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名声不响的牛希济 却写出多个千古名句 这首生查子美得令人心醉

时间:2023-08-08 06:39:01

相关推荐

名声不响的牛希济 却写出多个千古名句 这首生查子美得令人心醉

五代时期的词,多以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绪为主,而且大多用词造句都浮夸侬艳,辞藻华丽,但是中心思想,多是千篇一律,所以五代词虽然极多,能够流传后世、为人称道的佳作却没有那么多。

五代牛希济的这首《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却自有一番风味,用语清峻委婉,刻画生动入微,虽然也是离别场景,但是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情绪,人生自古伤离别,这种深沉的真挚感情,令人一唱三叹,尤其是结尾两句,写得极有韵味,深受后世赞赏。

词中所描写的离别场景,不在江畔渡口,而在芳草连天的长亭古道上,所以更显凄迷,也让整首词显得别具一格。形式上,虽然也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衔接恰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层层推进,极有余味。

生查子五代·牛希济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上片首二句“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以写景开场,连绵起伏的春山上,白茫茫的雾气开始收敛,夜空渐渐清晰了起来,原来是东方渐明,几颗寥落的星辰,慢慢暗淡了下去,天就要亮了(“天澹星稀小”也成为了描写天色微明时夜空的名句)。离别,正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为我们写出了一幅动态的春日天亮景象,不仅将时间、季节、环境都明确勾勒了出来,而且也暗含着词人伤感的情愫。

接着两句,“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点明离别的主题,从景色转到人物身上,在清晨的天色中,离别的女主人公,终于忍耐不住,脸上扑簌簌落下泪来,此时残月尚存,晨光未足,照在这位女子美丽的脸蛋上,楚楚动人,难舍之情,不言自明。

俞陛云先生曾经评价这首词:“上首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棉冷’词格相似”。词人真是写景抒情的圣手,慢慢引出离别的主题,足已让人伤感,而下片,则更加突出了这种感情。

“语已多,情未了”,离别的人儿,执手相看泪眼,千叮万嘱,纵有万千言语,道不尽心中的无限深情,从此以后,两人都将要过起空房独守的孤独日子,一句“情未了”,高度概括了难舍难分之情。

但即便再不想分离,终究仍要离开。离别的时间到了,女子也离开了,这时,她突然回过头来,又叮嘱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里,是以委婉的感情,表达了离别时复杂的心绪和眷恋,罗裙与芳草同色,这一联想,让女子产生了一种希望,她希望以后爱人在看到芳草时,都能想到自己,她想说明此意,但是却没有明说,只是含蓄地指出这一点,那心中之情,自然不言而喻,也让这首词,更添了几分韵味。

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心中的感情,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正如有人所评价的:“见桃花而思人面,见春山而思眉黛,见彩云而思佳人,其好处在于能巧妙而形象地刻画出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其实正是如此。

牛希济本人,名声不显,但是他的词,却是比较著名的,是典型的“词红人不红”的作者,“才思敏妙”、“词笔清峻”、“尤善白描”都是他词作的特点,这首词,便能很好的突出这一特点。

此词末二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堪称千古名句;他的另外一首词《临江仙》中,也有“洞庭波浪颭[zhǎn]晴天,君山一点凝烟”的传世佳句,另外,牛希济还有一首写爱情非常著名的《生查子》,词曰:“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luán,即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穰,仁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一并奉上,供大家对照欣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哈熊猫2023-11-05 00:40哈熊猫[浙江省网友]203.17.233.140
    牛希济虽名不响,却能创作出千古名句,这首生查子美得令人心醉。
    顶0踩0
相关阅读
王昌龄看了美女采莲后 写下2首诗 第二首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王昌龄看了美女采莲后 写下2首诗 第二首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当朋友遇到不幸的事时,朋友肯定会想办法帮助,或表示关怀

2022-12-19

李煜10句千古名句 惊艳世人 美得让人心醉!

李煜10句千古名句 惊艳世人 美得让人心醉!

语出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015-05-24

“一将功成万骨枯”:16位不出名的诗人 写出了16句千古名句

“一将功成万骨枯”:16位不出名的诗人 写出了16句千古名句

你一定会背一片伤心画不成,可是你不知道他的作者叫高蟾

2023-11-30

文学史上最“有用”的一首诗 可解人生疑惑 第二联是千古名句

文学史上最“有用”的一首诗 可解人生疑惑 第二联是千古名句

当你所做的一切不被人理解时怎么办?当你付出了所有努力却依然失败该怎么办?当你踏实做事却被阿谀奉承的人诋毁该怎么办?此时,看看书,读读书,在古人

202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