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7先秦诸子散文

时间:2024-01-08

散文犹如雨后春荀,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蓬勃发展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74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7先秦诸子散文

江山多娇娆著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时期,特别是这个时期的后半段,亦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繁荣。散文犹如雨后春荀,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蓬勃发展。

第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概述

先秦诸子散文,就是记述先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学者和政治家言论、事迹的散文。其时,诸子散文之所以蓬勃发展,一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急剧的阶级分化,一大批奴隶主贵族没落,有的变成了政客,有的成为隐者。另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则依靠其财产和才能,迅速登上政治舞台。而各国诸侯、公卿、大夫为兼并他国,或保持已有地位,需要大批政治、外交人才,因而极力畜养宾客,养士之风盛行。楚有春申君赵歇、赵有平原君赵胜、魏有信陵君无忌、齐有孟尝君田文,所谓四公子。秦相吕不韦养士千人以上,不管贤者志士,还是鸡鸣狗盗、引车卖浆之徒,莫不宾礼。这些士,来源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他们有的是找饭碗、争赏钱、有势则附、无势则去、纵横捭阖、朝秦暮楚的帮闲卿客、有奶就是娘的势力小人。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中间阶层,或者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群众比较接近,有胆有识,有学问才能,有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出谋划策的学者或政论家,有的是满腹经纶、具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两行流利齿,辩论诘难;或者,掌着一支笔,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激烈争辩,相互驳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散文就是这种百家争鸣的产物。

这诸子百家,按其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来分,主要是十家:儒家(代表人物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墨翟、宋銒)、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李耳、庄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纵横家(苏秦、张仪)、农家(许行、陈相)、杂家(吕不韦)、小说家(街谈乡语者)、阴阳家(邹衍、邹奭)等等。其中又以四家为主:儒、墨、道、法。其主要代表作为:儒(《论语》《孟子》《荀子》)、墨(《墨子》)、道(《老子》《庄子》、法(《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蓬勃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息息相关,也与文学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相适应。从文字产生,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到《尚书》《春秋》《国语》,到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散文本身也是由简到繁、从记事记言到说理议论,逐渐发展,日臻完善的。先秦诸子散文,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后者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议论。第二个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个阶段,例如《荀子》和《韩非子》,已发展到议论最高阶段,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短到开拓、纵恣。

第二节 《论语》和《墨子》

一.《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鲁定公时,官至司寇(主管治安的副相)。其后,不为鲁国重用,便周游列国,到宋、卫、陈、蔡、齐等地,宣传“仁爱” 思想,均不受重用,便回到曲阜,著述讲学,编订《诗经》《尚书》等文献典籍,根据鲁国历史修订《春秋》。相传弟子三千,名者七十二人。逝后,门人弟子及后学者,记录其言行,成《论语》二十篇。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仁,包含孝、弟、忠、礼、智、惠、敏等。主张一个家庭,尊畀长幼明确,一个王朝,贵贱亲疏分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亦即孝父母,爱兄弟,忠于君,讲究诚信,以致发展为后来的君叫臣死,不能不死,否则不忠;父叫子亡,不能不亡,否则不孝。显然是为巩固奴隶制旧秩序服务,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利用孔子,维持其统治。但是,孔子的“仁爱”,也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对穷苦之民,也有同情之心。其弟子冉求曾为季氏聚敛民财,他严厉谴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而可也”。其弟子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不同意,说“毋,以予尔邻里乡党乎”,要他将谷子送给乡里邻居。其仁爱济众思想,应该肯定。

《论语》中,孔子对学习态度、方法等论述,都是至理名言,至今具有终于好意义。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问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人不理解你却不愠怒,不正是君子的作为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有知识进而弄懂新的知识,就可以作他人的老师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思考就无所收获,思考却不学习就疑惑。);“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如今我对待他人,是既要听他怎么说也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个人不但要慧敏好学,而且要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要经过深思熟虑再采取行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厌烦,教人不厌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三个走路的人中,必定有一个可以作我的老师。选择其好的一面而加以学习,而他不好的一面我自己也要注意加以改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将帅旗帜可以夺取,一个平民的志向难以夺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假设没有深远谋划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愁);“君子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正人君子能够根据其言论识别抬举人,不会因为你未必赏识这个人而废除他正确的言论)。这些言论,至今还活在文学作品和世人言论中,其意义不可否定。

