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青铜铭文记载的周厉王励精图治功勋卓著 厉王一朝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间:2023-09-21 03:37:01

相关推荐

青铜铭文记载的周厉王励精图治功勋卓著 厉王一朝到底发生了什么

讲正文之前,先交代两句,从本节开始咱们正式涉及到了玁狁。为什么叫玁狁?这个称谓的由来,咱们讲过了。但是在这儿,我再重申一遍,现在指的这个玁狁是斯基泰人成为吐火罗戎狄统治者之后,是周朝人对河西走廊上甘肃戎狄的音译称谓。从周穆王时代起,一百五十年前,被商朝驱逐到甘肃荒漠边缘的伊朗高原以及高原以东的土著们,与古印度语雅利安人的融合体,由于又掺进了斯基泰基因,又开始变得骚动不安起来,由此第三轮戎狄问题,再次进入了咱们中华的视野。

好了言归正传,开启正文。话说,周穆王之后是周恭王,再然后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合计一百年的时间,玁狁的侵略性越来越强。但是这个时候,西周朝的实力还是要远远超过戎狄的。但问题是,姬姓宗族内部,争权夺利闹得是不可开胶,上一章咱们讲了,为了平衡姬姓氏族的内部争斗,周穆王笼络姜姓氏族。齐申吕许,姜姓四大国。周穆王时代开启了对姜姓氏族的重用,上一章咱们讲周穆王召见许男,许男不是诸侯嘛,是“男”嘛,打仗的年代,是负责搞后勤保障的。所以他就应该是跟王的卿士一样,应该持羔觐见,但周穆王刻意抬举他,所以按诸侯之礼,执玉帛觐见;吕国,周穆王历史著名的“甫刑”,《史记》称甫刑,而《尚书》就叫作吕刑,这就是吕候搞得;申国,你一定得记着这个申国,申国的厉害之处是在于,西申即申戎,是申国的分支。那么为什么西申就是申戎呢?因为他们的祖宗叫戎胥轩。戎胥轩的祖上是东夷族,商王武乙时代驱逐陕西地区的吐火罗,把吐火罗人给撵到了甘肃泾川以西,然后戎胥轩的祖上就在这里奉命驻守了下来,为商朝守边。由于长时间的与戎狄打交道,于是到了戎胥轩,名字中带了一个戎字。周革商命,戎胥轩氏族成了遗臣,然后申候嫁了个女儿给戎胥轩,收复了戎胥轩氏族。于是戎胥轩氏族就成为申国的分支,叫西申或者叫申戎。申戎继续为西周朝守边,所以周穆王之后的甘肃泾川以西的河宗氏、人等,这些众多的,狄化了的华系氏族,以及被周穆王强迁到甘肃的犬戎,他们若与华夏进行交往,当然首先得与西申发生交往。所以西申与这些西戎族群们,实际上是剪不清理还乱。但是一定要明确,他们都属于西周王朝的臣子,西申跟这些西戎族群们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因为西申是申国的分支,所以申候在西周的朝堂上跺跺脚,乱颤。

周孝王应该就是利用这些西戎势力,坐上了王位。《史记》说周孝王是周穆王的儿子,而《世本》则说周孝王是周恭王的儿子,我取《世本》。也就是说,按照《世本》的说法,周孝王是周懿王的弟弟,是未来周夷王的叔叔。虽然两个都叫周yi王昂,但这两个字的意思可完全不同。嫡长子继承制那是西周社会的共识,周朝人是反对兄终弟及的,所以周孝王实际上是一个篡位者。而帮助他窃取王位的拥趸们,则就是以申候为首的西戎诸侯们。上一章咱们讲过周孝王喜欢秦人的祖先非子,因为非子的马养的好。于是周孝王就命令非子的爸爸大骆,让他废黜嫡子,改立非子为嗣。而大骆的嫡子,则是申侯的外孙,申候当然要维护他的外孙,于是跑到周孝王面前一番恫吓,周孝王竟然收回了成命。可见申候,在当时西周政治环境中的份量。周孝王在位时间不长,只在位了9年。然后他哥哥周懿王的嫡长子周夷王即位。也就说,周孝王的那个王位,本应该就是周夷王的。

