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作为一名文科博士生:关于选书 读书和输出 这是我的全部建议

时间:2014-09-24

我属于读书爱好者,既不出名又不是达人,对于要不要写一写读书颇为犹豫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98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其实名家关于读书的文章都很多了。我属于读书爱好者,既不出名又不是达人,对于要不要写一写读书颇为犹豫。

后来想,读书这件事,本来就是各人有各人的体会;而且读者也大多是读书上的普通人,盘一盘自己走过的那些弯路,说不定也能给别人带来些微收获。

本篇共5907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主要是从自己二十多年的读书经历出发,讲一讲我踩过的那些读书的坑,以及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复盘。

1. “学会读书”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

备考普通话的时候,朗读短文的题库中有一篇备选文章,叫《读书人是幸福人》。

文章开篇就说: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对这一观点,我深为认同。

我从识字开始就爱读书,小时候没有课外书可读,只能读课本。开学发下来的语文书,几天就把喜欢的篇目读完了。

姐姐比我大四岁,到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找姐姐的课本读。不过课本数量也有限,所以还是长期处于对书籍的渴求之中。

记得她有一次带我去同学家玩,那家人居然给孩子订了杂志。看着那一大摞的书,如获至宝,站在别人家的书架前就挪不开步了。对方看我实在喜欢,走的时候还送了几本过期的杂志。

还有一年寒假,那时候姐姐已经读中师了,她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记得好像是路遥的《人生》,介绍张学良太太的传记文学《于凤至》,还有《穆斯林的葬礼》,都是大部头,我也磕磕绊绊的读完了。

那种沉浸于文字里的感觉,至今印象深刻。

虽然爱读书,但我觉得自己很长时间以来,读书都是不甚得法的。长期停留在“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读了书就以为自己有收获”的阶段。

大学时读中文专业,读理科的同学跟我们开玩笑:

你们专业也太幸福,读小说是学习,看电影也是学习。

我也深以为幸,所以大学几乎都是尽着性子读了些闲书。

图书馆的书是同一个作家一溜儿的摆在一起,对于喜欢的作家,我经常是从第一本看到最后一本。不喜欢的书,则很少涉猎。

工作之后有几年太忙,比起忙更要命的是内心浮躁,书就读得少了。

最近一年脱产读书,既没上班,出的活也少,书倒是读了一些。但重新扎进读书的世界才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出书越来越容易,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身边的博主都有不少出了畅销书。就让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书多不胜数,也使得图书的质量越来越良莠不齐。阅读越来越便利。电子书渠道很多,下载一个读书APP,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获得非常多的阅读资源。相当于,你的手边每天都带着藏书数十万册的图书馆。记得我2012年在泰国的时候,经常觉得阅读资源难得,想了解一些泰国的历史,也苦于找不到合 适的中文书。

而现在,不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如果你想,读万卷书并不需要太多成本;如果你想,各种各样的冷门知识也可以轻易获得。

但与前两点相对立的是,我们越来越忙,没有时间安静下来好好读书。即使有空,也有越来越多好玩的东西(比如各种各样的短视频、直播)在抢夺着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即使有一间大书房,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只要旁边有部手机,也一样读不了书。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会读书”就变得和读书本身一样重要。

2.读书常踩的那些坑

回顾我自己的读书历史和观察身边一些人的阅读史,会发现大多数人的阅读观念和方法都已经不太适应快速迭代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方式。想了想,我自己踩过的坑主要有以下几个:

随便读书,不会选书。经历过阅读匮乏期后,进入大学可读的书突然多起来。

可这个阶段的我却是不会选书的,想到什么就读读,有时候是遇到什么就读读。去图书馆借书,经常都是漫无目的,寻求“偶遇”。

但是,只根据直觉来进行的阅读经常都是不科学的。

尤其是现在,市面上每年新出的书都达到几十万册,有人说有99.99%的书都是不值得读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宋太宗“开卷有益”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太远。

现在的读书APP和购书软件都很智能,它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地推荐一些你浏览过的内容;加上心理学上的“视网膜效应”,久而久之,阅读视野就会变得很狭窄。

不会选书,就有可能读到不好的书,把不好的书当成文化的样子,这可能比不读书还要更坏。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读《厚黑学》,甚至奉为圭臬。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就将工于心计视为第一等的事,想着怎么样让心“黑而无形”,又怎么能看到世界温暖和明媚的一面。

另外,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读的书不够好,也相当于是浪费时间;长此以往,也会越发觉得读书无益、无味、无趣,更不想读书了,从而影响阅读兴趣。

