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八句古人留下的大白话 太有意思了 初读让人哈哈大笑

时间:2023-08-21 02:08:01

相关推荐

八句古人留下的大白话 太有意思了 初读让人哈哈大笑

在我学生时期,我上语文课时,最头疼就是学文言文。满口的“之乎者也”、“非也非也”,还不断用典故,理解起来都有些困难,最可怕的是“默读并背诵全文”。不过,古人说话真的用文言文吗?查询了一番,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原来古人也会说大白话,而且还很有趣。

第一句: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这句话虽然很好理解,严格来说是古白话。稍微翻译一下就是,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这句话原文出自北宋一个叫文莹的僧人,他根据收集的自北宋开国至神宗时期的各种趣闻轶事,撰写成了一部《湘山野录》,说白了就是就是一本笔记体的野史。

书中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想要拓展一下开封的外城,就带着大臣们实地考察,来到了开封的南门,指着城门上面的门额问赵普:“怎么写成了朱雀之门,为什么不直接写朱雀门啊?”

赵普回答:“这是语气助词。”宋太祖听了哈哈大笑,就说出了这句话。

第二句:截你爷头,截你娘头。

这句骂人话,出自宋代人周密的著作《齐东野语》中,也是一本个人笔记读本。

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话说有天,宋太祖赵匡胤的寝殿大梁坏了,需要用大木材更换。负责这事的官员就上奏,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要截根巨木当房梁。宋太祖爱惜得之不易的好木材,于是看后批示道:“截你爹个头、截你娘个头,另外给我找个用!”

两本“野史记载了,赵匡胤的两个故事,他不仅对文绉的言语十分厌烦,连骂人都"直抒胸臆",也是真性情的汉子啊。

第三句:扯淡,再不来了。

这句话出自,今天河南省淇县的一块明末“泰极仙翁碑”,因其碑上“扯淡”二字,也被戏称其为“扯淡碑”。

碑刻正面

碑首横刻“再不来了”4字。

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7个大字。“泰”字右刻“扯”,左刻“淡”。

扯字下面竖刻两行文字:““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蒙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

淡字下面竖刻两行文字:“生不言寿,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

翻译翻译就是:

本仙翁是燕地的沐氏人,明末甲申年,我来到云梦山修道成仙。我的事迹已详细载入史册,但像我的姓名一样,不敢再多说。

我生来不讲自已的年龄,也没有谁能考证我活了多大了。有人一人对我说,你已经144岁了。他还说我四大皆空是名道教徒。我是你说的对,我就是这样的清白无污的高洁之人。我整天与琴棋书画相伴,已成抱病老人,立下此碑。

有关此碑的主人,有不同说法,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位现代人,穿越了,看多了网络小说的他,也想要当一把男主那种天选之子的瘾,但他文不成武不就,只能到处去游山玩水,越活越寂寞,偏偏还特别长寿,好无聊啊!于是留下了这碑文告诫后世穿越的同行,小说里的内容都是扯淡,老子上当了,再也不来了。

第四句:五月盖房,令人头秃。

我们常用一句话“还不睡觉!等着秃头吧!”感觉熬夜是头秃的主要原因,那也有可能是你家在五月份盖新房了。

这句话出自东汉时期泰山太守应劭撰写的一本民俗著作《风俗通义》,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现在存世的还剩十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一翻,十分好玩。

关于五月,古人有着很多的忌讳,不止是盖房,会秃头。这本书里还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那时的人认为五月份是最不吉利的,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最,这个认知,真是令人头秃啊!