周夷王名燮,《帝王世纪》说在位16年。谥号,克杀秉政曰夷。

从这个谥号,就可以反映出,周夷王的即位应该是经过流血斗争的。周夷王的即位,应该定义为,是部分姬姓诸侯对姜姓诸侯的胜利。注意昂,我说的是部分姬姓诸侯。因为我一再讲,姬周社稷是分作以周公后裔为代表的宗姬派和以召公后裔为代表的庶姬派。正因为周夷王是一部分姬姓氏族拥立起来的,所以《帝王本纪》说:“夷王即位,诸侯来朝。王降舆抗礼,诸侯德之。三年,王有恶疾,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群望,以祈王身。”

“降舆抗礼”咱们讲过,《礼记.郊特牲》:“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

意思是说,诸侯朝觐天子行跪拜礼的时候,天子就应该是在宝座之上安然端坐,接受诸侯们的磕头。而周夷王因为是部分诸侯们所拥立起来的嘛,所以这些诸侯们给他磕头的时候,他走下宝座以示谦恭。那么为什么“王有恶疾,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群望,以祈王身。”呢?这些诸侯们真的是那么忠君爱国吗?恐怕非也,周夷王是他们推上来的嘛,周夷王要是得病死了,他们除了竹篮打水,恐怕别的派系的诸侯,又反扑过来了。周夷王上了台,坐稳了屁股,就对曾经拥护周孝王的异姓诸侯们开始打击报复了。《古本竹书纪年》说:“夷王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

周夷王当着诸侯们的面,把齐哀候扔进锅里给煮熟了,别忘了,齐哀候他也是姜姓嘛。而且《古本竹书纪年》还说:“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周夷王对异性诸侯的一系列打击报复,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荒服不朝”。这个荒服不朝指的是河宗氏、人、犬戎等这些西周的臣属们,周夷王把他们给推向斯基泰玁狁怀抱了。我们的宗主国不仅不理我们,还打我们,而河西走廊斯基泰玁狁的势力则是越来越强。这些西戎族群们最终之所以会成为“汉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是被西周政府给逼得。但是尽管如此,这个时候的西周朝依然还能够压着玁狁打。但是玁狁问题愈发的严重。周夷王那个谥号听起来好像挺厉害,但他当然不可能挣脱被姬姓宗室势力所绑架,这个时候的中国,急待一位真正的强力君王扭转颓势,于是周夷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厉王登场了。周厉王,名胡,在他即位后的第17年,发生了著名的“国人暴动”。谥号,杀伐无辜曰厉。

周厉王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桀、商纣之后,最受贬责的君王之一,对吧。但周厉王真的是传统认知的那么不堪吗?咱们一起探讨。对于周厉王的罪名《国语.周语》是这样说的:厉王悦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又说“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mǐ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周厉王的罪名有两条,第一条,敛财。王学专利,为了专利,任用荣夷公;第二条,强力镇压持不同意见者,有谤王者,则杀之。咱们先说罪名的第一条,敛财。注意关键词,专利。何为“专利”?古代学者们给出的解释是,独占山泽之利,独占天地间所生的万物。姬周是一个宗氏社会,王国的全部,原则上是由诸位邦冢君所领导之下的全体姬姓国人与王室共有的。现在山川、湖泽、天地万物,都成了王的专有。姬姓国人们带着奴隶,上山砍柴、下湖捕鱼,还得向王交“税”!这还仅仅只是表层的问题。既然说周厉王贪财,山川湖泽都要独占,那么各“甸服”,以及各“侯服”们所上缴的贡赋,是否还有各位邦冢君的一份呢?是否全体姬姓国人,还能够再分得一份呢?如果不分或者是少分的话,姬姓老百姓们当然不干。如果若都分了,还是“大锅饭”财政,上一章咱们曾经讲“多有鼎”铭文,那个铭文上所提及的“元士”和“公车”,钱又从何处而来呢?周厉王动了全体姬姓国人的奶酪,焉能不被非议。受到指责怎么办?有谤王者,则杀之。这就是周厉王的第二条罪状,所以他的谥号为,杀伐无辜曰厉。周厉王这个人呀,要我看,应该是有点象大清朝的雍正皇帝,刻薄寡恩,一根筋,不大会变通。你看他爸爸周夷王做的那些事儿, “诸侯来朝,王降舆yú抗礼。”,“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你看他爸爸做的这些事儿,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作秀的成分?周厉王却只是宁折不弯,硬碰硬的硬干,情商不足,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厉王太子静匿nì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见于《史记.周本纪》

