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内蒙盗墓高手姚玉忠:偷挖200多座古墓赚5亿 被抓时家中堆满文物

时间:2023-12-16

能够夜观星象,根据星斗的位置判断墓穴的位置是流传在坊间的关于姚玉忠的评价,混迹盗墓圈三十余年,他被称为盗墓界的祖师爷关外第一高手,面对这些称号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6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随着盗墓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对盗墓这一话题有了兴趣,在文艺加工的作用下,观众都认为盗墓是一件惊险刺激的事情,甚至对其有了一种带有玄幻色彩的想象,而只要是对盗墓这一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人,一定听说过姚玉忠这个名字,他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传奇色彩的盗墓人。

“能够夜观星象,根据星斗的位置判断墓穴的位置”是流传在坊间的关于姚玉忠的评价,混迹盗墓圈三十余年,他被称为盗墓界的“祖师爷”“关外第一高手”,面对这些称号,姚玉忠从来都是一笑置之,因为他自己觉得这些称号,还远不足以体现出他在盗墓界的地位以及厉害程度。

姚玉忠1962年的11月25日出生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家中兄弟姊妹一共七人,家境贫寒,姚玉忠排行老三,村里人按照出生顺序喊他们兄弟几个,因此在村中大家都习惯喊他姚老三。被传能够夜观星象的姚玉忠家里并不是看风水的,父亲是一个篾匠,也就是将竹子劈开做成各种样式的蔑,与天象星斗毫无关系,显然,姚玉忠走上盗墓这条路并不是受家庭影响。

少年时期的姚玉忠就显现出灵活的头脑,他会将父亲做好的蔑卖到其他村去,有时候还会倒腾一些羊绒,一来一回也能从中间赚取一些小钱,当时大家都说姚家老三聪明,以后很会做生意,而且姚玉忠还喜欢看书,尽管有些字还认不全,但是喜欢聚精会神地研究。

据姚玉忠的母亲回忆“三儿从小就想挣大钱,那时候编竹筐不挣钱,他就去砖窑抗砖了”但是在成家之后,姚玉忠既不卖竹筐也不抗砖了,他的形象气质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丝边眼镜、中山装或者长马褂,谈吐相比之前文雅很多,看起来就像个干部。在这之前,他又往家里搬回了不少书,其中就包括讲风水的和一本《易经》。

姚玉忠开始频繁去往博物馆,回来之后又对着书中的图片文字研究,一段时间之后,这位“祖师爷”开始了他的盗墓生涯。姚玉忠的家乡赤峰宁城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这里是红山文化所在的区域,文明专家曾在此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将华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姚玉忠由此可以断定,就在这片地方肯定有不少墓地可以发掘,于是他每天定时上山踩点“勘测”,观察地形地貌,盗墓行话管这叫“点穴”,看好了地方之后姚玉忠一般会在晚上再回到山上进行挖掘。由于地形原因,红山文化这片区域的墓穴一般呈冢式,且位于高山之上,经历几千年的风化开垦,许多墓穴离地已经没有很深,只要找准了地方,挖掘并不是难事。

“如果在一处山脉上,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上有靠,下有照,那么这种风水宝地之下必定有墓穴,且埋的不是普通之人”这种说法理论大家都知道,但是能够准确找到这种宝地的人却不多,姚玉忠偏偏一找一个准,几乎不会失手,即便有时候经过一阵的挖掘并未发现墓穴,同伴都放弃了,姚玉忠也是绝对相信自己的判断,最终往往能够“满载而归”。

凭借一把“扎子”一个手电,或者就是一把镐头或者铁锹,姚玉忠在红山文化区挖出了许多文物,在找寻墓地地点这一方面,其他借助很多高科技工具的人都难以望其项背。他的能耐在盗墓圈中越传越广,越传越神,追随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连带他自己的亲弟弟老七姚玉飞、邻居刘明(化名)也都加入其中,以姚玉忠为首的盗墓团伙越来越大。

姚玉忠团伙盗走的文物不计其数,据其同伙交代,仅在2013到2014年间,他们就外出盗墓200多次。在2013年5月,姚玉忠以130万元的价格将3件马蹄筒形玉箍和一对玉镯卖给张华(化名),经鉴定,这两件马蹄形玉箍及一对玉镯为一级出土文物,有1件马蹄形玉箍为现代物品。

2014年2月,姚玉忠以借款30万元的名义将8件红山时期的玉器抵押给张华弟弟张垒(化名),并约定逾期不还借款,8件玉器就归张垒所有。2014年7月,张华将其中7件玉器让李某出售,李将其中的3件马蹄筒以19万元的价格通过他人卖给了杨某,后李将钱款汇给张垒。经鉴定,这几件文物中,6件为一级出土文物,1件为二级出土文物。

