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良渚与古代中国:修城筑坝做手工 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3-08-12 03:42:01

相关推荐

良渚与古代中国:修城筑坝做手工 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样的?

趁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热度,故宫博物院联手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 2019 年 7 月推出了《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的大展。我专门去仔细看了下,感觉非常不错,在此写一个回顾总结。

我们都知道良渚文明以玉器著称,这也是这次展览的重点(将会放在下篇详述)。但这些玉器是怎么来的,它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可能是更基本的问题。展览自然也没有忽略这部分,力图以良渚古城为中心来展示良渚文明的方方面面。由于展品有限,这次更多是通过图示说明、模型和多媒体来展示。

关于中国范围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我们熟知的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良渚也是其中一种「文化」,但随着近年考古的新发现,许多学者将其安上了「文明」的称号。那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考古学文化」。就是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有共同特征的一类遗存,往往代表着一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在实践中,往往以出土地域、所属年代相近的一组陶器来界定。

良渚文化,就是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上海西部的太湖周边地区,年代大约为距今 5300 年到 4300 年的一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迄今已经发现了 600 多处。最早发现于 1936 年(施昕更),命名于 1959 年(夏鼐)。

相比文化,文明更为复杂,到今天可能也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它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动。有人认为,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是文明的要素;也有人认为,文明就是形成了国家,此处国家最本质的性质,则是强制性的公共权力。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如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大都在公元前 3000 年前后出现。

良渚人没有冶金技术,但建筑、水利、制玉技术都相当厉害。2007 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及随后的考古工作,基本证明了这是一个等级分明、有明显分工、有高度一致精神信仰,且能动员大规模人群进行工程建设的社会。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也在一些器物上有所发现,只是留存较少,还无法完全释读。无论如何,这些证据足以断定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社会具备了国家的形态,良渚文化也因此进阶为「文明」。毫无疑问,这也是迄今为止,东亚发现的最早的国家社会。

这个展览开篇就把良渚文明与中华五千年历史结合到了一起,这也是各处宣传的的最大亮点。但我个人更愿意把良渚看作是现代中国疆域范围内的一支曾经辉煌、而后消逝的文明,而不是拔到如此高的层次上。要知道当时并没有中国、华夏的概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后来延续至今的华夏文化也完全不是一类东西。不可否认,良渚文明确实辐射影响了周边,尤其是玉器,但若要把它看成是后续商周文明的正源,尚值得商榷。

当然,在中国「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良渚绝对是颇耀眼的一颗星,也值得我们骄傲。但在我看来,尽力还原那时候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研究其对后世的影响,比五千年文明史圣地的名号来得更实在,也更重要。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北为东天目山余脉的丘陵,东边则是东苕溪。古城建于冲积平原上,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这个区域的考古成果向来丰硕,到本世纪初,已有反山墓葬、瑶山墓葬(祭坛)、汇观山墓葬(祭坛)、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等众多重要遗址被发现。但光凭这些碎片,考古人员还无法完整还原出此处良渚社会的真实面貌。

直到 2006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带队在瓶窑镇进行试掘,结果一挖就挖出了一大段城墙基址(西城墙)。随后的一年里,其他三面城墙都被发掘出来,一座距今 5000 年的宏大古城就此显现在世人面前。

上图是展厅里放的一座良渚古城的大沙盘,配上可爱的动画,还挺有意思。

良渚古城南北长约 1910 米、东西宽约 1770 米,总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年代之古,刷新了人们的认识,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城墙内外均有护城河,9 座城门中有 8 座为水城门,城内也挖了许多人工河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可以想见舟船木筏就是几千年前良渚人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畅通的水路也大大促进了各种货物的运输,和如今的江南水乡倒挺相似。可以说,水就是良渚文明的基石。

良渚古城城墙周长六千多米,利用了西南凤山、东北雉山围合而成,城内外水路网密集,城内有明显的分区。在西城墙白原畈段遗址中,可以看到许多白色碎石,是城墙底部铺垫的奠基石。

城内的分区明显。宫殿立于大高台之上,显示出王权的尊贵,巨大的沙土广场可能为大型仪式的举办地。除莫角山宫殿区和西北的王陵区外,城中还有池中寺王宫仓储区(发现了总共 200 吨的碳化稻谷和 3.4 万平方米的人工大型蓄水池)与钟家港手工业作坊区(发现了许多与制作玉器、漆木器、石器、骨器等相关的遗存)。此外,城内没有发现古稻田的遗迹,但却有大型的粮仓,这表明城内外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分工,城外的人种植水稻,并运送进城供城内居民食用。

莫角山宫殿区面积近 30 万平方米,将近故宫一半大小,土台的人工堆筑厚度最高达 16.5 米,土方量达 228 万立方米,接近古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石方量。可说是一个惊人的大工程。

