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直觉经验与当代文学史现场——读舒晋瑜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

时间:2023-11-14 04:13:02

相关推荐

直觉经验与当代文学史现场——读舒晋瑜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

因此,在这本书中,体现的作家和评委的艺术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作者本人作为另外一个艺术家的形象出现,在她的“采访”艺术中,强化和升华了她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我是舒晋瑜这本书的忠实读者也是用户,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可以从美学知识和当代文学研究史料两个角度切入。该书是名副其实的“对话”,这一方面得缘于作者的本职工作使然,但她与一般文化媒体工作者的所谓“采访”又有所区别。因为,她面对的对象是“茅奖作家”和诸多评委,这样的“采访”也注定了绝不是一次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每一个“茅奖作家”都是一个文学的现场,如果从文学的生产机制来说,“采访”“对话”过程都是当代文学的“再生产”过程。

我这里所说的“美学知识”,还是得从文论家、美学家克罗齐说起,克罗齐特别推崇“直觉”,我觉得他的观点特别适合舒晋瑜所做的工作,甚至可以说,这也是她能够从寻常的“采访”工作中超越出来,达到与作家们进入“对话”的前提。这种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深度,无须赘述也悉数指代。尽管很多人并不看中所谓的“直觉”。在学术型学者那里,似乎逻辑、理智、共相和诸如中间代际关系才是知识的来源。在克罗齐那里,直觉同样与想象、个体和个别事物均为知识的来源。舒晋瑜善于运用自己的“直觉”去体会一个作家所处的时代语境,然后从自己的“直觉”出发,直至走到作家的内心当中,唤起了作家对自己创作历程的回顾。

当然,在她的这本书中,还有评委的“对话”,这更具挑战性,因当时的人、事的变迁以及敏感话题的顾忌,等等。她不避讳言,力争还原历史现场。而这更需要一种“直觉”意识和“直觉”精神才能切中肯棨,既能积极回应公众热切的阅读期待,同时也能将“茅奖”的时代精神和面貌全面展示出来。所以,它也超越了“茅奖”仅仅作为一种文学制度所赋予的既定仪式,而是将之作为一种文化意象甚或一种时代的符号而树立起来。所以,这才具备克罗齐所说的:“直觉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也正是从此处出发,让我们能够在她的“对话”中,读出了“茅奖”作为一种文化制度的“百科知识”。因此,每一个作家、评委的“对话”也是基于克罗齐所说的“直觉品”而诞生出来。正是因有了“茅奖”历届“对话”,顺理成章地打通了“茅奖”作为一种穿越时光的独有的“阐述”,这份礼遇的背后其实也是作者描画出这样的现场,并以一种“记忆”的方式而留存下来。亦即克罗齐所说的那样:“光是概念式的分析并无补于确定我们的生命史中某一事件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我们必须把诸直觉品在心中加以再现,如同它们原来初现时那样完整。从具体方面说,历史之有别于纯粹的幻想,正如一个直觉品之有别于任何另一直觉品,就在于历史是根据记忆的。”

在本书中,我们读到很多鲜为人知的当事人对“茅奖”整个历史的记忆性回顾,也有对当年场景的不同“阐释”,与评委的“对话”一方面补充了作家“现场”的遗漏,同时与“获奖者”的“对话”形成“互证”,两个“场景”形成时间与空间的“互文”关系。使得该书既有学术价值,也具文化时事价值,读来意味深长,体现了两者的互动,同时补充了各自有可能的短板。“茅奖”的历史全貌得以全方位的恢复。

在另外一层意义上,该书还是当代文学史料的集大成者,具有文献的价值。按照史料专家程光炜先生的观点,当代文学研究亟需对文学史料的抢救性搜集和整理。舒晋瑜带了一个好头,在这本书中,她敏锐地捕捉了当代极具影响力之一的“茅奖作家”和评委,并无懈可击地留下了“现场”,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发生地,更是没有终场的下一场的起点。在舒晋瑜的“对话”中,她做了极充分的工作,在她的“对话”中,每一个作家和评委都是一个个艺术形象,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现实中的参与者。可以见得,她只有面对自己的艺术形象才能将“对话”做成艺术。而“沟通”则是所有高质量“对话”的前提,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她的这本书才能与“茅奖”作品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克罗齐说:“沟通工作,亦即对艺术形象的保存和传播,是以技术为先导的,因而它能产生物质客体,用比喻的话来说,即人们所说的‘艺术’客体:绘画、雕刻、建筑,此外还有更复杂一些的, 文学和音乐,在我们今天,则又有留声机和唱片,这些东西能复制声音和音响。”舒晋瑜的“采访”艺术在本书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缺失了这种“沟通”的“采访”艺术,所有精彩的“对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这本书中,体现的作家和评委的艺术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作者本人作为另外一个艺术家的形象出现,在她的“采访”艺术中,强化和升华了她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必备的基本素养。“艺术家必须是思想和行动的世界的参与者,正是依靠这种参与,他才能通过亲身经历,或根据对别人产生的同情心,来充分体验人世沧桑。”(克罗齐语)也正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时代“参与”意识,以及与时代脉搏共振的体验与直觉,才能让一个个获奖作家和评委说出他们自己的“心声”,这些“声音”合到一起,构成了我们的文学景观,同时勾勒出一个“大时代”的文化万象。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舒晋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本文作者:吴长青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优游平台咋开户2024-02-08 17:07优游平台咋开户[澳门网友]203.14.195.84
    非常推荐给喜欢文学的朋友们,能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茅奖作家们的创作理念。
    顶6踩0
  2. 杰西小君2024-01-10 20:49杰西小君[湖南省网友]121.69.178.250
    舒晋瑜的深度对话真的很有启发性,让人对当代文学史有了新的认识。
    顶7踩0
  3. 内容已超出2023-12-13 00:31内容已超出[西藏网友]218.81.242.83
    这本书真的拓展了我的文学视野,让我更加了解茅奖作家们的写作背景和心路历程。
    顶35踩0
相关阅读
带读者重回文学现场

带读者重回文学现场

与学院派的评论家不同,她的结论是从扎实细密的采访中得来的

2008-04-12

深度 | 新时代人民文艺的审美特征(朱鸿召)

深度 | 新时代人民文艺的审美特征(朱鸿召)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聚焦,双脚扎进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土壤,新时代中国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出特殊的声响色彩

2013-04-17

文化自信 叙事自觉与精神维度

文化自信 叙事自觉与精神维度

当然,这个维度固然重要,我们时代的文学也需要既宏观又微观地整体把握世界的范式和规模,具有开阔的文化、精神、人性视域,令作家尽可能充分地展示出更

2024-01-16

评论|傅逸尘:2010年代军旅报告文学读记

评论|傅逸尘:2010年代军旅报告文学读记

梳理检视,窥斑知豹,军旅报告文学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在众声喧哗的文学生态中突出重围,独树一帜

201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