另外,《论语》语言简练,含义深远。例如《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消失的事物,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就颇为生动形象,故毛主席《游泳.水调歌头》词加以引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再如,孔子弟子端木赐见孔子有道不仕,就问他“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诛?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里有块美玉,是把它放到箱子里藏起来还是等个好价钱把它卖了呢?孔子回答说:卖了它,卖了它,我就是等着卖大价钱的。难道说我是瓠瓜吗?哪能光是吊在那里而不吃呢?)师徒二人都是以简练形象的比喻生动写出了积极入世思想。而“待价而沽”至今作为成语流传不止。

《论语》也能通过言行描画人物形象。

如《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意思是:“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如今天下到处像滔滔洪水一样,你们跟谁去改变它?而且你与其跟着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耕种。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这些世人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通过一番对话,不仅写出一个短小故事,而且生动深刻地写出了隐士傲慢清高、志在避世隐居的性格,也写出了孔子轻视隐居和劳动的个性和积极入世的思想。他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也是通过言行描写人物形象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意思是: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先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问:“冉求,你?”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问:“公西赤,你?”公西赤答:“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

孔子问:“曾点,你?”曾点正在弹瑟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答:“我和他们三人志向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答道:“晚春天气暖和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能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走回。”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志向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赞礼,那谁能做大赞礼呢?”

全篇仅用275个字,就写出了师徒五人的一席谈话,各自的志向和性格,语言简练朴实、生动形象。

二. 《墨子》

墨子即墨翟(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鲁国人,出身贫穷,自称“贱人”,“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与孔子“食不厌脍,脍不厌精”明显不同。为实行主张,曾到处奔走。脚底磨破,撕衣缠裹。听说巧匠公输班,特制云梯,助楚攻宋。墨子便疾行是个昼夜,赶赴楚都郢城,与公输班比斗攻守器械。公输班失败,但表示你如助宋就将你杀死。墨子笑道,我早已命令弟子禽华厘等三百人,携带我所制造的守城器械,帮助宋国守城,楚国只好停止攻宋。墨子作为,与儒家头戴环冠、身穿勾履、乘坐马车、周游列国有所不同,而是生活艰苦,吃鬆藿之羹,穿短褐之衣,脚上麻鞋或者木屐,主要成员乃是手工业工人,而且纪律严明。即使已经在各国任职墨子弟子,倘若有错,巨子依然有权将其召回处罚。

墨家学派,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王公大人该有三务:务“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本来,王公大人与人民之众,是矛盾对立阶层,可是,墨家既要解决民众“三患”问题,又要解决“三务”问题,便想通过上说下教,宣扬“兼爱”“非攻”主张,解决矛盾对立的阶级斗争。

“兼爱”“非攻”是墨子学派的中心思想。墨子认为,天下祸乱,根源在于不能相爱。倘若子不爱父,臣不爱君,弟不爱兄,或者说,父不爱子,君不爱臣,兄不爱弟,就会发生变乱。为何会有盗贼,也是因为互不相爱。如果强盗能像爱自己身体一样爱护别人,就不会杀人;如果诸侯各国能以像爱自己国家那样也爱他国,就不会有攻伐之战。总之,“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旨在劝人相爱。

墨子同情民生疾苦,认为战争是统治阶级发动的争权夺利之争,要反对不义之战,提倡“非攻”。说如今有人到别家园里偷盗桃李,人们会反对;有人偷盗别人的鸡狗鹅鸭,或是有人绝断他人马厩中栏杆偷盗牛马,或者有人杀人,人们都知道是不义行为而反对,为什么反而对攻取他人之国、杀害人民的不义战争却不去反对呢?岂不等于少见黑说是黑、多见黑反倒说是白了吗?墨子对战争是不满的反对的。

春秋战国时期,强凌弱、众暴寡,战争频仍,黎民涂炭,墨子“兼爱”“非攻”主张,无疑是反映了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但是,这只是墨家的主观愿望,要求统治阶级兼爱人民,不发动战争,是根本不可能的。

《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根据墨翟言行、遗教写成,共53篇,语言质朴,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由小及大,层层推演,加以概括,说明中心论点。例如《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不孝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意思是: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人,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理得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人,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如果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它就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利自己;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利自己;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利自己,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利自己;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利自己;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利自己。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袭击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利自己的家;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利自己之国。天下动乱的对象,都是这些而已。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

