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张学良晚年 回看张作霖被炸死视频难掩心痛 嘴里反复说着一句话

时间:2023-12-02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西安事变算是将功补过,如今很多年过去了,互联网上经常能出现抨击张学良的语句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2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张学良也是近代史上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关于他争议最多的事情,莫过于“九一八”事变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西安事变”算是将功补过,如今很多年过去了,互联网上经常能出现抨击张学良的语句。

其中最为醒目的一条则是:老子寸土不让,儿子一枪不开。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在采访张学良的时候还提到了这个问题,那会张学良给出的回答是:“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我原本认为这是日方的挑衅,所以当时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可能是作为一个“儿子”的委屈,他看到父亲生前的视频,总会掩面哭泣。

张学良

张学良的心痛,关乎着那段历史

晚年的张学良,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嘴里还是喃喃自语道:“我不知道日本人为什么要炸死他。”

因为,按照那会少帅对于局势的理解,日本人是希望中国内部打内战的,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最好的情况就是“坐收渔翁之利”,而且,在张学良眼里,父亲张作霖很善于利用时局的变动来为自己牟利,可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没有当过卖国贼。

在观看张作霖被炸死时那段历史视频后,苍老的面孔难掩心痛之情,反复说着一句话:“我认为日本人不智”。

张作霖

从某种角度上考虑,张学良可谓“劳苦功高”,当年他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完成了“西安事变”的壮举;可张学良同样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中有一小半时间在父亲的威严下喘不上气,还有一大半时间遭到软禁,不过,最关键的那步“棋”,还是下成了。

也就是从父亲被炸死到“西安事变”这几年的时间,直接改变了张学良的人生,历史总是能在一些事上掀起“蝴蝶效应”,这也许就是张学良多次提到“日本人不智”的原因。

晚年的张学良,在重获自由后依旧受到了中央的格外重视,当年他从桃园机场赴美探亲之前,专门发表了讲话,提出了希望能回到东北看看,邓小平得知以后专门给杨尚昆等中央领导打了电话,希望他们做好准备。

当时,中央制定了四项接待事宜:其一,为张学良举办91寿庆活动;其二,纪念“九一八”事件60周年;其三,派人去社那样修葺大帅府;其四,派出一位高官去旧金山转达中央消息。

这足以看出中央对这件事表现出来的诚意。

吕正操是政协副主席,赴美迎接张学良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头上,而且,他早年在东三省讲武堂读书的时候,张学良便是他的老师。

师生在美国重逢,聊了很多有关于政治方面的事情,张学良一度表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出力。”

吕正操

不过,张学良最终还是没有回到大陆,却给邓颖超写了回信。

关于张学良无法回大陆的原因,是多方因素的,但对于他本人的人生历程而言,父亲张作霖被炸死绝对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点。

邓颖超

其实,当年从郭松龄反奉事件以后,他也感觉到了自己和父亲极大的差距。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崇拜”是巩固感情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一旦被建立起来,那么很多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

郭松龄

张作霖则一直把他的“小六子”当做继承人来培养,他发现,只要儿子出现在自己面前,总是会有叛逆的一面,而这种性格绝对足以阻碍他掌握大权,所以,张作霖一方面在改造儿子的性格,一方面又在教授他统兵作战的本领。

张学良在这种“崇拜”的心理下,学习的也比较认真,其实事情如果就这么发展下去,东三省后来可能也不是那种局面。

坏就坏在,张作霖被炸成重伤。

临终前,张作霖留下的唯一遗言便是:“喊小六子回奉天,让他好好干。”

过了好多天,张学良才在悲痛的情绪中一路乔装打扮返回了奉天,此时父亲的遗体已经搁置多时,他为父亲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这一刻,一切尘埃落定,纵然有再多对于父亲的情绪,也无处表达,唯一的结果就是张学良成为了一个上位者。

东三省的大权落在了张学良手中,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秉持他父亲的意志,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军队中虽然都知道,张学良未来是要接替张作霖的班,可真到了那一天,很多人都沉浸在过去的习惯中没有走出来,新上任的“少帅”,跟他父亲的威望比,差了一大截。

他要受制于蒋介石,可张作霖不需要,毕竟一个是读书长大,另一个则是土匪出身。

很多人都说,假若“大帅”不死,中国近代史都将要被改写。

就拿“九一八”举例,张作霖一直在和日本人周旋,其实这并不是他软弱,只是一种缓兵之计,若日本人真的急不可耐,那他必将反抗,背负千古骂名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做。

当时是军阀割据,每位军阀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张作霖掌控的地区更像是一个“土匪窝”,从这个角度考虑,日本人来了,张作霖绝对不会拱手相让,他知道自己的天下是怎么打下来的。

