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南渡北归:寻常相逢与纯粹之人的传世力量

时间:2024-02-04

南渡北归:最平凡的相遇+最纯粹的人+传至化境+国之重器是一部探讨中华文化传承的纪录片。影片记录了平凡的人们在各地相遇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最纯粹的人性和情感。通过展示民间智慧...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68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南渡北归:最平凡的相遇+最纯粹的人+传至化境+国之重器》是一部探讨中华文化传承的纪录片。影片记录了平凡的人们在各地相遇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最纯粹的人性和情感。通过展示民间智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影片引领观众进入至化境,感受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同时,影片也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国之重器,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南渡北归:最平凡的相遇+最纯粹的人+传至化境+国之重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

文/晨晟

(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提示:这篇关于《南渡北归》中大师的文字,大约有5400字,文章较长,愿最纯粹的你,有耐心与时间读完这么长的文字,与最纯粹的大师相遇。】

引言

读罢任何一本书,都会对于书中作者希望阐述与表达的意境加以深化,以从中寻求与自身精神栋宇连接的那份连接。而我与《南渡北归》的相遇似乎是潜意识的现实化,是生活节点的后知后觉,它的出现确实在民族情节给予了我深厚的文化烙印,弥补了我大学精神上的文化断层。时代的光影,似乎永远在若即若离的诉说着什么,历史的墨痕,似乎也在时刻闪耀着当下的光辉。

( 一)缘何是它?

国立西南联大,这一曾经响彻琼宇的六个大字,它的行楷字样校牌似乎永远可以体现在风雨飘摇中的那份坚毅刚卓。我几乎不记得西南联大第一次出现在脑海中的模样,但提及西南联大,总会出现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那份钦佩。文化的影响力也许直至深处,不需要去表明原因,就像两情相悦,我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美好。直至今日,我越发迫切,亦越发追求,也越发信任这份丝毫说不出缘由的喜爱,就像灵魂永远无法用目光捕捉,清越永远无法用言语去表达。

带着这份“盲目”的倾心,诉诸着对于那个深刻影响着当下社会的生活种种,以及对于西南这一地理方位的文化依托,当然,也有一份机缘,这本书--《南渡北归》,出现在了我的视觉,深刻着我的思想,这些封存在历史当中画面也让我有幸去了解、去思考。

(二)谈读书

不读书,无以言;不读书,无从思;无论是千百年前孔夫子的教导,抑或是在《南渡北归》中大师们的一言一行,读书人所承担的社会价值与其自身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是引领时代思潮的涓涓清流,是民族精神淋漓泼洒最好的体现,是对真理知识诉求最真切的渴望。大师将书读至化境之处,他们所承担的是使文化留存,民族留存的国之重任。

读书,引领着大师在研究领域的不懈追求,亦然塑造了他们的价值向往,即使是空天轰炸已成为日常,当防空警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短暂的致命危机过后,一切,都好像恢复寻常。著名化学家曾昭伦在轰炸间隙阅读清华留美试卷、吴宓借月明之夜继续讲授《欧洲文学史名著》,就连文学‘狂人’刘文典在关乎性命危机之时都不忘‘调侃’后来的文坛巨匠沈从文先生。

读书,使得他们的视角超脱于世俗之外,读书,使得他们的情操更加具备一份雅量,使得他们的生命具备了灵魂,具备了趣味。在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没吃、没喝、没工作、没休息、什么都没有,造就了国人的大部分生活。大概正因为如此,没有人在民族、国家遇到如此境地以至于无法预测未来的情境下,但依旧悲观的考虑战争结局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是读书人所具备的特质,具备了那份坚定与相信,他们是最纯粹的人。

但就如何读书而言,我想王国维先生具备发言权。王国维先生所引用晏殊的《蝶恋花》作为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引用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引用辛弃疾的《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句本无任何连接的可能,经王国维先生所组合,便具备了一份意境。无论这三大境界上至成就一番事业,下就慨慷读书,都阐述出了其中的道理,单单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读圣贤书,仅仅是第一境界罢了,没有了思考与凝练,全部的知识仅仅作为书本上的复制,这样的书本是不具备生机的,这样的文化不可以对读书人进行熏陶,缺乏神性与灵性的知识不会使人学会思辨,反而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内心的自我成长。在读书的过程中取一点点体悟王国维先生对于成长的思考,便在获得读书的真谛中增加了一份可能。

