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谈中国文化中的自省精神

时间:2013-12-16

孔子观看乡级射箭选拔,有感而发,说: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意为:注重修身的人做事犹如射箭,每箭必中者是贤人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85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孔宪兰刻本《孔子圣迹图》之《观乡人射》。孔子观看乡级射箭选拔,有感而发,说:“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意为:注重修身的人做事犹如射箭,每箭必中者是贤人。如果心术不正,怎能射中?(资料图片)

俗话说:“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这是设身处地的待人处世之金科玉律。所谓“三自反”,就是“日勤三省,夜惕四知”,亦即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第一个省察、反省的问题是:“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工作问题。第二个省察、反省的问题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交谊与诚信的问题。第三个省察、反省的问题是:“传不习乎?”讲的是学习问题。从每天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这三个方面,作例行性的回顾和检点,无非是盘点、审视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以及反思这些错误和问题为何发生?怎样解决?如何修正?——这,又有何难哉?

《礼记·中庸》有言:“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的确,君子之所以胜于常人者,乃多于日常、日用之私底下用功夫。知道“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把自己摆进去不断地“三省吾身”。所以说,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文化价值和典型意义,就在于其直面错误和问题的勇气与格局,在于其坚持不懈地进行检视、反省的诚意与良知。

没有良知就没有反省

反省,与自省和反思语义颇为相近。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自省:自我反思、反省。”“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简而言之,反省就是反躬自省,就是扪心自问,就是良心拷问。问谁?问自己。问什么?拷问自己身上存在哪些错误和问题。

为何自我拷问?出于本心本性,出于良知良能,出于道义责任。《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在孟子看来,良知良能是人之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与爱亲敬长的“仁义”之行,皆为正常人的本心本性所具有的通行天下的“达道”——亦即具有本源性与普遍性、公理性与普世性。

对于良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良知:良心。”“良心: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天性善良是“仁”,辨别善恶是非是“义”。所以说,良知或曰良心的核心是“仁义”,其重心则在于“仁”。

孔子曰:“仁者,人也。”“仁”字由“人”和“二”构成,“仁”不仅呈现一个人的本心,同时也体现着对待他人的态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仲弓问“仁”,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俗话来说就是“若要公道,打个颠倒”,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所以孟子又把“仁义”解释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说,人要有人心,人要走人路。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良知良能是人之天性本能,为什么还要去“发现良心”,还要去“致良知”呢?答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是说人心始终处于变化、变动之中,很容易为私欲所蒙蔽,从而危殆难安。故舜帝告诫大禹,必须精诚专一,信执其中,要守护好“道心”——也就是良心、初心与正道。

正如成语“利令智昏”与“丧心病狂”形容的那样,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有些人的良知或曰良心,在面对声色、势利、威福、怒爱的遮蔽、诱惑或围猎之际,是很有可能丧失和泯灭的。守护好良知或曰良心,需要不断地进行真诚的自我反省,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同样也是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就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是自我“良心发现”的心路历程。

没有反省就没有自觉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杂文《恨恨而死》:“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为什么“悔了”便很有希望?因为惭愧与懊悔,是反省反思的结果,也是自觉自律的开始。

《易经》讲到人的过错时,经常用“悔吝厉咎”四个字来概括表述,而这四个字所表述的错误程度却是不一样的。譬如,“悔”,表示懊悔、忏悔、悔恨,是认识到错误、对待过错的态度——这样,人与事的发展态势便趋于“吉”;而“吝”则表示恨惜、遗憾、艰难,其面对错误的心态是“能有多大点事啊”,摇头晃脑,满不在乎——这样,人与事的发展态势则趋于“凶”。所以《尚书·大禹谟》强调:“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由此可见,从“悔”“吝”到“吉”“凶”,不过是人的“一念之差”。

《尚书·大禹谟》还讲:“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其中损和益也是《易经》中的两个卦:给人造成损失的主要根由多是火气与欲望,故损卦讲究“惩忿窒欲”,得力在一个“忍”字,即不要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脾气;为人带来补益的重要缘由多是向善而改错,故益卦讲究“迁善改过”,得力在一个“悔”字,诚如古谚所谓“迷而知返,得道未远”。

不过,反省,悔悟,揭开自己的伤疤,往往是沉痛而且沉重的。相反,把错误一股脑儿地推到他人身上,问题和责任都是别人的了,那么自己便满脸无辜,无比轻松。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最应该反省和忏悔的人,要么是大言炎炎欺世盗名,要么是振振有词埋怨别人,要么是巧言令色诿过于人,毫无愧悔之心,更无悔改之意。孔子曰:“小人行险以侥幸。”然而一直心存侥幸、铤而走险,最终还是“行”不通的。子夏亦云:“小人之过也必文。”但是始终文过饰非、自欺欺人,终究也是“过”不去的。

据《韩诗外传》记载:“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子贡曰:‘何也?’曾子曰:‘内疏而外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不懂反省的人身上大多具有这种典型的“三不亦现象”:第一种是在内部搞内卷,却到外边去贴热脸,这不是正好搞反了吗?第二种是自己做得不好,却总是去埋怨别人,这不是扯得太远了吗?第三种是等到祸患临头,才去求告“老天爷啊”,岂不是太晚了吗?其实,这三种现象是一种密切关联的递进关系,而导致“三不亦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这种人从来不懂得反省,不懂得悔悟。

