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西游记中的沙僧:老实巴交的沙和尚与大起大落的建文帝朱允炆

时间:2015-01-20

那部佚失的西游无据可考,就不得而知了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579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2 分钟。

沙僧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作为文学作品,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深沙神”也改称了“沙和尚”。那部佚失的西游无据可考,就不得而知了。

在现在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中,沙和尚法名“悟净”,也称黄婆、土母、刀圭,五行属土,俗称“沙僧”。师徒四人中,沙和尚的性格前后表现反差最大,皈依佛家前,是凶神妖气,待拜唐僧为师后,却成个性憨厚、忠心可嘉的形象,一路上谨守戒律,极少叛逆灰心,最终功德圆满,被封为南无金身罗汉。前后完成了凶猛食人到沉默是金、似有似无的转变。

杨慎笔下的唐僧师徒乃四位一体,孙悟空、猪八戒都是帝王,那沙和尚也是帝王级的,应该也有原型,查阅明世宗朱厚熜前面的明朝列位皇帝,会发现有一个人与众不同,经历与沙和尚的前后性格无形中好些相似,这个人就是:明惠帝朱允炆(也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

我们来看看建文帝的史料:

【朱允炆(1377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1402年7月在位(共四年),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公元1377年12月,建文帝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公元1368年2月,朱元璋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即1392年5月)死去,谥号懿文太子。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使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方孝孺是《周礼》专家,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朱允炆继位后,在政府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1398年末,朱允炆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朱棣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知道他是最棘手的,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朱棣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当建文朝廷开始清洗他的兄弟们的时候,燕王朱棣在道衍和尚(后名:姚广孝,道衍是明太祖派到他的王府里来任事的)的帮助下,已经用招降蒙古士兵的办法扩充了他的部队,同时他又和那些对新皇帝已不再抱幻想的宦官内外勾结起来,直到1399年6月建文帝朱允炆准许他的几个儿子回到他身边,燕王便用军事行动抗命朝廷。

1399年7月末,有个忠于建文朝廷的军官抓到了属于燕王藩国的两名下级官员,并把他们送往南京以煽惑罪处死。燕王抓到了把柄,于1399年8月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向邻近几个州县发动军事进攻。这标志着在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抗,这场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在叛乱初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建文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朱允炆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根据目前史料,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人似乎更倾向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了南京,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来隐居僻处,诚心向佛,终了一生。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不然燕王就不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

关于朱允炆的个性和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史料,因为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闲余茶时荒唐拍拍。

书中与沙和尚身世重要相关的内容分别挑出如下:第八回、第二十二回、第二十四回、第四十九回、第九十四回与第一百回,六处关键内容摘抄如下: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师徒二人正走间,忽然见弱水三千,乃是流沙河界。菩萨道:“徒弟呀,此处却是难行。取经人浊骨凡胎,如何得渡?”惠岸道:“师父,你看河有多远?”那菩萨停立云步看时,只见:

东连沙碛,西抵诸番,南达乌戈,北通鞑靼。径过有八百里遥,上下有千万里远。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滚却如山耸背。洋洋浩浩,漠漠茫茫,十里遥闻万丈洪。仙槎难到此,莲叶莫能浮。衰草斜阳流曲浦,黄云影日暗长堤。那里得客商来往?何曾有渔叟依栖?平沙无雁落,远岸有猿啼。只是红蓼花蘩知景色,白灊香细任依依。

菩萨正然点看,只见那河中,泼剌一声响喨,水波里跳出一个妖魔来,十分丑恶。他生得:

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长不长,短不短,赤脚筋躯。眼光闪烁,好似灶底双灯;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钵。獠牙撑剑刃,红发乱蓬松。一声叱咤如雷吼,两脚奔波似滚风。