随意读书,没有规划。一方面是选择上没有规划。

一是想到一本选一本。

二是喜欢什么选什么。

读书没有规划,显得十分随意,还美其名曰“不功利”。

另一方面时间上也没有规划。

多久读完,一个月读多少,一周读多少,都没有计划。读到哪里算哪里,读完了就读完了,不喜欢就放下了。

学会选书之后,单独看,每本书都还不错,也能带来一些滋养;

但因为没有规划,书读了很多,知识却仍旧十分零散。它们就像一块一块的砖头瓦片呆在我的脑子里,迟迟不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想之塔。

而只选自己喜欢读的书,也就相当于只挑自己喜欢的食物,长此以往,难免因为营养不足而面黄肌瘦。

阅读的偏颇,带来思考的偏颇;思考的偏颇,又有可能带来思想的狭隘。

时间上没有规划,就让读书变得很慢,有可能一个月也读不完一本,一年也读不了几本;有些书看一半就放下了,后来也一直没有读完。

读完就过,不管“收成”。记得前些年流行一句话: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这句话很长时间里都成为我在读书上安慰自己的法宝,觉得虽然读过的书转眼就忘,但是它一定藏在我的气质里,一定成为了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又何必在意。

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去年看了家里的油漆师傅做漆,我开始转变了自己的想法。

家里做的是擦漆,让油漆渗透进木头,显示出好看的纹理。

这种油漆方式虽然好看,但其实很考验师傅的功力,根本不是刷一刷,多刷几遍这么简单的。

技术好的师傅做,既省材料效果又好,反之则是浪费材料还影响效果。

读书其实也是同理啊。

读一百本,如果你只是秉着“随缘”的心态,那顶多吸收两三成吧;

但如果采取更好的方式,则可以让书籍的养分更好更快的进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行动的指南。

3.如何选书

说完了读书踩过的这些坑,现在就来填坑吧。首先来说说选书的问题。

选书一是选内容。内容的选择上,我遵循的原则是有益、经典。

这个有益,一方面是书本身是好书。其实多去网上了解一下这本书的评价,就能大概知道一本书的水准。

那些水准线以下的书,就不必找来读了,不但不必买,免费也不必读。因为虽然免费,但却耗费了你无价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这本书对我有益,就是纳入了我的读书计划之列。

早些年,我读书都凭兴趣,也多以文学为主。

去年以来,因为学业开始读哲学、读美学;因为想提升效率,所以读时间管理

,读工作方法改善;又因为写情感号,还会读些情感心理。

我就把这三个方面作为自己本阶段的阅读体系,其它内容都会暂时放一放。

但是有时看到好书推荐,虽然近期不读,也会收藏下来,如果哪天需要,就可以找来读。

符合这些方面的好书,可能还是太多了。这时,我会优选经典。

比如哲学美学的书,这学期跟随课程老师的规划,读的都是国外哲学家的经典作品,虽然难懂,却十分有收获。

比如童书,现在市面上的童书特别多,那些畅销几十年,获得高级别图书奖的译著,我买回来几乎没有失手过,书籍本身画面和语言美、价值观很正,孩子也爱看。

以我自己的经验,各方面的书数量庞杂,质量不一。把主要经典读完,也需要花不少时间。而读经典,可以尽量的减少我们的试错时间,是有限时间阅读的不二之选。

想了解一些前沿的内容,则可以通过一些短篇幅的内容,或者略读,不必耗费太多时间。

选书二是选版本。首先是选出版社。

一本书所属的出版社,就好像一件衣服的品牌。好品牌总是意味着更严谨的态度,更精致的做工,更高的品质。

到底选什么出版社,其实要根据自己想买的书来定。

对于我来说,买文学艺术的书比较多,有文艺作品,也有文艺理论书,一般选择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给小朋友买童书,有未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以及一些地方的少儿出版社。

如果选择翻译作品,可以选择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其次,对于翻译作品来说,选择译者也非常重要。

因为一本书的翻译,就相当于二次创作。优秀的翻译将会突破文化和语言的桎梏,完美的重现经典。不好的翻译,则会破坏掉原作的韵味,甚至译错。

最近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发现罗念生先生的翻译特别好,了解之后才知道,他因为热爱,从很年轻的时候到去世前,都一直在做古希腊戏剧和相关理论作品的翻译。

