每次跋涉数百里路,登门拜访泥泥狗的传人李修身。李修身文革遭难,辍艺多年,倪宝诚锲而不舍地劝他出山,而李修身却总是摇头,唉声叹气地说:“那都是‘四旧’,谁还做那破玩意儿呀?”

李修身作品 泥泥狗包公

第五次登门,倪宝诚在大雨中立于门外。李修身老人开门一看,热泪盈眶,只说了一句话:“我说啥也要捏!”……

后来,李修身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且传播到了海外。老人临终前,给倪宝诚留下了整整一架子车的泥泥狗。倪宝诚感动万分,但他把它们全部捐给了当地的文化部门。可惜的是,后面这些绝世之作竟不知所踪,令人扼腕。

倪宝诚拜访王蓝田

2013年,倪宝诚去看望泥咕咕国家级传承人王蓝田,当时王蓝田老人已病入膏肓,卧床不起,倪宝诚来到王蓝田家中,说:“老哥,我来看你了!”王蓝田挣扎坐起,两位老人相拥而泣。

几天之后,王蓝田便与世长辞了……

河南有不少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他们就像李修身、王蓝田那般性格木讷,固守艺术,饿死也不撒手。倪宝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每年年初,他就开始攒钱。一百二百元的稿费,积少成多,到年底一起寄给老艺人们。

倪宝诚有钱吗?不见得,他住在女儿的小房子里。

倪宝诚没钱吗?或许,他的钱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

他说儿子们不懂他,他们很少交流。每当说起这事儿的时候,倪宝诚的眼里就会抹上一层黯然。

倪铭与父亲倪宝诚

但时间会解释一切。2018年春节,儿子写了一篇短文《父子之间》。他在文中写道:“每次从艺人家临走时,看到艺人拉着父亲的手,那依依不舍的表情,我都会为之动容!他们早已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家人,盼望着父亲明年再来……”

倪宝诚流泪了。他看了这篇文章,感慨道:“他们懂了,知道我在做什么了。”

04“我自豪,我是河南人!” ▼

从1980年代开始,倪宝诚挂帅创立了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他任首届会长;他研究河南民间美术的历史传承,以泥泥狗为代表的远古溯源;他出版数本专著,论著百余篇;他获得了包括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终身成就奖在内的大奖……

金鼎奖奖杯

从收集河南民间艺术品,再到理论研究,倪宝诚是怎么实现这个转变的呢?

说起来也是偶然。当时,群众艺术馆的领导、同事看倪宝诚收集了这么多艺术品,他们都会好奇地问:“这个鸟代表着啥?那个花纹是什么意思?”

倪宝诚摇摇头,他也说不出门道来,只是觉得它们好看,他只想把它们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同事们问得多了,倪宝诚慢慢地就有了转型研究的想法。

许述齐作品 人祖爷

于是,他大量地买书、研究、写文章。他曾说,在全国搞民间艺术研究的,藏书最多的恐怕就是他了。在对泥泥狗以及河南民间美术的研究中,他发现,中华文化的根就在中原,那中原又在哪里呢?中原就在我们的脚下。

百家姓中有73个起源于河南,人文始祖黄帝就曾长期在中原活跃,老子、庄子、列子、管子等奠基了传统的中华文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黄河腹地的大河文明璀璨多样,而泥泥狗等民间美术又是这些文明的生动载体。河南值得书写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倪宝诚部分学术著作

然而,河南的根文化研究在逐渐边缘化,河南的经济与文化这两条腿明显步子不一样大,河南人的根,或者说我们渊远长久的历史,似乎慢慢地被人们遗忘了。

倪宝诚说:中原文化是根文化,它被认识得远远不够,它需要大家各界共同参与。

天津大学考察组参观倪宝诚的收藏

说完这三句话,他点燃一支烟,长舒了一口气:“列宁说的那句话叫什么?忘记历史等于什么?等于……背叛!”他把打火机猛地拍到桌子上,发出异常响亮的震动。

夕阳的余晖洒进了屋子,橱柜里的泥人、剪纸似乎要在金光中起舞,满头银发的倪宝诚的剪影被拉得好长好长,氤氲的烟气从他手中升腾。

各地的手艺人自发为倪宝诚先生祝寿

在河南的民间艺术领域,倪宝诚是一杆大旗,有了这杆大旗,就聚集起了一批志士,他们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即便天寒地冻,也终究有春暖花开的时候。

来源:豫记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一直为河南抢救文化遗产的倪宝诚先生走了|豫记》,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这位给广州捐赠了大批珍贵文物的百岁老人 故去了

这位给广州捐赠了大批珍贵文物的百岁老人 故去了

...,杨永德伉俪捐赠枕的窑口以唐宋以来北方主要产瓷区的河南、河北为主,举其要者有河南省巩县的唐三彩枕和绞胎枕,密县和登封窑的珍珠地划花纹枕;宝丰清凉寺窑的青釉枕、三彩枕、绿釉枕及双狮座枕;修武当阳峪窑、鹤...

2024-01-19 #经典句子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莅临汕头调研 赞潮汕文化“浓似酒”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莅临汕头调研 赞潮汕文化“浓似酒”

...文化学者,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先生莅临汕头调研民间文化,考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汕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汕头在近代对外交流和通商中占据着重要...

2009-07-23 #经典句子

热烈祝贺雪域十明—古梵文书画院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成立

热烈祝贺雪域十明—古梵文书画院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成立

...学者 Vajra Dharma King金刚法王上师、雪域十明亲善大使郭义先生、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代理事长李小琳女士、蒙古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奥其尔巴特阁下特使斯琴高娃女士、中国海关总署原政治部何济洲先生、中国立体书法创始人...

2018-11-27 #经典句子

李波:对重庆抗战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思考

李波:对重庆抗战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思考

对重庆抗战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思考 李波 抗战文化遗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最富价值、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是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一段时间以来,重庆市在抗战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方面做了有...

2024-01-13 #经典句子

文物工作“十三五”取得开创性 历史性成就

文物工作“十三五”取得开创性 历史性成就

...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重要考古发现定期发布,河南二里头、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江口沉银、致远舰等考古发现备受关注。在“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框架下,组织开展丝绸...

2023-11-01 #经典句子

冯骥才:“我为潮州的民间文化感到自豪”

冯骥才:“我为潮州的民间文化感到自豪”

...十个泥塑产地的文化档案,比如我们做过天津的泥人张、河南的“泥泥狗”,我们也帮助大吴这个地方做过他们的档案,对地方泥塑的历史分类、工具材料、制作的题材、制作的方法、制作的程序、传承的谱系等全部做过整理。...

2024-01-12 #经典句子

世界最大语言资源库是如何建成的?

世界最大语言资源库是如何建成的?

...乐、文创产品、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并受到欢迎,用上海、河南、重庆、南宁等地方言演绎的方言话剧不断上演,语言资源保护志愿者行动得到年轻人的响应。为了跨越学术与大众间“鸿沟”,语保工程在“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等...

2023-06-23 #经典句子

折射文明恒久魅力 镌刻民族前行足迹——第八批国保单位再解读

折射文明恒久魅力 镌刻民族前行足迹——第八批国保单位再解读

...及代表性建筑234处,其他12处。入选较多的省份有山西、河南、浙江、安徽、湖南。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我国国保单位总量达到5058处。包括古遗址1194处,古墓葬418处,古建筑2160处,石窟寺及石刻30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

2012-02-1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