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凭《舌尖》封神 却被批“一文不值” 离开央视的陈晓卿怎样了

时间:2024-01-20

北京有家川菜馆子,厨师长号称是全国麻婆豆腐冠军,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品评。一天,饭馆里来了个老饕。几人围坐一桌,见麻婆豆腐端上来,便开始大快朵颐,

北京有家川菜馆子,厨师长号称是全国麻婆豆腐冠军,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品评。

一天,饭馆里来了个老饕。几人围坐一桌,见麻婆豆腐端上来,便开始大快朵颐,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唯独老饕只尝一口便眉头微皱,沉吟半晌后说道:“辣椒超市买的吧?产地不是四川,是甘肃。油用的橄榄油,也不对。”

老板问他,这水平在北京开不开得下去。老饕直言:“北京比这味道好的多得是,街边小馆子都比你正宗。”果不其然,没多久馆子就关门了。

朋友问他是不是真能吃出调料的产地,他答:“要连这都吃不出来,我还能在这混?”

这位味觉堪比“食神”的老饕,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名叫陈晓卿。

01

70年代末,还在上高中的陈晓卿十分不解,自己成绩又不差,当校长的父亲为何非要他蹲一级。

“你好好蹲着,马上就要恢复高考了。”如果不是父亲有先见之明,陈晓卿高中毕业后大概会去粮票站当个普通的售货员。

1982年,17岁的陈晓卿被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录取。

在进入大学之前,他连相机都没碰过,同班的同学家里从小就有照相机,班长的爸爸还是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北京与故乡之间的巨大落差,让陈晓卿一度失落不已。

美食总能轻易拉近人与一个城市的距离。

在同学的带领下,陈晓卿第一次尝到了他们北京“兴”吃的延吉冷面。第一次陈晓卿都没吃完,他实在吃不惯。后来再去,竟无法舍弃了。

多年后他笔下描写的这一幕,“兴”是加了引号的。这个用法来自汪曾祺,引号则表明这是借用北京的方言,他和北京总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

1986年,陈晓卿进入中央台实习,并被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专业是摄影美学。

有次单位去邯郸拍摄部队战士的生活和训练,等拍完回来,陈晓卿觉得那些素材只编一条新闻可惜了,便用摄像机粗剪了个15分钟的片子。

片子受到了部门副主任的极力赞赏,并被取名为《战士从这里起步》,作为建军节献礼片播出,这给了陈晓卿极大的鼓舞。

年底,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夫妇访华,并前往北京广播学院讲学。作为唯一有幸听课的学生,陈晓卿那部《战士从这里起步》得到了伊文思的许多建议。

片尾有个战士因感动而哭泣的镜头,只有短短五、六秒。伊文思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他哭泣的镜头拍完再关机呢?为什么不把你看到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

陈晓卿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创作者应该真实呈现人或物的本身,而不是需要什么,才从拍摄对象那里找点什么。

1989年,陈晓卿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在《地方三十分钟》栏目,他每天要处理大量从地方台送来的片子。那些片子美则美矣,却毫无灵魂。

后来他给一个海南系列片当摄影,跑遍了11个县市拍了大量素材,结果回来以后片子被别人剪得乱七八糟。那种感觉真的很心痛。也就是从那一刻起,陈晓卿下决心要自己做编导,做自己的片子。

02

“那小子生来就是干点电视的!”央视某编导曾如此感慨。

1991年,陈晓卿开启了纪录片生涯。在因《舌尖》而被人所熟知之前,陈晓卿拍摄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囊获多个大奖,成了国内纪录片领域的佼佼者。

人文纪录片《孤岛纪事》、社会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文献纪录片《森林之歌》等等,每拍一个领域都是对自我的探索与突破。

在拍摄自然纪录片《龙脊》时,摄制组一行人深入广西桂林的小山村,足足拍了80多天。

陈晓卿尝试用蒙太奇的手法创作,力求完整地记录生活,极大地遵从真实,不影响被拍摄者并发现他们身上的美。他将镜头对准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希望能够通过此片解决他们读书难的问题。

半年多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这部影片获得了四川国际电视妇女儿童题材特别奖。

多年以后,陈晓卿资助的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永远离开了山村,成了龙脊村里愿意读书的孩子们的榜样。其他各种捐助也源源不断地被送往大山里的学校,不少孩子的命运确实因此改变了。

而那段日子里对美食的渴望,也让陈晓卿记忆犹新。

当时他们所在村子里能吃的东西不多,半夜饿了,大家就躺在透风的屋子里开始聊北京的饭馆。

有人说起北京的烤肉宛,肉放在佐料里煨半个钟头,再放到炙子上翻烤,油在肉上滋滋冒泡;有人想念四川饭店的担担面,臊子酥香,口腔被辣椒灼痛而催生欣快感......思念从味蕾蔓延到脑海。

