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教师的语言魅力 会让一堂课变得生动无比 学会增强表达效果

时间:2023-06-01

掌握音量调节、表述清晰和流畅的技巧,学会运用语调、重音、顿连、节奏变化,就可以增强教育教学口语的表达效果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2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是一定要注意控制语言的节奏和音量的。掌握音量调节、表述清晰和流畅的技巧,学会运用语调、重音、顿连、节奏变化,就可以增强教育教学口语的表达效果。

那么怎么进行音量调节训练呢?说话音量大小、高、强弱的程度,是受气息支配和控制的。教师运用口语进行工作,首先要会正确地用气发声。另一方面,要注意音量适中,运用自己的耳感进行监听调节,调节时应注意:首先不宜过低,教室的面积一般是60-70平方米,声音过低就不能让每个学生听清。教师讲课每句话要字字有声,声音应清楚地直达于坐在最后一排学生的耳中。有的人在说一句话时,后半截弱化、虚化,甚至最后的字音消失,这是吐字归音的问题,虽然自己不易觉察,学生听了却不知所云。

当然,教师有时说话声音太低音量,学生会感到亲切,而且能调动起他们的听觉注意,也是示出教师的从容和自信。但低要低的合理、合度,做到;低而不虚、沉而不浊,有一定的内在力度。其次,不宜过高。声音过高,字音反而听不清,似乎传得远,却并不在学生的耳边,并且容易形成听觉疲劳。“情浓何必求声高”,要从表情达意的角度调节音量。用声以中音区为主,这样教师说得轻松,学生听了也不觉吃力。

最后,不宜过亮。过亮的声音显得尖利、单薄,情味不浓。声音的亮度宜在一定幅度内随表达需要而有所变化。生来音色偏亮的人,说话时可松弛喉部,稍稍降低音调,少用高音共鸣,多用中音共鸣或低音共鸣,使音色变暗一些,这样的声音有助于沟通和交流。另外也要不宜过平。“文如看山不喜平”,表达知识信息的教学口语,其音量也忌“平”。音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教学调控的常规手段,也可以显示出口与表达的层次感。就一堂课的教学进程来说,导入、讲授、提问、诱导、结语等环节,其口语的音量应有所变化,有时甚至可以有明显的落差。

那么,教师在讲台作模拟讲课时,要能用气发声打开嗓门说话,并做到音量适中并富于变化。要注意第一要音量调节训练的重点是“开嗓”和“控嗓”。开嗓是指有勇气大声说话,控嗓是指根据表达需要,调节控制音量。音量调节训练不是独立的技巧训练,要排除心理障碍,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基音低、音域较窄的同学,可适当增加“扩嗓”练习。扩嗓的方法是用不同的音高作大声说话的练习。但是不要把嗓子用“嘴”,要运用以气托声和共鸣的技巧,做到音高高而不喊,声大大而不吼。但是,处于变声阶段的同学不宜做扩嗓练习,需要注意。

另外,可以放几段教学录音,对教师讲课音量的层次感作评析。以“做数学作业不可粗心”为话题,设想自己面对三、四年级学生,作2-3分钟的有准备的讲述。要求音量适中,有层次 感。以“自我介绍”为话题,试较低的语调作2-3分钟的讲述。要求低而不虚,字字清晰,让学生感到你的亲切、从容、自 信。嗓子打不开的学生,可到郊外或海滩,设想前面50米、30米处有一个“人”,放开嗓子朗诵一首诗给“他”听。

教师上好一堂课不容易,不仅要备课充足,设问严谨,更重要是要表达清晰,流畅,还要有生动性,语言的输出力要很强,这本书很好的介绍了教师的语言魅力,值得一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早老师的课堂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教师的语言魅力 会让一堂课变得生动无比 学会增强表达效果》,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