当我们理解了读书,当我们与读书相容,当读书具备一份超然脱俗,当读书所诉诸的追求是一份思考与熏陶,书本所载体的加持将最终以童趣、以真理、以情操、以胸怀为幻化,毫无保留的赠与读者,我想,这就是读书人所值得拥有的珍贵财富。

刘文典

(三)谈情操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与生俱来所要思考的命题就是我是谁,要到哪里去,应该怎么到达。或许想到这一层面已属于有自知之明的文化情节。千百年来华夏故土的文人先哲会将其归纳,儒家讲修身、齐家,而就如何修身有着四书五经来引领;而道家以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似乎对于我们有所遥远,难以捕捉,唯物主义时代下的成长对之有着空虚和空灵;佛家又去将因果轮回,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如此类的思考,思想,西方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希望有着具体的方法论指引着我们。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讲人生有着三大任务,第一是人们应该在懒以生存的物质星球上寻求工作;第二是如何在我们所处的群体中找到位置,并与之合作;第三是就两性关系的诸如问题做出思考与实践。西方学者的阐述较为具体,但是细细思考,又存在丝丝困境,东方哲学看似扑朔迷离,但细细品味,其中的智慧是我们可以捕捉。

站在东西方哲思的交汇点上,回想《南渡北归》所记录的大师的轨迹中,我们不难琢磨和思考,他们对于人生的实践、选择,一定存在对于后人所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我们很难想象,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为了仅有的经费一再更改西南联大校舍而掩面悲泣,我们因此可以知晓西南联大那铁皮顶的房子,在下雨的时候,叮当不停;那满是泥土压平的地面,随之而来的,满是污垢;没有玻璃的窗户,张贴的纸张不知换了多少。成长于斯,学习于斯的诺贝尔得主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满是回味的讲述着求学时光。我们亦很难想象曾经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在地下防空洞中撰写《西潮与新潮》的情景、梅贻琦先生在每顿饭下所吞咽的灰土粉尘、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近乎完美的手绘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测绘图。或许,我们不能拘泥于对历史的评判,或许大师是时代与历史的造就,并非人人可以企及,但是我们所能接纳的,我们希望从中汲取的,是那份空灵的精神,独立的精神,超然脱俗的精神。

其实在《南渡北归》中,令我新奇的一部分就是梁、林、金、徐之间的故事,自接触文学起步,到如今,关于对大师们的民国生活趣事的捕捉的确了却了我的一丝好奇。梁林二人的结识缘于父辈皆为北洋时代的政要,且为世交,两位大师的进一步接触则为二人双双赴美留学,林徽因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后入学耶鲁大学戏剧专业学习舞台设计专业;而梁思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再深造与哈佛大学,而后结姻。而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与林徽因的认识基于林徽因父亲携女赴剑桥考察所成,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与林徽因的认识 又因徐志摩所致,徐志摩与金岳霖的婚姻生活在历史的风尘中也飘洒着些许落寞与晦涩,以待后人评说。

大师之间的结识总会在时代的印记中造就一番佳话,但富有生命气息的故事则来自于‘太太的客厅’,这一位于原北京北总部胡同3号的四合院客厅,这一汇聚大师情操于一室的艺术走廊,不时令我有一种向往的时空穿越感,多么希望在大师雅集之时,能够静静的安座于客厅的角落,接受世界思潮的洗礼,弥补精神和灵魂上的空白。客厅中有着名噪天下的诗人徐志摩、仪表堂堂的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社会学家陶梦和、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生、物理学家周培源、考古学家李济、一代文学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萧乾。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太太的客厅’凝练着具备思想深度与专业前沿的学术议题,汇聚着闻名中外的领域大家。为此情景使我痴迷,为此境界使我陶醉。如果当时大师间的交流讨论能够留下历史的墨痕,我想在当下,亦在思想上能够启蒙多少仍在昏睡的灵魂。

(四)谈青年精神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师之大,在于思想之大、心胸之大、视野之大、情操之大,而这一切,就是青年之精神。成文于龟鬼横行,大义泯灭清王朝末期的《少年中国说》,是梁任公希冀力挽狂澜于倾倒的千年一叹,国之未来取决于青年之未来,他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他希望中国之少年与天不老,与国无疆。成长于清末民初的一批批读书人,立足于对国家未来的考量,进而思辨求强,纷纷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向较于国内纷乱的国家环境而快速发展的西方,发奋求学,以追求学术之真谛为宗旨,以拓展视野开拓心胸为立足,环海宇内。