而读康德,在国内显然绕不开邓晓芒先生。

童书的翻译,比如梅子涵、彭懿,都是非常优秀的翻译者,本身也是儿童文学的研究者和创作者。

4.如何读书

说完选书,再说说读书的问题把。关于读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一是应该系统阅读。这些年,总感觉自己在读书上收获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系统阅读不够。

现在尝试做系统阅读,打算一个阶段定一个主题,做一个书单,系统的读完。在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新的发现和需要对书单进行增减。

系统阅读的好处是,为你构建了一张知识体系的网络。

就好比给自己画了一张地图,你读到什么书的时候,大致知道自己在哪里,不至于迷路,也不至于茫然,而且还能寻到来路和去路。

在这个网络之下,读的书越多,坐标就越多,它们都可以联结起来,变成一张认知与思维的大网。

就拿我自己学的专业来说,上学期我读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虽然这是一本框架性的美学史书,但是我读来却很茫然,总觉得记不住。

今年系统的读过西方哲学家们的美学经典之后,相信再去看《西方美学史》,里面的脉络一定会变得更为清晰。

二是应该持续阅读。这么多年的书读下来,我发现读书是不难的,尤其对于有兴趣有需求的书,读书的过程甚至是一种享受。

读书最难的,其实是坚持。

因为一个人一天能读下来的,都只有那么多。有些专业的读书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输入100页。

对于我来说,读小说,一天可能可以读到几百页。但如果读哲学书,有时候就能读个几十页。

一天读几十页书不难,但几十页书却不足以给我们带来成长和蜕变。

难的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读几十页。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所以,读书这件事,最难的是,久久为功。这也是对一个终身阅读者的真正要求。

三是应该有目的的阅读。读书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焦点,就提聚不了我们的精神。

一方面你可能泛泛而读,收获不多;另一方面,可能读了两天就放下了,因为读不读好像也无所谓。目标的设定,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

长期的目标,就是你在做系统阅读时定下的目标,比如构建一个的知识体系,学习一种专门技能,提升一项特定能力等。

短期的目标,就是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时的精准阅读。

比如你想完成一篇论文读理论和文本,想写作一篇文章做主题阅读收集素材等。

我认为,读书可以为了短期目标集中攻破,也可以为了长期目标广泛积累,两者都能有,而且都要有。

不要想着读书不能功利,所以要随性一点。

读书本来就是为了学习和提升,又怎么能不功利;读书本身就是个长期积累,又何谈功利。

四是应该集中精力阅读。这个方面,主要是涉及到阅读效率的提升。

以前我读书经常读不了几页,想着看个网页,再去倒个水,有时候打开手机看一下即时通讯,时间飞逝,却始终没有进入书本的世界。

即使到现在,阅读效率的问题,也经常困扰着我。

但是,集中精力读书,大概是事倍功半的唯一方法吧。

如何集中精力呢?

设置时间。

比如设置半个小时,期间不得进行其它任何活动,只能读书。杜绝自己看网页,看通讯工具,吃零食,处理其它事务的念头。

减少干扰。

手机是我们最大的干扰,苹果手机可以设置屏幕使用时间,把屏幕使用时间关掉,什么APP都用不了了,只能接打电话。我就用这个方法渡过了准备博士考试的阶段。

其它干扰,也都尽量放在你够不着得地方。

定时复盘。

有些人建议,对于自己的工作计划,不止要每日复盘,还应该每小时复盘。

每小时复盘,会让分心的你大吃一惊,原来一个小时又过去了,阅读进度推进太慢,瞬间产生全力追赶的紧迫感。

5.如何输出

“行百里者半九十”。读书这件事,阅读完全部内容其实还只算完成了输入的这一半;做好这本书的输出,才能算真正读完。

输出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摘抄,有些人画思维导图,有些人写读书文章,有些人口头表达。

这些方法我大多用过,就分别来说说吧。

一是摘抄。摘抄以前主要是手抄,挺费时的。

现在用做笔记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会简单很多,可以直接复制粘贴,还可以写感悟。

写摘抄,对于储备素材,回头复盘检索,都挺好的。但对于帮助记忆,我觉得有用,但有限。

二是画思维导图。这个方法我用得不太多,应该是非常有利于理清楚文章结构的。让你可以在画的过程中,重新把握书的体系。但对于其中的细节和观点,显然关注得不够。

作为写读书文章前的梳理,倒是挺不错的方法。

三是写读书文章。写读书文章是我打算重点采取的复盘方式。最近读艺术哲学经典书目,就按照老师的要求每本书写一篇小论文当成作业,努(bei)力(po)输出,居然好像看懂了一些。