俗话说得好:“人劝不如自悔。”悔悟是人的一种心灵自洁功能和自我救赎功能。悔悟悔悟,一“悔”就离“悟”不远了——“悟”就是觉悟与自觉。由“悔”到“悟”是反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反省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

没有自觉就没有自新

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有一种“射礼”。《礼记·射义》指出,射箭射不中靶子,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埋怨比自己射得更准的人。所以古代把“射”作为一种礼,也是为了培养人们“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的反省错误、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自觉性和道德律。

据《新唐书·冯元常传》记载,冯元常作眉州刺史时,剑南有“光火盗”武装团伙,昼伏夜出,为害乡里,“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面缚”。就算是作恶多端的贼寇,一旦有了自觉的反省和悔悟,也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争取到“悔过自新”的机会。与之相反,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汉文帝刘恒屡次宽恕吴王刘濞的罪行,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然而刘濞却是面从心违、不思改悔,“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最终自取灭亡。可见,没有反省和悔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即使给他再多的机会、再优厚的条件,也不会真正地“改过自新”。

没有自觉,谈何自律?没有自律,谈何自新?对于自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觉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左传·宣公二年》有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于“过而能改”,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犯错者能够认识到错误,并自觉地改正错误,那自然是“善莫大焉”;另一方面,在有些情形下,“能叫醒真睡的人,叫不醒装睡的人”,犯错者不肯自觉、自律地自新,那就需要规则和规矩来管教约束,需要运用“批判的武器”(批评教育)乃至于“武器的批判”(法律制裁)。

俗话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相对而言,年和月是抽象的概括的,而一天一天的日子却是具体的实在的。也许人生倏忽而过,然而每一个日子却是具体而实在的。人生,由每一个日子组成。作为社会人,有谁不生活在“比较”之中?问题是跟谁比?怎么比?比什么?孔子的教诲是,贤与不肖正反两方面的“范例”都要比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皋陶的忠告则是——“屡省乃成”(《尚书·益稷》),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经常自我反省,保准做啥啥成。倘若真能把两位圣贤的“金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就有可能将人生中的诸多隐患、错误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虎兕出于柙”。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反省,则日新。之所以反复强调反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为反省而反省,不单单是为了追悔昨天的失误,也不仅仅是为了凭吊过往的伤痛,而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并总结今天的自己,挥手告别昨天的所有错误和弯路,更新自我,开拓明天的道路。(李建永)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谈中国文化中的自省精神》,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也说说《时代精神与文学本质》作者:幸运草

也说说《时代精神与文学本质》作者:幸运草

...是需要我们自律和清醒,越是需要提高甄别和清晰可控的自省能力。时代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摇篮和指引,无论什么作品,离开了这条主线,就会成为失落的风筝,飞不高也走不远。这种贯穿于作品中...

2009-10-26 #经典句子

满载传统美德 弘扬精神文化 喝一喝《曾国潘家书》这碗心灵鸡汤

满载传统美德 弘扬精神文化 喝一喝《曾国潘家书》这碗心灵鸡汤

...不灭的精神命脉。为人友善,爱国爱民,自强不息,勤劳自省,是中华所有的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而曾国潘家书中传承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它奔流不息,传承不止。二、为人为官的宗旨为人就要勤劳友善,自强不息,坚韧...

2017-08-30 #经典句子

《学而》第一章——论语的精神总纲

《学而》第一章——论语的精神总纲

...价值。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怨天尤人,不如静观自省,如果您愿意,不论多么贫贱,你会发现,为善之门一直在为所有的人平等的敞开着。学习修身,为善为道,时时践行,自在自为,何等逍遥,何必人知!有着深厚禅...

2023-02-03 #经典句子

浅谈传统中华“孝道”文化精神内核

浅谈传统中华“孝道”文化精神内核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2023-11-05 #经典句子

济源以工匠精神共话白银文化发展

济源以工匠精神共话白银文化发展

...未来”为主题的工匠精神发展论坛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工艺大师、工匠大师、行业专家等喜聚济源,共商白银文化发展大计,共谋白银技艺传承未来。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从“论吨卖”到“论克售”,从以“...

2023-01-15 #经典句子

2019厦门苏颂国际文化节盛大开幕 专家学者共话苏颂文化精神

2019厦门苏颂国际文化节盛大开幕 专家学者共话苏颂文化精神

...体中心广场开幕。本次活动由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苏颂研究会指导,同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同安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同安芦山堂苏颂研究会承办。“苏颂,是中国的苏颂,也是世界的苏颂。”同安区委常委、统...

2024-01-19 #经典句子

继承传统手工艺 传承中医药文化 中国北京同仁堂精神将百代传承

继承传统手工艺 传承中医药文化 中国北京同仁堂精神将百代传承

...。药碾子碾碎人生杂陈,沉淀中药文化,药碾子也见证了中国北京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精神。工艺在变迁,中国北京同仁堂的医者仁心不变药碾子是我国传统碾磨中药用具之一,也是...

2023-12-15 #经典句子

望城举办文化论坛 中外名家共话新时期雷锋精神

望城举办文化论坛 中外名家共话新时期雷锋精神

...文化名家论坛举行。文学爱好者们齐聚一堂。著名作家、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讲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20余名国内外著名作家开始畅谈新时期雷锋精神。青年汉学家达莎(白俄罗斯)发表感想。红网时...

2023-09-2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