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参论语三 孝

时间:2023-09-06

这句的意思是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说什么都离间不了他对父母兄弟的孝爱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7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这句的意思是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说什么都离间不了他对父母兄弟的孝爱。这句是倒装,人之言不间于父母昆弟,就好理解了。或者也可以是“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样断句,别人离间不了他对父母兄弟的孝爱,大家都是这么说。毕竟古代没有复印机,竹简刻字很不容易,抄传容易错漏或有添补。

闵子骞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因为后妈对他和弟弟完全不一样,父亲知道后要休妻,他恳求父亲不要这么做,因为后娘在受苦的只是他一个人,弟弟们才不会受苦。当他受苦的时候,就算周围有人看不过去,替他打抱不平,他还是很自然的孝顺母亲,友爱弟弟。所以孔子赞叹他真的懂孝,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上一则讲人要能虚心接收别人的意见,这里就是对别人的意见要有足够的明辨力,能征询意见也要独立自主,再看下一句,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是说孔子看到南容反复吟诵《白圭》的诗篇,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了。《诗经·大雅·抑》有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言行有污点就很难磨掉,所以不可让言行有污点。孔子看南容平时经常吟诵这诗,也就是看到他平时很谨慎自己的言行,时时反省告诫自己的言行,才把侄女嫁给他。上论也讲过孔子把侄女嫁给他的事。

接连几章下来,就是说真要把人和事做好,从力学、知人、谦虚到自知自主,还要自我反省提升,才是“后进于礼乐”——君子该有的。这几句可算一个小段落,下一句又是对力学的展开。

关于“孝”的问题,论语里反反复复出现,孝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表现之一,有谓“求忠臣必于孝子”。孔子是“祖述尧舜”,而舜就是“二十四孝”的第一位,家庭情况远比闵子骞恶劣的多,所谓父顽母嚣弟傲,最后是改变了一家子人,也得以垂拱治天下,成为圣人。中国文化往通俗说可以说就是人情文化,但不是我们以为拱手作揖,提个礼品就叫人情,是一开始讲的,礼乐、文化的根本在于天然的真感情,所以人情是指人的天然性情,这个真性情在生活中不断被污染,以至蒙蔽了丢失了,所以要通过修道找回来,修道之谓教,孝弟就是最基本之修之教。

所谓社会就是人与人结合成群而来的,动物也有群居的但不见得有社会。《易经·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社会的开始就是人群由小及大,由亲及远发展起来的。从夫妇开始,但单有夫妇也不能构成人群社会,动物也自然有男女结合,所以男女结合之后要有父子兄弟才构成一个小群体。这个小群体还要能存在并传承,才能再有君臣朋友的大群体,小群体的存在就需要孝弟之修之教,不然还是跟动物群体一样分崩离析。人群之际逃不出中国文化这五伦,所以孝弟是人群文化的出发点,也是中心点,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婚姻关系变化极大,夫妇之道已经变得“可以不久”,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随之变化,要恢复孝弟的真性情也随之困难。

人是想当然也知道,没有父母就没有我,所以对于我来说,父母就是一切就是天,怎么回报都不为过,哪怕父母再怎么不是,也没法否定他们是我的父母,这个关系就是天定的,是常识。中国文化就是尊重最根本的常识,所以大道至简,人道的一切修为只从这里开始,就可以直通天道,找回天性自性。

西方社会被称为儿童的天堂,成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因为他们把人生各段切断来看,后代需要摆脱前代而独立,老人老东西变成只是腐败陈旧,不值得顾惜,一切只要未来只要新的,却不知我再新鲜再神奇,实是自此腐旧中来,而又必成为腐旧。所以其独立奋进可以有一时之功效,而终不能长久。假如按西方文化说,人的降生只是灵魂受上帝的作用,那就更无从入手修证天人之际,只有信则得救。中国文化纯粹是人的文化,人自能贯通这一切。中国社会则是孔子希望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人人孝弟就可以实现这理想。而且孝弟使人至少在父母面前得以保持一孩提之心,心理上有生生不息之感,所以中国文化也得以悠久。中国人只从自身入手,“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由小人群,家庭、家族、宗族,扩展到大人群乡里,邦国,天下,直至天人之际,自能一天人,合内外。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参论语三 孝》,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