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大文豪苏轼你能不能认真点 洗澡搓背这样的事可以写到词里吗

时间:2023-06-16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词的题材内容是非常狭窄的,直到北宋初期,经过欧阳修、柳永等人的不断努力,尤其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苏轼的大力开拓,提出“以诗为词”的观点,词才真正达到了“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而苏轼本人则是这一观点的大力推动者和亲身实践者。比如,在一次洗浴搓背后,苏轼回来就写了一首词,洗浴搓背这件事就成了这首词的题材。

如梦令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这首词的大意是:水和垢什么时间同我曾经相互容受?仔细看这两种东西我身上都没有。告诉您这擦背的人,劳您整天挥手动肘了。手轻一点,手轻一点。东坡居士我身上本来就没有污垢。

苏轼写诗写词从来不是单纯地写诗词,而是常常在诗词中融进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这首《如梦令》也是如此,表面上是写词人因没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满,实质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洁,受贬是蒙冤的。全词的关键是佛家术语"无垢",比喻一切本来清净,虽意出禅偈,形象不甚优美,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这首小令前面有一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和“如梦令”这一词牌的来历: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因有些感想,之后就开玩笑似地写下了这《如梦令》词。这个词牌是唐庄宗创制的,原名《忆仙姿》,因为嫌名字不雅,所以改为《如梦令》。大概是唐庄宗创作的词最后的句子是"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于是拿过来把它作为词牌名。

元丰二年苏轼蒙冤“乌台诗案”,次年二月被贬到黄州。元丰七年正月苏轼奉诏调往汝州,他四月启程,在赶往汝州的途中,先到高安见了弟弟苏辙,又到江西德兴见了长子苏迈,再经金陵拜见了王安石,十二月一日抵达泗州,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公共浴池洗浴,在洗浴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擦背特别用力的人,把他的身体弄痛了,回来之后他就写下了两首《如梦令》,这是其中一首。这首词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水代表洁净,垢代表污浊,在禅的最高境界言,是不分动静和洁垢的。到了这种境界之后,当然是不受污染的“道人”,自然用不着擦背人用力去垢了。用通俗的语言来说,这首词包含以下几个意思:首先,词人强调自身是洁净的,没有污垢;其次,自身洁净的人还是被人动手除垢;其三,擦背去垢的人,出手太重;其四,表达不满和请求:对身体洁净的人不该出此重手。

那么,这其中的言外之意就比较明显了:苏轼无罪被贬,本是蒙冤,这一点苏轼是清楚的,相信当时很多人也都清楚。而且,对于苏轼的惩罚太重了,尤其是元丰二年苏轼被下狱的五个月期间,当时诬陷苏轼的新党大有不置苏轼于死地誓不罢休的架势。但是,苏轼又不能为自己开脱。于是借这次在泗州的公共浴池里的经历,他表达了“不该对身体洁净的人重手去垢”的观点,其实是借机戏言地表达不满,当然是有理有据的。这样写的结果,超出了这件事情的本来意思,丰富了内涵,隐含了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使这样一首小词言简意深,意蕴无穷。

当然,这首词还使用了一个佛家术语“无垢”,它比喻一切本来清净。大唐高僧慧能的《菩提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词中“本来无垢”正暗合此偈之意。苏轼虽也略通佛理,这首词也有意来突出禅偈,但整首词的禅意并不明显,形象亦不优美,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