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敬一丹:在文化饥渴的时代与话筒结缘

时间:2023-09-24 02:44:01

相关推荐

敬一丹:在文化饥渴的时代与话筒结缘

文章摘自《我遇到你》作者:敬一丹

机缘

马年冬天,大雪节气到了。

微信里,央视新闻公众号《夜读·节气》栏目推出《大雪》,如同每一个节气一样。

手机里看微信,传来我读出的节气:

“大雪为十一月节,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的大雪……沟壑道路被扫平,新雪遍地,一脚没膝盖,一脚一雪窝,这才叫过瘾之大雪。”

声音是我的,内容是朱伟的。《三联生活周刊》朱伟的文字在《微读节气》这本书里,而这本书是朱伟的微博集锦,现在又通过微信“央视新闻”推出。

这个传播链挺有意思。

制作过程也挺有意思。央视新媒体找我,说要推出播音员主持人读诗,可以自选内容。我说,我来读节气吧。我喜欢节气,喜欢朱伟用微博谈节气的书。

从此,每个节气,我都是在“读”中过的。荷花开着,我读夏至,读秋分;荷叶残了,我读寒露,读霜降。节气,写得好美!出门看玉渊潭荷花,有了另一种眼光。

在复兴路11 号老台拥挤的机房里面,是狭小的配音间。我和责编李伟每次在这里见面都如同接头一样,两人手里拿着同样的书,做这件事就是因为都喜欢节气,喜欢把这本书变成新媒体的方式与更多人分享。录音时,我们只是用这里隔音的环境,并不用话筒、调音台。我备稿,责编摆弄着他的手机。他点头,我对着手机开始读。

开始不太习惯,和话筒打交道这么多年,手机是不是不太专业啊?我一再问:行吗?真行吗?

年轻的责编笑笑,那意思好像是,新媒体的人就是这么任性,大姐呀,这就是今天的话筒啊!

自从十岁遇到话筒

50 年前,我初识话筒,那年我10 岁。

那时,我在哈尔滨国庆小学校。有一天,我们老师在班里叫了几个女同学:“梁晶、敬一丹……跟我来。”我们不知做什么,沿着长长的走廊,走到一个小屋。小屋里,有一个从没见过的东西,老师说:“这是话筒,也叫麦克风,你们对着它,每人念一段课文。”话筒上裹着红绸子,很珍贵的样子,我对着它念,不知它会怎样。

我不知道,那其实是一次面试。梁晶被选中了,当了小广播员。每到课间,梁晶就在同学羡慕的目光里走了,一会儿,教室的小喇叭里就传来她那好听的声音:“同学们,请准备好,我们一起做眼保健操——1234,5678,2234,5678……”我一边按揉着眼睛,一边琢磨梁晶的声音是怎么到喇叭里来的,想象着那个神奇的裹着红绸子的话筒。长大了,梁晶学声乐,当时的“全校好声音”多年以后成为传媒大学的声乐教授,我们又是一个学校的了。

我还能遇到话筒吗?如果不是接下来的偶然,我可能就遇不到话筒了。

上中学了。

44 中学负责广播站的马老师有一天来到国庆小学,她问:“这一届升入44 中的同学谁朗诵好?我们想选广播员。”恰好,她问到了我的小学班主任郭清泉老师。郭老师推荐了我和另一个男生朱庆和。于是,我们就成了44 中广播站的广播员。

假如,马老师遇到的是另外的班主任……

假如,郭老师一时没有想起我……

假如,马老师没有看中我……

那就不会有我与话筒的缘分。

44 中学广播站的话筒也裹着红绸子,我们的声音也是红色的:

哈尔滨第44 中学毛泽东思想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

首先学习最高指示: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下面播送一连五排的大批判稿……

下面播送四连一排的广播稿:复课闹革命……

下面播送毛主席语录歌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这红色的声音,今天恐怕需要解词吧?我不确定“90 后”能不能看懂这些话:“最高指示”,就是毛主席语录;“促战备”,是指准备与“苏修”打仗,苏修,指苏联修正主义。苏联修正主义是怎么回事?说来话长,同学,还是百度下吧!当时,“一连”就是一年级,“四连一排”就是四年级一班。“复课闹革命”是1968 年以后那个阶段的口号,那时最初的学生红卫兵经过轰轰烈烈的停课造反阶段,已经下乡成为知青,后来的我们这拨儿学生要回到课堂了。回到课堂,也不一定有课本,有课本也不是传统的数理化的课本,而是《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语文,则是报纸上的社论和毛主席诗词。幸好在语文课上我们遇到刘惠深老师,他趁机给我们讲诗词格律,他的漂亮板书滋润了同学们被大字报弄伤的眼和心。

这就是那荒唐年月红色声音的背景。

毕业了,我也上山下乡了。

我当知青最初干的活儿是修路,班组里选五大员,我被选为读报员。深山老林里,很久才运来一批报纸。我在公路边与知青面对面读那些过期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文章,感觉离眼前的沙子石头铁锹挺远。我就挑小通讯读给大家,读得绘声绘色。

后来又去盖房子。工地上需要建一个临时的广播站,谁能当广播员?又巧了,哈尔滨知青小陈告诉队长说:小敬在中学当过广播员。这一句话,使我又一次遇到话筒。

工地广播站建在工棚里,我在话筒前就看得到热闹的工地。我的广播是用来战地激励的:“添砖加瓦,大干快上!二队今天砌砖3000 块。三队的进度超过昨天……”“同志们,加油干啊!”

