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祭山仪”是契丹人祭祀山神的礼仪吗?望文生义 有时容易出错

时间:2014-12-06

毋庸讳言,虽然现在媒体发达,信息来源渠道众多,但很多读者对契丹历史、文化的了解,或许仍主要来源于杨家将、天龙八部等小说、影视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40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说起契丹,你能想到什么呢?很多读者,最先想起且津津乐道的,或许是萧太后、韩延寿、天门阵、南院大王萧峰、燕云十八飞骑……。

毋庸讳言,虽然现在媒体发达,信息来源渠道众多,但很多读者对契丹历史、文化的了解,或许仍主要来源于《杨家将》、《天龙八部》等小说、影视。上述文学、艺术作品对契丹历史、文化的叙述,或语焉不详,或错误频见。即便在一些通俗性的介绍契丹历史的著作中,也往往着重于契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对契丹礼俗,甚少着墨。因而,很多读者对本文将要叙述的契丹人的“祭山仪”、“瑟瑟仪”、“柴册仪”等礼俗,或许闻所未闻。

有的礼俗,如“拜日仪”、“皇帝亲征仪”等,用望文生义之法,尚能推测个大概;有的礼俗,用望文生义之法,也能推测出一些准确的解释,如“柴册仪”,当是指行礼时,用木柴作为道具之一;有的礼俗,用望文生义之法,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如“祭山仪”是祭祀山神的礼仪吗?“瑟瑟”本有轻微的风声、身体颤抖等涵义,“瑟瑟仪”又是什么鬼?莫非是行礼的人,就象跳大神的巫师那样,身体颤抖、胡言乱语吗?……上述“望文生义”,其实都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上述不甚为今人熟悉的契丹礼仪。

“祭山仪”并不是契丹人祭祀山神的礼仪,而是契丹人祭祀天、地神祗的礼仪。之所以取此名,大概与祭祀地点位于辽朝最大的陪都——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以西约15公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东稍偏北的木叶山上有关。

契丹人之所以在木叶山上祭祀天、地神祇,是因为契丹人将木叶山视为本民族的发祥地。《辽史·地理志》记载,很久以前,有神人乘白马,从马盂山浮土河向东而来;有天女乘坐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二位神人在木叶山相遇、相恋,结为配偶。他们诞育了八个儿子,子孙繁衍绵绵,族属愈多,分为八个部落,演变成为契丹人。

举行“祭山仪”时,要在木叶山上设天神、地祗的神位。具体做法是:在山中植一颗“君树”,作为天、地神祇的象征;“君树”前栽植群树,如同群臣站列朝班一样。又并排栽两棵树,作为神门。

皇帝、皇后到达后,夷离毕(职掌刑狱之官)具礼仪。祭祀神灵的牺牲,有赭色(红褐色)和白色的马、黑色的牛、红色及白色的羊。上述牺牲,都是雄性牲畜。然后,仆臣宰杀牺牲,将它们的肢体割开,悬挂在君树上。太巫将酒浇在牺牲上。礼官向皇帝禀奏:各项祭祀礼仪准备妥当,可以举行正式的祭神礼仪了。

皇帝、皇后事先穿戴好祭服:皇帝头戴金冠,身穿白绫袍,腰系红带,悬鱼,用犀玉刀错作为装饰,脚穿络缝黑靴;皇后头发上系着红色的头帕,身穿络缝红袍,悬挂玉佩,双结帕,脚穿络逢黑靴。

在众官忙碌着准备各项祭祀礼仪时,皇帝、皇后骑在马上,契丹各部首领及命妇(各部首领及勋贵众臣之妻)站立等待;群臣在南,命妇在北。

礼官向皇帝禀报礼仪准备就绪后,皇帝、皇后驱马来到君树前,下马,登上祭坛,在坛上预先设置的御榻上就坐。群臣,命妇分班依次就坐。群臣、命妇合班,向神位行拜礼。结束后,群臣、命妇各回各位。

皇帝、皇后到天神,地祗神位前,向天、地神祇敬献牺牲供品。皇帝、皇后分别用酒二爵、肉二器祭奠。礼毕,宰相、“惕隐”(辽朝职掌皇族事务的职官,相当于汉族政权的“宗正”)依次向君树、群树敬献牺牲供品。礼毕,皇帝率叔父们绕神门树转三圈,其他部族的首领们则要转七圈。并在皇帝率领下,礼拜天、地神祇。大臣、命妇各举一奠。皇帝又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地神祗之位。太巫身穿白衣,致辞三次。

