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前赤壁赋》是苏轼所作 文章具有鲜明特色 是赋体文学中的典范

时间:2012-05-25

黄州有赤壁矶,苏轼曾数次乘舟至此,两番作赋记游,后人根据其写作时间的先后,分别标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本文乃“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前赤壁赋》系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黄州有赤壁矶,苏轼曾数次乘舟至此,两番作赋记游,后人根据其写作时间的先后,分别标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本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段,“壬戌之秋”至“羽化而登仙”。作者首先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继而写景并抒发感受。元丰五年秋,七月十六日夜晚,作者和朋友们乘船出游至赤壁矶下。

清爽的夜风徐徐吹来,江面波平浪静,主人兴致大发,于是举杯,邀客同饮,并吟咏前人诗赋助兴。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二星间徘徊。月光映照,江面上白雾弥漫,天水便融融交合一处。此时任凭轻舟荡于万顷碧波之上,使人感觉如在空中浮游,飘飘欲仙。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赘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作者先写自己乘着酒兴击舷作歌,既表现了夜间泛舟的逸兴,又抒发了思美人而不得的惆怅情怀。

古人常用“美人”喻个人美好的政治理想。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就更显得意味深长。而客人吹奏的清幽的箫声,益发使悲凉的气氛转浓。文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是说由于箫声凄侧缠绵,致使深渊中的蛟也为之动情而摇头摆尾,孤舟里的寡妇更因此而重放悲声。这种凄枪的情状描写,为下文的发问提供了缘由,于是后面很自然地转入主客之间的议论。

第三、四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落。第三段,“苏子瞅然”至“托遗响于悲风。”通过客人对箫声之所以悲凉的解释,表述人生失意之情。客人先追忆了曹操在赤壁大战前的雄风伟业,然后指出前代英雄人物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进而说明,像自己这样过着渔樵生活的小人物,在天地间就更是渺小了。此外,人生是那么短促,须臾即逝,因此难免会羡慕长江之无穷,希望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于天地间,而这又是不可能的。这一切,怎能不使人悲从中来呢?

第四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紧接上段,针对客的议论,主人进行了反驳,抒发阐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情怀。主人认为:人生如水月,无所谓流逝,也无所谓长存,或充实,或亏损,全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实人的命运与天地万物的生长衰亡是一样的,不必羡慕水、月的永恒而自怨自伤。再者,不是自己的东西,便不应该去强求,眼下清风明月任凭自己随意享用,这就很好了,还是快快乐乐地过这种渔樵生活吧!

第五段:“客喜而笑”至“不知东方既白”:是全文的结尾,写客人信服了主人的议论,由悲转喜。主客尽兴一醉,怀着轻松输快的心情安然入睡,甚至不知道天已破晓了。这篇散赋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苏轼贬官到黄州以后,社会她位和经济状况显著下降了。许多亲朋好友受到株连,早已云飞星散,天各一方。他远离政治中心,躬耕东坡,“与渔樵杂处”,(《与李端叔书》)倍尝艰辛和寂寞。

最使他痛心的是,由于官场上的一再受挫,自己的政治理想愈发难以实现了。为了从悒郁中解脱出来,苏轼在下层社会中寻求同情和友爱,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并且遍游山水胜境,开阔眼界胸襟,以此来慰藉自己,欲忘却不幸的遭遇。于是,苏轼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更趋复杂。这种尖锐的思想矛盾的斗争和变化,在这篇《前赤壁赋》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这种表现是通过主客对答的形式来进行的。

“客”的议论,是在抱怨个人的无所作为,叹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渺小。这反映出作者思想上悲观的一面,是封建士人在失意时所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作者贬官后的苦阀于此得到明显的揭示。而“主”的议论,则反映了他思想上达观的一面。作者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力图说明人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表现出一种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作者希望以此来对待个人政治上的失败,以求从苦闷中解脱出来。从文章的结尾看,后者的议论胜利了。主客都感到轻松愉快,烦恼已烟消云散。

但应该指出,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实际上也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不可能使作者从根本上摆脱生活的烦恼。《前赤壁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在这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既呈现美好的景致,又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还包含深奥的人生义理。三者交融在一起,充实而自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神奇的景物描写,完全服从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这种强烈的对比,自然会引导人们去探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成为下文议论的铺垫。主客的议论,是由一曲悲凉的抒情歌谣所引发的。虽然谈的都是人生的大道理,却丝亳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主客都是驰骋想象,联系古今,就现实的渔樵生活,凭眼前的水月景致,娓娓道来,使抽象的道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态之中,亲切近人。

