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阎玉明:以捏花馍为话题 探讨民俗广场的民俗传承

时间:2024-02-08

捏花馍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用面粉捏制成各种栩栩如生的花朵形状,是民间喜庆祈福的象征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6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民俗广场话民俗|阎玉明:捏花馍 民俗广场邀请到了著名的捏花馍艺人阎玉明先生,与我们分享他的手艺和心得。捏花馍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用面粉捏制成各种栩栩如生的花朵形状,是民间喜庆祈福的象征。阎玉明先生是当地著名的捏花馍师傅,他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备受人们追捧。在本次活动中,他将现场展示捏花馍的制作过程,并与大家分享捏花馍的历史渊源及其在民俗中的意义。此外,阎玉明先生还将亲自教授大家如何捏制简单的花馍,让大家亲身体验到这项传统手艺的魅力。欢迎大家前来民俗广场,一起领略这项富有文化传承的民间手工艺。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做精致温暖的原创文学公众平台,不消极,不做作,不矫情,不虚伪,在这里,丰盈内心,遇见更美的自己。

我村我的家 马啸-王晋强原创音乐精选

捏花馍

《印象乡宁》之真味乡情溯源之一

文 / 阎玉明编辑 / 南燕 审核 / 子菡

宽敞的炉灶扇旺火,雪白的面团揉欢乐。一家有事咱四邻帮,七手八脚哟来蒸花馍。热热闹闹,劈柴添火,揉搓捏拽,神奇出锅。桃桃祝寿,牛鸾抓周,燕燕鱼鱼,上坟摆桌。琳琅满目那排场,深情寓意有特色。把咱那小小心愿,妆扮成一个美美的花骨朵。

老辈子文明规矩多,传统礼俗哪错不得。节令习俗都有含义,红红火火哟来捏花馍。蟠龙卧虎,红妆绿着,枣花兔娃,红枣眼窝。祭祖子柱,献爷猪头,花花哨哨,内抱外裹。琳琅满目那排场,象形表意有风格。把咱那安安窝窝,精彩成一个火火的农家乐。

——黄河风原创词作《捏花馍》

踩着年末飞舞的雪花,每年一到了腊月里,过年味就渐渐的浓烈了起来。

在乡宁的城乡,家家户户清扫房屋、添制新衣、购置年货的同时,家庭主妇们也开始用上好的头罗小麦面粉在捏蒸着各种各样的花馍。山里人过大年心劲大,为了在正月里能让客人吃上自家精心备制的花馍,通常都是由男人们下厨揉面。过年的花馍用面有讲究,由于发面少干面多,面硬的比较难揉。所以,老盔里的面要经过三、五遍反复翻拶、揉和才能揉成。之后,巧手的主妇便大显身手了。你随意走进哪一户家门,都能看到刚刚出笼的枣花馍、开瓣卷子(即乡宁独有、中缝开裂的两瓣馍)和用做祭祖献爷的“猪头”还有花样繁多的老虎馍、兔儿馍、莲花馍,等等……

铺排与文化思辨

“捏花馍”是农家巧妇前赴后继流传了数千年的独创,也是人类文明过程中心思慎密的礼仪大典。如果溯源,捏花馍的起源是非常非常早的文化经典。她的肈端比盘古开天,比女娲补天,比三皇五帝都要早的“猪首崇拜”。历史上,中国书籍中最早记载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的是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庄子》早就记载了猪是开天辟地之神的故事。由此算来,猪作为创世之神,要比盘古的历史久远得多了去了。《庄子·大宗师》曰:“夫道……豨韦氏得之,以挚天地。”章太炎先生的弟子、当代国学大师朱季海的《庄子故言》这样解释“豨韦氏”:猪……南楚谓之豨”,同时佐之以《说文解字》中的“豕,读与豨同”之说。《辞海》中“豨xī”字的解释是:“豨,同猪。”豨韦氏就是一种具有神力的猪。

大家不妨回首身边,在我们乡宁人的过年礼仪上就可以找见踪迹。在什么地方呢?大多数人都比较茫然。其实,她就隐身在我们过年的花馍里,即除夕之夜,我们大家接神祭祖用的神圣祭品三个“猪头馍”。为什么要用“三”这个数字来行礼,《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里回答了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个最大的数,最高的数。