那怪物手执一根宝杖,走上岸就捉菩萨,却被惠岸掣浑铁棒挡住,喝声“休走!”那怪物就持宝杖来迎。两个在流沙河边,这一场恶杀,真个惊人——

木叉浑铁棒,护法显神通;怪物降妖杖,努力逞英雄。双条银蟒河边舞,一对神僧岸上冲。那一个威镇流沙施本事,这一个力保观音建大功。那一个翻波跃浪,这一个吐雾喷风。翻波跃浪乾坤暗,吐雾喷风日月昏。那个降妖杖,好便似出山的白虎;这个浑铁棒,却就如卧道的黄龙。那个使将来,寻蛇拨草;这个丢开去,扑鹞分松。只杀得昏漠漠,星辰灿烂;雾腾腾,天地朦胧。那个久住弱水惟他狠,这个初出灵山第一功。

他两个来来往往,战上数十合,不分胜负。那怪物架住了铁棒道:“你是那里和尚,敢来与我抵敌?”木叉道:“我是托塔天王二太子木叉惠岸行者。今保我师父往东土寻取经人去。你是何怪,敢大胆阻路?”那怪方才醒悟道:“我记得你跟南海观音在紫竹林中修行,你为何来此?”木叉道:“那岸上不是我师父?”

怪物闻言,连声喏喏,收了宝杖,让木叉揪了去,见观音纳头下拜,告道:“菩萨,恕我之罪,待我诉告。我不是妖邪,我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不期今日无知,冲撞了大慈菩萨。”菩萨道:“你在天有罪,既贬下来,今又这等伤生,正所谓罪上加罪。我今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那怪道:“我愿皈正果。”又向前道:“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菩萨曰:“岂有不到之理?你可将骷髅儿挂在头项下,等候取经人,自有用处。”怪物道:“既然如此,愿领教诲。”菩萨方与他摩顶受戒,指沙为姓,就姓了沙,起个法名,叫做个沙悟净。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

(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长老忧嗟烦恼,兜回马,忽见岸上有一通石碑。三众齐来看时,见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尺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篮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脱。那八戒放下担子,掣出铁钯,望妖精便筑,那怪使宝杖架住。他两个在流沙河岸,各逞英雄。这一场好斗:

九齿钯,降妖杖,二人相敌河岸上。这个是总督大天蓬,那个是谪下卷帘将。昔年曾会在灵霄,今日争持赌猛壮。这一个钯去探爪龙,那一个杖架磨牙象。伸开大四平,钻入迎风戗。这个没头没脸抓,那个无乱无空放。一个是久占流沙界吃人精,一个是秉教迦持修行将。

……

那怪道:“我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期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只因王母降蟠桃,设宴瑶池邀众将。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卸冠脱甲摘官街,将身推在杀场上。多亏赤脚大天仙,越班启奏将吾放。侥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饱时困卧此山中,饿去翻波寻食饷。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复复伤生瘴。你敢行凶到我门,今日肚皮有所望。莫言粗糙不堪尝,拿住消停剁鲊酱!”

八戒举钯架住道:“你是个甚么哭丧杖,叫你祖宗看杖!”那怪道:“你这厮甚不晓得哩!我这

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里边一条金趁心,外边万道珠丝玠。名称宝杖善降妖,永镇灵霄能伏怪。只因官拜大将军,玉皇赐我随身带。或长或短任吾心,要细要粗凭意态。也曾护驾宴蟠桃,也曾随朝居上界。值殿曾经众圣参,卷帘曾见诸仙拜。养成灵性一神兵,不是人间凡器械。自从遭贬下天门,任意纵横游海外。不当大胆自称夸,天下枪刀难比赛。看你那个锈钉钯,早分锄田与筑菜!”

