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俗语“老人是条龙 向谁谁家穷” 看似荒谬 实则有着现实依据

时间:2023-07-23 07:14:01

相关推荐

俗语“老人是条龙 向谁谁家穷” 看似荒谬 实则有着现实依据

有句话叫做“劳动人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是因为真理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得来,而劳动人们则是每时每日都在进行实践,他们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也从这些经验中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智慧,并且将其总结成了一些简单接地气的句子,那就是俗语。

由于俗语来源于广大劳动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阔,从婚丧嫁娶、气候变化、特色风俗到识人辨人,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比较典型的就是“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个既是说一种识人的方法,也是说一种极为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

“老人是条龙”讲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尽管龙本身是极其强大的存在,但它的孩子里没有一个成龙的,其中有喜欢音乐的囚牛,也有喜欢斗殴的睚眦,有强大的也有弱小的,有善良的也有阴险的。

父母生下多个子女,就像是龙生下九子一样,这些孩子的能力、品性,以及长大后的生活状态都会不一样,不可能依然延续父辈的生活。

“向谁谁家穷”说的就是父母对哪个子女更加偏爱,那么这个孩子的家庭通常会更加穷困一些。这句话讲述的其实是父母溺爱对于孩子的危害,与之相对应的典故就是骄子骂母。

根据《后汉书·仇览传》的记载,汉朝有一个叫做羊元的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所有家务活都不让他干,父母会竭尽全力去满足他的任何要求,所有吃的喝的都是最好的,但羊元对于父母却并没有半点感恩之心,反而极其骄慢。

有一次羊元让母亲去给自己做饭,母亲因为年迈而动作有些迟缓,羊元竟然因此大怒,在那里大声训骂自己的母亲。母亲因此找到当地的贤人仇览,请他帮忙教育自己的孩子,仇览给羊元讲解了一番孝道的道理,羊元泪流不止,到母亲面前请罪,说:“

元少为母所骄,今骄子骂母,乞今自改。

从小就被母亲娇惯甚至骄纵的孩子,因为从来没干过什么活,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也不懂得生活的艰难,也就不会体谅母亲的辛苦,反而将家人对自己的付出都视作理所当然。

对亲人都是如此,对别人就更不用说了,这种人基本没有什么踏实的责任感,做事情很不靠谱,可能上司领导让他将事情办好一点,他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直接就跑回了家中,而父母也继续娇惯着,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算是废掉了,而他的家庭也会变得越来越贫困。

关于“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话,历史上有过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过了。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见到过很多,最典型的是那种多个姐姐一个弟弟的家庭,这种家庭通常重男轻女很严重,姐姐们从小被要求做各种事情,而弟弟则是自幼被娇惯,结果长大以后基本是姐姐们一个个混得很好,而弟弟则继续躺在家中啃老。

可以说这种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对“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最为形象的诠释,而这也是给新一代父母的警惕,在教导自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这件事,如果有所溺爱有所偏心的话,那就“爱子成毁子”了。

参考资料:《民间俗语大全》、《后汉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曾经的誓言触动了谁2023-12-15 02:27曾经的誓言触动了谁[江苏省网友]202.59.236.99
    “向谁谁家穷”这句俗语道出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现实,警示着我们不要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
    顶40踩0
  2. 桥牌上孪生国王的眼睛2023-10-03 16:50桥牌上孪生国王的眼睛[黑龙江省网友]45.117.21.115
    这句俗语看似荒谬,但其实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老年人的困境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顶4踩0
相关阅读
俗语“久贫家中无贤妻” 上半句更现实 你知道是什么吗?

俗语“久贫家中无贤妻” 上半句更现实 你知道是什么吗?

如果想持续关注最新三农动态,请点上方蓝色字关注

2017-07-06

古人讲“秋败茄子似毒药” 为何似毒药?这句俗语有科学依据吗?

古人讲“秋败茄子似毒药” 为何似毒药?这句俗语有科学依据吗?

它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经过历代人的检验证明,很多俗语的内容的确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

2014-05-28

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是什么意思?其实下半句更揭露人心!

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是什么意思?其实下半句更揭露人心!

俗语文化属于一种民间文化,其中包含着地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2023-11-22

农村俗语“五虚令人贫 五实人富贵” 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五虚令人贫 五实人富贵” 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第一句:宅有五实五虚,五虚令人贫,五实人富贵

200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