在乡宁的民间传统里人们都知道“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这样一句话,可见人们对花馍的重视程度和对花馍制作工艺的讲究。推门进去,只要能碰上婚丧嫁娶、时节把头、满月祝寿,您都会随时领略到花馍带来的新奇和惊叹。在乡宁县历史悠久的花馍绝活既有历史繁衍的成因,亦有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由于地处吕梁南端,水土气候的特别和异常,光照充足,小麦的生长周期都是“大日月”。因而,籽粒饱满、粉质纯白、富含筋丝,加上蒸揉麦棉的山泉水比比皆是。由是,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以及成形和着色等,无处不精益求精。家庭巧妇们通过心思慎密的“二十四道工序”来具体操作心窍的工艺。一是用 “营造”来开始的驯化麦子序幕有:筛麦、簸麦、擦麦、淘麦、凝水、孽服、晾晒、阴干等来处理小麦成面以前的八个环节;二是以“硙磨”为中心的面粉进行曲有:装袋、上硙、铺底、插钎、碾磨、收箩、筛箩、过面等八个环节;三是把 “成型” 酝酿成精细的捏花高潮有:选面、起面、揉面、发酵、接面、捏形、温醒、笼蒸等八个环节。至于真正的捏花馍是还要剪子、刀子、锥子、梳子、模子等专用器械轮番上阵,采用:搓、捻、擀、剪、扎、切、按、卷、拨、揪、压、挑等十多种手法具体辅助实施,那个场面实在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怎是一个热闹可以道得啊。

外地人不知“馍”为何食,若说“馒头”或“蒸饼”,疑虑便可顿消。其实,“馍”乃方言,发音最古。“馍”从莫。莫是炎黄时期就有的一种可采之食,《诗·魏风》有“彼汾沮洳,言采其莫。”《陆玑疏》注曰:“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今人缫以取茧绪。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干绛,河、汾之间谓之莫。”故黄帝娶河汾之女,号曰“嫫母”。相传嫫母发明了石磨(因嫫母发明而称磨)后,人们磨粒成面、置甑蒸熟而食,将所蒸面食袭“嫫”音称之为“馍”,也有拟“磨”而写作“饝”。

到了汉代,面食统称为饼。“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释名》)。溲面合并后,熟烹之法不同,又有不同名称,“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煮而食者,呼之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古今事物考》)。故自汉以来,“馍”又有“蒸饼”之称,后避宋仁宗讳,又称“炊饼”、“笼饼”。再后将扁圆形的面品专称为“饼”,但是在我们河汾一代人们仍呼为“馍”,如霍州的年馍、平阳的混沌、运城的羊肉泡馍、肉夹馍等,所用“馍”即是蒸面饼或烤饼。

三国始,“诸葛亮南征,将渡泸水。土俗杀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取面,画人头祭之,馒头名始此”(《事物纪原》),即诸葛亮取猪羊肉馅的蒸饼画上人头,替代“蛮头”以祭,后来馍又有“馒头”之名,或称“馒首”,宋后又将有馅的馒头分出独称“包子”。以此溯源析流,乃知“馍”名之后,方有“蒸饼”、“馒头”,虽囿于方言,难隐其古。

馍,在我们乡宁乃至于晋南地区制法与其名一样古老。制作馍用“酵子”起面,不加碱。“酵子”地方又言“着和得”,是一块发酵晒干的面团。制作时先将干的“酵子”用温水泡开,倒入面粉拌匀和成团,发酵三四个小时(夏天),充分膨胀后,取新面粉掺入,置于案上连续揉搓至光滑均匀,再揪剂分揉成型,用面布盖住,醒半个时辰,即可上笼,大火蒸熟。

这种加酵子制法,最为古远。《周礼·天官·醯人》有“羞豆之食,酡食糁食。”汉代郑司农注云:“酡食以酒为饼,民人用酵糟”,即以酒釀或酵面来发面而蒸,为周宫廷和民间美食。因发面要技巧,发得不好,整块面团便会酸臭败坏,故民间传之不广,唯在晋南河汾地区世代相袭最擅此技。

