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宋朝一个懒诗人苏麟:一首诗只写出2句 而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

时间:2023-08-10 05:33:01

相关推荐

宋朝一个懒诗人苏麟:一首诗只写出2句 而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

提到苏姓的诗人,大家最先想到的很可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父子。但我们再往前追溯几十年,就能看到一位一首诗只写出2句的“懒”诗人——苏麟。虽然苏麟所作之诗只有一首流传至今,且只有短短两句,但是他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近水楼台”这一成语从字面上看,是指水边的楼台能先得到月光,但现也用来讽刺借关系率先牟利的人。而这一成语便是起源于苏麟的《断句》,此首短诗不仅流传至今,也给了苏麟为后人所了解的机会。那么这首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容我一一道来。

一、 巧妙暗示,得偿所愿

虽然史书中有关苏麟的记载不多,但在俞文豹的《清夜录》中详细记载了《断句》这首诗的由来。“范文正公镇钱塘,官兵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虽身居高位但待人宽厚。常常举荐有能力者为官,其中较为人所知的就有一代名相富弼以及一代名将狄青。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苏麟虽任职于杭州,但因职务所需常年在外,未能与范仲淹共事。

而苏麟不甘自身才华被埋没,想得到范仲淹赏识的机会。思考再三,想到范仲淹为人清廉正直,且文采斐然。便在途径杭州时以学习之由,献上自己所作诗词:“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用太阳和水代指范仲淹,以月亮和春天指自己,希望范仲淹能够发现自己是有才之人。

范仲淹作为相当有造诣的诗人,自然心领神会。便对苏麟的日常行为多加留意,发现苏麟确实是颇有文采,工作也兢兢业业。随后就亲自提笔写了推荐信,苏麟终得偿所愿。

苏麟的巧妙暗示,给了自己一个机会,也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果当时苏麟选择贿赂,如此正直的范仲淹必然不会给他晋升的机会,甚至可能会觉得此人心术不正。苏麟的聪明率真可比毛遂自荐时的勇气。

二、 取巧也需真材实料

有史料记载,苏麟生于公元969年,卒于公元1052年。是杭州的属县巡检,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但苏麟并未因没有机会而自暴自弃,反而潜心提升自身能力并积极寻找机会。

献诗一事不过锦上添花,如若没有真材实料,范仲淹又怎么会垂青于他。巧妙的办法只是加速了发展的进程,并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没有实力却一味投机取巧者,被踢出局是迟早的事。

传统的寓言故事——拔苗助长,就很好地体现了投机者的结局。没有时间的沉淀,空取巧的行为,落得一无所有也是合情合理。

与其说是诗给了苏麟机会,不如说是苏麟成就这首《断句》诗。

三、 眼光精准,省时间

虽说只投机不可取,但是在有能力的前提下,有寻找机会的眼光也是锦上添花之事。苏麟看准了范仲淹的博大胸怀、求贤若渴,并适时巧妙自荐,加快了自己的晋升速度。

如果苏麟不抓住这次机会,被动的等待提拔,时间可能就会花得更多;如果苏麟没有自荐的勇气,被埋没的时间也会更长;如果苏麟没有巧妙的暗示,也很有可能被范仲淹误解。

著名的毛遂自荐与苏麟献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一直默默无闻,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恰好在一次战役中需要有志之士随行,毛遂抓住机会向平原君自荐。面对质疑也毫不畏惧,反而愈战愈勇。

毛遂准确地把握了楚王的心态,以勇获得了楚王的欣赏,并以缜密的思考和精辟的分析说服楚王出兵,出奇制胜。

四、 千古流传也有因

一方面,宋朝特殊的社会环境为《断句》的流传提供了土壤。

宋太祖赵匡胤原为武将,陈桥兵变后被拥立为帝。因此,赵匡胤对武将的戒备心很重,造就了“重武轻文”的宋朝。其实践结果显示,以文治国确实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致使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高度创新的繁荣时期。百姓们不用为生活奔波,有充足的时间培养自己的文学爱好。大量文人志士在这一时代涌现,这一时期有六位“唐宋八大家”中的著名散文家。

其不杀文官的政治制度为,也表现了这一朝代对文人的包容。促使苏麟等文人墨客,敢发声、能发声。

此外,此诗被称为《断句》,就是因为只有两句。进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苏麟也因此被称为最“懒”诗人。这两句诗后来流传开来,如今不仅仅是对政治的感慨,也可以用来表示爱情、事业等等方面。但有时也略带贬义,暗讽一些没有能力却靠不正当手段成功的人。

五、结语

苏麟的故事之所以没有迷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仅是因为其诗文方面的卓越才华,更是由于其本身优良的传统品质。苏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想办法改变现存的困境。即便看到他人仕途高升也不会怀有负面情绪,而是继续精进个人能力,寻找合适的时机。

成功的人都有相似的品质,就拿我们熟知的袁隆平爷爷来说,大部分人可能只知道袁老在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殊不知袁老精通外语、擅长小提琴,曾经还是游泳冠军。袁老在没有出名之前,对自身的要求就十分的严格,不断加强个人能力的提升。

在苏麟的成功中,献诗一事并非是决定因素,最多算是导火索。对于有能力者晋升是迟早的事,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个导火索什么时候出现罢了。而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导火索即便处处都是,可能你都无法点燃。沉淀自己,远比四处投机更为可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老中医2023-12-19 23:05老中医[江苏省网友]101.101.64.127
    这种简洁诗歌反更有深意可能正因为如才能传诵千古吧。
    顶9踩0
  2. 血铸中华2023-10-15 02:19血铸中华[江西省网友]123.53.96.33
    这也太懒散了吧只写两句就能流传千古真是佩服。
    顶10踩0
相关阅读
这首描写梅花的五言律诗 最后一句千古传诵 道尽人间冷暖

这首描写梅花的五言律诗 最后一句千古传诵 道尽人间冷暖

今天我们要来品读的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用词简单却表达出内心的孤独,其中最后一句更是被化用成其他句子,千古传诵至今,表达出内心

2022-12-09

李商隐最有哲理的一首诗 开头两句平平无奇 最后两句成千古名句

李商隐最有哲理的一首诗 开头两句平平无奇 最后两句成千古名句

他的爱情诗缠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2023-11-06

李白千古传诵的一个诗句 曾滋养我濒临枯萎的梦想!丨百家故事

李白千古传诵的一个诗句 曾滋养我濒临枯萎的梦想!丨百家故事

某知名平台有一个提问:你有没有被一句诗所惊艳过?我直接就回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3-05-07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诗压卷之作 第2句被千古传诵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诗压卷之作 第2句被千古传诵

本文乃王琦说旅游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