那悟净才收了宝杖,整一整黄锦直裰,跳上岸来,对唐僧双膝跪下道:“师父,弟子有眼无珠,不认得师父的尊容,多有冲撞,万望恕罪。”八戒道:“你这脓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与我打?是何说话?”行者笑道:“兄弟,你莫怪他,还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样与姓名耳。”长老道:“你果肯诚心皈依吾教么?”悟净道:“弟子向蒙菩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个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三藏道:“既如此,”叫:“悟空,取戒刀来,与他落了发。”大圣依言,即将戒刀与他剃了头。又来拜了三藏拜了行者与八戒,分了大小。三藏见他行礼,真像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木叉道:“既秉了迦持,不必叙烦,早与做法船去来。”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浪静风平,过弱河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那木叉按祥云,收了葫芦,又只见那骷髅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见。】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沙和尚见他两个攀话,忍不住近前高叫道:“那怪物休得浪言!古人云,口说无凭,做出便见。不要走!且吃我一杖!”妖邪使锤杆架住道:“你也是半路里出家的和尚。”沙僧道:“你怎么认得?”妖邪道:“你这个模样,象一个磨博士出身。”沙僧道:“如何认得我象个磨博士?”妖邪道:“你不是磨博士,怎么会使赶面杖?”沙僧骂道:你这孽障,是也不曾见!

这般兵器人间少,故此难知宝杖名。出自月宫无影处,梭罗仙木琢磨成。外边嵌宝霞光耀,内里钻金瑞气凝。先日也曾陪御宴,今朝秉正保唐僧。西方路上无知识,上界宫中有大名。唤做降妖真宝杖,管教一下碎天灵!”】

(第九十四回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沙和尚合掌道:

老沙原系凡夫,因怕轮回访道。云游海角,浪荡天涯。常得衣钵随身,每炼心神在舍。因此虔诚,得逢仙侣。养就孩儿,配缘姹女。工满三千,合和四相。超天界,拜玄穹,官授卷帘大将,侍御凤辇龙车。也为蟠桃会上,失手打破玻璃盏,贬在流沙河,改头换面,造孽伤生。幸喜菩萨远游东土,劝我皈依,等候唐朝佛子,往西天求经果正。从立自新,复修大觉。指河为姓,法讳悟净,称名沙僧。】

(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如来道:“……,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浏览过后,看看凑合,戏说如下:

一、出身来历。

孙悟空猪八戒大战沙和尚

大家都知道沙和尚是卷帘大将,却未曾深究其在卷帘大将之前身,有第二十二回、第九十四回作了交待,分别是:

【那怪道:“我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期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

老沙原系凡夫,因怕轮回访道。云游海角,浪荡天涯。常得衣钵随身,每炼心神在舍。因此虔诚,得逢仙侣。养就孩儿,配缘姹女。工满三千,合和四相。超天界,拜玄穹,官授卷帘大将,侍御凤辇龙车。……】

令我们诧异的是:字面上两回沙和尚自我描述当中竟然有不同,第二十二回前半段说自小英雄了得,第九十四回前半段却说原系凡夫,自相矛盾么?

先解释一下,这里的“婴儿”和“姹女”在道教练丹术中,“婴儿”一般代指铅,“姹女”一般代指朱砂,即硫化汞。“木母”与“姹女”一样,代指汞,“金公”和“婴儿”一样,代指铅。《西游记》当中使用“姹女”时,有时真指少女,有时代指朱砂,即硫化汞;“婴儿”有时真指小孩,有时代指铅;有时“金公”代指孙悟空,“木母”代指猪八戒。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此乃杨慎的拿手好戏。“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养就孩儿,配缘姹女”可理解为道家修道炼丹中的铅汞相投。

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杨慎给我们开了个小谜,第二十二回的沙和尚自表中,前半段是真话,后半段说学道荡天涯、衣钵谨随身,却是加入了另外一个人的身份,这另外一个人身份与第九十四回说的访道海角、衣钵随身是同一个人,就是“老沙”,大家应该可以猜出来他是谁,此人便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老”字用得妙,“沙”家最老的就是明太祖,“老”字既可指年龄大,也可指老一辈等,中国文字的奇妙就在这里,与前面“姹女”“婴儿”等词有同工之妙。

回过来,我们看沙和尚的本体:“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什么人可以从小“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当然是帝王、皇太子、皇太孙之列,因为“万国九州”“五湖四海”都是他家,当然随便玩了。

建文帝朱允炆自幼被立为皇太孙,熟读儒家经书,性情温文尔雅,以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此可谓“英雄天下显威名”。