上图是莫角山宫殿建造复原模型。考古发现最大的房址面积达到 900 平方米,留下来的大型柱洞与木构痕迹让人不禁畅想这五千年前宫殿的恢弘。

上图是钟家港手工作坊区复原模型,可以看到水运是良渚人重要的运输方式。

随后几年在古城外又发现了外城墙的遗址,我们这才知道良渚古城原来是一座三重结构的城池,包括了宫城(莫角山)、内城与外城,控制了将近 8 平方千米的面积,差不多有 10 个故宫那么大。这是国内发现最早的三重城池,说不定也启发了后世许多都城的规划。在外城区域同样没有发现稻田遗迹,说明整个城里住的都是非农业居民。外城还有许多人工堆筑的台地与河道的遗迹,良渚人用木桩护岸,小码头遍布城内,舟船可方便停泊,可以想象出当时这里船来船往的水街盛景。

大到建城墙、宫殿,小到制玉、做漆,良渚人点亮的科技树已然非常茂盛。但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还藏着一座巨型水利工程,竟然沉睡了五千年,直到最近才显露在世人面前。

从 2009 年到 2013 年,考古人员通过 Google Earth 卫星图片和实地考察,在良渚古城西边的小山口中陆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堤坝遗迹。由此也证明了上世纪发现的作用不明的塘山「土垣」,正是良渚人大型水利工程中的一部分坝体。这里的地表早已沧海桑田,绝大多数堤坝遗迹都已和山体混在一起,加之林木的遮挡,不靠卫星图片还真不易发觉。到现在这片区域一共发现了 11 处良渚时期的堤坝,形成了大遮山高处的「高坝系统」与山脚平原的「低坝系统」。这些堤坝在雨季起到了相当有效的蓄洪作用,使得东边平地上的良渚古城免遭山洪之灾。谁又能想到,如今山脚下的这片农田与村落,曾经是一片碧波浩渺的大湖呢?据推算,这座良渚人最大的水库面积达近 10 平方千米,可以装下三个西湖的水量。而这些建于公元前 3000 年前后的水坝也是世界上同期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依靠当时的人力,需要几十上百年方能建成。

上图是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由 11 条水坝,3 个水库组成。

良渚人修建水坝用到了一种被称作草裹泥的建材,也就是用茅草或荻草的草茎包裹取自沼泽地的淤泥,使泥土内部的摩擦力和抗拉强度得到了加强,同时具有便于运输和堆筑的优点,很适合建造水坝。在古城内外许多临水台地上也有草裹泥遗迹,说明这种材料广泛用于临水的建筑。直到今天,秋坞水库的一部分坝体还是良渚时期的,五千年后继续发挥着余热,不得不让人赞叹。

在城边上兴建这样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除了能防洪以外,一方面可以用于水运,将山上的石材、木材方便地运到城里;另一方面还可用于调节良渚古城及周边的水量,对于水稻种植非常有帮助。

说到水稻种植,良渚人可谓颇有心得。要不然也撑不起这庞大的古城人口。

近年在附近的茅山遗址发现了良渚晚期大型稻田区,包含了河道、灌溉水渠、田埂等遗迹,表明了良渚人的灌溉系统已经相当成熟。考古人员还发现,良渚文化从中期到晚期,不规则、小面积的稻田逐渐变为规则长方形的大面积田块。这说明随着人口增多,早期个体户式劳作升级成了集体劳作,同时伴随着大规模稻田的开垦和大型灌溉设施的建设。

图:碳化稻谷(余杭池中寺遗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里的土壤表明稻田种植过程中曾频繁使用火,我们可以想象到良渚人在播种前会放火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同时灌水淹死旱生杂草,与司马迁笔下的「火耕水耨」如出一辙。此外,茅山遗址还出土了石镰刀和组合石犁,说明当时翻耕和收获技术都已颇为先进。

这些石犁大都由页岩制成,比较薄,直接用于翻地容易折断。于是人们把石犁夹在两块木板构成的木犁床中,用木钉固定,仅露出锋利的刃部,这样就不易损坏了。下面展出的这件石犁上有三个孔,就是为了插木钉而留下的。

图:石犁(余杭瓶窑镇采集,良渚博物院藏)

图:石破土器(余杭采集,良渚博物院藏)

图:石镰(余杭采集,良渚博物院藏)

据推算,此处稻田在良渚晚期亩产可达到 141 公斤,是河姆渡文化的两倍多,已然接近了 2000 多年后的汉魏时期,可见农业发展的成熟程度。

有了这样的产量,良渚古城才能养活那么多不事农作的贵族和手工业者。据估算,按古城内外两万居民算,仍然需要上千处茅山遗址这样规模的村庄才能满足全城人的需求。这也说明良渚古城很可能就是当时此处所在国家的国都。