大师们的成长远远不是自我封闭,而是从内心中展现出了面向四海的趋向,大师们的青年时光满是披露着年少的锋芒,他们的轨迹在向后来者宣扬,走出去,走到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平台去,孜孜日求,聆听玄慧,转换旧有的思维方式,接纳生命的新声,去启迪灵魂深处的创造力,而这一切,对于青年思辨性和韧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每一位青年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去思考,去思辨,而不是群体性选择,真切的青年精神便会像那皎洁的月光,如此的明亮,因为笃定是内心的力量,行为是思辨后的结果,当所有的这一切相互交织,我们的群体将会显示的如何具备智慧和力量,我们的节奏将会变得更加掷地有声,没有了犹豫,也远离了彷徨。

青年在展露青年的迹象的过程中,就是汲取新鲜文化血液的过程中,在之不断流淌和浸润当中,青年则不再是守旧的青年,青年将不再是盲目的青年,青年将是具备对自己,对周遭存在明确思辨的青年,将是步履坚定,但又不失儒雅的青年。我想,蔡元培先生在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应该是如此的模样;陈寅恪先生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培养青年的担当。当西南联大决定南渡之时,当西南联大准备西迁之时,当西南联大从北京到长沙,从长沙至蒙自,从蒙自再到昆明,步履坚定的一代代青年撑起了国破山河的文化脊梁,他们在先辈的引领下,在追求自我与本我,本我与超我的培育过程中,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在今后的征途中对他们进行阻挡,因为所有的困难都将转化为力量,所有的期望都不会成为阻挡当下的思量。

大师远去,桑榆非晚,历史的脉络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存在任何更改,文化的力量只会随着历史的积淀更加具备光芒,当我们愿意去翻阅去找寻过去封存的故事,我们总能细细品味出当下所不能的缘由;当我们极力去贴近去感悟历史的过往,我们便会找寻照亮未来的希望。青年所要培养出青年精神,我想,需要在过去的光影里找寻印证,在当下的脚步中坚定理想,在未来的期许中埋藏希望。

(五)谈文化包容

孟子在千年之前便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化归宿的渐进性无论从社会学角度,抑或是人类学,更甚者加之心理学,都需要不断的磨合和接纳,这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是我们每个人所期许生活的状态,但存在着种种隔阂的无奈。文化与社会是紧密连接,可以说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的重要属性即包含社会的文化性。而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心理精神文化的波动将极大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进而使得社会文化的变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组成,从理论上阐述,希望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确是最美好的期待,但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角度出发,当我们努力去接近这份包容,便会享受文化包容带给我们的美好。

从个人角度,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我们涉身处事的方方面面,这一点,文化大咖傅斯年做得极为独到,在民国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塑时期,傅斯年作为中国文化界的引领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切,基于他对于文化的深刻认知,使得他对于文化具备了高度包容,进而影响了他的社会行为。他在创办并建设“中国历史研究所”时,对史语所的使命和愿景做出了如下定义:“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要让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在外留学多年的傅斯年为学而学,虽未取得一个博士学位,但是凭借他过人的学识和磅礴的文化包容,在学术界,政界,具备了强大的影响力。由于南渡而偏居李庄的林徽因,以及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缘由肺病而苦苦接受折磨,在医疗条件如此贫瘠、物质条件远远无法支付生活的情境下,傅斯年站在民族和历史文化的角度,极力周旋与国民政府,为一代建筑大师和一代考古界史学大师的健康做出全部的努力。在执掌台湾大学并付诸于重建时期的傅斯年,打破台大旧有的录取选拔学生标准,保障无论贫富在正规录取标准下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如此云尔,不再评说。关于大师的文化气度和包容,我们清晰的可以看出事物发展的脉络,当我们极力去靠近这一份包容,从内心所感,抑或是从长久的事物变化,都将是朝向更加大美的世间变迁。或许我们会犹豫,大师们的所做作为境界些许有些触不可以,如果将之幻化为日常行为,或许可以转变为对周遭不完美的认可,对朋友家人缺点的接纳,对所经历的局限做出排解,并可以跳出所谓的文化怪圈,我想这是积极心理学为我们健康心理发展的建议,但从文化包容的角度,同样适用。接纳并不是认可,包容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转换一个角度,转变一种思维方式,或许我们从未如此思考,从未如此行为,但就此而言,可以称之为行为性的创新,当尝试着去经历,尝试着去品味,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情景也许便就此显现。

