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以诗歌名义 体验乡村文化味道

时间:2023-09-05 04:55:01

相关推荐

以诗歌名义 体验乡村文化味道

在潍坊市区东北十余公里,临206国道不远,有一个叫狮子行的村庄,走在村里,砖瓦房新旧不等错落有致,新铺的水泥路纵横交织,大街上晾晒着的玉米,偶尔蹿出的土狗,周围绿油油的农田……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齐鲁乡村。在这个村子一隅,一片被命名为“孩子美术馆”“歇脚庵”的新兴文化场所正在生长,既吸引了来自城区乃至更远地方的文艺爱好者,也同时成了村里老人妇女儿童们的乐园。

诗歌元素不彰的“诗歌节”

9月12日—13日,一个以“大地上的异乡人”主题的诗歌节活动在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狮子行村开展。这是一场有关乡村文化的土味实验。但用村里老百姓的话说,这却是附近所有村庄里“最洋气的一个事儿”。

狮子行村位于寒亭东约10公里处,阜康河西岸。村庄占地1.77平方公里,现有二百多户、七百多口人,留守问题突出。村中有集市,农历逢五逢十。幼儿园、供销社、馒头店、超市、小卖部各一,村北有汉代陶井、孙膑庙、狮子行龙山文化遗址。

据考,该村建于明代。明洪武初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前曾有两行石狮子,故取名为狮子行。

狮子行里有狮子。村庄屋墙上、街道地面上,到处都刷着有狮子图案的图画,村口有还有几处大小不等石头狮子的陈列,契合了村庄名字的特征。

“诗歌节”有场地活动和观影活动等几大块内容。村东西大道老磨坊的南邻,是“孩子美术馆”。这本是村中一处废宅,六间,暑假期间市区的文艺工作者来村中给孩子们教美术课,孩子们的作品就被布置成日常展览,风格各异,不一而足,有近五百幅之多。

美术馆的西邻,通过后院有一窄巷相连的,是一处名为“歇脚庵”的所在,它和“孩子美术馆”、街衢、其他老屋共同架构起萌发诗性的广阔天地。这里,其实本是村中一处乱草丛生处,活动策划者牟昌非偕同村民将其开辟为村中大众茶铺,杂树掩映,绿荫照人,取劳人歇脚之意。他们还将村中散落老碾青砖碎石堆叠铺展,拾柴煮水,烹茶续杯,废宅,青砖,老碾,粗茶,竹椅,村人,一盏慰籍奔波风尘,成为村内村外的交流空间。

至于诗歌的本体部分,本次倒显得不太卓著了。村里于晚间连续露天电影放映反映脑瘫诗人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表现几个打工诗人的纪录片《我的诗篇》,观者颇多,村民们对此也有各自的理解和讨论。于此以外,就是零散期中的孩子们的诗作,以及闻讯来此的诗人们的吟咏与交流。

“没有特意邀请专业的诗人及朗诵家参与,我们的本意,这个诗歌节是乡村的诗歌节,是属于村民的,还是不过分干扰村民们的生活为好。”文艺助教老么说。

“海德格尔说,人需要诗意地栖居。迷失的我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参观者、潍坊市区某学校的王姓老师认为,虽然本次诗歌的部分没有单独地重磅展现,“但环境、人,物,行,更是一首大诗,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这首大诗里,都在参与这篇大诗的创作,不是吗。”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没有名家的光环,也不妨碍这朵小花默默绽放。两天里,来诗歌节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的专门从济南坐高铁而来,只为想亲眼看一眼“乡村诗歌是如何落地”的。

乡村文化的“土味实验”

为什么要搞这么个诗歌节?这是几乎每一个专程到狮子行的人都想问的问题。牟昌非给记者看了由他的朋友张健鹏公益协助拍摄的一部名为《大地上的异乡人》的视频资料,冗长的视频里,昌非他们推着三轮车在大集上邀请村民读诗,围观——靠近——翻阅——读诗,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活地呈现,诗只是一个载体,凸显出的,是人。

