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人文基础

时间:2023-11-15 04:10:01

相关推荐

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人文基础

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今天,建立良好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是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在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四点主张,深化了文明的内涵,为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供了人文基础。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文明的四点主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到文明之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对外传播实践。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相互尊重”是在了解和认识自身文明的基础上,加深自身的文化自觉,与其他文明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科学地相互认识,对差异性理性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文明的平等性,不同国家互相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增进沟通,减少分歧,增加了解。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应包括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反思,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是对话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对话过程中,相互尊重是达到文化自觉的重要一步,要求我们先认识自己的文化,在新的环境中有所取舍,同时理解所接触的文化,有所反思、有所扬弃地吸收。只有不同的文明相互尊重,才能以平常心和平等心对待不同的文化,才能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更好地进行对外传播实践。

“平等相待”是相互尊重的生发,是将文明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考量之下给出的答案。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认识到文明的姹紫嫣红,摒弃偏见与傲慢,才能做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在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不同的国家与文化,这是建立在对文明平等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当代制度文明应具有平等性,而不是诸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或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的偏颇认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基础,也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前提。

“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文明发展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由费孝通提出的十六字文明观。这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文明的深刻认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题中之义。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文明的长处与优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可谓是这十六字中的精髓所在,建立在第一阶段的“各美其美”之上,即各个国家和各种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发挥各自文明在世界舞台的作用。进而,像各群体自己成员那样欣赏和领悟他人的文明,即“美人之美”;达到“美美与共”的新境界,即交流融通,和谐共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即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文明发展的目标,也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

追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底蕴,文明发展历史中的学习、融合、交流、互鉴;中国古代“和合”的世界观;“仁民爱物”的治国观、“和而不同”的处世观等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面对日益增加的新信息、新动态,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文明文化,消化不同的声音观点,传播出自己的声音,要求我们汲取历史的优秀智慧,用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文明,做到既“理解”,又有所“选择”,共同进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传播实践中,“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文明交流途径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正是中国践行大国担当,让世界文明群芳竞艳,建构理性、共赢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真实写照。

“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文明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德国中心论”为批判对象,指出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应坚持和认可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也正是因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更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交流互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去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在互学互鉴中发展。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开放包容的心态是打破文化交往壁垒的第一步。文明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积极地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要从全球化视角出发,运用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开放包容之心阐释文明内涵,全面展示出有温度、有担当的中国形象。

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指出,全球化是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人类文明因特殊性而充满对话交流的动力,因普遍性而具有价值。因此,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基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现状要求,也是根植于人类文明普遍性的必然选择。认识到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助于我们在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海纳百川地对待不同的文明,同时把握好融合媒体大潮,创新报道形式,践行全球化理念,以交流融通促进文化理解,以互学互鉴推动文明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明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来提供不竭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启示我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创新的观念思考问题。显然,发展创新的文明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文明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人文基础,既要以发展的眼光看文明,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对外传播实践。文明的发展,要求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两种文明放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要以文明作为人文基础,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根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沃土,涵养生生不息的文明理念。这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我们应以创新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看待文明,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去吸收文明观点,不盲目地批判,也不无谓地追随,形成对世界格局和全球文明的客观认识。我们应将目光放长远,着眼于人类社会大局,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将创新视为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从理论、方法、理念、机制几个角度创新对外传播实践,以发展的眼光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世界各国的文明因不同而璀璨。在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有以下四点可作为启迪:一是用纵深的眼光看待文明,珍惜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文化遗产,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二是扩大精神层面的交往与需求,如开展经典著作互译和影视剧走出国门,实现文明的流动,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三是打造国际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加深知识的交流和互鉴、科技的碰撞和创新,将合作融通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四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增进民心相通,与其他产业结合,如实施旅游促进计划,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人民友谊。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 2018 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原标题:《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人文基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浅醉•夕颜2024-02-09 00:14浅醉•夕颜[辽宁省网友]203.56.254.85
    这提醒了我要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网络上也要遵循文明规范。
    顶45踩0
  2. 飞子鱼2024-01-11 09:32飞子鱼[香港网友]203.12.95.169
    文明确实是对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沟通。
    顶10踩0
  3. 飘然一羽2023-12-13 18:51飘然一羽[天津市网友]203.24.56.245
    这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话题,让人重新思考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
    顶0踩0
相关阅读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传播国家立体形象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传播国家立体形象

情感共鸣是国际交流的公约数,充分了解国外受众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以及语言表达习惯,将我们想讲的与他们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以情感共鸣为基础展示中

2022-12-31

聚焦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相关研讨会在上外召开

聚焦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相关研讨会在上外召开

来自国内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形式,从理论和实践多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策略性建议

2007-05-27

鼓励地方参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鼓励地方参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8-1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网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网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来自国内学界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形式,从理论和实践多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策略性建议

202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