社会角度的文化包容,其容度更加之广,其影响更加之深远,其于个人的容度更加是相辅相成。李斯曾在秦始皇逐客令下达后以一己真言讲到,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以自然之成像讲述包容之伦理,我们不能脱离于自然规律做出任何选择,我们需要与自然规律产生印证。当个人与社会交织相容,当我们与去体悟那份究天人之际,当我们共同去追求那份美美与共,我们便将迎接那份天下大同。

结语

《南渡北归》,缘起西南联大,钩沉于西南联大。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但大师之思想、大师之灵魂并不会随着历时的车轮渐行渐远,反而当我们愿意去捕捉,去思考、去回味,他们所遗留而下珍重的文化基因会历久弥新,不断生长,山高水长。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南渡北归:寻常相逢与纯粹之人的传世力量》,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常人2024-02-04 07:55常人[辽宁省网友]203.33.243.124
    这部作品真正展示了寻常相逢与纯粹之人的传世力量,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与力量。
    顶0踩0
  2. 喜水2024-02-04 07:34喜水[贵州省网友]203.55.101.10
    看完《南渡北归》,才明白寻常相逢中蕴藏着的传世力量是如此珍贵,感慨万千。
    顶0踩0
  3. 琅寰纤星2024-02-04 07:12琅寰纤星[四川省网友]203.28.136.88
    “南渡北归”这部作品真的让人感受到了纯粹之人的传世力量,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顶7踩0
相关阅读
文献研究|核心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文献研究|核心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随着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人们对力量素质的认识不断进步,力量素质的分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

2010-05-10 #经典句子

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这句话 你有什么看法

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这句话 你有什么看法

小编认为,知识和力量之间有时可以相互转化,有时两者之间存在鸿沟

2023-10-04 #经典句子

巴菲特非常有力量的句子 道出了有些人为什么比我们快一步成功!

巴菲特非常有力量的句子 道出了有些人为什么比我们快一步成功!

比如项羽的这句,力拔山兮气盖世虽然他失败了,但依然让人听出了霸王之气

2023-05-16 #经典句子

行书怎么写出力量感?林散之用5句话给你说明白 句句实用

行书怎么写出力量感?林散之用5句话给你说明白 句句实用

楷书还好说,书写起来还好把控,一旦写起行书,一不小心,就会写的浮漂无力

2023-12-20 #经典句子

林清玄充满力量的语录 让人读完内心深处也充满了力量 真知灼见

林清玄充满力量的语录 让人读完内心深处也充满了力量 真知灼见

就好比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2023-07-05 #经典句子

龙王传说:唐舞麟的拳头力量很大 “大力出奇迹”这句话很适合他

龙王传说:唐舞麟的拳头力量很大 “大力出奇迹”这句话很适合他

即使他的武魂和魂力先天都不是很好,但他的努力和坚持让他逐渐变得强大,其中就包括他拳头的力量

2023-11-30 #经典句子

郭沫若很有力量的语录 仅20个字 却让无数人获得了强大的力量!

郭沫若很有力量的语录 仅20个字 却让无数人获得了强大的力量!

也只有自己有能力了,身边亲人才会接受我们的爱和照顾,如果我们自己都是一个没有力量的人,却想着要去照顾身边的亲人们,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那估计都

2023-08-27 #经典句子

初中成长挫折类作文怎么写?看语文老师给你写一篇满分范文!

初中成长挫折类作文怎么写?看语文老师给你写一篇满分范文!

是呀,可能,他给我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吧,因为有时候,姐姐的一句话,也能让我充满力量和希望

2023-10-15 #经典句子

老舍很有道理的语录 道出了一个人的力量太大 也有不好的一面!

老舍很有道理的语录 道出了一个人的力量太大 也有不好的一面!

如果大家都不往下读,也不去读老舍的语录,会怎么回答呢?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应该是看人吧,一个坏人倘若力量大,那就是很不好的事情,会做出很多为非作

2013-06-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