“所谓诗,本来就是土里生长的东西,如庄稼,如树木,如农人。对诗,不需要仰望,自然,可能就是诗与生活的生态”。一位观者事后在朋友圈里写道。

以牟昌非为代表的,是一群爱好诗歌的年轻人。

从2016年4月起,他们就在牟的家乡寒亭区牟家院村的梨园搞起了“乡村戏剧节”,梨花开时一回,梨子熟时一回,至今已有八届,除了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取消外,一年两次,回回不拉,第九回的牟家院乡村戏剧节将在今年10月回归。以蓝天为幕,以麦田、梨园为舞台,以田埂为观众席,既有先锋实验戏剧,也有传统民间曲艺,戏剧节的观众,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发烧友”,还有来自国外的朋友——当然更多的还是本院及周边村子的村民。这个土生土长的戏剧节先后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澎湃新闻的点评推介,在圈内影响不小。而它的发起人,就是80后“另类”青年牟昌非。

牟昌非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喜书法,爱篆刻,擅文字,大学毕业后,他去北京琉璃厂学书画装裱,后来回到潍坊开服装店、做红木嵌银,在银行押了3年运钞车,又在美术馆待了几年。工作之余,他张罗朋友们一起搞古琴雅集,做真人图书馆,开创意市集,做村里老人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组织“陌生人请你读诗”活动,“玩”得风生水起。

2017年,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打动了不少人的心。而在这之前,牟昌非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小团队,打造了《陌生人,请你读诗》影视栏目,让诗歌从书架走到大街小巷,在路上遇见惊喜,发现诗歌的全新意义。

“读诗,他们有的是便利店员工,有的是小区保安,有的是路边摊的摊主。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但是却因为诗歌产生了奇妙的联结。”牟昌非说,在读诗过程中,能够遇到很多热爱诗歌、怀有梦想的人,他们可能只是从事着最普通的行业,但却无法阻碍他们对诗歌的热爱。诗歌是不分阶层不分领域,甚至不分文化程度高低的,“只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诗歌,相信无论有没有文化,每个人遇到的时候都会被打动,这种震撼是相通的。”

牟昌非告诉记者,历时数月的读诗活动很多打动他的瞬间,让他至今难以忘怀。有一期邀人读诗时,他们把读诗地点定在了南下河市场。卖菜大爷、卖猪肉的摊贩,卖海鲜的女人,当他们拿起诗集读诗的时候,一切都与平常不一样了。“有一位卖葱的大爷,在接过诗集之后,小心翼翼将自己敞怀的衣服,一粒扣子一粒扣子认真系了起来。”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足以表明人们对诗歌的重视。

还有一次,是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电话那头说,他回家时听父亲挺自豪地说有人找他读诗,他随即在网上搜索,果真看到了自己的父亲读诗的影像,他感到非常震撼,“印象中父亲就是一个老实木讷的人,我们父子俩基本没什么交流,”然而当他看到年迈的父亲努力用蹩脚的普通话读出顾城的“好多年前,我就开始等了……”的诗句,这位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我在村里出生长大,后来离开,后来回去,乡村、戏剧、诗歌我都不是专业,于乡村我是个逃离者,于戏剧、诗歌我是个门外汉。我选择回到村子,无论是牟家院,还是狮子行。”牟昌非认为,诗歌节仅仅是一种方式,回村的方式有好多种,乡村劳动力年轻人的离开也是个难以改变的现状,乡村不仅是鸡犬桑麻、诗酒田园的旧时光,更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好地方怎么留住他们,或者如何让他们返乡,是我们共同需要思考的地方。而他们选择费心费力做这么一个诗歌背景的乡村文化实践实验,其实也正是想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一条文化如何影响村民振兴乡村的道路。

“仰望星空”如何助力乡建

“在这样如画的田园美景中,听各位大咖诵读诗歌,这是让我难以忘怀的体验。”现场观众梁静瑶告诉记者,她和男友都是乡村戏剧节的忠实观众,丰富绚丽的活动让他俩感触很深,所以今年一听到有诗歌节的消息就又来参加了。