其次,这篇赋行文流畅,有起伏,有呼应,层层深入,衔接巧妙自然,作者的写作步骤是,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写景抒情,在抒情中又引出议论,通过议论来阐明全文的主要思想。最后以兴尽而眠、天却破晓来收束全篇,给人感觉是次第有序、完整而又不失余韵。再次,这篇赋的语言富于表现力,精美之处比比皆是。如“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一词就极为传神,既绘出了长江之浩翰,水雾之蒸腾,又道出了作者的冥思,使全句巧妙地成为后文凭虚御风、羽化登仙的前奏。

“正襟危坐”、“杯盘狼籍”等词,音节爽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韵白结合,骈散迭出,错落有致而不失法度,也是《前赤壁赋》的明显特色,作品因之而成为赋体文学中的典范。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前赤壁赋》是苏轼所作 文章具有鲜明特色 是赋体文学中的典范》,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苏轼最“俗气”的一首诗 暗藏一优雅名句 现成传世的夸人典范

苏轼最“俗气”的一首诗 暗藏一优雅名句 现成传世的夸人典范

要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谁,那必须是苏轼,毕竟连余光中都说,如果穿越回古代,只愿意和苏轼做朋友,毕竟别人太无趣。但其实,在我心里苏轼也是最俗的一位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苏轼真的是太会玩了,什么东坡肉、...

2018-12-31 #经典句子

苏轼醉眼看世界 写下一首宋词 堪称用雅致语言写俗世酒宴的典范

苏轼醉眼看世界 写下一首宋词 堪称用雅致语言写俗世酒宴的典范

...生境界的主动寻求。今天我们所分享的这一首诗词,就是苏轼笔下对热闹酒宴场景的描绘。显现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酒席是有多么的热爱,对于及时行乐,是有多么痛快的追求。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

2015-01-04 #经典句子

韩愈传记最完美版本 苏轼所作《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愈传记最完美版本 苏轼所作《潮州韩文公庙碑》

北宋哲宗元祐七年,苏轼为韩愈写了一篇传记,记述了韩愈卓越的人生,“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特色便是凡是经他精心书写之物旁人就别再有超越的心思了,因为你根本无法超越。比如...

2007-04-15 #经典句子

苏轼与朋友同游写下一首诗 其中一句十分高明 堪称夸人的典范

苏轼与朋友同游写下一首诗 其中一句十分高明 堪称夸人的典范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轼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的乐观豁达感染了无数人,这也是他的诗词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不过无论多么乐天的人都会有伤心难过的时候,更何况是苏轼这位情感丰富的大文豪,他也有过人生的低落,...

2023-07-06 #经典句子

朱熹水平很高的一首诗 其中一个千古名句 堪称以理服人的典范

朱熹水平很高的一首诗 其中一个千古名句 堪称以理服人的典范

...席之地,就像陆游、杨万里都是以诗成名的宋代文人,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这些词坛大家虽然是以词成名,但是写起诗来也是颇有造诣。虽然宋诗传承于唐诗,但是比起唐诗,宋诗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相信读过比较多唐...

2023-10-05 #经典句子

他是随遇而安的东坡居士 也是上下五千年最有趣大文豪苏轼

他是随遇而安的东坡居士 也是上下五千年最有趣大文豪苏轼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词取自苏轼的传世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可以说,苏轼是中国上下五千最优秀的文学家没有之一。他之所以能...

2008-07-06 #经典句子

高中生的满分作文 连阅卷老师都夸张 堪称学习的典范!

高中生的满分作文 连阅卷老师都夸张 堪称学习的典范!

...来,这样就不会跑题,也让阅卷老师更有兴趣阅读下去。文章的中间部分采用大量拟人写法,把材料和作者的观点进行完美的结合,而且还引用非常多名人的名言,而且引用得非常的自然,并没有故意堆钱的嫌疑。这样阅卷老师...

2014-08-14 #经典句子

苏轼写文章的时候 竟编造了一句古话 还获得了欧阳修的称赞

苏轼写文章的时候 竟编造了一句古话 还获得了欧阳修的称赞

...的人有才能,同时也会觉得,这是不是太“狂”了些?而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年二十一岁考进士时,就是不走寻常路,不用实实在在的典故,而是自己编撰了一个,写进文章里。而作为考官的欧阳修,对于苏轼的这一篇文...

2023-10-0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