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朱元璋早朝 听到鸡叫作诗一首 前两句引人大笑 后两句令人称赞

时间:2010-06-28

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05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引语: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江苏省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民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铁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当皇帝属实令人匪夷所思。他小时候都饿的昏了眼,一跺脚当了和尚,一碗发馊的泔水汤子都让他念念不忘。这样的人看到墨水也得当做米粥喝了,文化肯定是高不了啊。但是人家毕竟是当了皇帝了,面对经纶满腹的百官,有的时候也得充充文化人。但是他的诗是不敢恭维的,但是都是很好理解,贴近生活霯地气。比如他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日常工作繁忙,就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来说明自己每天都要早早的起来而不敢丝毫的懈怠;到了晚上也是要把一天的奏折都看完才能入睡,"百僚已睡朕未睡。"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没什么拐弯抹角的。

一次在早朝的时候,朱皇帝看来晚上睡的不错,一早就心情舒畅,当他听到外面鸡的叫声时,又看了看满朝的大员,面对此时此景就吟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大臣们都知道这个朱皇帝的功底,起初也没有太在意,有的就在心里偷偷的乐,但是都不敢出声。接着他又是一句,"鸡叫两声撅两撅"。这句刚说完,下面就再也忍不住了,笑得都前合后仰,这些老学究的都失态了。甚至有人都想好了下句了"鸡叫三声撅三撅"。朱皇帝瞅了他们一眼,紧接着就是第三句:"三声唤出东旭日"。此句一出,下面的笑声就戛然而止了。老朱紧接着就抛出了最后一句:"扫退残星与晓月!"最后一句堪称完美,要扫尽天下日月,表达了自己的宏伟志向,漂亮!把那些刚才还大笑的大臣们都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哄笑的朝堂一下子就静悄悄了。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朱元璋早朝 听到鸡叫作诗一首 前两句引人大笑 后两句令人称赞》,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皇帝牌打油诗:朱元璋听到鸡叫作诗一首 前2句爆笑 后2句霸气

皇帝牌打油诗:朱元璋听到鸡叫作诗一首 前2句爆笑 后2句霸气

...,所以朱元璋也很难学成李白那样的水平。因此,朱元璋听到鸡鸣,就写下了《金鸡报晓》诗的前两句。当他听到前两句时,人们会哄堂大笑:"鸡叫一撅嘴,鸡叫两撅嘴",这两句可以说毫无文采可言,甚至还透着一丝粗俗。当...

2023-12-04 #经典句子

朱元璋也够阴 假装文化人吟诗 忽悠的这哥们不轻 结果惨了!

朱元璋也够阴 假装文化人吟诗 忽悠的这哥们不轻 结果惨了!

...直沉浸和回味在自己的“高超”文化水平之中,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又想起了昨天的对联来,于是在朝堂之上,说出了自己的上联:“老子天下第一”,还让大臣们对下联。这些大臣们都是老奸巨猾了,都了解朱元璋的扭曲心...

2024-01-13 #经典句子

古代皇帝里头 要论写对联的文采 朱元璋竟然能拔得头筹

古代皇帝里头 要论写对联的文采 朱元璋竟然能拔得头筹

...得意地将此事告知了众位臣工。有溜须拍马的大臣,一下早朝就一溜烟来到阉猪匠家里,不料到了门口一看,大门上却另外换了一副春联,笔迹也不是皇上的字迹。此大臣不由得心中大怒:对御笔亲书的墨宝竟然如此对待?这是...

2023-12-15 #经典句子

明朝最霸气的一首诗 出自朱元璋 短短28字令人胆战心惊

明朝最霸气的一首诗 出自朱元璋 短短28字令人胆战心惊

...兴致来了,他也会来几句打油诗。例如,他在登基的那日早朝,就曾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咏鸡鸣》: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虽然前两句俗不可耐,但后两句却是霸气十足,而且...

2020-12-17 #经典句子

朱元璋发明一句话 只有8个字却被读错500多年 至今仍被读错

朱元璋发明一句话 只有8个字却被读错500多年 至今仍被读错

...都南京市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南京市更名“应天府”,将早朝的正殿命名为“奉天殿”,在自身的玉圭上携刻“奉天法祖”四字,随处用意凸显自身是天注定的主。为进一步证实,朱元璋还根据文化艺术方式扩张危害,编写了《...

2022-12-11 #经典句子

朱元璋念了两句诗 大臣憋着不敢笑 再念下去 大臣跪倒一片

朱元璋念了两句诗 大臣憋着不敢笑 再念下去 大臣跪倒一片

...山有几多。”这简直是新颖别致,霸气外漏了。还有一次早朝,由于大臣要早早候着皇上,都出来很早,朱元璋看着他们睡眼惺忪的样子,有感而发脱口而出:“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大臣憋在心里不敢笑,这也...

2016-02-07 #经典句子

朱元璋写了首打油诗 四句中有三句是粗话 至今仍是骂人常用词

朱元璋写了首打油诗 四句中有三句是粗话 至今仍是骂人常用词

...朱元璋写诗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非常“扎心”。每当上早朝时,朝堂上一片嘈杂,大臣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朱元璋烦得想撞墙,也不能随意发作,就想起用写诗的方式来骂这些人,还真的很有效果。他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

2023-11-19 #经典句子

“宁为太平犬 莫作离乱人”是什么意思 为何朱元璋经常说此句?

“宁为太平犬 莫作离乱人”是什么意思 为何朱元璋经常说此句?

...神在丢失。出自何处?“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也可叫作 “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从查阅的资料看,这句话最早在元朝施君美的《幽闺记·第十九出 偷儿挡路》的一句俗语,原名为“[生]乱乱随迁客,纷纷避祸民...

2023-11-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