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广角|僵尸文学:数据和网络的文字拼图

时间:2023-09-26 06:42:01

相关推荐

广角|僵尸文学:数据和网络的文字拼图

作者 | 朱萱铭

编辑 | 樊英泽

排版 | 陈诗蕾

责编 | 孟娜

去年年末,微博僵尸文学bot精选了十条2020年度僵尸文学,该条微博的转发量突破一万。僵尸文学也由此在互联网上引发一阵热议。

顾名思义,僵尸文学是僵尸号所产出的。僵尸号,则指一些公司为制造流量,刷数据,买水军,用机器批量注册的账号。而为了维持活跃度、规避微博的审查,这些账号会通过算法抓取各类文字,拼凑成意义不明的微博。僵尸号拼贴而来的文字,之所以能受到网友的喜爱,被称为僵尸文学,恰恰是由于文字经过拼凑后,衍生了新的意义。

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符号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荒诞的谜语。而这类文字拼凑,在读者看来,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本身僵尸文学是无意义的拼接黏贴,但在文字的重新构建中,读者赋予了文字意义,继而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可以被解读的隐喻。由于这一特性,读者能从“尸言尸语”找到一个有趣段子、一段浪漫情话、一个悬疑故事、甚至一个人生哲理。于是,对此感兴趣的网友主动的搜索僵尸号,发现一些“文学大尸”,将其投稿到僵尸文学bot。

除了僵尸文学这一算法写作的现象之外,机器人写作也屡见不鲜,2017年微软第四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引发舆论关注。从微软小冰写诗到僵尸文学兴起,互联网时代下,文字创造的主体开始悄然发生更迭。

而面临“僵尸文学”这个命题,我们不经会疑惑,在传统认知中,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人,而在大数据高科技时代中,由人工智能生成拼接的文字,可以算是文学吗?

从微软小冰作诗谈起,据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介绍,小冰以1920年以来近100年间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数万首诗歌为写诗的训练素材。而僵尸文学的产生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整个互联网数据库的文字,数字,标点符号都是僵尸文学的创作素材,无论是莎士比亚,鲁迅,王小波,安妮宝贝,乃至你今天在微博发布的一段吐槽,都在僵尸号的素材库中。但二者的显著差异在于:小冰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的吸取人类诗歌素材,其目的就是为了尝试、探索突破“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在艺术和创作领域对策隔阂与藩篱,写出能够创作能够被人类解读的,无限接近于人类创作的文学。而僵尸文学的创作仅仅是算法随机抓取,拼凑的结果,而网友发现随机拼凑的文字所构建的意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时,将其认为是一种独有的文学。

有意思的是,当微软小冰标榜着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的旗帜,迈入文学界时,读者并不完全认可小冰的创作,认为小冰的诗歌创作只是一种人工智能对文字的搭配,组合与筛选,从而得出的最优解。而僵尸文学不合逻辑的词句拼贴却在一类读者眼中焕发出赛博朋克式的美感。

所以当文学原有的面貌被算法解构,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又该被如何定义呢?

机器打乱原有逻辑清晰的词句,进行随意拼贴 ,由此形成的全新意象与后现代主义交相呼应。后现代主义理论相当盛行的一个题旨是:主体之死——指“不假外求、自信自足的资产阶级独立个体的结束”,意味着“自我”作为单元体的灭亡。

主体消亡后,文学创作者没有了个人的风格, 只好采取“拼凑法 ”从世界文化中取材,向偌大的、充满想象生命的博物馆吸收养料,把里面所藏的历史大杂烩,七拼八凑地炮制成为今天的文化产品。”

截止2021年3月,豆瓣小组“当代伟大的拼贴诗”共有29246组员。小组成员自由的运用一切文字素材,通过拼贴,构成一首首简短的小诗,从中收获乐趣。

在评价“拼贴诗”的兴起时,有学者批判指责:这种文字形式对于随机性的偏好会导致一地散碎,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表意链完全崩溃了,只留下了一堆破碎、零散的能指符号。

但若我们就此以这个观点来批判现代人对拼贴文学的爱好,未免直接为它套上枷锁。

比较人力创作诗与僵尸文学,不难发现拼贴诗是思想和情绪的产物。作者有目的的表露情绪与思想将其投入于文字内,这个时候文学是解释性和表达性的,是建构性的;而僵尸文学更接近于一种解释。它先有文字本身,再来赋予含义, 其“文学价值”与内涵”全在于读者的理解之中,每个读者都能从僵尸文学中看到不同的意思。所以说人力创作是建构和再建构,而僵尸文学更接近于一种随机性的阐释。

那么,现代人为什么热衷于僵尸文学?又或者说现代人从僵尸文学中到底读出了什么?

