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4期)——汉朝(下):击鼓说唱俑等文物

时间:2013-11-26

顺着中国历史的脉络,跟随徐祥的视角,一起来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顶级国宝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74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历史是未来的启迪,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

顺着中国历史的脉络,跟随徐祥的视角,一起来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顶级国宝。今天继续介绍汉朝,文物主要来看东汉时期,带来击鼓说唱俑等珍贵文物。

网红文物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1957年出土于 四川 省 成都 市天回 山东 汉崖墓,为东汉明器。

“说唱”是 中国 曲艺艺术的主要特征,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从稽考。 四川 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较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东汉击鼓说唱俑。

此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上身赤裸,下穿长裤;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扬起,脚掌向上,张口,露齿,眯缝双眼,露出活泼诙谐憨厚之态。额前有皱纹数道,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头戴帻,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执鼓槌欲击,两臂戴有璎络珠饰,似作说唱状,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此俑表情生动活泼,反映了当时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

从此俑的整体造型来看仍然属于古拙的艺术风格。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说唱艺人,而是着重表现说唱艺人的一种特殊神气,即企图用他所说唱的有趣的故事引起听众强烈的兴趣。说唱者的那种伸头、耸肩、眉开眼笑、近乎手舞足蹈的神态,把他有声有色的表演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其传神。从其诙谐而健康的神态中,人们似乎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并且可以想象出他所说唱的内容,甚至使人们似乎看到了在说唱者的前面,有一批听众正在兴致勃勃地倾听他的出色表演。很显然,这一陶俑的作者,似乎很懂得发挥观赏者的联想作用。

秦汉陶俑的造型不仅有威武的军阵,也有这样极具生活气息的人物。该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该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 四川 的东汉墓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表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汉代说唱者往往以身材短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同其他舞乐百戏节目同场献艺。

绿釉陶楼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绿釉陶楼高144厘米,1956年出土于 山东 省高 唐县 固河。

白陶楼一半施绿釉是典型东汉陶楼的特征。这件陶楼展示的实际是很典型的楼阁木结构。 中国 木结构楼阁在后世长期遵循这种建筑形式,一直沿传到今天。

这个陶楼的斗棋是单檐一斗三升式。所谓“斗”,是倒置的梯形四棱台状的木质“方块”,上大下小,立在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棋”是架在“斗”上横置的短木梁,这种短木梁一般都带有一点向上,弯的弧度,所以也被称为“弓形”短木梁。斗和棋合称“斗棋”。

棋和梁之间架有“升”。“升”外形和“斗”相似,也是上大下小的倒置的梯形四棱台状“方块”。“斗”和“升”的区别在于:“斗”上的卯口是十字形(即“斗”上方挖“十”字形槽),而“升”上的卯口是ー字形(即“升”上方挖“字形槽)。

图中陶楼檐角下的“爪”状结构就是斗棋。斗棋中下部横的短梁是“棋”,“棋”上三个小“方块”就是“升”。ー个斗上架棋,棋上有三个升,简称为一斗三升。根据文献和遗址,春秋时代 中国 已有 高台 建筑,战国已有了楼。斗棋出现的时间更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明清以后,斗供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零部件。

西汉时期,木构楼阁逐渐出现。受技术水平限制,当时的楼阁常采用大木实叠而成的井榦式建筑,楼的外形缺乏变化。东汉时期,木构楼阁显著增多,楼阁的框架结构和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随着斗栱在重要建筑上的普遍使用,高层木构楼阁上的平座和出檐也都由起悬挑作用的斗栱支承,斗栱成为了整座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时有的陶楼在腰檐上置平座,平座上施勾栏,既可满足凭栏眺望的功能要求,也由于各层腰檐与平座搭配方式的不同,或挑出,或收进,使建筑物明暗虚实,错综起伏,富有节奏感。

东汉以后,除了满足特殊的要求外, 高台 建筑逐渐减少,而木构楼阁显著增多。这种楼阁合理地运用木构建筑技术,满足了功能上遮阳、避雨和凭栏远眺的要求。同时各层腰檐 和平 座有节奏地挑出与收进,使楼的外观既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各部分虚实明暗的对比,成为 中国 古代木构楼阁此后长期遵循的建筑形式。这件陶楼是当时木构楼阁的一个典型缩影。

