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辛弃疾笔下的水龙吟与老来曾识渊明原文赏析

时间:2024-01-26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赏析是一首由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词作。辛弃疾以古诗词为基础,借鉴并发展了唐代诗歌的风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这首词以渊明的名句老来...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08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赏析”是一首由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词作。辛弃疾以古诗词为基础,借鉴并发展了唐代诗歌的风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这首词以渊明的名句“老来多恨少年贫”为引子,表达了老年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悔恨。辛弃疾通过文字巧妙地构建出了一幅充满禅意的意境,展现了他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思考。该词结构严谨,用字精炼,表达含蓄而深刻,堪称辛弃疾词作中的代表之一。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辛弃疾的作品大多以豪放著称。《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一篇怎样的豪放之作呢?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赏析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辛弃疾的作品大多以豪放著称。《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一篇怎样的豪放之作呢?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赏析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知识扩展: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译文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

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浓密清幽,一定会找来金凤凰。你生来就志在四方。今请看:若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你就回叱风云,显露头脚,大展身手。现在你虽然辞官在家,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与平泉庄的草木,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辛弃疾笔下的水龙吟与老来曾识渊明原文赏析》,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7号同学11982024-01-26 19:377号同学1198[火星网友]171.85.144.78
    看完这篇赏析,真的感受到了古人诗词的美和智慧,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更加着迷了。
    顶4踩0
  2. 乔小末2024-01-26 19:28乔小末[辽宁省网友]113.214.85.72
    对于渊明原文的解读很有启发,让我更加欣赏老来曾识的深刻内涵。
    顶1踩0
  3. 心系沧淼2024-01-26 19:19心系沧淼[黑龙江省网友]210.2.19.101
    这篇赏析让我对辛弃疾的水龙吟有了全新的理解,真是受益良多。
    顶0踩0
相关阅读
辛弃疾最著名的一首菩萨蛮 幽默中带泪 末二句被千古称道

辛弃疾最著名的一首菩萨蛮 幽默中带泪 末二句被千古称道

而同年,辛弃疾还写了下面这首同样饱含忧愁和英雄之泪的菩萨蛮

2015-03-08 #经典句子

辛弃疾写下一首奇词 全文6句 每句皆有“笑”字 读完会心一笑

辛弃疾写下一首奇词 全文6句 每句皆有“笑”字 读完会心一笑

所谓酬赠诗词,即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词或者赠给亲朋好友的诗词

2022-12-26 #经典句子

辛弃疾《水龙吟》 最完美的一句词 却让人看的莫名泪目!

辛弃疾《水龙吟》 最完美的一句词 却让人看的莫名泪目!

词强调情绪、节奏、意境的结合,在宋词当中把情绪和词牌结合的很好的,本来就很少,但辛弃疾的这首几乎是完美

2023-09-22 #经典句子

辛弃疾登高词的3大特点及5首代表作 首首妙绝 千古名句极多

辛弃疾登高词的3大特点及5首代表作 首首妙绝 千古名句极多

总体而言,辛弃疾的登高词,有三大特点,在简单概括之后,再用他的五首登高名作,来映照一下,可以说,首首都佳,首首都值得抄下来、背下来

2015-07-25 #经典句子

辛弃疾诗词70句 不是一般醉人

辛弃疾诗词70句 不是一般醉人

他的词作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2014-05-14 #经典句子

辛弃疾为一汪清泉写下首趣词 水平很高一韵到底 却句句令人捧腹

辛弃疾为一汪清泉写下首趣词 水平很高一韵到底 却句句令人捧腹

开心时,他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大醉后,他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张狂时,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失意时,他欲说还休,

2023-01-05 #经典句子

辛弃疾的一首词 一百六十字 十二句 几乎句句用典却浑然天成

辛弃疾的一首词 一百六十字 十二句 几乎句句用典却浑然天成

他生在沦陷区,他才华横溢,文武全才,22岁那年,他带领自己组织的抗金义勇军归附南宋,对于他来说,这是找到了组织,他希望能依托南宋朝廷的力量驱除金

2022-12-07 #经典句子

中国文人为何有登高之悲?十首登高望远诗词辛弃疾毫无争议第一!

中国文人为何有登高之悲?十首登高望远诗词辛弃疾毫无争议第一!

中国人特别重视时间,对时间的流逝有一种无可挽回的悲凉之感。文人在山水面前这种感触特别明显。越是登高望远,越有悲凉之感。这种风气来自于辞赋家宋玉

2010-10-08 #经典句子

“词中之龙”辛弃疾六句稼轩词 读懂词中的大丈夫!

“词中之龙”辛弃疾六句稼轩词 读懂词中的大丈夫!

风花雪月似乎与他无缘,以致有人认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那人,是作者人格的象征

2007-03-2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