“豪杰人家做模样”点破了沙和尚的真相,“豪杰人家”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何等英雄,创下个普天家业,“做模样”讥笑建文帝朱允炆是个空模样摆设的无用之皇太孙,空担帝王之位。

此回中猪八戒之言也证明了沙和尚的身份:

【……八戒举钯架住道:“你是个甚么哭丧杖,叫你祖宗看杖!”……】

【……八戒道:“你这脓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与我打?是何说话?”……】

“教你祖宗看杖”猪八戒这里说得是实话,不是一般的讨口头便宜,因为他的主要原身就是朱允炆的爷爷朱元璋,“祖宗”二字名副其实。

“你这脓包”骂到沙和尚的要害,本来书中写猪八戒与沙和尚在交战中旗鼓相当,后来孙悟空去南海请救兵,观音菩萨派惠岸来方降服沙和尚,照此言,猪八戒是没有说这种话的理由的,但是他为什么在沙和尚皈依时忽然来这么一句不着边际的话?

其实是作者之意,请他道出沙和尚的真身,即:你就是个做做模样、纸上谈兵、无实在分量的草包,给你个大权在握、兵力数倍于对手、天下臣服的好好天下都坐不住,才四年就扯了,太脓包了。

朱允炆身上混入朱元璋经历,何意?还是那句话:既混淆视听,又四位一体。

二、卷帘大将。

卷帘大将

“卷帘大将”四个字是《西游记》首创,我们在其前的书中找不到,这个需要大家的智慧了,我们也来拍拍。

帘,古时又叫“薄”。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中,乡试、会试的考官统称“帘官”。帘官又分内帘和外帘,《明史·选举志汇》:“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帘官之“帘”,正取于门之帘。原来,贡院内有至公堂,堂后有门,主考、房官、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官员,在堂内保管、批阅试卷,并居住其间。考试前三日,这些官员由至公堂后小门进入,监临随即封此门,并以帘相隔。这帘成为一种界线。帘内的考官称为“内帘官”;帘外的考官,包括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弥封、受卷、誊卷、对读等官员,称为“外帘官”。门闭帘隔,内帘、外帘被分别限定了活动空间,各司其职,帘内帘外不得随意往来,内外公事要隔着门槛交洽。

了解了上述含义,“卷帘”二字的意思我们也就可以推测,

(一)文治天下。

举办科考的至公堂的帘若被卷起来,结果是至公堂内外可以相通,科考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就是选人,即提拔文化人,提拔文化人干什么?当然是为了治国。因此此中“卷帘”含义便是:畅通文人治国之路,大便其道。这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所作所为惊人吻合,朱允炆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对理想的仁政的向往,遂使他和他的顾问们放弃了明太祖文治武功双行政策,而极大偏重于提倡文官统治,即使对诸藩王封地里的行政也进行了这方面改革,比如设置宾辅和伴读,并让翰林学士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等。从这个层面来说,建文帝朱允炆确实对得起“卷帘大将”四字。

(二)登堂入室。

沙和尚得玉皇大帝封为卷帘大将,此时玉皇大帝代指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皇太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见:

【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

……也曾护驾宴蟠桃,也曾随朝居上界。值殿曾经众圣参,卷帘曾见诸仙拜。】

这里面或隐或显表明卷帘大将的真实身份,“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值殿曾经众圣参,卷帘曾见诸仙拜。”表明了卷帘大将的帝王身份,都是杂在其他表述中,看起来是说玉帝、王母,其实是说沙和尚自己,模棱两可叫人无法定案,人不留心容易忽略其中韵味,杨慎这等文学大家肯定不会轻犯此等自相矛盾的低级失误。

沙和尚也是登过基的,为什么只能为玉帝卷卷帘?为王母护护驾?不是掉身份么?其实不然,一个皇太孙为皇太爷、皇祖母卷帘、护驾在历史上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卷帘”二字在这里,推测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说朱允炆名义上虽已登堂入室,但并未实掌帝王治国经,可谓是:卷帘欲窥帝王术,不期打破琉璃盏。转头哭丧沉流沙,终归做个卷帘人。