姬姓国人不仅袭击了周厉王,而且逼迫当时的召公,交出周厉王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周宣王,要斩草除根。召公被迫无奈,只好把自己的小儿子交给了疯狂的国人,用自己幼小儿子的生命,换得了未来周宣王的生存,这是咱们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赵氏孤儿”。历史总是谴责周厉王的暴敛,但好像从来就没有人问过,周厉王为什么要敛财?周厉王象后世朱明王朝的福王、崇祯那样吗,内帑堆积如山,而国事一毛不拔?恐怕不是。我说周厉王象雍正,雍正这个人,尖酸刻薄,不恤下情,但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个真正做事情的人,而历史的周厉王同样也是一个真正做事情的人。咱们前文聊过周厉王时代的“元士”。周厉王的元士可以连续追击作战,折戎狄首级,战斗力何其的强悍。历史上的周厉王,完全可以用功勋赫赫来形容。咱们再看一段青铜器的铭文《钟铭文》:

害夫”两个字连读,即为“胡”,就是周厉王姬胡的名字。“钟”不是通常武将出征得到了赏赐,或是劫掠到敌财,然后铸造一个光宗耀祖的彝器。钟是周厉王自己给他自己铸造的,是用来向祖先报功的祭祀礼器。那么报什么功呢?钟铭文显示,周厉王他降服了26部夷人。咱们前文讲过,周昭王征南国折损甚巨,但毕竟在南方建立起了统治;周穆王继位之后,也重申自己对南国的王权,所以周穆王他也征南国,但其中多少有作秀的成分。其后的四代周王不再见有征南国。这段时间也许因为周懿王比较软弱,周孝王与周夷王闹内讧,周朝对南方的统治可能有所松弛,于是周厉王开始征南国,而且是成绩斐然。《史记.楚世家》说:“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芈楚自去王号,就是源于周厉王的此次南征的胜利。西逐戎狄,南降蛮夷,依靠的什么?周厉王还铸造过一个“簋”。簋铭文对这个依靠问题阐述的极为清楚,铭文中有这样的话:“肆余以饫士献民,爯盩先王宗室。”

注意关键词,饫士献民,什么是饫士献民?《原本玉篇》说:“饫,食过多也。”

就是说,饫,是一种方法,高薪、高待遇。咱们曾经讲过周穆王的七翠之士,很明显,周厉王的饫士,应该与周穆王的七翠之士道理是一样,只是数量要大的多。而且要注意,曾经的西六师,组成者都是姬姓国人,而周穆王的七翠之士也好,还是周厉王的饫士献民的献民,无论你的出身是什么,无论你是华族、戎族、还是东夷族,只要你是有本事,我就高薪高待遇的豢养你。周厉王说的很明白,他要通过豢养众多饫士的方法,以达到昌盛祖先基业的目的。“钟铭文”充满了骄傲,说:“朕猷有成亡竞。我隹司配皇天。”

意思是说,我要让我的成绩,有资格让我宾配上天,这是何等大的志向呀!但是最后的一句话中却流露出了忧郁,与前文格格不入,说:“叁寿隹利,其萬年,保四或。”

