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散文名家周蓬桦分享创作心得:坚持“新的视角 新的意象”

时间:2014-08-01

散文写作需要新的视角 新的意象周蓬桦首先分析了当前散文的生态我国纯发表散文的阵地实在太少,仅有散文美文散文百家随笔几种;而能发散文的综合类期刊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4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5月8日,著名作家、散文家周蓬桦应“万科·琴岛文学季”名家讲座之邀,做了“新的视角,新的意象”主题讲座,从“为什么要强调散文的新、散文的新视角和新元素、通向由小到大之路”三个方面,以自己独有建树的剖白式讲谈,以及宝贵的实战性创作技巧和心得,与广大文学创作者、爱好者进行分享和交流,奉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

散文写作需要“新的视角 新的意象”

周蓬桦首先分析了当前散文的“生态”——我国纯发表散文的阵地实在太少,仅有《散文》《美文》《散文百家》《随笔》几种;而能发散文的综合类期刊,如《人民文学》《十月》《收获》等杂志,每期仅有五六位作者的篇幅。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名刊把大量的篇幅都给了小说。即便是诗歌,都有专门杂志,都比散文要多——散文处于非常狭小的生存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调散文的新,这是时代和散文的生态、命运所决定的。”

那么,散文应该怎样求新呢?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散文?周蓬桦表示,他心目中的好散文具备三个元素:思想、语言表达、整体信息量,“这三个元素缺一不可。“周蓬桦的散文追求小说的可读性、哲学的通透性、以及语言的诗性:“独特的视角,非凡的叙述,细腻的感受,开阔的眼界,温润的灵魂。”

除要避免同质化和克隆化以外,周蓬桦认为,散文写作还要避开矫情化的表达,“酸叽叽炫耀的、卖弄的文字,老干体的,表达是腐朽老旧的观念,洋洋自得。这类散文无法让抵达生命的真相,陶醉于世俗生活的价值尺度的认知,而不能揭示事物最本质的部分。”故而要求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元素。周蓬桦认为,应从思维层面告别旧的书写模式和套路,换一个新视角来观照当今世界。

针对当前文坛那些“云山雾罩”式的散文,周蓬桦表示,自己不写这样的散文,“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复杂了,每个人都仿佛置身于一片原始森林,迷雾重重,时常辩不清方向。那么这时候,需要有思想有见地的人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他的态度和看法。让某个读者在突然间找到共鸣与知音。不再孤独。”周蓬桦认为,诗歌是有权利朦胧的,也有高端的小说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这类作品要充分调动智能才能读懂。而散文“最好是面对,坦诚亮出观点,亮出心扉,一二三地把事情讲明白比较好”。周蓬桦建议:“与其云山雾罩,不如老老实实地写一篇经过静思后的文本,来自生命感受的文本。”

立足于“坦诚面对”“生命感受”的主张和追求,周蓬桦表示,自己极其推崇那些散发着生命张力和高扬生命热情的散文,“因为这类文字是用高热量高能量燃烧来写就的,具备真实、残酷甚至野蛮的力量。比如你写出人生的艰辛,疼痛与忍耐,给读者提供了自己的经验。或者写不轻易被发现的温暖的一角。都是有价值的。”

周蓬桦以自己获得丰子恺散文奖作品举例,说明我们需要刀刀见血的散文。《竹的命运之书》开头部分:

“要么尖锐,要么顽固;要么温驯,要么狂放;要么抵抗,要么顺从;要么锋利,要么破碎……总之,一根笋的诞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泥土决定了笋的品质——在春天,冰冻刚刚结束,大地尚处于板结期;乍暖还寒,天空有零星的雨和飞鸟出现,而成千上万的植物种子却在地下萌动发芽,经历着破土的熬煎。我要说,这时候土地的内部是多么温热!它不同于地表的僵硬,而是像母亲受孕一样承受着子宫剧烈的活动——它顺应地球的转动而日益膨胀、壮大,直至突然发生爆裂。应该说明的是,这堪称巨大的爆裂之声往往在夜间发生,沉睡的人们是听不到的,连同河岸边的茅屋和牛栏也听不到。还有隐藏在水中的鱼,岸上的虫子,村子里的打更夫,跳大神的巫婆,击鼓的大汉和吹埙的送葬师。