以此技而制的馍,又暄又大又白又甜,不需菜便能美美地过一把瘾。人们爱馍,还赋予了许多礼仪内容。如岁时节日:亲戚来了,要蒸花卷馍;过年串亲戚,要蒸混沌馍;正月十五,要蒸生肖馍;清明祭祖,要蒸子推馍;小年到了,要蒸枣山馍。再如人生礼仪:小孩满月,蒸一个圐囵馍;贺婚送礼,蒸一对石榴馍;老人过寿,要蒸寿桃馍;老人过世,要蒸包容馍。

于是馍在人们手里变得寓意不同、形状各异,馍上的花鸟鱼虫竞显技艺,又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叫“花馍”。与河汾一代接邻地区蒸馍技艺也争奇斗艳,如阳城的狮头馍、长子的高桩馍、高平的佛手如意馍、雪花铺层馍陕西的云馍、棒棒馍等。星移斗转,时序迁变,精致的馍文化在一代代农家主妇的巧手捏制当中,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致。

近日,笔者在采访中问起,热情好客的大婶介绍起花馍一年四季和各个节日的特点、花样来,如数家珍:正月初一过大年,这是乡宁人心目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年夜要准备交夜接神、献爷敬天地供奉的猪头、枣花、枣山、枣篮、枣盘馍。据说,供奉类似“猪头”一样造型的花馍,是传承着汉民族远古时期的猪首崇拜。吃了这种像横8字一样,用红枣和小麦面粉捏制而成的“枣花”馍,在新的一年里,增长智慧,遇事心有主意,办事事半功倍。也有“枣花”与佛教里的“造化”读音相偕,枣花是拉长了的“太极图”之类的说法。你看,两只游弋的面鱼顶着用红枣镶嵌的圆眼旋转般做着“太极图”状态般的运动,可谓像模像样的不即不离。

元宵节要蒸像半个枣花一样造型的的“穴穴子”,也有叫“踅踅子”的,形象类似一个逗号,寓意着折返,让年味的喜庆旋转着慢慢的涣散、留恋着淡忘。吃了它,期盼着一家人老少平安,四邻和睦相处,亲情融融。

正月二十,要蒸“仓板板”,造型各异的“添仓”馍馍,如:小猫、小狗、小兔子。要放置在米缸、面瓮、瓦罐和粮食斗、面升子、瓷盔子里。预示着来年缸满斗溢、五谷丰登。

清明的前三天,要蒸“寒食节”祭祖上坟用的——“子柱”、“顶子”、“娃娃子”、“滚坟鱼”、“燕燕”。而且,这些造型的花馍里都要分别不同寓意包裹着三个核桃、五颗枣,或一枚鸡蛋。 “子柱” 不仅上面盘着蛇蛇子,里还要夹裹上一层麦麸面,表示后辈有福气。核桃、枣、鸡蛋的意思,无非是后代有人、早发、吉利的取意。

五月端午艳阳天,家家捏蒸老虎馍。老虎为兽中之王,是勇猛、强盛的象征。农家人吃老虎馍时,期望着晚辈都像山中老虎一般,虎虎有生气,能成大器。

八月中秋,烤月饼或是蒸做月饼馍是当地人非常传统的风俗。吃着月饼遥望圆月,在家思念远方亲人,游子不忘故土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人生从幼童到终老,年年岁岁满月、过生日、赎身、结婚、祝寿蒸的花馍同样也“含糊不得”:

月娃子满月要蒸“牛箍栏”(注:“箍栏”者,用神力来管束生命的象征。“牛箍栏”者,由于家牛很容易和力量联系在一起,牛自然常被农耕民族的艺术家视作表现对象的借代词汇,因此,有了牛的力量神的智慧,这个“牛箍栏”的管控力度一定威力无穷。)或叫“项圈馍”、鼓鼓馍、枣花长馍,鼓鼓馍象征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的鼓点,枣长花馍寄托着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盼:快快成长,早成栋梁。

周岁娃娃吃的鱼馍,寓意生活富裕。一岁食鱼,岁岁有余。

小孩十二岁,俗称要在娘娘庙举行“赎身”仪式,除了通常的礼仪,还要蒸项圈馍。民间有说法:项圈就是护身符,食之后可保佑儿女顺利度人生。

年轻人结婚时蒸的是花糕馍和男女双方谈婚论嫁过程中,色彩绚丽,争奇斗艳,如用酵子做的“彩凤朝阳”、“神龙戏珠”、“龙凤呈祥”等,迎亲、陪嫁礼仪上捏制的人物、花鸟、鱼虫、龙凤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它象征着夫妻幸福美满,花好月圆。