三、琉璃盏

沙和尚被贬下界的原因:在王母蟠桃会上失手打破了琉璃盏。大家看好,书中所有说到这件事的时候都是用了个“打”字,其他景物、事件、动作等描写多多少少都会换个词,比如正常失手是用“摔”、“掉”、“碰”……都可以的呀,此事为何一直用“打”字不换?因为“打”字是內含主动出击的意思,就是说卷帘大将是在主动做“打”这个动作,却失手了,他究竟要打什么?自然是琉璃盏里盛的东西,琉璃盏里面盛了什么?我们先看看琉璃盏的寓意。

(一)琉璃盏的寓意。

琉璃盏:是由琉璃做成的盛东西的器皿。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的使用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

《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人们称古法琉璃是一种可以带来好运的神秘物质,这种好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最早的财神信物,也就是招财,另一个则是保健康,求平安。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也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财神信物。

琉璃在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唐僧)翻译的《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中称:东方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比肩)就是以净琉璃为地的世界,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与西天如来佛祖一样)的法物,琉璃光可照三界之暗。这就是人们说琉璃保平安的原因。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琉璃盏中盛的是:财富与权利,本身是和平平安的象征。

(二)“打”字了得。

卷帘大将为什么在蟠桃会上打琉璃盏?因为“蟠桃会”寓意特别,孙悟空、猪八戒也是因为蟠桃会出事的,这蟠桃的意味很值得一拍,此处不多述,待见后面拍岸了。如果看过前面建文帝资料的,应该可以猜到卷帘大将出手的原因了,那便是: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拿掉所有藩王手中的权利,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金钱利益。

史料写得明白,公元1398年末,朱允炆开始集权与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了行动。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是: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一年之内解决了五个,真是“天神个个魂飞丧”,燕王朱棣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明白燕王是最棘手的,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这样一迟疑,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着手准备的时间。经历三年对战,建文帝领导的朝廷在大好优势下还是败在燕王朱棣手下,太平天下丢了,琉璃盏打破了。

(三)失手之果

卷帘大将失手被贬后如何?他自己说了,见下:

【……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

【……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卸冠脱甲摘官街,将身推在杀场上。多亏赤脚大天仙,越班启奏将吾放。侥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饱时困卧此山中,饿去翻波寻食饷。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复复伤生瘴。……”】

【……自从遭贬下天门,任意纵横游海外。……】

【……也为蟠桃会上,失手打破玻璃盏,贬在流沙河,改头换面,造孽伤生。……】

书中说沙和尚(卷帘大将)在流沙河吃人为妖,虽然自在,却也有活罪受:“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

卷帘大将真的吃起人来了?

先看看历史上对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的多个说法:

1、史书记载,自焚?自遁?。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在燕兵攻陷京师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此中有建文帝朱允炆自焚、变僧遁去两种说法。

2、出家为僧。

说法一: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自称应文和尚,终了一生,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比如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说法二: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朱允炆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朱允炆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朱允炆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朱允炆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朱允炆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说法三、四:近代还有说朱允炆隐在湖南新田大观堡、东明寺等的观点。

3、遁入道门。

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

综上说法,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定是暗中下令搜寻朱允炆,朱允炆若是在世,起初想必也是过得战战兢兢、日夜吊胆,先是“改头换面”变了模样,却也终日担惊受怕,真是“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后来看破了,终于“任意纵横游海外”。

四、沙悟净、沙和尚。

沙悟净

卷帘大将被贬在流沙河,遇观音菩萨与唐僧后,改头换面有了两个名称,一个是“沙悟净”,一个是“沙和尚”。

(一)字面意义。

遇观世音菩萨,菩萨给他起了个名字“沙悟净”,第八回写的清楚:

【 ……“菩萨方与他摩顶受戒,指沙为姓,就姓了沙,起个法名,叫做个沙悟净。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1、沙悟净。

