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古文】中卫往事:河湾水车话今昔

时间:2023-06-12

在中卫境内,自黑山峡至沙坡头区常乐镇的黄河沿岸,在上滩、下滩、榆树台、河湾等处共建有10余架水车,其中,尤以常乐镇河湾水车规模最大、最为出名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4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 ◆

河湾水车话今昔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在中卫境内,自黑山峡至沙坡头区常乐镇的黄河沿岸,在上滩、下滩、榆树台、河湾等处共建有10余架水车,其中,尤以常乐镇河湾水车规模最大、最为出名。河湾水车位于常乐镇水车村张家营子,临黄河建有水车6 架,其中4 架叫张家水车,2 架叫李家水车。据史料记载,这些水车建造于清初,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据说当年甘肃榆中县人稠地狭,可耕土地不多,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当地有名的木匠张和中有两个儿子,随他学艺,均技艺精湛,无论修寺盖庙、建房造桥,都有一手好绝活。因当地经济落后,无法施展技能,无用武之地,便到宁夏贩卖木材。

他们乘木材筏子顺黄河而下,不料在黑山峡“一窝猪”河段遇险,回不了老家,只好在常乐堡一带找零活干,以维持生计。一天下午,张家兄弟来到黄河边解闷,路过一大片杂草丛生、地势平坦的地方,仔细一看,这里土质肥沃,紧靠黄河。两人一合计,决定在这里开荒,把这块荒地变成良田。他俩的决定得到当地几户殷实人家的支持,愿意合股开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开垦荒地400 多亩,挖了支渠、毛渠,但因地势高,黄河水引不到地里,木匠兄弟又商议备木料打造水车,搞提水灌溉。

这里是黄河出黑山峡过沙坡头经下河沿后的一个河湾处,河水比较平缓,利于筑车提水。两木匠手艺好,又能吃苦,两个月后便将水车打造好了。试车那一天,四邻八乡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知县黄恩锡还带着县上头面人物乘轿前来庆贺,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那时正值初秋,秋高气爽,第一批建造起来的两架水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将河水车上天槽,槽中的涓涓水流顺着支渠、毛渠缓缓流到田里。第二年,这400亩地种上麦子,获得丰收,入股者得到了好处。第三年又造水车两架,开垦荒地扩大到600 余亩。用水有保障,这里成了中卫地区粮食产量最高的地方。

十几年前,水车村年近90岁也是最年长的张凤集老人和年已八旬但精神颇好的木匠张凤林老人回忆说:“两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张绍宗、张绍南两兄弟从甘肃条城乘筏子到中卫贩木材,在黄河遇险,被困在常乐堡,见黄河边土地肥沃又宽阔.能用水车浇灌,就回去卖了房子和地,把全家迁到这里,建造了两架水车,在这片蒿草地里种上了稻子和麦子……”

常乐镇张家水车拆除时的状况

几年后,木匠兄弟有了些积蓄,回到榆中条城,踌躇满志,大有衣锦还乡之慨。张氏族中好些人看到中卫有发展前途,也随着来到中卫。张姓人家多了,形成了一个庄子,叫张家庄子。再后来,为了防止土匪抢劫,又筑起了营寨,取名张家营子。再后来,榆中条城又迁来几家李姓人家,打了水车,也发展起来,建了营寨,叫李家营子。一处河湾地竟能建起两座营寨,可见收入是丰厚的。在张李两家水车的带动下黄河黑山峡中的南长滩、北长滩等地也都打造了水车,大小计12 架之多,可浇灌土地近两千亩,极大地促进了沿河两岸农业生产的发展。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访宁夏时到中卫,兴致勃勃地来到常乐看水车,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一架巨大的水车在河边吱呀吱呀唱个不停,把黄河水一斗一斗舀上来,再倒进高处的渠道中,浇灌远处的庄稼。康熙本来就喜欢发明创造,看着水车缓缓转动的轮子、简约精巧的构造、舀水浇地的神奇功能,他高兴极了,顺口学着独特的中卫口音说道:‘失球笑(好可笑),失球笑,自己舀水自己倒。 ”他那连说带笑的兴奋神态把水车边上的农人也惹笑了。

水车竖立河边,从远处看去,宛若几架纺纱织布的大纺车,非常壮观。水车依据大小,又分为高车、低车两种;高车有三丈八尺,低车三丈六尺。直径12 米左右,圆心用一根直径20~30 厘米的圆木做轴,轴长2米左右,在轴的两头(中间距离约1米)凿眼,一般要凿10~16 对眼,用长3~4 米的圆木20~30 根做水车的支条(类似自行车轮的辐条),支条一头插进水车轴眼上,另一头用木板片连接制成一个圆形。在圆圈周边装上几十个叶片和48 个舀水斗子。水车安放在河边或沟渠中,用木头做支架把水车固定牢。利用水流的力量推动水车叶片,水车就转动起来了。水斗按一定的角度固定在水轮圆周的外侧,水车转动时,下边的水斗自动灌满水升高,达到顶端开始下降时,水斗倾斜,将水自动倒出,这样一个水斗接一个水斗,循环往复把水提上来,倒进天槽,再通过支渠、毛渠流到农田里。

利用水车灌溉农田。是一种非常经济的灌溉方法。但水车灌溉受黄河水量、流速等限制,水位高了,水淹没叶片,水车不能转动;而水少了,冲力不够,水车也不转动。因此,还要通过水车支架调整水车的高度才能保持水车的正常运转。

河湾水车见证了黄河岸边农业的发展变化。不过,过去它是属于有钱人家的生产工具,一般农民要想浇田,先得向人家交钱,不知有多少贫苦庄户人为灌水受尽了欺凌和剥削。解放后,水车归集体所有,农民不再为灌水而发愁。有一首《水车谣》写道:“车轮滚滚,车水淙淙……过去,你流出的是泪,饱含着庄稼人的艰辛;如今,你流出的是乳汁,哺育着美丽的新农村。”1958 年,张家营子改名为水车大队,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进一步开发,水车提灌已远远满足不了大片土地对黄河水的需求。有的水车被现代化的抽水机替代。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灌水不再用水车,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抽水机。水车浇地已成为一种历史遗迹。

河湾水车作为古老的生产工具,虽己失去了往日提水灌溉的作用,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水车又成为黄河岸边的一道风景。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卫市在沙坡头旅游区新建了数架8米高的水车,为旅游区再添新景。临河而观,但见河流车转,轮动水泻,颇为壮观。水车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前往观赏。直观地让人们了解历史上中卫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如今的《水车谣》又有了变化: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活,留下古老的水车。水车咕咕,流水涓涓,它像经历了坎坷岁月的老人,在阳光下诉说,在月色里诉说;啊,水车……用水浇灌了家乡的田园,把水送进人们的心窝……过去,它流淌了甘甜也流淌了辛酸,今天,它流淌的全都是甜蜜。

(来源: 和谐沙坡头)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古文】中卫往事:河湾水车话今昔》,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