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论语中的志士仁人 我读论语浅解

时间:2023-02-01

虽看似博览群书,然而不求甚解,与我身心修养并无多大价值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2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近日,看我的读书笔记,四个字可以总结:杂而不精。虽看似博览群书,然而不求甚解,与我身心修养并无多大价值。这个毛病,很多大家都已经看得很明白了。读书的方法应该先粗后精,先博后专,我思考良久,以一般人的实际情况来说,精读论语最为合适,一段一段的警句,读完即放下,不必恋恋不舍,有的非常简短,短时间就能记住,还可以随时品味。但读论语有一个问题,就是看似平实,然而要深入下去,却也是深奥难懂,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2500多年前,有的语句确切的意义现在已无法得知,只能是合理就好,甚至适合现代意义就好。

论语要求所谓“士”,即今天的知识分子,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君子原指国君之子,小人原指地位低下卑贱的平民。孔夫子给君子和小人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春秋时期也可以算作与时俱进。他给君子的定义是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指的是好信小义在道德修养方面对自己要求不高的人。所以论语是给有知识、有道德修养追求的人准备的。至于其他的人可能认为论语和孔夫子很迂腐,但是这部经典能够放入四书之中,流传两千多年,自有他的精神内核,自有他的精华,与其寻找它的问题,不如学习它的精华,还是以孔夫子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毕竟虚心才能使人进步。

《论语》是孔子政治、文化、哲学、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是“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和谐关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境界。因此有“仁人”和“仁政”之说。“仁人”指的是有完美道德的人,《论语.雍也》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论语.卫灵公》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又《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些从几方面表现什么是“仁”。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逊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实行仁德的五种方法: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即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慈惠。孔子说,对人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容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与人交往诚信就会被别人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人民。孔子说,能实行者五种美德,就可以算是仁了。但是孔子也说仁是很难达到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做“仁人”呢?因为孔子认为“仁”是直道,是人间正道,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的环境下,人民生活是很苦的,大家都希望和平、安宁,孔子想实行自己的仁政,因为他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他认为国君如果采纳他的政治主张,百姓一定会跟随着做,如此一来天下一定会大治,然而“仁”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人们很难做到,甚至那些国君也难以做到,所以他周游列国才会颠沛流离,自己嘲笑自己真是一只丧家犬。但孔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知其不可而为之”,他认为为仁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孔子其实是想与其被动的面对人生,不如主动改造自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实践“仁”,那么这个国家、社会也一定会变好。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论语中的志士仁人 我读论语浅解》,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