叁寿”,指的是朝堂之上年长的三公。叁寿隹利意思是说,希望三位老国公多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而咱们讲过西周朝的三公,起初那是周公系、召公系、虢公系权利制衡的产物。别的君王胜利归来,都是举国欢腾,为什么偏偏周厉王的胜利归来却充满了忧虑,周厉王一朝到底发生了什么?“钟”出土于清朝乾隆年之前,最早被《西清古鉴》所记录,但具体出土地点不详。但周厉王还有两件他所铸造的彝器,分别叫“簋”和“五祀”。在1978年前后,这两件青铜器先后在陕西省宝鸡扶风县法门镇的齐家村和白家村出土。这两个村子相距了2公里。这就让人感觉很匪夷所思,作为祭祖的礼器,周厉王亲自铸造的青铜器,应该安置在丰镐姬姓太庙才对呀。在正常的情况下,厉王三器应该挖出来在一起,而簋和五祀钟,怎么会在不同的村庄出土呢?所以就有学者揣测,是不是因为后来国人暴动,哄抢了周太庙里的器物呀?那样的话,国人暴动的“国人”就不仅仅局限于丰镐?而是整个宗周范围之内,有组织,有预谋的事件。而历史经验告诉咱们,所谓的民众运动,绝对没有自发之说。任何行动,都是有决策者、组织者、鼓动者、排头兵,对吧。那么策动“国人暴动”的这些人到底是谁呢?下面请您阅读周厉王三器中的另两件彝器铭文,虽然生涩,但粗略能懂:

“五祀钟铸”造于周厉王5年,从铭文之中能读出周厉王励精图治的决心;而簋则是铸造于周厉王12年,铭文说:“余亡康昼夜”,

意思是说,我不分昼夜的繁忙。从这两则铭文,咱们都能够感觉出来,周厉王他最起码在主观上,有做一代圣君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从“多有鼎”铭文和“钟”铭文,也看到了周厉王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斐然成绩。一句话,周厉王绝不是历史教科书上所写的那个混蛋。那么周厉王一朝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一起再读三段铭文:

1、《鄂侯方鼎铭文》“王南征,伐角、遹,唯还自征,才坏(在坯),噩侯驭方内(纳)(醴)于王,乃祼之,方侑王,王休(偃),乃射,驭方佮王射,驭方休阑,王宴,咸酓(饮),王亲易(赐)方玉五瑴,马四匹,矢五束,方拜手稽首,对(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尊)鼎,迈年永宝用。”

这段铭文的意思是说,在周厉王征讨南国获胜回军的途中,鄂侯方前去觐见周厉王,二个人一起饮宴、射箭,行射礼。周厉王赏赐给了鄂侯一些东西,鄂侯感觉很荣耀,由此铸造了此鼎。注意关键人物,鄂侯。这个时候的鄂侯,他的内心肯定没有造反的念头,否则的话,他也不会铸造这个鼎,对吧。但是不久之后,这个鄂侯竟然造反了。

2、鄂侯造反见《禹鼎铭文》: “...乌虖(呼)哀哉!用天降大丧下或(国),亦唯噩侯驭方率南淮尸、东尸广伐南国,至于歷内。王乃命西六、殷八曰:‘伐噩侯驭方,勿遗寿幼。’肆以弥怵匌恇,弗克伐噩。肆武公遣禹率公戎车百乘,斯御二百,徒千,曰:‘于将朕肃慕,惠西六、殷八,伐噩侯驭方,勿遗寿幼。’禹曰:‘武公徒御至于噩。敦伐噩,休获厥君驭方。’肆禹有成,敢对扬武公丕显耿光,用作宝鼎,禹其万年子子孙孙宝用。”

咱们再一起读了第三段铭文,然后再解读《禹鼎铭文》。3、《虢仲盨盖铭文》:“虢仲以(与)王南征伐淮尸,才(在)成周,作旅盨。”

《后汉书.东夷传》:“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应为厉王)命召公伐而平之。”

结合虢仲盨”和《后汉书.东夷传》,咱们现在解读《禹鼎铭文》,意思是说:“呜呼哀哉,上天给国家降下了大难。鄂侯率领淮夷、东夷攻打到了成周洛邑。周厉王命令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全部出动,戮灭鄂侯,要求无论老幼一个不留。可讨伐的周军“弥怵匌恇”。