有守卫的绿釉陶楼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绿釉陶楼通高98厘米,1956年 河南 陕县刘家渠出土。此陶楼上有家兵持弩守卫,水塘周围有骑士巡逻警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豪强地主拥有私家武装。

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凭借自己手中的特权与经济优势,建立了大量规模可观的田庄。这些田庄多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手工业和商业,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能力。他们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经营酿酒、煮盐、养蚕、纺织等手工业,并且还自制农具和兵器,俨然就是一个内部闭门成市的小王国,生活所需物质基本不依赖田庄以外的供应。

东汉末年,随着社会局势的动荡以及战事频仍,各地豪强大族为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纷纷加强庄园防御、营建坞壁等用以自守,并组织部曲和家兵,建立起私家武装。

绿釉陶水亭

中国国家博物馆

通高54.5厘米,1951年 陕西 西安 新筑镇出土。亭分两层,置于圆形水池内;亭脊顶与檐角均塑有禽鸟;中层四角各有一名张弓控弩的武士,亭中心处有三人,一人抚琴,一人起舞,一人伴唱;下层有楼梯;水池周围塑有人、马、鹅等形象;通体施绿釉。 绿釉陶水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的生活状态(莺歌燕舞)以及私人武装情况(水亭四角的弓箭手),为后人了解东汉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建筑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并且,其造型别致,保存完好,为汉代陶塑工艺之佳品。

陶部曲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

部曲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私家武装。

陶猪圈

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陶猪圈模型高15.5厘米, 湖南 长沙 出土。为墓葬陪葬品,这件猪圈模型由圆形围墙构成,围墙上有宽檐以保护墙壁,圈内卧猪。猪圈外 高台 上架筑厕所,下部与猪圈相通。

在汉代,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时肉类食品的比重大为增加,种类也较为繁多。其中猪是人们最为嗜食的动物之一,在各地汉墓出土的有庖厨图之类的壁画、画像砖和画像石中,宰猪的场面极为常见。由于猪在饮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猪的饲养日益受到重视。此猪圈模型也是当时猪这种家畜饲养的生动反映。

汉代猪圈积肥是农家肥的重要来源。人们常常把稻草、谷壳之类撒进猪圈,利用猪的践踏,与猪粪尿和人粪尿混合积成优质圈肥。此猪圈模型就反映了这种积肥方法。同时,把厕所和猪圈合为一体,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间,两个污秽之地集中一处,也减少了污源。

为了养猪积肥, 中国 古代设计和建造了多种形式的猪圈。汉代的猪圈主要由独立式的猪圈、与厕所连接的“连茅圈”和与作坊连接的猪圈。这种“连茅圈”曾在长时期内遍及 中国 的广大农业地区,尤其盛行于华北地区,对古代农业生产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东汉提倡孝道,盛行厚葬,人们尽量为死者安排在阴间生活所需的一切,大到房屋建筑,小到日常各种用具,只不过多用模型器代替。牲畜圈舍是模型器的一大项,陶猪圈是家庭饲养的象征但因各地养殖牲畜种类的差异,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礼俗,而陶猪圈、陶田、陶井、陶厕之类,一般在地主的墓里才会有陪葬。 湖南 地区多见猪圈,反映 湖南 地区自古以来养猪业兴旺。

东汉陶车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种带卷蓬的车常委汉代妇女所乘坐。

陶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陶灶似船型,一端上翘,灶上面有三个灶眼,灶身两侧附有汤缶,灶台上面还有一只“小老鼠”。这类陶灶在当时大多是作为一种陪葬器使用。

熹平石经残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

“熹平石经”是 中国 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被称为“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熹平石经”是 中国 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刻,刻成后立于汉魏 洛阳 城 开阳 门外太学所在地(遗址在今 河南 偃师 朱家圪墙村)。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灵帝命令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7经,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经蔡邕写定的经书被刻到了石碑上,刻成46碑作为儒学经典的标准定本,立在太学以便读经人校对是正,当时观摹校核经书的人络绎不绝,车马塞道。汉末战乱,殃及石经,已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来,则时有残石出土。