祭祀礼毕后,礼官将祭神的牺牲、酒水,分发给皇帝、皇后及群臣享用,谓之“饮福”、“受胙”,象征众人将得到神灵的福佑。帝、后、群臣依尊卑次序,依次饮用。

随着佛教在契丹的传播和盛行,辽太宗时,将原本在幽州大悲阁供奉的白衣观音像迁到木叶山,建庙供奉。“祭山仪”祭拜神树后,增“诣菩萨堂仪”仪节。

“瑟瑟仪”是契丹人祈雨的礼俗。或许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降雨多少,主要对农耕民族影响巨大。因而,早在先秦时,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汉族前身)人,就创立祈雨的礼仪——雩祭。且基本被秦汉以后历代传承。因而,很多人难免误解:象匈奴、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无需祈雨。

其实,虽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农业的契丹人,对降雨的多寡,也非常敏感。毕竟,降水稀少,草木枯萎,也严重影响牲畜的食源。因此,若发生旱灾,契丹统治者也要卜择吉日,举行“瑟瑟仪”来祈雨。

与比较常见的汉族人祈雨祭拜龙王习俗不同的是,契丹人祈雨前,先要搭建“百柱天棚”。祈雨时,在百柱天棚下悬挂先帝御容(画像),皇帝先祭奠历代祖先,然后率群臣射柳。

皇帝射毕,亲王、宰执依次各射一次。射不中者,要向射中者敬酒。

射柳的第二天,在天棚东南方位,由巫师主持“祭柳”礼仪。巫师用酒醴、黍稗作为祭品,奉献给柳神,并向柳神祈祷。皇帝、皇后在东面方位祭拜。礼毕,皇族子弟依次射柳。最后,将祭品依等级赐给众人。

祭礼举行三天后,如果下雨,皇帝就会将四匹马、四套衣服赐给“敌烈麻都”(礼官)。如果不下雨,就将水浇在“敌烈麻都”身上,以示惩戒。

“柴册仪”是辽代皇帝将登基礼与古老的民主推举首领传统结合形成的礼仪。举行“柴册仪”前,必须卜择吉日,预先搭建好柴册殿、柴册坛。柴册坛有三级(层),用黑漆的木头制成。然后放在高32尺(宋元时,一尺约合今31.68cm),用带皮的榆柴叠成的柴堆上。柴册坛上铺有“百尺毡”、“龙文方茵”(龙形花纹的方垫),安置御帐,还设有“再生室”。

“柴册仪”开始时,皇帝要先进入“再生室”,行“再生仪”,即模拟诞生的礼仪,以缅思母后生育恩德。

然后,契丹八个部族各选数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皇帝前后左右引导、跟随、扶翼皇帝到柴册殿东北隅,行拜日礼。礼毕,皇帝乘马,由外戚中选出的一名老者御马。皇帝骑马急驰,然后假意从马上掉下来,摔在地上。御者、随从迅即赶来,用毡覆盖在皇帝身上。象征年轻的皇帝能在前辈们的辅佐下,顺利成长。

然后,皇帝到高地上站定。众大臣,诸部首领陈列仪仗,遥望皇帝,行跪拜礼。皇帝命侍从宣读诏书说:“先帝去世,诸位伯叔父兄俱健在,当选其中的贤者,立为皇帝。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群臣应众口一声的回答说:“臣等受皇帝厚恩,陛下明德,我们誓死拥戴、追随陛下。”听到众臣、部落首领们的答辞后,皇帝下令说:“既然大家没有异议,我就即位,满足大家的心愿。我将信明赏罚,有功者升职,有罪者黜免。”众人回答说:“唯命是从。”

礼仪结束后,皇帝及众大臣、部落首领们依次祭拜先帝御容。皇帝举行盛大宴会,宴飨群臣。

第二天,皇帝走出柴册殿。在护卫太保扶翼下,登上柴册坛。在“龙文方茵”上供奉七庙祖先神主。北、南府宰相率群臣环绕皇帝站立。祷告礼毕,枢密使捧玉玺、玉册,礼官宣读册立皇帝诏书,读毕,枢密使称皇帝尊号,向皇帝呈献玺、册,群臣三呼万岁,皆拜。