前面猪八戒拍岸中,已经解释了“悟能”含义,其中“悟”字是相通的,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悟,是心灵实践,或称“修证”“体证”等

“净”可以理解为:干净,清洁,心无杂念。外在变现可谓:寡欲,心平气和,无争。

“悟净”,指的是远离污浊寻净土,求清净心的修行。“洗心涤虑”便是法门。

前面已经提过,后世盛传建文帝朱允炆出家为僧、为道的说法,其中传说: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这些传说杨慎清楚不过,何尝不是杨慎自己的感悟,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悟净”二字恰如其分。

2、沙和尚。

遇唐三藏,又有了“沙和尚”的称呼,见第二十二回写到:

【……悟净道:“弟子向蒙菩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个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三藏道:“既如此,”叫:“悟空,取戒刀来,与他落了发。”大圣依言,即将戒刀与他剃了头。又来拜了三藏拜了行者与八戒,分了大小。三藏见他行礼,真像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

在佛家言,“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槃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或“和上”。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此外,根据《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著),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

可见“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如今一般对出家人的尊称为:“法师”,元杂剧中称之为“洁郎”。

以沙僧拜师后西行路上的表现,确实是“以和为尚”,尽职尽责,经常调和开解唐三藏、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不和,默默无闻的润物无声,“净”也。确实对得起“和尚”二字。建文帝朱允炆在下落不明后,也是寂然无声,“净”也。

(二)深度了解。

书中第八回说观音菩萨指沙为姓,第二十二回说指河为姓,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河名“流沙”,为什么不是姓“流”?而是姓“沙”,推测原因有三:

一是玄奘取经的故事中“深沙神”“沙和尚”早入人心,“沙”字暗含了故事原意;

二是“沙”者衍生流沙,道家以为肾之水;

三是“沙”与“杀”同音。

杨慎一看,“流沙河”的名字妙不可言,全在这个“沙”字。

1、杀务尽。

沙悟净杀务尽

“沙悟净”随即有了“杀务尽”之意,观音菩萨的意思很明显,你卷帘大将入我门后,若有其他派的人来、若有不听话的,杀务尽。有人会说,观音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为何有这种意思?诋毁么?可以说这都是因为电视剧与一般人的理解所致,百回本《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至少有双层身份,他是一个真正隐藏的超级利害角色,等大家看到后面专门拍出他的历史主要原型就都明白了。

我们看第八回卷帘大将为观音菩萨劝皈后,接下来“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先不说观音菩萨法力高强,要你送过河?且看他是不是“洗心涤虑,再不伤生”。

看到第二十二回的表演,大家笑了,若不是孙悟空与猪八戒,唐三藏已经成了卷帘大将的口食了,再想想,若是普通人,三个人都不够他吃。看来他还是照旧吃人营生,前后矛盾的很呀,观音菩萨不管么?他老人家可是神机妙算、知过去未来的哦,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杀务尽呀,这正是他老人家的吩咐。卷帘大将自小聪明,自然领会菩萨深意,干得很出色,所以如果观音菩萨不出面,不只是唐三藏三人,任何人都是过不了河的,这也是观音菩萨派惠岸(木叉)来流沙河的根本原因。观音菩萨走后到唐三藏来之前,他干过什么我们就不啰嗦了。

2、杀和尚。

“沙和尚”随即有“杀和尚”之意,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的一项财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它直接攻击了佛教和道教僧侣们的既得利益,无疑疏远了宗教界,特别是得罪了佛教徒。因此,许多佛教僧人都为燕王效劳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他们的领袖是这位僭主的顾问,即和尚“道衍”,此人自1382年便已为燕王服务(他后来名姚广孝,1335年-1418年)。这个政策也使燕王找到了另一口实,说他的侄子如何违犯了《祖训录》,进一步为他提供了对皇帝进行“惩戒行动”的理由。