在陈晓卿从小接受的观念里,“好吃”与“懒做”是联系到一起的,爱吃是件不太光彩的事。直到认识沈昌文老先生后,陈晓卿对于吃的喜爱才不再遮遮掩掩。

沈昌文说,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有个商务通,专门用来记录各个餐馆的电话和好吃的菜品。

后来陈晓卿随之效仿,开始一点一点记下爱吃的馆子,几年下来,竟存了4000多条。但凡谁到北京要不知道吃什么,只要告诉他口味偏好,立刻会收到一条详尽的推荐短信。

每去一个地方,陈晓卿都要尝尝当地的吃食,没什么他下不了口的。

最令他津津乐道的要数傣族的“撒撇”:牛肚烫熟切条,再用牛反刍草汁及佐料拌到一起,最后加上牛小肠里的黄黑——也就是未消化的粪便。为表示亲近,主人舀一勺会先吃一半,再把剩下半勺给客人。

美食总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陈晓卿渐渐发现,食物已不单是慰藉肠胃的东西,它们还承载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他开始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的联结。

03

早在2002年,陈晓卿就曾三次申报过《舌尖》项目,但都因资金问题没能通过。他足足等了10年,直到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成立,才终于迎来机缘。

2012年,陈晓卿执导《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作为制作团队的领头羊,一开始他就立意明确:“要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这部聚焦于老百姓饮食文化的片子,创下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很多奇迹。一时间,“舌尖”成了好吃的代名词。无论上或没上过纪录片的餐馆,纷纷打起了“舌尖推荐”的旗号。

有次去重庆拍片时,陈晓卿带着助理去一家特别爱吃的餐馆。进门后,他跟服务员说帮忙点菜。服务员眼都没抬:“哦,坐到自己点。”

陈晓卿又补充:“请老板帮我点个菜。”服务员嘴一撇:“呦~还老板点?”助理赶忙解释说,他们是老板的朋友。服务员这才十分不耐烦地用对讲机通知老板。

不一会,进来一个矮小的老头。陈晓卿问他:“你认识我吗?”老头眯起眼睛打量了一会:“嗯,看起有点面熟。”“你都不认识我,你把我印满了一墙?”陈晓卿指指身后的巨幅照片,照片上脑袋比他本人都高,上面还写着:陈晓卿最后悔没拍的餐厅。

随着《舌尖》的爆红,陈晓卿的事业也跨入新台阶。

他被任命为央视纪录频道运营部主任,然而那段时间他却十分痛苦。管理与组织工作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每周光审片子就要近30个小时。相比起来,他更愿意将精力放在创作上。

某次会议上,一领导当面奚落陈晓卿,说他的成功无非是迎合了老百姓馋的心态。

权衡之下,陈晓卿离开了央视。没有了陈晓卿的《舌尖3》似乎变了味,豆瓣评分从第一季的9.1,第二季的8.6,直线跌落到3.8分。

2018年,陈晓卿带着《风味人间》卷土重来。不同于《舌尖》,“世界性”是这部美食纪录片的重要特色,意在探寻中国美食与世界美食千丝万缕的联结。

第一集末尾的镖鱼片段,一个年轻的渔民站在船首,手握鱼叉,追逐着一条旗鱼,任渔船在海浪和狂风中颠簸,呈现出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与自然搏斗的美感。

为了能拍到这个画面,摄制组多次出海,一开始连旗鱼的影子都没看见。在放弃之前他们打算再搏一回,去了当地庙宇跟着渔民叩拜。拜完三座庙一行人最后一次出海,渔民镖中了,还是极为罕见的逆浪鱼。

剪片堪比“割肉”,摄制组的导演们常常心疼得直哭。每200分钟的拍摄素材,最终只有1分钟会呈现给观众。

拍片时,陈晓卿的体重从130斤涨到170斤,他笑言这40斤算“工伤”。到后期制作时,辛苦劳累夹杂着“心疼”,又让他整整瘦了15斤。

几部匠心独运的作品,让陈晓卿的名字与美食产生了极为密切的关联。对于拍摄美食纪录片的缘由,他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养家糊口。等攒够了钱,陈晓卿想继续拍社会纪录片,为这个地球创造更多的价值。

“人的所有精神状态、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巨变,但我们在讴歌变化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那些被碾压过的东西?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我觉得能把它记录下来,是我们的责任。”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陈晓卿,有句万青的歌词很适合————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由于昼夜、厨房与爱。