如果用一把利刃小心翼翼地切开一块温热的泥土,会看到一枝嫩黄的幼芽,它拥有尖锐的头颅,斗士的身躯,百折不挠的意志,注定不甘于埋没于泥土之下,神灵赋予它向上的冲力和能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

而一枝笋的命运在瞬间注定,让它的一生由无数个不确定元素和要件组合而成:它要时刻警惕人类餐桌的毁灭性猎食,在飒飒奏鸣的风中长大,要么成为一把剑、一把锋利的匕首,要么做一件安静的器皿,少女般温润如玉。总之,固执中的吸收,坚守中的迂回,断裂后的复原,伤口上的结痂,跌倒后的爬行,失败后的出发,太阳下的哭泣,长夜里的希冀……这是一部笋的命运之书。”

“切开西瓜的方式有多种,我们需要一拳头击开这只西瓜,看到事物的内部组织结构。”周蓬桦以这样的比喻,说明他写作的独特(新)视角与表达(意象),而这样的书写——书写独特的发现——自是成功的,奖项便是实证。

如何去书写独特的发现?怎样学习写好的散文?周蓬桦认为,向经典学习是一条捷径。他建议学习最前卫的文本,如茨维塔耶娃的《我和普希金》,梭罗的《瓦尔登湖》。周蓬桦认为,《瓦尔登湖》最大的贡献在于摆脱了平面化的风景描写,道出了强大自由的思想。

用个人化的眼光“通向由小到大之路”

最后,周蓬桦阐释了自己对“通向由小到大之路”的见解,即“用个人化的眼光,书写大众未曾发现的东西。走一条被遗漏的、细腻的路数”。周蓬桦写散文喜欢写小事物,比如一滴露珠、一张纸条、一截木桩……他总是尽最大可能去传达个人化的信息。

周蓬桦认为,小事物好把握,而且,“我们每个人接触到的,最直接的是小事物。每天起床,一杯水,一杯牛奶,一只鸡蛋做早餐,坐在一把椅子上。”小的事物具体可见,而常常我们视而不见。“从这些小事物着手,更能贴近生活,比如我每天看到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耀着某一页书。我每天散步,看到的是花丛中忙碌的蚂蚁和一只蜘蛛。那么,静静地观察它们,就会有对世间万物的顿悟。

当然,“小处着手”也不是书写琐碎的日常。周蓬桦表示,写小事物并非到小为止,而是由小到大,直至接通宇宙万物。“让你的一切想法,都是静思后的结果,而非世俗流行、人云亦云。”接下来,周蓬桦以自己的作品《每一棵树都不容易》为例进行了讲解——

“遇到雷雨的天气,又有一株树被雷电击中——迷蒙的雨雾中,电光一闪,乌云逃散,只听得“喀嚓”一声,这株树便被腰斩,断为两截,树身露出残忍的内瓤,以及粗暴损毁的纹理,碎裂的残片。你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是某种动物倒地,此刻它的心肝、肠子、胃摆在地上,血腥四溢。而此刻,空气中散发一股焦糊味——树被雷劈后全身起了火,哔哔剥剥地燃烧起来,树皮被火舌舔光,直到剩下半截光秃的树干。尽管,我没看到树燃烧时的情景,但能想象到整个过程所隐含的炙热与疼痛。

在森林里,这种现象虽然常见,我却感觉天地不仁,简直不可理喻,认为树太无辜,这样的事本不该发生。你想,一株好不容易长成模样的树,因为一场雨的到来,无来由地被伐倒在地上,自此成了林中废柴。仿佛这场前后只有几分钟的雨是专门为惩罚它而下的,而一株树究竟犯了什么错?百思不解。我一时摸不清自然界的因果和奥秘,只能妄加猜测,结论是这样的事来自上天的巧合而已,或者源于雷电本身的一次疏忽大意。