礼毕,皇帝更衣,拜诸先帝御容。然后宴请群臣,各有赏赐。

由于辽朝是少数族建立的政权,加之立国短暂,偏居北疆,无论是北宋,还是西夏、金等国人,对其记载,或语焉不详,或语多偏见。辽灭亡后,契丹人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辽朝文献大量湮失。直到元朝末年,脱脱等才比较系统地撰成《辽史》,成为比较系统记载辽朝历史的文献。对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者而言,尚对辽朝历史、社会、文化等问题,有专门的研究和了解;对社会大众而言,他们对辽朝历史、文化的了解,却多来自诸如《杨家将》、《天龙八部》等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通俗作品。这些作品,虽对辽朝风貌,有程度不等的反映。但对辽朝制度、礼俗等,或语焉不详,或歧误百出。

本文谈到的辽朝“祭山仪”、“瑟瑟仪”、“柴册仪”,即可明显体现出这一问题。许多读者虽“望文生义”,揣测上述礼仪的涵义,却极易出错。对上述礼仪进行准确的释义,既可促进社会大众对辽朝历史文化的深入、系统地了解,也有利于若干地区大力挖掘辽朝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各地旅游文化产业。

1.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2.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3.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祭山仪”是契丹人祭祀山神的礼仪吗?望文生义 有时容易出错》,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山神帮银角大王用大山压孙悟空 猴哥为何不记仇?揭谛一句话点明

山神帮银角大王用大山压孙悟空 猴哥为何不记仇?揭谛一句话点明

孙悟空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信,从石头之间蹦出来的时候便开始自信了,在他还没有拜师学艺时,这种自信无疑是毫无来由的,别的猴子都觉得生死不能改变,可孙悟空却不这么觉得,他认为自己生下就是有任务的人,他必须...

2019-11-24 #经典句子

毛主席时隔32年回家乡 对乡亲的第一句话:把你们山神土地找来

毛主席时隔32年回家乡 对乡亲的第一句话:把你们山神土地找来

引言毛主席曾经在回到老家之后百感交集,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023-01-02 #经典句子

山东酒文化源自哪里?为什么山东人特别注重酒场礼仪?

山东酒文化源自哪里?为什么山东人特别注重酒场礼仪?

...么,山东的酒文化源自哪里?为什么山东人特别注重酒场礼仪?其实,山东酒文化的关键词就是两个字:规矩。关于这两个字的源头最早可上溯至西周。先解释下“规矩”的含义,其可以概括为:1、入座有规矩。山东的酒桌分...

2009-02-21 #经典句子

《论语》导读之五十四:孔子讲究礼仪 从正反阐述对礼仪的重视

《论语》导读之五十四:孔子讲究礼仪 从正反阐述对礼仪的重视

...子贡啊,你爱惜那羊,我爱惜那礼。这表明孔子看重的是礼仪。“事”,侍奉,服务。“尽”,周到,完备。“谄”,谄媚,讨好。意思是,周到的按礼仪侍奉君主,有人认为是讨好君主。这两节论述了孔子对礼仪的看法。前一...

2018-11-05 #经典句子

俗语:来客不摆三盘菜 但惜十人九不知 老祖宗的话在理吗

俗语:来客不摆三盘菜 但惜十人九不知 老祖宗的话在理吗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民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国家的人民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心中永远有一个字,那就是"礼"。民间更是有许许多多的关于礼仪的俗语,时时刻刻告诉...

2023-11-10 #经典句子

追思已亡:所有文化其核心内涵均源自于祭祀文化

追思已亡:所有文化其核心内涵均源自于祭祀文化

...来祭祀的庙堂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1、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2、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

2024-01-05 #经典句子

《论语》中的饮食观 孔子注重饮食礼仪

《论语》中的饮食观 孔子注重饮食礼仪

...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在饮食礼仪风俗方面,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基本的饮食礼仪“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认为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要说话。 祭祀活动中的饮食礼仪“齐必食,...

2023-10-21 #经典句子

礼仪文化:浅谈中华传统礼仪 何为“五礼”?何为“九拜”?

礼仪文化:浅谈中华传统礼仪 何为“五礼”?何为“九拜”?

中华自古是礼仪之邦,中国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礼仪起源可追索到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随...

2010-11-2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