在张作霖死后,蒋介石采取了一系列“拉拢,斗争”的手段,才将其他军阀的势力打压了下去,假若张作霖还在,绝不是这种结果。

张学良纵有万般无奈,也没办法拥有父亲所在时的威严,最终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失守。

当然了,他的心中也装着天下,后来冒死发动“西安事变”,也将自己的人生彻底改写,从此几乎退出历史舞台。

他一直非常憎恶日本人,除了他们炸死了自己的父亲,晚年作为过来着,他从大局角度考虑,也不免觉得当时的日本少壮派军人“不智”。

这样的言论,无关乎父子之情,而是从当时实际的情况出发。

为何张学良会说日本人“不智”

这就要从张作霖的奋斗史说起了。

当年清政府倒台以后,张作霖就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了袁世凯身上,在袁世凯的麾下,张作霖一路混到了师长,担任了陆军中将的职务。

袁世凯

后来,他利用军阀斗争,将自己的心腹鲍贵卿推举为黑龙江督军,此外又和段祺瑞合谋,将徐兰州的部队“监视”起来,顺道解除了英顺等人的职务,从此黑龙江尽收眼底。

两年后,张作霖又逼退了孟恩远的部队,后者迫不得已而交出了兵权,从此以后,东北三省的大权也全部落到了张作霖的手中,他本人更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孟恩远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张作霖的权力一步步扩张,最终在1926年一度控制了北京政府,成为了北洋政府的首脑。

当日本人来到东北地区以后,一眼就盯上了正在东北“如日中天”的张作霖,希望能把张作霖培养成一个“傀儡政府”,随后巩固在中国的特权地位,攫取更多利益。

但是,日本人当然要考虑到张作霖的“实际功能”,如果张作霖的野心实在太大,想要夺取整个国家的政权,这样的做法在日本人眼里就不利于掌控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因为混战一旦打响,东北势必是不稳定因素。

而且,当时的日本人还处于一个观望状态,需要观察中国的局面,再考虑要不要投入部队发动侵略战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切就非常明了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日本人的态度非常保守,甚至于还在担心英美两国的态度,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张作霖也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返回东北老家,奉军依旧保留着相当强劲的战斗力,最起码“东北王”的地位依旧十分稳固。

在看到了张作霖的实际能力后,日本为了讨好他,在军事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当时上海的《申报》都有记载,张宗昌奉张作霖的命令专程前往海参崴接洽日方军械。

这一切都在日本人的掌控之中,如果剧本沿着这个方向去走,那么张作霖离“卖国”真的不远了。

可是,军阀的本质就是为了私利,张作霖也绝非日本人想象中的政治家,而是土匪出身的“暴发户”,在拿到了日本人不少好处后,张作霖还是给足了日本人面子,随即又燃起了自己的熊熊野心,妄图重新入关执掌中央政权。

这一次,日本人提供了军事援助,可并没有直接派兵干涉,这些都足以见证日本人的“小心”。

也是郭松龄压根没有想到的,可以说,在日本人的眼里,关东军救了他。

他们感觉到自己有了谈判的筹码,便专门派人找到了张作霖,因为当时在关东军出兵的时候,双方达成了一项“密约”,这下到了该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可张作霖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不愿意兑现承诺,免得东北父老骂他为“卖国贼”。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这句话放在张作霖身上并不适用,他不是一位能够登上国际舞台的政治家,只是混迹在乱世中的枭雄军阀。

日本人肯定生气,关东军原本的如意算盘也在奉系军阀的不断推诿下被彻底打乱,双方就此结下了怨。

那会,日本人在东北攫取利益,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铁路运输,这不仅可以控制奉军军事运输,同样还能收获巨大的经济利益。

可张作霖也不傻,看着日本人就在东三省的土地上捞钱,他本人非常不高兴,还一度设立了“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制定了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计划,打算在东

北建立一个铁路网络体系。

不过腰包里的钱还是没能负担起这么大的工程,从这点也能看出,张作霖排斥日本人的用意非常明显。

日本在东北的利益,受到了张作霖在很多方面的强烈抵制,这也让他们产生了除掉张作霖的想法。

1928年,张作霖通电宣布退出北京,回归沈阳。

他在路上也有很多防范措施,一再拖延具体归来时间,而且还有7节专列打头阵,先于张作霖回关。

可千算万算,还是没有算过日本人。

回程的路上,吴俊升刚问了张作霖要不要加点衣服,张作霖觉得马上就要到了,没必要再加衣服,结果话说到一半,张作霖所在的列车便被炸得粉碎,吴俊升当场死亡。

吴俊升

张作霖满身是血,咽喉处也有了一个很大的窟窿,随行的人赶紧将张作霖往大帅府内搬,结果他最终还是因伤势过重而离世,享年54岁,史称“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走之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张学良的身上。