和尚不好杀呀,杀了和谐,和谐杀你。还是和为贵吧。

五、九个骷髅。

戴九个骷髅的沙僧

鹅毛不浮的流沙河,竟然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不沉,这几个骷髅是不是有蹊跷?书中是这样写的:

【……那怪道:“我愿皈正果。”又向前道:“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菩萨曰:“岂有不到之理?你可将骷髅儿挂在头项下,等候取经人,自有用处。”……】

为什么其他人都沉了,他们九个不沉?因为他们是“取经人”,取经人究竟代表何意?就是向往权利之巅的人,也可以说帝王之旅。唐僧师徒四人与白龙马就是帝王组合之旅,理解了这个层面,就好拍拍了。

在《西游记》成书之前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沙和尚的原型“深沙神”也曾对三藏法师说:“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元代《西游记》杂剧中,沙和尚也道:“有一僧人,发愿要去西天取经,你怎么能够过得我这沙河去?那厮九世为僧,被我吃他九遭,九个骷髅尚在我的脖项上。”这做项链的九个骷髅,竟然是唐三藏的前世!并且被沙和尚吃过九次!

书中说唐僧乃十世好人,由此推测,沙和尚脖子上带的九个取经人骷髅便是唐三藏前九世的,这个解释是可以接受的,加上后面九个骷髅引渡唐僧,也符合帝王只有自渡方能超脱的观点。话外一句,其他众生自度与被人超度都可以,帝王不自度就难成帝王。

如果我们理解了百回本《西游记》中唐僧代表的含义(见后面“拍岸之五:唐僧的真相”),就能推出杨慎赋予九个骷髅的其他含义,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在明世宗朱厚熜前,明朝共有九个皇帝,世间多少取经人(即多少逐鹿皇权之人),最终达到目的的寥寥无几,真正登上九五之尊的人必定留名千古,是永远沉不了的。这九个人便位列其中,所以他们的骷髅是沉不了的,后来人都会看到。但是,他们的行为也是付出了无数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卷帘大将(沙僧)吃人无数的根源,真正吃人的大户是这九个骷髅,并不单是卷帘大将(沙僧),只要这九个骷髅还在,沙僧还会继续疯狂吃人。

看过明史的人都会知道,明朝好些帝王杀起人来从不含糊,随举一例:

【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谪戍者873人,外亲坐死者复1000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151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180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80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270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230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也是惨不忍睹。】

大家自省一下自己的家族一起有多少人,就明白上述手段的凶狠,真正的杀务尽。朱棣夺位后诛戮建文诸臣之手段,因残酷诛戮,妄引株连,如瓜蔓之伸延,故名“瓜蔓抄”。东厂、西厂、公公……等等称谓在今天耳熟能详,皆明朝帝王之大功,“杀务尽”名不虚传,九个骷髅昭示的其实就是活生生的罪证。作者又将明朝其他皇帝的特性融入建文帝的身上,叫人难以琢磨,因为分辨不出来对作者来说比较安全。

当他们见到了唐僧,宛如到达目的地,将唐僧戴头上引渡后,得到了名义上的肯定,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心满意足的随风逝去,也必然会淹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和光同尘。此后的沙僧真正脱离了吃人的怪象,开始了奇妙的旅行。

六、沙僧拍岸。

沙僧从卷帘大将到沙悟净、沙和尚,开始凶神恶煞,见第八回、第二十二回:

【……菩萨正然点看,只见那河中,泼剌一声响喨,水波里跳出一个妖魔来,十分丑恶。他生得:

那怪物手执一根宝杖,走上岸就捉菩萨,却被惠岸掣浑铁棒挡住,喝声“休走!”那怪物就持宝杖来迎。……】

【……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

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

这个沙僧下手目标很明确,一个是观音菩萨,一个是唐三藏,因为这俩人代表的身份象征就是他想要的,奇怪的是观音菩萨是天庭上的常客,卷帘大将如何不识?这个疑问值得大家想想。此时的沙僧:如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亲贤好学,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他是有气势的,对展示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利的渴望是迫切的。