盗墓在文艺作品中看来是一种探险,但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姚玉忠最终在2015年被警方捉拿归案,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同伙。姚玉忠的行为涉嫌触犯了盗掘古墓罪,我国修改后的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条规定了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

规定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但姚玉忠的情形更为严重:

据刑法规定:(一)盗掘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集团的首要分子;(三)多次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四)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并盗窃珍贵文物或者造成珍贵文物严重破坏的,属于具有严重情节的盗掘古墓罪,应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姚玉忠在三十余年的盗墓生涯中,发展出了一个大型盗墓团伙,多次挖掘破坏古墓,盗走的珍贵文物不计其数,涉案价值超过5亿元,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并且他还对文物进行倒卖、贱卖,每一项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属于情节严重的盗掘古墓罪,在2017年,辽宁高院对该案作出了终审判决:判处死刑,缓刑两年执行。

所有文物都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这种价值不是通过交易可以衡量的。盗墓存在于文艺作品中是一个不错的题材,但是若要亲身实践,就是在以身试法。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内蒙盗墓高手姚玉忠:偷挖200多座古墓赚5亿 被抓时家中堆满文物》,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屠戳人间2023-12-26 10:22屠戳人间[河南省网友]122.201.60.41
    这个姚玉忠也太豪放了,居然敢偷挖这么多古墓,却不料最后还是被抓了。希望文物能够得以妥善保护,让后人也能领略古人的智慧。
    顶6踩0
相关阅读
盗200多个古墓 获利5个亿 被判死刑前他说了一句话 让专家无奈

盗200多个古墓 获利5个亿 被判死刑前他说了一句话 让专家无奈

...叫姚玉忠。头脑机灵,手持特殊技艺1962年,姚玉忠生于内蒙古赤峰宁城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他们那儿虽是偏远,可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传有一门手艺---编竹筐,而到姚玉忠这一代,正是兄弟姐妹多的时候,奈何,兄弟姐妹七人...

2023-07-09 #经典句子

畅游几字弯感悟黄河魂丨包头:传承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畅游几字弯感悟黄河魂丨包头:传承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6月2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日报社共同主办的“畅游几字弯感悟黄河魂”——全国主流媒体内蒙古行暨穿越G7大型采风活动一行来到了包头市。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依山傍水...

2013-10-18 #经典句子

此人盗墓30余年 身价上亿 被判死刑前说的一句话 让专家脸红

此人盗墓30余年 身价上亿 被判死刑前说的一句话 让专家脸红

...为摸金校尉。姚玉忠是近期内最有名的盗墓贼,姚玉忠是内蒙古人,从小家庭贫困,他爷爷是那是有名的风水师,有着自己完整传承,姚玉忠对此非常的感兴趣,日日专研,还经常到一些古墓博物馆中观察,姚玉忠靠着自己的专...

2008-02-11 #经典句子

他是现代版的摸金校尉 靠盗墓赚了5个亿 临终前一句话打脸专家

他是现代版的摸金校尉 靠盗墓赚了5个亿 临终前一句话打脸专家

...5个亿,死前说的话却打脸考古专家。此人名叫姚玉忠,内蒙古宁城县人,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院判决的最大盗墓案主犯。姚玉忠平日里虽然话不多,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关于风水方面的书...

2013-07-31 #经典句子

与历史对话(第十一期)|弘扬民族文化 讲好昭君故事

与历史对话(第十一期)|弘扬民族文化 讲好昭君故事

...对话(第十一期)|弘扬民族文化 讲好昭君故事.mp3来自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00:0033:21“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昭君墓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巍峨高耸,远望如山,始建...

2012-07-23 #经典句子

古玉经典之“红山文化玉龙”

古玉经典之“红山文化玉龙”

...于红山玉龙的来龙去脉,还有着一段十分传奇的经历。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方,矗立着一座石头山,因裸露的岩石呈赭红色,在阳光的映照下,红岩似火,故得名红山。1955年,中国考古学界将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

2011-01-28 #经典句子

书迷热搜的重生异能热追好文 好看不俗套

书迷热搜的重生异能热追好文 好看不俗套

...容简介:前世的时瑾不仅是公认的恋爱脑、大花瓶,更是时家抱错的假千金,落了个惨死的下场。重生后的时瑾,控干了脑子里的水分,智商上线,抱紧金大腿,发展事业、虐渣两不误。一无所知的众人,还在等着看她闹笑话。...

2018-06-26 #经典句子

古墓千年“美酒”味道怎样?考古家喝一口后 说了这么一句话

古墓千年“美酒”味道怎样?考古家喝一口后 说了这么一句话

...酒这东西存放的时间越长就越香,也就自然受到欢迎。但古墓中有没有可能出土美酒呢?其实这不是影视,中国在挖掘历代各大古墓基本都有酒的发现,但这些美酒都是文物,是不能轻易触碰的。但在70年代,考古上的规定不是...

2010-03-1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