怵,恐惧的意思;恇,也是恐惧的意思。意思是说,周军中弥漫着恐惧气氛,没有能够战胜鄂侯。于是召武公派彝器的主人禹,率领公家的战车一百辆,战车军二百名,步兵一千名,作为西六师和殷八师的排头兵去讨伐鄂侯。召公对禹说:“我很看好你,鄂侯的宗族,无论老幼一个不留。”禹回答说:“您派我率领战车军和步兵伐鄂,我一定能够抓获鄂侯驭方。”禹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却并没有遵照王命,将鄂侯家斩尽杀绝。咱们已经阅读过好多金文,可对“禹鼎铭文”却不禁要产生几个疑问:

问题一,鄂侯有多大的实力,需要用“乌虖哀哉!用天降大丧下国”来抒发感慨?

问题二,在已发现的记录周朝战争的铭文中,从不见西六师、殷八师全体出动,而这一次周厉王为什么不顾一切的投入了全部?

问题三,不久前,周厉王和鄂侯他们俩还一起饮宴,关系荣洽,为什么转眼间鄂侯便要伐成周?

问题四,前不久周厉王才率领军队降服了26部夷人,周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应该正旺盛才对,鄂侯这个时候侵周,是不是不合乎逻辑呀?

问题五,夷人不是戎狄人,从周武王时代起,夷人在战场上就从来都没有战胜过周军,那么周军为什么会“弥怵匌恇”,周军恐惧些什么呢?为什么14师的周军竟然拿不下一个鄂侯?是他们打不过鄂候呢,还是不想打败鄂候呢?

想要解开这些疑问,咱们首先得搞清楚,这个鄂侯方到底是谁?很多学者把这个鄂侯,与殷商朝中的三公之一的鄂侯联系在起来,这个很明显是胡扯。周康王时代连鬼方都已经彻底被剿灭了,又怎么可能存在殷商朝的鄂候呢,对吧。如果一定要把鄂侯的“噩”与史料中的鄂联系在起来的话,我认为这个“噩”,就是《史记.楚世家》的那个鄂:“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中子红为鄂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意思是说,芈楚王熊渠侵占南蛮领地,为什么要止于鄂?因为鄂邑当时应该是周人的驻守地,熊渠作为西周臣子,他不敢贸然再向前进兵。那么既然芈楚未得到鄂,熊渠为什么还要封他的二儿子为鄂王呢?熊渠明显有图谋鄂地的打算,兵临鄂邑,威胁到了周人安全,所以周厉王伐南国,熊渠赶紧自去王号,否者的话难免就要遭到周厉王的军事打击,对吧。从周昭王开始,宗周的战略重点就是在湖北,而经略湖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呀?是为了获得江汉平原上的优质锡青铜。今天的黄石大冶,被誉为古青铜文化之乡,那里至今还保存有芈楚鄂王城的遗址。锡青铜矿是当时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当时那就是商品交易的“钱”。虽然周昭王丧六师于南国,但是用万千将士生命换来的土地,焉能轻易放弃,对吧,更何况守护的是青铜这种巨大的财富。因此鄂候的鄂,所在地,应该就是后来芈楚鄂王城的那个鄂。而实际上,西周朝的鄂候到底是谁?《鄂侯方鼎铭文》中有重要的线索:“(醴)于王,乃祼之,方侑王,王休(偃),乃射,驭方佮王射,

注意关键词,射。这个射叫作射礼。《周礼.大宗伯》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

周厉王能够跟鄂侯方行射礼,说明了鄂侯应该是周厉王的熟人,甚至是朋友,否者的话,西周规矩森然,二人不可能一起行射礼。因此鄂侯,这应该是明确的职务任命,应该是从周昭王、周穆王时代开始,西周政府在江汉平原所设置的最高官员,身负重任。若的确若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个鄂侯必然是姬姓,而且是举足轻重的姬姓,所以周厉王才会与他行“射礼”。明白了鄂侯的身份,以上的疑问也就顺其自然的解开了。鄂侯侵成周,实则是周厉王的反对派们所策动的一次内战,或者叫做兵谏。所以周厉王气急败坏,命令全体周军不顾一切的扑上去,务必要斩尽杀绝。可此时的周厉王已经丧失了对西六师、和殷八师的完全掌控,周军部队皆是踌躇不前。而效忠于他的,仅剩下周厉王精心打造的“元士”们了。