“能和很多原生态诗人在一起让我感到很激动,其实诗歌本生就跟乡村美学联系很深,大多诗歌源于与大自然的碰撞。乡村田园能把基础美学与诗歌相联系,因为诗歌需要采风,站在田头地垄间,往往就能激发想象,这种美大概就是所谓的乡村美学。”专程从外地赶来的诗歌爱好者陈琳说。

“田园+诗歌的文化乡村建设,将可能为诗歌引领出一条绿色的,充满泥土芬芳的,回归本真的皈依之路,它将在服务村民的同时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有诗歌作者对这种探索的前景表示乐观。

诗人及爱好者们高兴,村民们也很高兴。

“这儿本来是一块乱草场,现在弄得这么漂亮,多好啊。”

“吃完了饭,我们就来这里坐坐,聊聊天喝喝茶,不比在家里窝着强?!”

更高兴的是孩子。孩子们多了一处可以学习、可以玩乐的地方。“歇脚庵”的西园,几个孩子互相追逐着疯跑,家长一个劲地在后边撵,“慢点,别摔着……”

“区街村都很支持,少数村民起初有不理解看热闹的成份,倒没有听到特别反对的声音,慢慢的从夏季到秋季,包括我们跟村里人的也慢慢熟悉,他们开始理解,并加入到其中。”牟昌非说,目前对“诗歌节”也好,后续文化建设也好,还是个基本思路,没形成具体清晰的实施图,但可以考虑的是,一是诗歌的逐渐熏陶落地,本土跟现代的交流碰撞;另一个,做好文化项目的有机植入。目前他们的美术公益培训已经常态化,下步将利用村里废弃房舍搞陶艺馆,让孩子们亲手做陶艺,与本村数千年前龙山古文化的黑陶文化遥遥相应,再引进乡村绘本图书馆,落地女童保护公益项目,“不管观看者的初衷是好奇还是怀旧,都是一次宝贵的乡村被发现、被重视的机会。以后慢慢发现村中有意思的人,陆续做一系列有意思的展览和活动”。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狮子行的文化实践注定还要面临很多困难。乡村诗歌节如何实现自身造血功能从而良性发展?戏剧节要继续办下去,就必须找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引擎在哪里?怎样找到自身的‘造血’功能?人气?资金?”一连串的问号,摆在了牟昌非和关心诗歌节的人们面前。

“土地的能量巨大,我们得发掘出这个能量。”牟昌非觉得,未来,乡村文建的发展还是要打开思路,“譬如做文化景观,做文化现象,输出作品和在本地种植资源,可以做得很当代、很嗨,实现多赢。大地哺育万物,诗歌根植大地,根植农人,希望它学会汲取丰厚的营养,实现自我成长。”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王玉龙 许琛 报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流年浸染枫叶2023-11-20 01:23流年浸染枫叶[湖南省网友]203.152.154.76
    《田园风光》+验乡村文化味道
    顶2踩0
相关阅读
2020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启动“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

2020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启动“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

11月10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四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以一系列深入精准扶贫代表性村落的诗歌行动,助力

2007-12-21

“农”好!这个周末去奉化大堰感受乡村文化节

“农”好!这个周末去奉化大堰感受乡村文化节

地处宁波市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的大堰镇,是奉化唯一的全山区乡镇,生态环境优美,是省内有名的赏花、休闲旅游地

2008-09-09

南京乡间诗社 以乡土诗歌构筑江苏特色文化新地标

南京乡间诗社 以乡土诗歌构筑江苏特色文化新地标

这个立足于江宁区横溪街道办事处的诗社,于2008年成立时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300多人;从最初仅限于乡人们的诗词唱和交流,到引发和辐射周边省、市以及

2009-12-23

“最江南”的乡村文化在哪里?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上 浙江公布13个乡村文化传承案例

“最江南”的乡村文化在哪里?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上 浙江公布13个乡村文化传承案例

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识,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

201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