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如果让语文老师去放牛

时间:2023-07-28 03:06:01

相关推荐

如果让语文老师去放牛

十几年前读过朋友张西海先生写的一篇教育寓言,当时看得直冒汗;现在再看,仍不能置身事外,所以一直谨记在心,提醒自己不要做这样的语文老师。

如果让语文老师去放牛张西海如果让一位语文老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举手回答。”“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想不想吃?”“好,快速地嗅一嗅,告诉我它的气味。”“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几段,每段的作用是什么?”“告诉我你这样分段的理由。”“各段交换位置行不行?比如把根和梢换过来?”“下面,慢慢品尝,仔细咀嚼,用心体会,谁能说出它的味道好在哪里?”“通过刚才对草的认识,你有什么感受?比如,造物者的神奇与美妙;比如,小草的平凡而伟大。”“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决定将来怎么办?比如,更加热大——自——然,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下课后,你们不必吃青草。昨天我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拣最肥壮的草洗净,烘干,切成了可口的饲料,分别压在第一个石槽底下,埋在第二个铁槽附近,吊在第三个木槽的上方。我相信,只要大家使出牛劲,爱钻牛角尖,就一定会吃得又饱又好。”结果,许多牛都饿死了。语文老师还在感叹:“真是对牛弹琴!”(原载《山东教育》2001年第25期)

文章虽是虚构的,但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教育隐喻却让人深受启迪。

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课堂呢?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说:“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教育家冯恩洪老师说:“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而应该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课堂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先看学生眼中最理想的语文课——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应该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当同学的想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时,整个课堂就会变得愈加精彩,再也没有溜号的现象,课堂就会变成一个让大家向往的快乐所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生扈灵嫣)二十多个同学围成一圈,待老师提问完课上的内容,便开始各自学习,老师则坐在一旁,静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互相讨论,谈各自的看法,专注于课堂之中。这时,一个同学兴奋地站起来说。你看他手舞足蹈、口若悬河的样子,活像个演讲家。其他同学也眉飞色舞,拍手称是。当然,总是一帆风顺的,也有反对的意见出现。因此,他们常因一个问题而争论不休,局面僵持。这时,老师站了起来,笑着说:“你们看,如果这样……”“哦!明白了!”听完老师的点拨,大家纷纷叫好,又回到激烈的讨论之中。老师笑了。虽然整个课堂十分热闹,但老师不予理睬,因为他知道,那是思维碰撞出来的火花在作响,那是知识优美的歌声在飘扬,那是智慧的结晶化作雄鹰在空中翱翔。(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生贾孝谦)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一段话: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虽然这段话与学生的表述不同,但是渴望表达、对话、互动的课堂形态,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渴望自己自主学习、老师适时而出的师生关系却是相同的。他们渴望和老师一起去创造好的课堂。

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生唐逸航说:“好的语文课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创造的。”

教与学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语文教学的起点来自学生,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心灵扬帆起航。不让牛吃草,代替牛吃草,都是错误的。

我们坚信,自主学习是学习的理想境界、最高境界。语文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学出来的,悟出来的。把大量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牛自己先吃草,吃原生态的未经加工的草而非饲料或胶囊,生本课堂才不会沦为空谈。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里有这样的表述:“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我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需要设置一个边界,更需要设置一个底线。

过去,我们经常说语文的范围和生活相等,所以语文学习往往没有边界,离了老师,学生不会学语文。现在,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界定。

比如,阅读文章或是写作文,如果教师不清楚教什么,不清楚教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写到什么样子就可以了,就往往会不断地无限制地主观、地提高目标。学生明明努力后达到了,理解了,可是老师的要求和目标出其不意又提高了;学生明明跳一跳,要够着了,但老师的要求一提高,学生再跳,就够不着了,就不跳了。

语文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永远看不到尽头,品尝不到越过高山之后的喜悦。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说:“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有了抓手,学生离开也能自读,因为他们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我去美国学习时,我负责的两个班,一个班完全自主学习,另一个班由其他老师代课,后来进行单元诊断,结果两个班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第一,补充。

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之后,我补充出示了以下三段话,要求分析画线的词句。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为什么要选这三段话,因为凭学生的阅读能力,他们往往是读不出什么问题,很容易滑过去的。

第二,强化。

课堂对话,教师要致力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第三,校正。

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讨论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时,学生提到了下面这段话: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学生的结论是先生很宽容,不严厉,根据是不常用戒尺和罚跪。这个理解对吗?既对又不对。但这却是学生最真实、最原初的理解,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教学的起点。语文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使学生的理解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一望而知到一无所知,再到恍然大悟。下面就是追问、调整认识的过程。

问题一:“不常用”改成“不用”行不行?学生开始关注细节,说不行,“不常用”不等于“不用”,原则问题先生不放弃,还是要用戒尺和罚跪的。

问题二:老师再问:“人都到那里去了?!”是不是一种非常生气的语气?经过讨论,学生开始关注这个句子,“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是“走回去”,而不是“跑回去”,说明孩子们知道先生并没生气。老师再问:“这个句子改成‘人们便一个个陆续走回去’行不行?”学生说,“一个一个”比“一个个”,速度慢、人数少、频率低,更能说明先生没生气。

分析还未到尽头。

问题三:“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为什么?虽然先生能宽容孩子们跑出去玩,但是如果乱糟糟地回来,又不成体统。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先生严厉决不苛刻,宽容决不纵容。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亦庄亦谐,亦学亦玩”。

从教材编写到教学细目再到课程蓝图,从课内到课外,始终贯穿其中的,就是自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追求。

道是理念、规律和原则,术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教育有道亦有术,道和术皆不可轻视。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师一放就乱,就没有效率?那是因为学生在攀登台阶的时候没有脚手架,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时候没有工具。教育需要价值观,也需要方法论和工具箱。教育缺的不是理念,缺的是把理念落地的工具、模型和脚手架。

有人说,高境界的教育是无痕的,但我要说,无痕的教育也是经人设计出来的。只不过手法高超,你感觉不出来而已。

文章来源:节选自图书《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朱则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爱思悠悠2023-10-30 12:36爱思悠悠[台湾省网友]203.34.147.124
    那牛可能都会学会写诗了吧!
    顶33踩0
相关阅读
牛鼻子老道太邪乎 一句话道破两个放牛娃的一生 其中竟有朱元璋

牛鼻子老道太邪乎 一句话道破两个放牛娃的一生 其中竟有朱元璋

今天小编带来的故事是关于一名牛鼻子老道和两个放牛娃的故事,两个放牛娃有什么好稀奇的呢,中国土地上的放牛娃是数不胜数啊,别着急,这个放牛娃可是有

2023-09-21

国家一级演员王二妮 弃名利回村放牛 一句话“暴露”出妇女辛酸

国家一级演员王二妮 弃名利回村放牛 一句话“暴露”出妇女辛酸

有些人是为了出名而演戏,有些人是因为喜欢表演而演戏,有些人是为了好看而演戏,有些人是为了给观众带来好作品

2023-12-21

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看哭了

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看哭了

还记得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黄国平 的博士论文致谢,此前文章看过那么多致谢,这个最真黄国平在论文的致谢里写道: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

2024-01-06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 这篇论文后记刷屏了!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 这篇论文后记刷屏了!

牛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的,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

202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