周厉王虽然镇压了鄂侯兵谏,但国内的矛盾却愈发激化,怒火压抑在了众多姬姓人士的心头。虽然说,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周厉王的励精图治,谋求彻底征服西戎,彻底征服南国,仅仅是他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而对广大的姬姓国人们来说,更在乎的只是自己的眼前经济利益;对于低层贵族们来说,周厉王重用“元士和献民”,不仅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而且也扼杀了他们的政治前途,更让他们的自尊心无法接受;而对于高级别的贵族们来说,周厉王谋求权利一统,诸位姬姓邦冢君、大宗伯、小宗伯当然要反对。革命从来都是一个阶级或民族,压迫另一个阶级或民族。而周厉王则是得罪了所有阶级的周人,所以他的改革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当然了,周厉王并不是孤家寡人,还是有有识之士支持他的,比如说召公。《禹鼎铭文》和《后汉书.东夷传》都显示,召公是周厉王的坚定支持者,所以最终是召公用自己儿子的生命换取了周厉王儿子的生存。周厉王十七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国人暴动, 周厉王被国人驱逐,跑到了彘地,就是跑到今天山西临汾盆地最北端的霍州市。当时那里是霍国,那么为什么要跑到霍国去呢?咱们曾经讲过,曾经的霍叔是伯,霍国是甸服之国,曾经的霍国就是西周王朝北端的边境线,那里驻守有常备军。周厉王等于是被流放在了彘地14年。直到他死,再也没有回到过陕西宗周。那么策动国人暴动的主谋人,应该是谁呢?在逻辑上,应该是当时的周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史记.周本纪》: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召公为了维护周厉王,把自己的儿子都献出来了,那么您说,策动国人暴动的主谋者应该是谁?应该是当时的周公,对吧。下面咱们得给所谓的“共和”下个定义,为什么叫作共和?我记得很清楚,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一段的时候那是神采飞扬,教室里同学们也是一片欢欣鼓舞。哎呀,咱们中国真厉害,一七几几年,法国大革命,欧洲才出现了共和国,而咱们中国,比他们早了一千多年,就实现共和了,真厉害,呵呵。为什么叫作共和?实际上不是咱们脑海中的共和国,而且太史公他说的也不对,不是召公、周公权利制衡,共同施政叫作共和,应该如《古本竹书纪年》所言:“厉王即亡(逃亡),有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就是说呀,共和为什么叫作共和?因为有个共伯的存在,而这个共伯名字叫作和,所以叫共和。那么这个共伯和又是谁呢?《鲁连子》说:“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

共伯,也是姬姓,他的国家共国,在今天的河南省东北端的新乡市辉县,是个蕞尔小国。共伯和这个人名声好,或者说,最重要的没什么实力。而共国又是甸服之国,因此共伯和被推出来主事儿,合乎姬周社稷的传统。也就是说呀,之所以是共伯和摄政,应该是以召公为代表的拥护周厉王的革新派,和与以周公为代表的保守派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共伯和是个和稀泥的老好人,他能让政见敌对的双方都能够接受。