银扣马蹄形漆盒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是一件东汉的梳妆盒,高5.5厘米、长8厘米、宽5.5厘米, 山东 省 莱西 县岱野村出土。

汉代最高贵的漆器是在边缘镶嵌金、银、铜等金属的“扣器”。这件漆盒的匣盖镶有银质四叶,边沿并以银片包镶,内外绘云气纹,是汉代妇女盛放梳子、篦等妆具的用器。

汉代是漆器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高级漆器制品,常常缘边镶嵌金、银、铜等金属,被称为釦器。贴花也是重要的装饰技法,它是在黑漆地上嵌贴镂成各种花纹的金银箔片,显得富丽华美。这种金银镶嵌与贴花技法,为后世漆器金银平托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青瓷四系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瓷罐1955年出土于 河南 省 洛阳 市中州路,高16.5厘米、腹径18.5厘米。

罐口直沿,腹部成球形,平底;腹上部四侧有四个半环形耳,可以穿系;淡青色,釉层薄而均匀,有开片;肩腹之间有一道弦纹,腹部有模印斜方格纹。全器呈淡青色,釉层薄而均匀,有开片,以高岭土为原料,火候很高,胎质坚实,为长江中下游的制品,是东汉后期青瓷的典型器物。

东汉后期,在 浙江 绍兴 、 上虞 一带首先出现了青瓷器。它在夏商周三代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采用高岭土做胎,通体施釉,施釉技术由刷釉改为浸釉,胎釉结合紧密牢固,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胎质坚细,釉色晶莹,吸水率低,已具备了瓷器的各种条件。青瓷的出现代表了汉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

石天禄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石天禄出土于 河南 洛阳 西郊,颈背阴刻“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表明是缑氏(今 河南 偃师 )蒿聚村工匠成奴作所作。天禄辟邪是东汉时期立于墓前的神兽,常与辟邪配对。

彩绘石骑马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石雕高78厘米,长77.2厘米,宽25厘米,1955年 河北 省 望都 县出土。

这件彩绘石骑马人系用整块石灰石雕成,骑马的僮仆头戴黑色平巾帻,身著红地白色流云纹剪襟短衣、粉地红色流云纹大口裤,左手提酒椑,右手提两尾鱼,作欣欣然买酒归来状。

东汉时期,雕塑艺术风格较西汉有较大变化。西汉的石雕作品一般造出大体轮廓,力求简练,东汉则出现了用线条来表现细部,如衣饰、家禽的羽毛等。这件彩绘石骑马人,系用整块石灰石雕成,骑马的僮仆戴黑色平巾帻,着红地白色流云纹剪襟短衣,粉地红色流云纹大口裤,左手提椭圆形酒椑,右手提鱼两尾,作欣欣然沽酒买鱼归来之状,总体造型古拙雄浑,细部刻画又生动传神,为东汉石雕艺术的精品。这种题材的石雕,在汉代也为仅见。

汉画像砖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 中国 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汉画像砖与画像石并称于世,被誉为“ 敦煌 前的 敦煌 ”。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睿智、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知书达理及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两汉时期民风、民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在 中国 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块舂米画像1955年 四川 彭山 县出土,完整而精细地刻画了脚踏碓的结构和操作景象。除了先秦已有的杵臼外,汉代加工谷物先后出现了脚踏碓、畜力碓和水力碓。脚踏碓在汉代应用普遍,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桓谭说其效率十倍于手工杵舂。

这块舂米画像砖让我们了解到了汉代舂米的全过程。画面上部是一座立在四根粗桩上的干栏式粮仓。左下部两人立在矮架上踏碓舂谷。右下部一人持桶倾倒已舂完的谷,另一人持双扇飏风除糠。