“晦气”两个字妙哉!运气不太好,注明了沙僧后面的任劳任怨,默默无声。此时的沙僧:如建文帝朱允炆石沉大海,似有似无,其传闻淡而弥久。

七,小结。

综上所述,有拍岸之四:沙和尚的历史主要原身是建文帝朱允炆,中融其他皇帝特性。后面的拍岸会继续佐证。

文:北斗真人。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西游记中的沙僧:老实巴交的沙和尚与大起大落的建文帝朱允炆》,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朱允炆:文治皇帝当家难

朱允炆:文治皇帝当家难

...年了,国家也应该平静下来了,怎么样才能彻底平静呢?建文帝想了又想,猜了又猜,终于想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办法——削藩!军队统一收归中央,没有兵马谁还折腾呢?但这一下子,就给自己惹下了塌天大祸。燕王朱棣不干...

2009-08-17 #经典句子

建文帝朱允炆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到底去了哪?共有这三种答案

建文帝朱允炆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到底去了哪?共有这三种答案

建文帝朱允炆是大明开国后的第二个皇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去世后,长孙朱允炆登基为帝。本来按照皇位继承顺序应当是,父亲传给儿子。但是朱允炆的父亲,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却先儿子一步离世。洪武二十五年,年纪...

2024-01-12 #经典句子

因说错一句话断送万里江山 建文帝朱允炆有没有后悔

因说错一句话断送万里江山 建文帝朱允炆有没有后悔

...个皇位被夺有点逆天了,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就算放头猪在建文帝的位置上,以当时建文帝手上的实力,也是有很大胜率战胜朱棣的。所以朱允炆在跟自己的叔叔斗争中,所做的一系列自废武功式策略就非常的成密,就不知道他为...

2015-02-27 #经典句子

西游记中只有三句台词的沙和尚 在团队中存在的价值 不止挑担子

西游记中只有三句台词的沙和尚 在团队中存在的价值 不止挑担子

...是被妖怪捉,存在感极低,但就是这么一个角色,其实是西游记中最复杂的,越沉默的人,故事越多。我们知道,沙僧的前世是南天门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破琉璃盏被玉帝贬下凡间,在流沙河做了妖怪,正是因为在流沙河无所...

2023-10-14 #经典句子

朱棣起兵靖难后 朱允炆下旨平叛 却因说错一句话 丢掉了皇位

朱棣起兵靖难后 朱允炆下旨平叛 却因说错一句话 丢掉了皇位

为了让朱家天下永续流传,朱元璋费劲了心思,他采用分封制,册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到北方边塞、腹地战略要地镇守,并给予藩王很大的权力,如自主统兵等,希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诸子看守边关,拱卫京师的局面。...

2023-12-11 #经典句子

一句话读懂西游记 揭露唐僧师徒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句话读懂西游记 揭露唐僧师徒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句话读懂西游记,揭露唐僧师徒不为人知的秘密!用一句话形容唐僧,就是“三不男人唐三藏”!用一句话形容孙行者,就是“专管九国贩骆驼的孙悟空”!用一句话形容沙僧,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沙和尚”!用一句话形容猪...

2023-12-08 #经典句子

猪八戒本领平平 为何能跟孙悟空打一夜?孙悟空一句话说出真相

猪八戒本领平平 为何能跟孙悟空打一夜?孙悟空一句话说出真相

...吗?筋斗云想要吗?这是哪里的名词?对,没错,就是《西游记》。告诉大家,小编小时候可是一个实打实的西游迷。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脱胎于天生灵石。看过的小伙伴们都觉得,师徒四人除了孙悟空...

2023-08-23 #经典句子

西游记中有个只出现过一次的菩萨 他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人都知道!

西游记中有个只出现过一次的菩萨 他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人都知道!

在西游中取经的路上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妖怪,也经常会有神仙下凡帮助唐僧师徒,其实西方佛祖座下的几个观音菩萨也经常地露面,尤其是观音菩萨。西游中观音菩萨是西游取经路上的引导者,也是西游取经的阻止者,很多...

2023-08-0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