文学理论家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在距离我们较近的世纪和文明中,在女人承担艰苦生活大部分重担的农村,巫婆们夜里骑着苕帚棍飞驰,或者乘坐更轻的车具,如麦穗,或者稻草。在被宗教裁判所列为禁忌以前,这些场景是民间想象力的一部分,或者甚至可以说是生活感受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人类学的稳固特征,是人们向往的轻松生活与实际遭受的困苦之间的一个连接环节。而文学则把人类学的这一设想永久化了。”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人们对于僵尸所产生的联想是人们对自我感受的投射,不同的感受解读出不同的“文学”。正是这种自由性与特异性,给予了大众跳出传统文学意义解释的机会,符合了当代用户对于“解读”多元化、个体化的需求,人们得以能在文学、诗歌中感受到更多的参与感、存在感。

中世纪的女性干农活时幻想巫婆夜骑的图景,难以自由恋爱的封建男女相信人鬼情未了。现代人困于理性机器不断运转的迷局中,也在寻求着一片可以寄托自我的精神家园。

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互联网上应运而生生:一些人热衷于人工创作僵尸文学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事对机器工作的模仿 ;僵尸文学bot也偶尔会将真人写的句子误认为是僵尸号所作——人和机器的边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但这并非代表机器的拟人化与人的机器化, 就像人们最初接纳与寻找僵尸文学,仅仅是在僵尸号随意拼贴的语言中发现一点趣味,一点意思。

人们从僵尸文学中所洞见的,是自我的另一面。

参考资料:

1.微博僵尸文学bot

2.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3.李静.赛博时代的“创造力”:近年诗歌创作中的“机器拟人”与“人拟机器”[J].文艺争鸣,2020,No.315,71-77.

4.杨希珍;陈世象.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0-102.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听,思念在唱歌つ2024-02-08 17:05听,思念在唱歌つ[火星网友]203.12.114.9
    广角|僵尸文学:数据和网络文字拼图
    顶18踩0
  2. 钱小穆2023-12-02 23:53钱小穆[辽宁省网友]103.252.211.170
    很有趣主题期待能够进步了解数据和网络在僵尸文学中应用。
    顶8踩0
相关阅读
植物大战僵尸:砸花瓶有一句隐藏提示语 只有修改代码才能看到!

植物大战僵尸:砸花瓶有一句隐藏提示语 只有修改代码才能看到!

而设计师为了能够丰富游戏内容,为玩家提供了不同的模式,比如禅境花园、生存模式、解密模式等等,每一个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并且还附加了额外的奖励

2010-04-09

DNF:用一句话证明你是老玩家 “带僵尸图3000 单带8000”

DNF:用一句话证明你是老玩家 “带僵尸图3000 单带8000”

可能有很多玩家不知道,其实DNF本身是靠PK才火起来的,最后随着版本的变动,慢慢的发展成了一个刷图的游戏,不过这也增加了它的趣味性

2023-12-26

植物大战僵尸:国际版植物用中文版品质分配的话 菜问只排蓝卡!

植物大战僵尸:国际版植物用中文版品质分配的话 菜问只排蓝卡!

对于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也是有很多种版本的,对于我们这种萌新来说,估计只知道一代和二代的版本了,但是对于国际版或者别的版本肯定知道的很少的,除

2023-09-08

《僵尸新娘》与哥特式文化

《僵尸新娘》与哥特式文化

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类型也会渗透到文化中的各个角落,在近几年的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带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以电影的形式进一步的表现出了不同艺术

200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