第五句:我不喜欢得辽东地面,却喜欢得一个十分猛勇的男子。

这句话出自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一年六月颁行的《戒谕武臣敕》,全文很长,但很好懂,都是半文半白,主要就是下达给武官观看。

这句话出现在朱元璋给大家讲唐太宗东征高丽的故事里,原文是:“太宗远远望见,“穿白衣服的是谁?”众人道是薛仁贵。当时赐他金银段子好马,教做游击将军。后来回军,太宗对众人说道:“我不喜欢得辽东地面,却喜欢得一个十分猛勇的男子。”

皇帝的命令一般有旨、诏、诰、制、敕、谕等形制,一般有专门的翰林学士来写,一个个语义难懂,古人自己看着都费劲。朱元璋时代,受到元朝白话诏书的影响,写的也半文半白,通俗易懂。这封告诫武官们的敕的文字比较浅显,是朱元璋的讲话记录稿很口语化。

第六句: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

这句话也是出自《雍正朝上谕档·批田文镜折》,这是雍正皇帝在河南巡抚田文镜呈上的奏折上的批语。

起因是雍正二年,朝廷打算从山东、河南等地收购一批小米,卖到南方去。河南巡抚田文镜说不行,南方人不吃小米,不如换成小麦吧。

但户部尚书张廷玉与吏部尚书朱轼,他俩人不同意,说没试过怎么知道呢?小米煮粥好吃得很呐,说不定南方人也一定爱吃呢。于是就把小米运到了南方去,果然砸手里了,卖不出去。雍正就狠狠批评了朱轼、张廷玉等人,表扬了实事求是的田文镜。

田文镜觉得因为这条生活小常识就遭到如此表扬,有点受宠若惊啊,赶紧上了谢恩折子,雍正收到回折,很满意田文镜的反应,便写下了:“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第七句:傻D放手,我赶相公去!

这句话出自元代马致远写的剧本《荐福碑》里的第二折。全称是《半夜雷轰荐福碑》,全剧共四折。

这出元杂剧,整体故事讲的是,有个书生张镐十分穷困,荐福寺有块唐代名书法家欧阳询写的碑,寺中长老想拓几张碑文出售,资助他赴考,谁知当晚碑被雷轰坏,人们都说这书生时运不好。如此几经颠沛流离,最后得范仲淹的帮助,才得进京中了状元。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代表形式,因为元朝廷不重视文人,读书人大都转到民间,创作文艺作品为生,受众爱看才算数,所以好多剧本都是采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土话方言。杂剧、元曲,最终成为了继唐诗之后中华文化的又一次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

第八句:情是发出的,意是主张要的。

这句话出自《朱子语类》卷五《性理二》。严格说来,这是简化了几字而成的。原文是:“情是发出恁地,意是主张要恁地。如爱那物便是情,所以去爱那物便是意。”

《朱子语类》是大儒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本来就是两人的聊天对话,所以文白相间,且多用古白话。

最后总结:

其实古人也不会每天"端着架子",不说"人话"。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跟我们今天说的没多大差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里巷风谣2023-11-11 04:24里巷风谣[新疆网友]43.252.43.103
    这八句古人留大白话太有意思了初读让人哈哈大笑。
    顶0踩0
相关阅读
古代骂人的诗句 古人连讽刺人都显得这么有文化 这一句最经典

古代骂人的诗句 古人连讽刺人都显得这么有文化 这一句最经典

像是有的人骂的粗话就会显得比较刺耳和难听,会被人说是说粗话,没有涵养

2023-01-28

“人到四十两不碰 人穷莫说三句话” 古人的经验之谈 至今适用

“人到四十两不碰 人穷莫说三句话” 古人的经验之谈 至今适用

俗语是古人们对自己生产生活的总结,主要以说明道理进行一些劝诫为主要目的,不过不同于一般的说教作品,俗语的生命力量非常强,因为它极其的口语化,很

2023-05-09

老和尚送小和尚下山悟出首七律 句句大白话 千年来却感动不少人

老和尚送小和尚下山悟出首七律 句句大白话 千年来却感动不少人

当年躺在母亲膝盖上,听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讲这个故事时,脑子里总会出现一个和蔼的老和尚和一个调皮的小和尚

2012-10-01

释清珙的一首诗 嘲讽无数文人的虚伪 读起来太爽

释清珙的一首诗 嘲讽无数文人的虚伪 读起来太爽

看看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首诗:闲咏相逢尽说世途难,自向庵中讨不安。除却渊明赋归去,更无一个肯休官。这首诗就是今天要说的高僧释清珙写的,那个时候他就

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