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教科书为何要删除《卖油翁》的最后一句?其实原因很简单

时间:2023-09-15 02:52:01

相关推荐

教科书为何要删除《卖油翁》的最后一句?其实原因很简单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上面这段话节选自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的寓言故事《卖油翁》,通过描写康肃公陈尧咨与卖油翁之间的“较量”,欧阳修向我们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这篇寓言故事通篇不过一百三十五个字,短小精悍,但又重点突出,明白晓畅,寓意深刻,因此数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现如今已经入选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只是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收录这篇文章时,好像商量好了似的,都将原文的最后一句删减了!

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先来看看删掉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卖油翁》其实并不是欧阳修的“原创”作品,据《宋史》所载,欧阳修在宋英宗治平四年遭人诽谤,为了避免卷入纷争,欧阳修自请外任,出知亳州,这期间他郁闷之时便翻阅闲书解闷,无意间看到了这个故事,欧阳修感觉颇为有趣,就将其“润色修改”,才有了流传后世的《卖油翁》。

我们现在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卖油翁》与欧阳修修改后的相比,少了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卖油翁》的故事不是欧阳修原创,这句话却是货真价实的“原创”,而且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意思是“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欧阳修并没有直接点明“熟能生巧”的道理,而是落脚到庄子的两个典故之上,这两个典故分别是“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二、既然如此,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典故

“庖丁解牛”典出《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就能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

“轮扁斫轮”典出《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这个故事有点意思,轮扁认为齐恒公所读圣贤之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真正的学习就应该像他做轮子一样,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这个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主旨其实并非“熟能生巧”,不过老人通过长期做轮子也产生了“熟能生巧”的效果,将其放在《卖油翁》最后一句也说得过去!

不过,正是因为“轮扁斫轮”这个典故,《卖油翁》在入选教科书时被删去了最后一句!

原因很简单,欧阳修将“轮扁斫轮”这一典故放在全文最后一句,本意是要点明“熟能生巧”的主题,但这个典故本身的含义着实有些不大好,深究之下,甚至有些“读书无用论”的意思,若是将最后一句话也选入教科书,教师在授课时必然要解析这一典故,这相当于向学生传授“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所以,各个版本的教材在收录《卖油翁》一文时,都不约而同地删除了最后一句!

此外,将“庖丁解牛”这一典故放在文末其实也不太合适,虽然我们现在看来,“庖丁解牛”也是说明了“熟能生巧”的意思。

但是庄子的本意并非如此,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庖丁解牛”典出《庄子·养生主》,《庄子·养生主》中都是一些有关“养生”的文章,所要表达的是道家的养生思想,被收录于其中的“庖丁解牛”也不例外。

这从文中最后一句“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就能看出。在庄子看来,庖丁之所以能够“目无全牛”,是因为他顺应了“天道”,掌握了自然规律,而人要想长寿,也得顺应“天道”,这其实是道家的“无为”思想!

若是按照庄子本来的意思,“庖丁解牛”放在《卖油翁》最后一句也不合适,这一来“庖丁解牛”所要表达的并非“熟能生巧”的道理,二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奋进拼搏之时,岂能过早接触“无为”的思想呢?

总而言之,《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之所以会被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删减,是因为欧阳修所引用的两个典故对现在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益,这并不是欧阳修本人的问题,只是单纯的“不合适”,若是在教科书之外,《卖油翁》最后一句必须得保留,否则文章显得不完整!

小结:

其实教科书修改名人名作很是常见,比如我们在小学教科书中学到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删减之后的,原诗后面还有四句话,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只是因为略显凄凉且晦涩难懂,教科书才只收录全诗的前四句。

《卖油翁》也一样,虽然删去原文的最后一句会使文章的结构不太完整,也会使学生错过两个典故,但若是保留这句话,很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老祖宗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数之不尽的瑰宝,其中的很多即使放到现在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甚至历久弥新。

然而相较于过去,我们现在的社会背景以及时代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可能放到现在仍然完全适用,这就需要我们睁大双眼,增强分辨能力,不可全部照抄,当然更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此外,欧阳修所述的“熟能生巧”,就是造成中国古代“技术”胜过“科学”的根源,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固然重要,但若是我们只注重经验,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陷阱,这也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经验的获得,又注重科学的总结!

参考资料:《卖油翁》《宋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落陌尘(自由的小鸟)2024-01-01 01:31落陌尘(自由的小鸟)[上海市网友]203.16.238.44
    这是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顶5踩0
  2. 久伴我&酒伴我@2023-11-08 02:11久伴我&酒伴我@[宁夏网友]43.247.131.21
    或许是为了减少内容长度或者是考虑到现代读者接受能力吧。
    顶0踩0
相关阅读
中学教科书中经典课文《卖油翁》 如今为何删除了最后一句话?

中学教科书中经典课文《卖油翁》 如今为何删除了最后一句话?

作者当时学的时候,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

2019-02-26

《卖油翁》最后一句写了啥?为何被删除?别傻 老师才不会告诉你

《卖油翁》最后一句写了啥?为何被删除?别傻 老师才不会告诉你

学生时代学了诸多的经典,老师也是要求我们背诵的

2023-10-24

《卖油翁》最后一句写了什么?对学生影响太大 最终被教科书删除

《卖油翁》最后一句写了什么?对学生影响太大 最终被教科书删除

梁惠王听后尤为惊叹,询问厨子丁为什么能如此高明?庖丁便说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他刚开始宰牛时所看到的是牛,三年后就已经看不到整头牛了,因为对牛体

2022-11-20

《卖油翁》中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会被教科书删掉?失去了其中的韵味

《卖油翁》中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会被教科书删掉?失去了其中的韵味

这篇文章的意义是告诉了我们做一件事情要长久,熟能生巧,以后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00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