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他们将无用的乡愁 炼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塔尖

时间:2022-12-17

莫言、迟子建、毕飞宇、阿来、贾平凹、刘震云,六位作家折返故乡,回望来路,追昔抚今,讲述现实的故乡,也勾勒精神的原乡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4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最近,历时两年完成,延期两年播出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终于登陆央视纪录频道。莫言、迟子建、毕飞宇、阿来、贾平凹、刘震云,六位作家折返故乡,回望来路,追昔抚今,讲述现实的故乡,也勾勒精神的原乡。

(莫言为《文学的故乡》片名题字)

有人问,作家最佳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答,不快乐的童年。

故乡,意味着一去不返的童年生活,永不凋零的精神坐标。六位作家里,莫言、毕飞宇、阿来的“故乡叙事”,构成了三幅极具代表性的图景,但相同的是,故乡对他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回不去”。

FRI

01

莫言和高密东北乡

饥饿的孩子在高唱

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加冕,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和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变成了世界文学版图知名的“精神之地”。那么,现实里的高密东北乡,又是怎样的呢?

那是山东高密县东北方向一片低洼的土地,“田野里面,秋天是望不到边的高粱地,夏天到处都是青纱帐,冬天漫漫的荒原,一眼看不到边的雪”。

想象一个画面:少年莫言,赶着羊群,独自行走在土路上——这是莫言日后回想起来最重要的一个图景。

(莫言旧居,位于高密平安庄村 )

五年级就辍学的他,因为这样的孤独经验,激活了最初的文学种子,“一开始觉得孤独,后来开始恐惧,最后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联想”。

1955年,莫言作为家里的第四个孩子,诞生在这个世界。和同代人类似,童年回忆和身体感觉紧紧纠缠,“第一是饥饿,第二是寒冷,第三是炎热,第四是劳累”。

最饿的时候,是1960年,莫言的母亲捣碎野菜,混合谷糠,做成团子,“很难吃,又扎嘴,但也得吃,一边吃一边哭,没法子”。

(莫言回忆在高密的童年经历,是用耳朵来阅读,听大人们讲故事)

但正是这个瘦小又多病的女人,扛起了十几口人的大家族。一天三顿饭,喂牛养猪,看孩子,统统压在了莫言母亲身上。就这样,母亲、土地、饥饿,这些故乡的记忆,后来都变成了进入莫言小说世界的重要匙词。

莫言最初的一波写作高产期,出现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就读期间,《红高粱家族》系列、《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统统诞生在此阶段。

日后,莫言复盘这段“创作奇迹的出现”,他认为,根源就在打开了童年记忆的大门。比如,《透明的红萝卜》就来自一次真实的偷吃经历。有次下地干活,莫言偷吃萝卜,被人发现后,罚跪在毛泽东像前,父亲得知后将儿子打了个半死。

( 《红高粱》剧照,其灵感源于莫言家乡孙家口桥上发生过的真实历史)

血地——莫言为故乡赋予了这个特殊的称谓。“作家的故乡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

如今,这片血地因为莫言旧居,成了热门旅游景点。当活生生的莫言,站在旧居的标识牌前,介绍这是曾经睡过的床榻时,这幅景象显得古怪而魔幻。莫言说,“我自己倒希望他们把房子拆了,但当地希望能够保留”。

FRI

02

毕飞宇和苏北水乡

带根的漂泊者

1975年,11岁的毕飞宇随父母乘船,驶向新的住地——中堡镇。少年将腿跨出船帮,“随着马达的轰鸣,小腿在碧绿的水里劈波斩浪。我想,我已经喜欢上中堡的水了。”

小小的少年,总是对远方充满渴望。这样的故事有太多类似的版本,每时每刻滚动演绎着。比如,纪录片的另一集里,刘震云回忆舅舅对13岁的自己说,“以你的情况,估计长大了,只能娶个小寡妇。”刘震云心有不甘,决定奔赴远方。

但在毕飞宇这里,远方的故事又盘结着疼痛。父母工作调动的缘故,毕飞宇的生活一次次被连根拔起。

(没有故乡,没有姓氏,毕飞宇认为两者兼具的自己,是个天生的小说家)

1964年,他生于江苏杨家庄。五岁,搬至陆王村。六年后,来到中堡镇。告别杨家庄时,毕飞宇突然窥破了生活的秘密:“这里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子、舅舅、舅妈,全是假的。”

似乎没人问过,毕飞宇何时掌握了父亲的秘密。他的父亲是个养子,因为运动,从“陆”改姓“毕”。后来,52岁的毕飞宇,才第一次祭祖,他终于找到了祖父的墓碑。

这一切的堆叠,让毕飞宇说出:我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他和土地的联系,稀薄,脆弱,“一敲,所有的泥土都掉光了,光秃秃的”。

(毕飞宇在中堡镇重逢当年的木匠老孔 )

1979年,又一次迁移,毕飞宇被扔进了兴化县城。家,被安置在一个叫“人民旅社”的旅店里。

这个家有个代号:201,天天要承受陌生旅客的狐疑目光。家里的被子、床和枕头,都印着鲜红的字:人民旅社。到了饭点,毕飞宇端着个碗,穿越大街,去一家机关食堂。一切都是敷衍的,临时的——这让他至今抵触酒店生活,“多么豪华的酒店,我都不喜欢。”