在当时中国人,以及后世中国人的眼中,周厉王肯定是属于那种在道德上应该被藐视的人,对吧。绝大部分的人,评判问题往往都是泾渭分明,对与错,好人与坏人,道德高尚或者道德低下。好像道德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周厉王把本应该属于我的东西不给我了,所以当然他道德败坏,对不对呀,呵呵。通常王如果若是与大臣发生了矛盾,咱们脑海中第一个思维,往往本能的就会认为,王是坏人;如果当官的若是与老百姓发生矛了,那就是老百姓对,当官的错;如果有钱的若是跟穷人发生矛盾,就会本能的认为,穷人是好人,有钱的的为富不仁,对吧。要我说呀,这种思维从何来?应该是儒家的以仁义治天下而来。要是思维的天平从根上,若就是法律的话,恐怕咱们中国人就不会这么想问题,对吧。每个人的位置高度不同,他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比如说老子和孔子。老子和孔子当然都极其的伟大。老子说,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这是在宏观的思考,社会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老子是周灵王的图书馆长嘛,所以他是以王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而孔子,曾经当过鲁定公的司寇,所以孔子他老人家看待社会,则是以一个官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怎么做人处事,怎么能够把社会治理的好,对吧。老子和孔子看问题的高度不同。那么同样的道理,周厉王之所以与姬姓宗室会产生深刻的矛盾,归根结缔就是因为他们看待问题的高度不同。姬姓氏族的大族长们,他们眼睛里更多的就是一亩三分地,而周厉王则是更加的宏观全局。咱们还真得需要再把《多有鼎铭文》给请回来,因为很多朋友肯定不是从头看视频,半路看的,如果若不把《多有鼎铭文》再请回来,还真的不太好说明问题。咱们一起读《多有鼎铭文》:唯十月,用严(允)(方)(兴),广伐京,告追于王。命武公遣乃元士,追羞于京,武公命多友率公车羞追于京。癸末,戎伐筍,衣孚。多友西追,甲申之晨,搏于邾。多友右(有)折首执讯,凡以公车折首二百又又五人,执询廿又三人,孚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衣复筍人孚。或(又)搏于龚,折首卅又六人,执讯二人,孚车十乘。从至,追搏于世,多友或右折首执讯。乃追,至于杨冢。公车折首百又十又五人,执讯三人,隹孚车不克以,以衣(殷)焚,唯马殴,复夺京之孚...

铭文的意思是说,这一年的十月,玁狁广泛袭击京师的驻军。官吏上报给了周厉王,周厉王命令召武公派遣强壮的“元士”追击。什么是元士?《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元士就是《簋铭文》中的士。就是一些经过周厉王特别挑选出来的,身体特别强壮的,特别能打仗的勇士。召武公命令青铜器的主人,名字叫多有的这个人,率领元士们驾驶政府的战车去追击骚扰京师的严允。癸末日,严允攻击了京师附近的筍邑,劫掠并俘获了一些筍人,多友率军向西追击。第二天,即甲申日的早晨,他们在邾地追上了严允,展开了激战,杀死了严允二百多人,活捉了23个人,缴获了战车117乘。这一战,多有把被严允俘虏的筍人和物品又给夺了回来。又继续追击,在龚地又撵上了,又展开了战斗,杀死了严允36人,活捉了2个人,缴获了战车十乘 。又继续追,追击到了世,在一个叫杨冢的地方,又斩杀了15人,活捉了3个人,但缴获的战车不能够使用,于是焚烧掉了。为了尽快的追击严允,猛烈的驱打战马,导致马都受伤了。你看,周厉王的元士们多么的厉害,能够连续追击,折玁狁首级。咱们都知道,后来汉武帝打匈奴,历史上有个说法,叫一汉顶三奴。就是一个汉军的战斗力超过了三个匈奴。汉军为什么这么厉害?不是汉军的武功多么高强,净是些武林高手,呵呵。也不是汉军的战斗意志多么的高昂,李陵不就投降了匈奴了嘛。汉军的厉害之处,实际上是装备厉害,后勤保障能力的厉害。环首刀、铠甲,汉朝的弩射程要远远超过匈奴的弓箭。汉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协同作战能力很强。而这些,则都是用钱堆出来的,对吧。而再反观匈奴,更多的就是一些牧民,有没有铠甲,有没有训练,恐怕都不一定。打仗是需要花钱的,尽管汉武帝的爷爷、爸爸给他攒了60年的钱,但最终汉武帝还不是得剪白鹿皮当货币吗?《史记.孝武本纪》说:“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