这是日本的一步“杀招”,从客观角度来看,正如张学良晚年所说的那样,并不智。

这是关东军独断专行的行为,加速了日军侵华进程,可以说,从这次事件后,日本人为入关清除了一些阻碍,同时也加重了中国近代的民族灾难。

可换一个角度分析,其实张作霖表面上排斥日本,实际上却没有做好决一死战的准备,如今是站在了解历史进程的角度去回顾这些事,从当时张作霖的眼里,他也不敢相信日本人竟能在此后发动全面战争。

面对日益崛起的关东军,张作霖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抵御外辱之上,只要养精蓄锐后,他就必然会将自己的目标放在关外,这是他个人的政治野心,还谈不上和日本兵戎相见。

可他依旧有自己的民族主义立场,虽说有些地方和日本“勾结”在一起,可对于国家利益,他是一点都没有出卖,只是给了日本一些“小恩小惠”。

关东军内部这些少壮派军人,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也并没有和日本国内的立场相同,在侵略角度上,也明显激进于日本当局,在东北他们尝到了甜头,随即开始了全面战争之路。

随后,他们也陷入了“持久战”的漩涡之中,而张学良本人更是为了报仇和国家生死存亡,悍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加速了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的进程,正如毛主席预测的那般。

关东军“不智”,“大帅”同样也没有做好打算,再加上后来的“不抵抗”,这些原因共同构成了东北沦陷。

但一切落幕之后,只有张学良的半生监禁,以及晚年回看父亲张作霖被炸视频之后的悲痛之情。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张学良晚年 回看张作霖被炸死视频难掩心痛 嘴里反复说着一句话》,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阿维2023-12-21 10:52阿维[安徽省网友]203.30.87.232
    张学良晚年饱经磨难,自然难掩对张作霖的思念和失落。他的嘴里反复说着一句话,可能承载着太多的心酸和遗憾。
    顶2踩0
相关阅读
此人一句话让张学良躲过了张作霖的鞭打 张学良对其感念不忘。

此人一句话让张学良躲过了张作霖的鞭打 张学良对其感念不忘。

张作霖虽然没啥文化,但对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视,为了将张学良培养成一个文化人,他将自己当年的私塾先生杨景镇请来给儿子教书

2019-03-19 #经典句子

张学良说跟日本人打要吃苦头 张作霖大怒 霸气的放出一句话

张学良说跟日本人打要吃苦头 张作霖大怒 霸气的放出一句话

大意是说,有什么样的老子,就是会生出什么样的儿子,却也不尽然,老子英雄,并非儿就是好汉

2019-10-16 #经典句子

日本人拉拢张学良 张学良一句话让其哑口无言 他说了什么?

日本人拉拢张学良 张学良一句话让其哑口无言 他说了什么?

此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在面对日本拉拢的时候,张学良一句话说得对方哑口无言,日本人动了什么歪点子?张学良将军说了什么?今天老幺就带大

2024-01-08 #经典句子

她是张学良一生挚爱的女人 不离不弃 临死前只换来张学良一句话

她是张学良一生挚爱的女人 不离不弃 临死前只换来张学良一句话

当年的娃娃亲并不是在张作霖作为东北土皇帝,家大业大的时候,而是在张作霖还是东北一草寇的时候

2023-10-18 #经典句子

张作霖被日本人残忍杀害 张学良却无动于衷 只因张作霖的这句话

张作霖被日本人残忍杀害 张学良却无动于衷 只因张作霖的这句话

张作霖当年协助清朝剿灭了杜立三等土匪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

2023-12-04 #经典句子

张学良为何要改生日?面对镜头 张学良用一句话做了解释!

张学良为何要改生日?面对镜头 张学良用一句话做了解释!

后来,他与段祺瑞、卢永祥、孙中山结成了同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之后,张作霖打进了北京城,担任了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了当

2023-12-27 #经典句子

张学良做口述历史 为何这样评价父亲张作霖?这句话很多人质疑

张学良做口述历史 为何这样评价父亲张作霖?这句话很多人质疑

但是不管怎么评价,他身上都有一个标签军阀,一提到军阀,很多人想起了吴佩孚、孙传芳等称霸一方的旧恶势力,反而张作霖在统治东北后,发展东北经济,重

2008-02-04 #经典句子

张作霖坚持让张学良娶于凤至为妻 只因听了算命先生这句话

张作霖坚持让张学良娶于凤至为妻 只因听了算命先生这句话

1897年6月7日,于凤至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2023-12-0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