红旗招展,口号嘹亮,颇像电影《雷锋》中的一个场景。

房子建好了,广播站撤了,我失落了。

正在这时,山上林场建立广播站了,我有了之前的话筒前经历,机遇,又一次赶上了。

这个林场的大名叫“新胜经营所”,小名儿叫“九公里”。它坐落在距离防火检查站九公里的密林里。

广播站小小的,只有5 平方米左右。话筒崭新崭新的,是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底座是浅蓝色的,一看就喜欢,话筒上依然包着红绸子。

每天清晨,整个九公里都还睡在晨雾里,我就起身去广播站。看看天,我独醒,好愉快!当小电站的井师傅轰隆一声发起电来的时候,我就打开150W 扩音机的低压开关,先预热,半小时后,再开高压。

开始曲当然是《东方红》。唱片是黑色78 转的,唱针一定轻放,不能“咯啦”一声,家家户户都有小喇叭,不能惊着小孩老人。声音渐渐升起,持续,渐隐,话筒打开:

“新胜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

新胜,醒来了。

一位大姐告诉我:“早上从来不看表,你一广播,就起床;你万一晚了,我们全得晚。”

每天晚上的广播,内容丰富了许多。除了转播省台、中央台的节目,我还自办节目,其重要性和地位相当于“新闻联播”。

“现在播送营林段韩凤菊写来的广播稿……”

“现在播送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

有人把门推开一条缝:“小敬,给我们来一段二人转呗!”记得那时二人转刚解禁,有些新编的小段,这就是最初的“点播”了。

我太喜欢这话筒前的感觉了。春天把林间的达紫香放在话筒前,冬天把刚采的松子放在话筒前,好享受啊!

在这小小广播站,我是广播员、记者、编辑、技术员、站长,采编播彻底合一,我干得认真而充实。我不用说“这次节目是敬一丹播送的”,因为听众全认识,都叫我“小敬”。山林里的职工家属,大人孩子,都是听着广播过日子的,那时没有电视,广播一响,就是林海雪原唯一的动静了。知青伙伴干活儿回来,问我:“我们在山上听广播,听不出是你播的,还是省电台播的?”我暗自得意,故作平静:“是我播的。”

我当时十八九岁,把小小广播站办得有板有眼。局里在我们这儿开了广播工作现场会,我还一本正经介绍我是怎样办好广播的。其实,就是从心里喜欢。爱好,变成职业,那热情是不竭的,那动力是内在的,不用鼓励也会倾情投入。

那小广播站是我知青生活中最让我怀恋的地方。

后来,我被调到林业局广播站去了。人家都说是重用,可我爱上了这个小广播站,我是哭着走的。

“清河林业局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这成了我的新呼号。

这里不但有话筒,还有录音机了,我第一次听到自己从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广播站各工种分工明确,按部就班,机关式的正规。我和播音员王敏、王照云的声音覆盖了山上各林场,山下各单位。

那年代,我在“全局联播”里常说的话是:“全力以赴投入春季造林大会战”,“护林防火,人人有责,完成次生林抚育任务”,“汽运处冬运任务”,“贮木场职工大会战”,“反击右倾翻案风”,“批林批孔”……

有一次,省电台记者段续来林区采访,临近结束时,给我们讲了新闻业务课。在这次课上,我第一次知道,广播稿还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我试着采访编辑,林场的一位老职工主动让房给他人,我采写了一篇小通讯,投给了省报,看到自己的字变成了报纸上的铅字,好兴奋啊!报社的编辑为了鼓励我,送了我一本书——《新来的小石柱》。我看到编辑从一架子书里挑了这本书,还动了小心思:我也不是小孩,怎么送我一本少儿读物?也许在编辑眼里,我还没长大。拿着这本书,走出报社大楼时,我感觉到面前的地段街更宽了,霁虹桥更美了。

回想70 年代中期,正是文化饥渴的年代,在我懵懂的状态中,专业老师的点拨,让我隐约看到方向。

我想上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经年·浅生2024-01-04 22:55经年·浅生[新疆网友]43.242.191.9
    听了敬丹节目仿佛置身于个充满智慧和温暖世界真是种幸福。
    顶10踩0
  2. 一粒砂子2023-11-14 12:49一粒砂子[湖北省网友]103.48.23.9
    敬丹真是太有才了她用深情声音为我们带了无数美好故事。
    顶32踩0
相关阅读
爱孩子 就给孩子出一本作文集吧!

爱孩子 就给孩子出一本作文集吧!

妈妈所能给孩子的就是一堆书,方式永远是放羊式的:爱读什么就读什么,不节制

2008-06-28

《学而》第一章——论语的精神总纲

《学而》第一章——论语的精神总纲

当我读完孔子家语和论语全卷后,我坚信本章是开启儒学思想之门的总钥匙

2023-02-03

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以《中国天气谚语志》解读谚语文化

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以《中国天气谚语志》解读谚语文化

天气谚语其实源自生活中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天,其中精彩的部分被记载、被检验,然后得以传世

2016-07-09

“最怕红旗有话筒”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网友感叹躲远点

“最怕红旗有话筒”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网友感叹躲远点

本文章已经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视频里放着普通车与豪车保持着超大车距的景象,

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