汉武帝以白鹿皮当货币,实际上就是一种掠夺手段,《史记.平准书》说:“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huì,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意思是说,汉武帝把白鹿皮裁成一尺见方一块,四周弄上花纹,弄得挺漂亮的。一小块白鹿皮抵多少钱呢?抵40万个铜钱。我的天呀40万个铜钱,多老一大堆呀!咱们讲《西周分封》的时候讲过,周朝有制度,地方诸侯们必须得定期朝聘,如果若是不朝聘就翦灭你的国家。那么汉朝,当然同样也是有制度,刘氏宗亲王侯们同样也得定期朝聘。而朝聘,你就得拿白鹿皮托着玉璧觐见。白鹿皮从哪来?你得向我买。一块小白鹿皮,四十万。就是一种敛财手段。为什么要敛财,因为要打匈奴嘛。军饷物资都得花钱,一场战斗若是打赢了,还得赏赐有功将士,战争的胜利是靠钱堆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周厉王要想灭玁狁,他也得需要钱,需要大量的钱!汉武帝敛财,刘氏宗亲王侯们老老实实儿的;而周厉王一敛财,哎,就被推翻了。为什么?政治体制不同嘛。汉武帝是大一统,令出独裁。天下都是我的,你们的那些庄园家产,妻妾奴仆都是我赐给你们的。你们纵然若是敢在肚子里发点牢骚,那也是大逆不道。汉武帝时代是就有著名的腹诽罪嘛,魏其侯窦婴和灌夫不就是以腹诽罪被杀了头嘛。而周厉王却是氏族社会,天下是所有姬姓国人们所共有的,不是你王个人独有的,周厉王动了别人的奶酪,所以就被推翻了呗。

周厉王被赶走了,广大的姬姓民众们这算出了口鸟气,可结果怎样呢?呵呵,俗话说,九龙治水,天必大旱;多头政治,天下大乱。就如同神圣罗马帝国的“大空位”,没了皇帝,所有的诸侯们都蠢蠢欲动,相互拆台,相互掣肘,于是国家的执政能力迅速衰弱,盗匪横行。同样的道理,周人的所谓“共和”也导致了外有强敌入侵,内有戎狄反叛。《帝王世纪》:“自厉王失政,猃狁xiǎn yǔn、荆蛮,交侵中国,官政堕废,百姓离散。”

可以这样讲,西周王朝的灭亡,就是在这儿14年的共和期间坐实了。以前,西周还能压着玁狁打,而共和之后,西周开始打不过玁狁了,开始疲于奔命了。但是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周朝不是没有机会的,但他的氏族体制,决定了西周必然会灭亡。因为他的内部纷争太厉害了,无法形成合力,攥成一个拳头。西周的灭亡,是灭亡在他的体制上。下一节咱们讲玁狁灭宗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男人要有骨气才能强悍ヾ2024-01-24 13:16男人要有骨气才能强悍ヾ[四川省网友]203.11.138.39
    厉王生肯定是传奇故事期待有更多相关发现和研究。
    顶0踩0
  2. 本强2023-12-13 18:03本强[台湾省网友]103.48.159.239
    周厉王故事真让人好奇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他历史细节。
    顶0踩0
  3. 搁浅不了的伤2023-11-01 22:50搁浅不了的伤[内蒙古网友]45.125.82.43
    这些青铜铭文真是历史活化石记录着周厉王辉煌成就。
    顶8踩0
相关阅读
对话|“青铜识小” 青铜器背后的文化与艺术史观察

对话|“青铜识小” 青铜器背后的文化与艺术史观察

近期,澎湃新闻与张翀就此进行了一次对话

2023-12-03

青铜打击乐器——句(gōu)鑃(diào)

青铜打击乐器——句(gōu)鑃(diào)

句gōu鑃diào的用途,可以从它的铭文内容得知

2017-06-14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1期)——战国时期青铜器及其他文物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1期)——战国时期青铜器及其他文物

顺着中国历史的脉络,跟随徐祥的视角,一起来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顶级国宝

2024-01-06

两千多年前的出土编钟 如何才能重现千古佳音?铭文道出其中奥秘

两千多年前的出土编钟 如何才能重现千古佳音?铭文道出其中奥秘

这些极其重要的考古发现,对已知的历史文献做了有力的补充和完善,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天文、科技等领域的极高成就

201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