老年人过寿时蒸的是寿桃馍。外形好似一颗心,里头要包裹红糖馅子,体现一颗儿女向长辈孝敬、尊崇、礼献、祝愿的诚心。祝愿长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屋里的老人殁啦,家人和主要的子侄、外甥都要蒸四个“主灵献食”(即大寿桃)、四盘子“花食”、四盘子“花点”及300或150个数量不等的“小献食”,以作祭奠的礼仪。寿桃在这里除了高寿之外,也有隐含着人的一辈子终于从“受苦受罪”的劫数中得以解脱,逃了出来的意思。

林林总总的花馍,如花儿一样的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她向世人描述着乡宁大地古老的食品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根祖情结,传承着乡宁人对传统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瑰宝的尊崇,也向一代又一代的儿孙讲述着老辈们的希望和托付。

民俗广场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阎玉明:以捏花馍为话题 探讨民俗广场的民俗传承》,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4)
  1. 李haoliang2024-02-08 14:27李haoliang[陕西省网友]43.224.140.163
    对捏花馍很感兴趣!民俗广场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场所,有责任将这一技艺传播下去。
    顶10踩0
  2. 李国凯2024-02-08 14:19李国凯[河南省网友]203.90.210.22
    捏花馍真是一门技艺,希望可以通过民俗广场向更多人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顶0踩0
  3. 燕北口灬2024-02-08 14:11燕北口灬[重庆市网友]203.9.108.55
    @Abner捏花馍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民俗广场应该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顶5踩0
  4. Abner2024-02-08 14:03Abner[福建省网友]103.54.60.220
    太有意思了!捏花馍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民俗广场能够保护和传承这一民俗。
    顶39踩0
相关阅读
丹棱民俗文化巡游闹元宵 初中生舞龙吹唢呐成亮点

丹棱民俗文化巡游闹元宵 初中生舞龙吹唢呐成亮点

这一天,眉山市丹棱县庆元宵民俗文化巡游展演活动热闹开演

2020-11-11 #经典句子

耍中幡 抖空竹 东坝民俗文化节秀民间绝技

耍中幡 抖空竹 东坝民俗文化节秀民间绝技

民俗文化节活动现场,抖空竹、川剧变脸、猪八戒背媳妇等节目,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围观

2008-09-21 #经典句子

一个妇女嘴里滔滔不绝的话语就是一幅民俗文化图

一个妇女嘴里滔滔不绝的话语就是一幅民俗文化图

有时候,一个妇女嘴里滔滔不绝的话语就是一幅民俗文化图。那天我坐在离司机很近的一个位子。一大妈级的妇女提着大包小包风风火火上来跟女司机热情打招呼

2023-12-30 #经典句子

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

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

什刹海站下,一直往前走,一座古建筑映入眼帘,就是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鼓楼,它的后面还有一个钟楼

2012-07-28 #经典句子

中国凤凰第五届民俗摄影双年展暨第八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10月28日将在凤凰古城举行

中国凤凰第五届民俗摄影双年展暨第八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10月28日将在凤凰古城举行

中国凤凰第五届民俗摄影双年展10月28日至31日,为期四天主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届时,以摄影师独特的观察视角,展示全国各民族巩固

2011-04-02 #经典句子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陕北民俗文化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陕北民俗文化

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 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

2015-05-03 #经典句子

芙蓉桥白族乡:载歌载舞欢庆“三月街”民俗文化旅游节

芙蓉桥白族乡:载歌载舞欢庆“三月街”民俗文化旅游节

红网时刻张家界4月26日讯桑植站记者 尚柳 李卿瑶三月街是我们白族一年一度的盛会,现在举行盛会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芙蓉

2019-01-21 #经典句子

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初探

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初探

了解到荆州本土民俗文化的种类,学习制作工艺

2013-04-16 #经典句子

云和县梨庄民族村举办畲族民俗文化活动

云和县梨庄民族村举办畲族民俗文化活动

近200多名畲汉村民相聚在外苏坑文化广场,围绕畲汉一家亲,共奔富裕路这一主题,共赏畲族歌舞,品尝畲族美食,共同感受畲族文化的魅力!现场以畲族舞蹈畲

2024-01-2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