这意味着林中的任何一株树,都有可能贪上这桩事,而这株被劈中的树是替众树挡了一灾——瞬间,它变得无私、坚忍而伟大。但接下来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它太年轻了,今后的路怎么走,是活着还是死去,都令人纠结和忧虑。如果还打算活下来,就要克制住生长的欲望,至此不能和身边的树一样借助云朵的天梯直上九宵,眼吧吧直勾勾地望着原本一起出苗的伙伴蹭蹭地往上蹿,直到树梢高得把星群揽在怀里,把月亮当帽子戴在头上。

由于天下的树不能像别的生物那样可以自由走动,它注定只能向上生长,或者让身体日益茁壮,留下一圈圈年轮。这是树类的游戏法则。否则呢,在森林里,它会变成一株让同伴们耻笑和鄙视的树。

更为残酷的命运在等着它——因为这场突发的变故,致使它从此失去树冠,失去了在风中骄傲歌唱的叶子,失去了自由思维的头颅,甚至于失去了作为一株树的形象,变成一株似树非树的物种。

这意味着不管它多么努力,却终生不能长出繁茂的枝柯,也永远无法招来山雀、喜鹊和乌鸫前来作窝。深夜,冰凉的月光下,我听到一只不明就理的啄木鸟,用尖锐的喙,无情地啄食它空洞、颤栗、痉挛和悲伤的心房。”

如例文所述,在长白山,周蓬桦是这样“设身处地感受一棵树”,既是对他“以小见大”主张的例证,又切实在文本层面突破窠臼显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意象,这是周蓬桦自己实战性创作经验和技巧的分享。

自省与启蒙,用学习给散文打开窗口

从事散文创作多年,周蓬桦深刻认识到散文家必须具有自省能力,“当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时候,说明你不能往前走了。当你写出一个作品后朋友们都说好,你却并不十分满意时,说明你还大有潜力可挖。”周蓬桦介绍说,他极少看到很有思想,有才华而又谦卑的人。一个人稍有一点才华,就极容易膨胀、傲慢,要么冷漠。“我曾经看到某个很火的小说家接受采访,他说自己看自己以前的作品,感觉特别好,不相信是他写的。我当即判断,他创作的高峰过去了。”故而,散文家必需常常自省,才不至于思维僵化顽固,自以为是。“幼年时我们做错了会有人纠偏。成年后如果想继续成长,则全靠自省的力量。”

“当前时代,高科技、加速度、快节奏,人们刷抖音、吃快餐、看商业娱乐片……物质相对丰富与精神饥荒构成深刻矛盾,看似进入了一个高科技网络时代,但很多人偏激狭隘,极端自私,排斥新事物,或斤斤计较,心眼很小,心理有许多问题。有些人判断事物丧失基本的逻辑。”周蓬桦表示,此时,散文的启蒙作用依然存在,尤其是逻辑启蒙。“它可以向世人提供最丰富的信息,最有用的思想,最来劲的叙事。张扬博大的胸怀,大海般的包容能力。”

周蓬桦介绍说,美国哲学家马思洛有一个试验:世界上只有3300百分之一的人是极高健康人格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精神健康有待提升,包括我本人。”周蓬桦自省之余也在探问:富人和土豪越来越多,但最缺乏的是什么?“是文化巨匠,没有哲学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评论家,没有文学巨人,像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的。我们甚至缺乏有文化包容力的人。说假话,精致利已主义,大街上满眼的从众者,勒庞《乌合之众》所描述的那样。”

秉持文学的初心,深耕文坛数十载,周蓬桦仍葆有清醒的头脑、谦逊的态度,他坚定地认为:一个散文家,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散文写作必修课是永远以学生的心态向世间万物学习。“包括哲学、历史、宗教、美学、逻辑学等等,知识面越广阔越好。知识不是智慧,但它能够转化升级为智慧。”周蓬桦对散文写作者提出强烈建议:除了形象思维、感性思维、悲悯情怀之外,还要加入哲学思维,科学思维,精密逻辑。“它们让人清醒,能清晰地认识世界,认识到生命的卑微、短暂与渺小。”