许多年后,毕飞宇将笔触探向童年往事,形容自己为“年少的、远东的堂吉诃德”。岁月流转,苏北水乡的隐秘馈赠被开掘出来。

(毕飞宇将苏北的童年往事统统放进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图为书籍插图)

那是少年才有的勇悍,天真。彼时的毕飞宇,认为只要穿过大纵湖,就能直抵太平洋。他扯掉裤头,纵身入水,双手一合,就能摸到透亮的虾,然后,朗朗念出口诀:“先吃头后吃尾,长大之后会凫水”。

临别陆王村,毕飞宇留下了疯狂的“装置艺术”:在学校的围墙涂满字迹,尽管是一些“狗屁不通的句子”,但那一刻,毕飞宇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故乡。

还有那乍现的诗意瞬间:漫天乌云,中间有两三米宽的空隙,金黄的阳光劈落下来。父亲问毕飞宇,你看到吗,看到了吗,太美了!动荡年代,苏北乡村,最初的审美教育,在日常里徐徐展开。

最终,一个关于苏北水乡的神话,散落在《平原》《玉米》《地球上的王家庄》这些小说里。

2017年,毕飞宇重游苏北,眼前的小桥流水,似乎唤醒了什么。他久久背向摄影机,沉默的背影,仿佛诉尽了一切。

FRI

03

阿来和嘉绒藏区

找回故乡的逆子

1977年恢复高考的故事,大多和告别故乡有关,但阿来的不是这样。

那时,他是水电站的拖拉机手,晚上12点下班到家后,得知高考报名启动,阿来连夜进城报名。考试那天,又是一夜没睡,阿来骑到了考场。

结果,阿来还是被故乡箍住,进了当地的马尔康师范学校。他本想走更远,去昆明或长春的地质学校。

(阿来故乡,嘉绒藏区)

这个渴望逃离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59年,阿来生于四川的马尔康,父亲是回族,母亲是藏族,但因政治问题,从城镇户口变成农村,只能一直“沤”在农村里。

阿来的成绩一直很好,但好又能怎样?看到有字的东西,他就找个地方藏起来读,母亲却不高兴,觉得儿子在偷懒。看着一拨拨的城市青年下乡,阿来想,这书还念它干嘛呢?自己总归只能在这里挖虫草、采野菜。

阿来说,“那个时候想象的不是家乡好,而是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坏的地方。”

硬邦邦的生活,哪怕有一点点松动的可能也好。听说阿坝州要修水电站,初中毕业的阿来果断应征,“人家说你去不行吧,民工很苦的,抬石头,挖土方。我说不管了,我要去。”

(阿来重回故乡,母亲靠在他的肩上哭泣)

与此同时,另一些幽暗的东西魇住了故乡,折磨着敏感的少年。

很小的时候,阿来就持续目击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工人数量甚至超过了村民。山坡底下堆叠着密匝匝的木头,阿来说,这就是树的尸体,“那个时候你要用一个词叫‘尸横遍野’一点儿都不过分”。此种狂乱的死亡景象,后来被阿来写进了小说《空山》。

现在,阿来的旧居还住着父母和至亲。

(阿来自言,以前不爱故乡,现在有点爱了)

铁炉里亮着红红的炭火,空气里浮动着奶茶香,藏式客厅里,正上演着温馨的家族聚会场景:阿来和至亲们跳着舞蹈,他给衰老的父母送上好看的衣服,昂贵的香烟。但他又对镜头直直说出,和父母之间有过难以抹消的恩怨。

这像是个生动的“缩影”,描摹出一个故乡逆子的复杂形象。

面对散布在松岗山脊上的碉楼,阿来随口就能说出那些凋落的历史细节,“原来藏族土司家里还有《三国演义》。有个故事说,后来这些人作为统战的民主人士到北京,毛泽东说,我还睡过你家房子,还看过你的《三国演义》。”嘉绒藏区18家土司,阿来几乎研究过每一个家族,为《尘埃落定》累积了沉甸甸的素材。

(《尘埃落定》就是以阿来的故乡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为原型创作的)

但阿来又说,“凡关涉故乡这样一个主题,我们一定会听到同样甜腻而矫饰的腔调。在这种腔调的吟咏中,国人的故乡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风俗古老淳厚,乡人朴拙善良;花是解语花,水是含情水。……但真实情况是,那情形并不见得就那么美好。”

故乡的边界就这样不断被“冒犯”,也可能这样才能迫近真实面目。阿来对《文学的故乡》的导演张同道说,“整个川西北高原,我都把它看成是故乡。”

撰文:淹然

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调反唱唱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他们将无用的乡愁 炼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塔尖》,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那些描写乡愁的句子

那些描写乡愁的句子

乡愁对旅者,远亦乡愁,近更乡愁。每逢佳节愁更愁,是回乡愁,是不能回乡更是愁。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2、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4、洛...

2022-12-07 #经典句子

古近乡愁何乃空 好听的十大古风句子

古近乡愁何乃空 好听的十大古风句子

莫问归期,待到繁华落尽。惟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若你早与他人两心同,何苦惹我错付了情衷。——《我的一个道姑朋友》问花花不语,为谁落?...

2022-12-07 #经典句子

范仲淹《苏幕遮》 写得大气的乡愁诗 精彩句子被《西厢记》袭用

范仲淹《苏幕遮》 写得大气的乡愁诗 精彩句子被《西厢记》袭用

#诗词对联#《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怀念家园的深情。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

2022-12-0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