作者:鹿野。做自己的一盏灯,专注于心,用文字照亮前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7)
  1. 赵世芳2024-01-20 13:54赵世芳[网友]103.25.35.152
    @waterkey陈晓卿离开央视后,或许可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创作出更具个人特色的作品。
    顶48踩0
  2. waterkey2024-01-20 12:17waterkey[网友]43.255.79.250
    @去痕希望陈晓卿能找到自己的道路,继续在纪录片领域有所突破。
    顶0踩0
  3. 去痕2024-01-20 10:40去痕[网友]202.14.223.64
    有些人对陈晓卿的评价可能是基于个人偏见,不应轻易置之一边。
    顶4踩0
  4. 刘星源2024-01-20 09:02刘星源[网友]203.29.112.19
    虽然离开央视,但陈晓卿的才华不会因此而减少。
    顶0踩0
  5. 暖瞳 indu2024-01-20 07:25暖瞳 indu[网友]203.26.144.110
    @湖底沙陈晓卿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导演,离开央视后,她的发展很值得关注。
    顶7踩0
  6. 湖底沙2024-01-20 05:48湖底沙[网友]202.58.89.150
    @醉秋风希望离开央视的陈晓卿能继续创作,给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顶0踩0
  7. 醉秋风2024-01-20 04:11醉秋风[网友]43.227.167.229
    《舌尖》的确是一部经典纪录片,但是每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不能说是“一文不值”。
    顶9踩0
相关阅读
如何理解陈晓卿那句:潮汕的美食只属于潮汕 外人带不走?

如何理解陈晓卿那句:潮汕的美食只属于潮汕 外人带不走?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可能是最忙的纪录片导演之一,自“舌尖”火了之后,中国各地许多人开始找他,人人都觉得他偏心,他夸四川菜好吃的时候湖南人不干,夸湖南菜好吃的时候湖北人又不干,夸湖北菜好吃的时候...

2023-06-22 #经典句子

五一假期美味云集 “舌尖上的文创”你pick哪款?

五一假期美味云集 “舌尖上的文创”你pick哪款?

...斯、编钟巧克力等系列文物版创意甜点,博物馆文创再添舌尖美味大军。武汉著名地标黄鹤楼人气火爆,景区正式下场加入全国文创雪糕battle,推出了黄鹤楼同款精致楼宇雪糕,首发即成爆品,仙气飘飘,造型逼真,好看到不忍...

2015-04-02 #经典句子

对小潘潘的痛批是否过分?谁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对小潘潘的痛批是否过分?谁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戏的浏览暴增,也只是在这个热度期间。俗气上面,已经封神的周星驰,早年的不少作品,基本都是俗的,专门往俗上招呼,不俗能火吗?大话西游的封神,同样也有对名著、传统文化的夸张式改编,从周星驰到大众,网文创作...

2024-01-06 #经典句子

火塘夜话丨让文明餐桌成为一道风景

火塘夜话丨让文明餐桌成为一道风景

...浪费持续已久,而且远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严重。央视“舌尖上的浪费”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

2023-09-17 #经典句子

佳节文艺活动纷至沓来 晚会电影游园一个都不能少

佳节文艺活动纷至沓来 晚会电影游园一个都不能少

...的奇迹,令人期待。不同于加入喜剧元素的“哪吒”,以封神战后世界为背景的电影《姜子牙》,讲述了姜子牙在寻找封神真相中,打破自身信仰、重塑信仰的故事,兼具内涵深度与大片爽度;而在人物设定上,与小哪吒、大圣...

2023-12-10 #经典句子

《装台》热播 文章戏份被全删 还遭除名 央视对劣迹艺人零容忍

《装台》热播 文章戏份被全删 还遭除名 央视对劣迹艺人零容忍

...视剧《少帅》,自导自演电视剧《剃刀边缘》参演电影《封神传奇》和电视剧《欢喜密探》。2017年,文章执导微电影《功守道》。2018年,主演电影《胖子行动队》。2019年,主演网络电影《雪豹之虎啸军魂》。为什么文章还能演...

2010-11-20 #经典句子

背背佳 好记星 金立语音王 8848 90后集体童年回忆背后是他

背背佳 好记星 金立语音王 8848 90后集体童年回忆背后是他

...央视 CCTV,准备重温残酷的《动物世界》和差评爆炸的《舌尖 3》。但一段广告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小罐茶,大师作,只选用名山古树春茶"。这段小视频画面之精美,拍摄手法之讲究,让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央视正规军《舌尖...

2020-01-14 #经典句子

央视主持人说过的神仙句子 领悟透了终身受益

央视主持人说过的神仙句子 领悟透了终身受益

...多年前所有的眼泪,已在今天的心底凝成雪白的盐晶。用舌尖触碰,还能尝到淡淡的苦。随后…慢慢地,竟会有一丝的清甜。重新站起来的,不仅是城市,更有人的灵魂。为所有离去的和留下的,点上一盏烛火,来驱散今晚的黑...

2022-11-1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