收获的粮食一般都要经过去秕、脱壳、磨粉等加工程序。最古老的脱壳用具是木杵地臼,用手高举木杵捣碎谷物达到脱壳的效果,费力多而效率低。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碓,将用手举杵改为用脚踏杠杆以举碓,工效得到提高。因为是用脚踏,这种碓又被称为践碓。这块画像砖上的两个人使用的就是践碓。谷物被舂碓后,还须簸去糠秕以取得精米,最简单的是用簸箕,效率稍高的则是用扇车。扇车的发明在 中国 古代科技发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16—17世纪,转动式簸谷机才被引进到西方世界。由于有一套完整的粮食加工程序,汉代人的饮食也相对讲究起来。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 湖南 沅陵 虎溪山清理了一座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墓地,意外地发现了大约三万字的竹简,其中的《美食方》有些类似现在的食谱大全,详细记载了做饭与菜肴的操作方法。其中有些标题称“为中粲饭方”、“为中黄饭方”、“为稻黍方”等,显然是根据米的粗精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块观伎画像砖1954年 四川 成都 杨子山出土,砖面每边长40cm,描述了汉代宴宾陈伎的习俗,一男一女席地而坐,在鼓、排箫的伴奏声中,欣赏伎人跳丸、跳瓶、巾舞的表演。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块酿酒画像砖高28.4厘米、宽38.3厘米,1954年 四川 省彭县出土。

此画像砖反映了酒肆酿酒和销售的情景。画面正中是一妇人正在大釜旁操作,其右一人似在协助。灶前有酒炉一座,内有三坛,坛上有螺旋圆圈,连一直管通至炉上。左侧残缺,根据 四川 新都 所出同一内容的画像砖可知,左侧上部是一推独轮车者,车上置酒,其下一人正挑着酒朝店外走去。

汉代的酒多为粮食酒,酿酒时必须先使粮食的主要成分淀粉分解为简单的糖以后,然后再经过酵母的作用,使糖转化为酒精,而饼曲的使用可使上述糖化和酒化两个过程交替进行。东汉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九酝”的新酿造法,促成酒的醇厚和度数的提高。大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中云:“美酒为毒,酒难多饮。”“过于三觞,醉酗生乱。”就是当时酒度数提高的佐证。这一时期还出现糟床这种先进的滤酒器具,使酒糟和泛滓得以清滤,成酒更为纯净。

酿酒业是两汉时期规模较大的一项手工业。当时的酒肆作坊,在都市和乡镇分布极广。这块画像砖上有酿酒使用的瓮形酒具,有一大瓮待以出售的成酒,还有售酒者、买酒者、运酒者,再现了当时小酒肆作坊生产与销售的情景,也反映了汉代饮酒风气之盛和 四川 酿酒业的发达。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块平索戏车车骑出行画像砖高35.6厘米,宽105.5厘米,1984年 河南 新野 樊集村征集。

“戏车高橦,驰骋百马,连翩九仞,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忽跟挂而倒绝,若将坠而复续。”这些都是汉代辞赋中对戏车精彩表演的生动叙述。“戏车”是指可以用来表演百戏的马车,辞赋中所描写的“戏车高橦”,就是把长橦(即高竿)固定在马车之上。戏车高橦的表演者既要经受戏车奔驰时的颠簸,还要在高橦上表演各种复杂的动作。因为难度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赋中的描写是夸大之词,是来自作者的丰富想象。

20世纪80年代, 河南 新野 樊集村出土的戏车画像砖,让人们多少有点相信了这种高难度的汉代戏车表演。该画像砖分为两部分:右半为车骑出行图,主车驾两马,御手执辔,主人端坐,前有导车和导骑,桥右两小吏曲身恭迎,车骑出行上方,一人持杖追逐两兽,右上方二人持剑格斗,拱桥下一人荡舟;左半是平索戏车场面,在两辆车上各树一橦,前车橦上一人握橦平撑,橦顶端一人悠然蹲踞,左手拽一人脚踝,右手拉一索,后车上一人正在缘橦,车、橦、索互相牵连,表演者在两辆车子的奔驰晃动和绳索的摇曳起伏中做高难度动作,惊险动人,确实有些出乎人们的想象。