正在读的工作方法的书籍,甚至有些美学书,也打算写成读书文章

写文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回顾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和内化的过程。

就好比做饭吧,你拿到一大袋菜,摘抄就好比你把它们挑捡了一遍,留下了最好的部分;

画思维导图呢,是切好搭配摆盘;

而只有写读书文章,才让你真正开始去做一道菜。

你会需要去思考菜的用量,下锅的顺序,烹饪的火候。这些,都加入了你自己的智慧,融入了你的思考和选择,它们与你原有的价值体系碰撞,最后成为你独特的经验。

四是口头表达。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就会变得特别有表达的欲望,瞬间化身话痨。

最近读的哲学书都特别难,我会特意跟身边的人聊一聊,尤其喜欢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聊。在聊的过程中,脑子里会再度回忆起那些艰深的表达,到底该用什么样的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会更深地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个过程,也就对知识进行了回顾,同时展开了二次加工。

写读书文章很正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可能要求自己每一本都做到。但口头表达就好操作多了,只要把丑话讲在前面,别吓到别人就好了。

所以,将书本的内容复述出来,尽可能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一次,其实也是简单易操作的好方式。

以上。就是关于读书的全部思考。

关于读书一事,很多古人都有经典之谈。

宋代大儒朱熹说:

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希望读书的路上,大家都终有“见髓”的那一天吧!

end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作为一名文科博士生:关于选书 读书和输出 这是我的全部建议》,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观点|文科博士请注意:学术界现在不太容得下纯粹的学者(说得太实在了)

观点|文科博士请注意:学术界现在不太容得下纯粹的学者(说得太实在了)

...情况的人,以及(尤其)抱有理想主义念想的人。与很多博士生聊天,会发现他们曾经都存在同样的困惑与迷惘。大量的人开始读博士之后才意识到这与自己预期的不同,对读博的选择产生悔意却又骑虎难下,毕业之后又因为这...

2016-01-20 #经典句子

“文科不报哲史 理科不报生化”: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

“文科不报哲史 理科不报生化”: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

...合的高质量工作很不容易,只有成为名校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才有较好的专业发展前景。化学是科学的基石,几乎每个学科都离不开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一个国家的化学领域研究水平也代表着国家的软实力。不过,国内...

2015-02-22 #经典句子

新文科建设提速 外语人才培养如何重塑?这些专家有话说

新文科建设提速 外语人才培养如何重塑?这些专家有话说

...《批评研究方法》等研究生课程下放到大三进行试点,“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都在课上阅读4部经典文学作品,用6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石坚介绍,改革带来的效果亦有体现。比如,一般高校硕士论文写作长度在50页作...

2023-10-10 #经典句子

2019年深圳中考语文科作文题和部分题目速看!

2019年深圳中考语文科作文题和部分题目速看!

...学者遇到的相似困难,然后再分别写出孙权和董遇给出的建议。现代文阅读,第一篇仍然考的是议论文,文章是《拥抱不完美》,没有考论证方法的作用,但考了论点。文学作品考的是作家张洁写的一篇文章,其中有道题目是让...

2023-11-10 #经典句子

文科学霸们的读书方法很巧妙 4个实用步骤 阅读和作文双双提高

文科学霸们的读书方法很巧妙 4个实用步骤 阅读和作文双双提高

...己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们的建议》中讲到: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2023-05-14 #经典句子

高考:选择了文科就是选择了吃苦 资深班主任给文科生的三句话!

高考:选择了文科就是选择了吃苦 资深班主任给文科生的三句话!

...只求重本!二、不往死里学,你就不知道自己潜能有多大读书时,大家都会发现有这两种人,一种是规规矩矩读书但似乎不是很努力,却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一种是同样规规矩矩读书但要更加努力,但考试成绩却次次都很平...

2024-01-05 #经典句子

《Nature》第6篇正刊!南京大学刘晓峻 程营课题组首次实现非厄米拓扑耳语回廊

《Nature》第6篇正刊!南京大学刘晓峻 程营课题组首次实现非厄米拓扑耳语回廊

...等。程营,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主...

2010-02-20 #经典句子

六年级语文科小升初质量检测卷 难度适中 但基础不好很难考高分

六年级语文科小升初质量检测卷 难度适中 但基础不好很难考高分

...量检测卷,难度适中,但基础不好很难考高分,题型好。建议家长可以为孩子收藏并打印一份,给孩子练一练。下面是试题内容:六年级语文科小升初质量检测卷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45分)1.(共5分,每空1分,写错、漏一字...

2023-07-1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