在周蓬桦眼中,写作是让人上瘾的,学习也是。当你弄懂了一门学问,就给散文打开了一扇窗口。“始终保持接纳新事物的敏锐和超强嗅觉,使自己的观念保持前卫和先锋性。”散文作家之所以写作,是为了能够和读者一道,过上经过省察的有智慧的生活。“我想说的是,在人世间,在时空中,除了日月星辰,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但希望我们写下的文字,让速朽的时刻来得晚一点。”最后,周蓬桦向文友们发出倡议:无需太多的争论和发愿,只要我们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起来!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散文名家周蓬桦分享创作心得:坚持“新的视角 新的意象”》,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分享诗意生活 壹点号“山上的生活”主题征文颁奖仪式举行

分享诗意生活 壹点号“山上的生活”主题征文颁奖仪式举行

...陈健为获奖者颁奖。获奖作家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与创作心得。孙葆元一等奖作者孙葆元分享了自己写《庭院深深》的创作心得,他说,山上的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种符号和共鸣,在古代文人中,像田园诗人王维、隐居的...

2023-12-25 #经典句子

天府文旅大讲堂2020年第二讲王晓鹰带你走进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

天府文旅大讲堂2020年第二讲王晓鹰带你走进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

...们的追求?”展开对“戏剧的本质是诗”、“戏剧的诗画意象”以及“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阐述,并结合《一九七七》《伏生》《红色》《赵氏孤儿》等戏剧为例,生动地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对戏剧作品进行民族化和现代化创作...

2018-06-20 #经典句子

再现与表意的博弈——浅议意象风景绘画的语言表达

再现与表意的博弈——浅议意象风景绘画的语言表达

...意义上的风景写生的认知结构将不能再发挥其全部效用。意象风景绘画的演化轨迹是人类关于视觉和知觉“再现”的梦想过程,相对于再现性写实风景绘画,意象风景绘画可以看作是画家情感心理诉求在画面上的凝固呈现,是由...

2007-02-07 #经典句子

《发如雪》赏析——周杰伦 方文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发如雪》赏析——周杰伦 方文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某日欲知门下众僧悟道的境界,叫众门徒书写偈语,自道心得,大弟子神秀率先提笔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惠能则反驳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023-07-05 #经典句子

凝聚璀璨人文 共建黄姚新象

凝聚璀璨人文 共建黄姚新象

...光滋味,自己很喜欢他的作品。座谈会上作家们分享写作心得。开展座谈会 分享写作心得笔会期间还举行了散文诗的现代性座谈会与获奖诗人、名家与青年诗人创作分享会。会上25位诗人们轮流发言、各抒己见,就当下散文诗如...

2015-05-02 #经典句子

灵武作协「文苑星光」留云侠客「对仓央嘉措诗歌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灵武作协「文苑星光」留云侠客「对仓央嘉措诗歌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达到互利互惠共同进步。在这一点上,与金罡先生的研究心得是不谋而合的。另外,在诗歌创作上,我也是喜欢“情诗”,因此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我的独特风格——情诗创作。我化用了仓央嘉措的一句诗,变成我的诗歌创作追...

2015-02-10 #经典句子

让天使在针尖上跳舞 徐则臣中短篇小说分享会在京举办

让天使在针尖上跳舞 徐则臣中短篇小说分享会在京举办

...着很大的不同。邱华栋表示,“我对北京的感受更想把它意象化,我的小说里面写实的部分不多,包括一些中篇小说,有一些现实的底色,但是我最终都把它意象化了,用诗歌的意象把它抽象出来,赋予它审美的价值。则臣的小...

2024-01-08 #经典句子

沐浴在文学经典的璀璨星辉下

沐浴在文学经典的璀璨星辉下

...,他从未停下阅读古今中外经典的脚步,并把自己研读的心得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退休后受邀在各地讲座。在年近八旬时,他将毕生的心得精华汇集,呈现于《仰望文学的星空——中外文学经典赏析》赏析...

2011-03-1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