先秦时期, 中国 已经出现了高竿表演,汉代称之为“缘橦”或“都卢寻橦”。秦汉时期,都卢人散居在 伊洛 瓦底江三角洲到马来半岛一带,以善于表演缘橦而著称。汉代杂技表演者从都卢艺人那里吸收了一些缘橦技巧。最初的缘橦表演,橦是立在地面上的,后来又发展成为“额上缘橦”。在 山东 沂南 汉代画像石中有这样的场面:一名表演者以额顶橦,橦上部装横杆和圆盘,3名演员在上面做鸟飞状或倒挂。在汉代图像中,还有一根橦上可以攀上9名表演者的画面,犹如群猿攀木,紧张热烈。当然难度最大的还是这种车橦表演,可变的因素太多。有些专业人员曾对画像所描绘的表演场面产生质疑,认为即使现代的杂技表演者也是很难做到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块市楼画像砖 四川 广汉 县出土,描绘了汉 代县 城之中“市”内商肆的布局和交易情况。这时的市肆必须设在城内的固定区域,定时出入。画像砖上就在市门旁边榜题“东市门”3字。汉代各地的市都由政府派官吏管理,官吏名为“市长”“市令”或“市丞”,其官署称为“市楼”。在每日开闭市内活动时,于市楼上升降旌旗,帮亦称“旗亭”。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块辎车画像砖1953年 四川 成都 扬子山出土,宽46.5cm、高39cm、厚5.4cm。汉代辎车主要供妇女乘坐,史书中多处记载皇帝的母亲、皇后或后妃出门必乘辎车。这块画像砖所示是汉代一般富家妇女所乘辎车的情景。

作者,徐祥,贵州安顺人,偶尔读书、旅行、写作、摄影,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喜欢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现实与未来。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4期)——汉朝(下):击鼓说唱俑等文物》,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看见文物|千年前的人物:可可爱爱——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看见文物|千年前的人物:可可爱爱——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汉代第一俑”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就属于两汉时期东汉的文物,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陶俑高56厘米,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汉击...

2016-11-07 #经典句子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2期)——秦朝:兵马俑 琅琊刻石等文物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2期)——秦朝:兵马俑 琅琊刻石等文物

历史是未来的启迪,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顺着中国历史的脉络,跟随徐祥的视角,一起来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顶级国宝。今天介绍统一中国的秦朝,推出兵马俑、琅琊刻石、两诏青铜版、龙纹空心砖等文物。秦朝作者,徐祥...

2024-01-14 #经典句子

文物与文创雪糕:文化旅游与美食大对决

文物与文创雪糕:文化旅游与美食大对决

...活动首先将走访各地的博物馆和文化古迹,参观世界级的文物珍品,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与传奇。而随后的“文创雪糕”大battle环节,则是一场全新的创意体验。参与者将有机会品尝来自各地的文化特色雪糕,感受不同地域的美...

2024-01-31 #大杂绘

“中华第一龙”领衔 红山文化上古玉器集结国家博物馆

“中华第一龙”领衔 红山文化上古玉器集结国家博物馆

...会同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同举办此次展览。本次展览分为礼重在祭、唯玉为葬和文明曙光三个单元,共展出玉质礼器、红陶祭器、人...

2018-11-27 #经典句子

「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孔子文化展:带你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

「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孔子文化展:带你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

...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240余件(套)精心挑选的文物、古籍以及艺术品汇集一堂,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传承的历史,讲述孔子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很多人都说,了解中华文明,先从孔子开始。孔子创立的儒...

2023-10-28 #经典句子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1期)——战国时期青铜器及其他文物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1期)——战国时期青铜器及其他文物

历史是未来的启迪,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顺着中国历史的脉络,跟随徐祥的视角,一起来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顶级国宝。今天介绍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物,依然以青铜为主。战国时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

2024-01-06 #经典句子

文创雪糕:融进过去和未来

文创雪糕:融进过去和未来

...望一支雪糕在满足大家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能了解到相关文物常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餐饮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雪糕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雪糕元素选取了击鼓说唱俑和云纹犀尊,最初于2019年8月上市...

2024-01-18 #经典句子

地域文化(开放本科)第二次作业阶段性测验试题及答案

地域文化(开放本科)第二次作业阶段性测验试题及答案

...A. 落下闳B. 扬雄C. 张思训D. 秦九韶满分:5 分10.东汉的《击鼓说唱俑》,它出土于( ),是最能体现四川艺术诙谐幽默特色的作品。A. 成都青城山B. 峨眉山C. 成都天回山D. 三星堆遗址满分:5 分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

2013-06-1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