许多学者将文字看作是文明最重要的标志,相对于其他文字遗存丰富的文明,良渚在这方面确实落于下风。但要说良渚人完全没有使用文字,也说不过去。

严格来说,良渚文明没有准确破译的文字,但在出土的器物上发现了不少刻画符号。其中有一些陶器和石器上还出现了多个连起来的组合图符,但由于整体样本数量太少,无法进行准确释读。部分符号和后来的甲骨文有相似之处,还有些接近图画的符号也很可能具有文字的意义。毕竟像良渚文明这样出现一神信仰、阶层分化,具有大规模动员能力的社会,不靠文字,很难进行管理。

此次展出的这件刻了字的石钺,出现了成组且中间有重复的符号,极有可能是文字,可称得上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刻字石器。只是它到底说了个啥,我们还没法知道。

图:刻字石钺(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刻符陶片(余杭卞家山遗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有一组著名的成组画符,来自余杭南湖遗址出土的夹砂黑皮陶罐,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将其看作一个句子,释读为「朱戔石,网虎石封」。「朱」可能是人名或族名,意思是「红色的旗子」,「戔」是「去往」的意思,「石」为地名。意思是「朱」去了「石」这个地方,在这里用网捕捉老虎。无论真正意思是不是这样,至少这种组合连缀的刻画符号,已经包含了相对复杂的信息。也有学者认为这还不是成熟的文字,而是一种叙事的「文字画」。

图:陶罐上的「文字画」(余杭南湖遗址出土,良渚博物院藏)

其实,良渚许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都得到了「文字」认证,只是意义还不完全明确。像下面这件黑陶壶上的四个符号,基本可以确定中间两字为「戉」和「五」,加上其成组的特征,多数学者将其确认为早期文字。

图:黑陶贯耳壶(苏州澄湖遗址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无论如何,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几百处刻画符号至少可以推测出良渚人确实拥有一个文字系统,当时可能广泛地记录在织物或木材上,只是这些东西没法留存到今天,也成了一大遗憾。至于后续能否破译,还得仰赖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通过这些展品与说明我们得以知道:良渚古城的分区表现了明确的社会分工、墓葬和建筑遗迹表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阶层、大型水利工程和宫殿城墙证明了大规模社会动员能力,先进的手工、稻作技术表明了人口的增长和集体生产方式,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和陶器、石器上的原始文字更确证了良渚人心中有着自己的一套意义体系。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已是新石器时代的高度文明,加之如此久远的年代,确实非常难得。基于此,良渚古城遗址此次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也绝对担得起它的实力。

当然,良渚文明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社会中的权力机制如何运转?良渚古城与周边区域的具体关系为何?这一灿烂的文明又为何突然消失?还有引发诸多议论的,良渚文明和后续商周文明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也得留待将来的考古工作了。我也非常期待能有更多的发现,毕竟还原一个史前社会是如此有意思的事情,搞清楚源头,对今天的我们也意义重大。

(下篇会写本次展览的重头戏:良渚玉器,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良渚:神王之国》刘斌、王宁远、陈明辉、朱叶菲

[2]《良渚的国家形态》 赵辉

[3]《良渚: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 刘斌、王宁远、陈明辉

[4]《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刘斌、王宁远

[5]《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 刘斌

[6]《杭州市良渚古城外郭的探查与美人地和扁担山的发掘》王宁远、刘斌、闫凯凯、陈明辉

[7]《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遗址调查与发掘 》王宁远

[8]《杭州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王宁远、刘斌

[9]《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郑云飞

[10]《中国文字起源时代研究》王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沐之雪2024-01-14 00:51沐之雪[西藏网友]203.22.84.218
    @找飞哥良渚文明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对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全新认识。
    顶0踩0
  2. 找飞哥2023-11-23 09:48找飞哥[新疆网友]103.44.147.160
    中国早文明是个多彩多姿世界期待更多发现让我们更加了解这段历史。
    顶0踩0
  3. 黔城2023-10-02 18:45黔城[山西省网友]103.20.115.11
    这篇文章让我对良渚文明有了更深刻了解修城筑坝做手工描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辛勤劳动精神。
    顶0踩0
相关阅读
良渚入遗后故宫首展!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对话!

良渚入遗后故宫首展!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对话!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灿烂的中华文明让每一寸土地都荣耀满满

2014-05-01

“双璧同辉——红山·良渚文化展”在赤峰博物馆开展

“双璧同辉——红山·良渚文化展”在赤峰博物馆开展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乌恩奇出席开展仪式,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陈水华,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远新出席开展仪式并讲话

2020-09-16

探源良渚文明的闪耀“星斗”——梅岭玉遗址

探源良渚文明的闪耀“星斗”——梅岭玉遗址

本次活动由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考古学会、溧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溧阳市梅岭玉文化研

2015-05-06

在故宫看良渚: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跨时空对话

在故宫看良渚: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跨时空对话

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幕

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