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孝?还会有不慈爱者吗?如果人们看待子弟和臣下象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这一来不孝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因此,如果看待别人的家庭象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如果看待别人之身象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袭击谁?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如果看待别人的家象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如果看待别人的国象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就不会有。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圣人,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质朴无华,明白易懂,由具体到抽象,具有说服力,是论说文的进步。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7先秦诸子散文》,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6)
  1. 潇湘晶儿2024-01-18 15:51潇湘晶儿[辽宁省网友]202.45.26.139
    对中国古代文学一无所知的我,通过这讲稿对先秦诸子散文有了一些了解,很有启发。
    顶0踩0
  2. 凌零图书翟编辑2024-01-16 22:07凌零图书翟编辑[香港网友]139.186.44.205
    这讲稿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真是一次很棒的学习经历。
    顶5踩0
  3. 欧阳小槿2024-01-15 04:22欧阳小槿[澳门网友]203.93.21.39
    @青春是我的先秦诸子散文有着独特的魅力,每一篇都让我沉浸其中。
    顶3踩0
  4. 青春是我的2024-01-13 10:38青春是我的[四川省网友]58.144.99.216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真是一种享受,感谢讲稿,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知识。
    顶6踩0
  5. 聆听.org断点2024-01-11 16:53聆听.org断点[内蒙古网友]202.14.227.29
    先秦诸子散文真的很有深度,看完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顶0踩0
  6. 1262024-01-09 23:09126[河北省网友]203.148.87.202
    这讲稿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更加感兴趣!
    顶5踩0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10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10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10先秦诸子散文的硕果下江山多娇娆著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二. 《韩非子》韩非,大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出身贵族,为韩国诸侯公子,与李斯从师荀子,口吃,不善说道,却善于著...

2011-11-09 #经典句子

中国古代文学·诸子散文1

中国古代文学·诸子散文1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第1阶段:语录体,《论语》《墨子》第2阶段:对话体式的论辩文,《孟子》《庄子》第3阶段:专题论文,《荀子》《韩非子》 篇幅由短而长;从片断的文辞到语录体、对话体,再到系统完整的长篇大论;...

2023-11-17 #经典句子

哲理散文:它纵贯古今 横亘中外 包容大千世界

哲理散文:它纵贯古今 横亘中外 包容大千世界

...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

2010-07-13 #经典句子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奠定了古典散文发展的基础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奠定了古典散文发展的基础

...种文章,也包括典丽对偶的骈文在内。先秦散文发展演变中国古典散文发展了近三千年,内容相当丰富,大约经过了六个发展阶段: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奠定了古典散文发展的基础;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给史传文学开创...

2024-01-11 #经典句子

也谈中国古典散文

也谈中国古典散文

在古人的观念里,不论中国或外国,文学都是个大概念。其实,政治、历史、哲学等一切社会科学,也都属于文学,其意义等于现在的“文科”。所谓“创造文学作品”,就是“创作”的全称,也就是Creative Literature的译名,这...

2023-08-23 #经典句子

从先秦散文的文学成就 浅谈多姿多彩的古文世界

从先秦散文的文学成就 浅谈多姿多彩的古文世界

文/子衿插画师/呜喵在我国古代时期,毫不讳言的是,我国古代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同时代的西方人赤着脚不穿鞋都追赶不上。望其项背这句成语用来形容西方人对于我们所取得成就的赞美是丝毫没有一丁点儿过分的意思。我国...

2023-12-12 #经典句子

《文学回忆录》 是文学爱好者进阶的教科书

《文学回忆录》 是文学爱好者进阶的教科书

...木心对文学的纯真感悟。木心,本名孙璞,浙江乌镇人,中国著名画家、作家、詩人。曾旅居美国多年。在网上收看他的照片,是一个风度翩翩的老华侨外表,观其深邃的目光和气质,绝然一谦谦君子形象。但是他终身没有结过...

2023-10-02 #经典句子

自用文学小史:百家争鸣下的诸子散文

自用文学小史:百家争鸣下的诸子散文

...家,而在战国时期鼎盛一时的杨朱、墨子学派,在秦统一中国以后,几乎销声匿迹。墨家学派尚有《墨子》一书传世,在清末民初受到众人有识之士的强烈推崇,而杨朱一派,则只遗留下只言片语,散落在先秦的百家著作之中。...

2024-01-0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