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广东省佛山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时间:2022-12-07

2020~2021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二高三语文试题2021 4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清楚地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97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2020~2021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二)

高三语文试题

2021.4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清楚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与本人相符并完全正确及考试科目也相符后,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不得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到广泛的社会文本,从审美性、文学性到政治性、文化性,“文学性的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的发达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9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话语系统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

局限之一是精英文学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反思。实际上,所谓“精英文学观”,并不是认为精英文学/大众文学有绝对的分野——在延安时代的赵树理文学也是一种精英文学——而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这种“扶正”会扼杀多样性,因为它会使文学陷入一种单一标准统摄的、忽视个体独特性的模式中。

局限之二是文学文本化。传统的文学研究要么把“文学”理解为“思想”,要么理解为“语言”,要么是合二为一,但都是悬空建立在文本基础上。

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传统的文学研究从来不关注文学的物质载体,比如说书籍报刊,比如说图书的装帧、印刷、出版、发行等等。以鲁迅的小说为例,小说集《呐喊》中多篇作品是先刊印在《新青年》杂志上的,那么从杂志刊行到最后辑成单本出版其间是否有变化?《呐喊》的装帧设计、装订形式、书籍用纸等又是如何?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道”,往往不予关注,但事实上,洋装本还是线装本,往往暗藏着思想文化的交锋。

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所谓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显然是就文本而言的,但这个文本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这之间的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这些是最被忽略的。相反在新文化史中,阅读史、图书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门类。美国著名新文化史学者罗伯特.达恩顿就以研究阅读史而闻名,他曾经谈到自己的研究主要是“我感兴趣的是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书籍的历史,讨论印刷品是如何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这一核心问题”。显然,在文学作品如何被阅读、如何进入普通读者生活这方面,文学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

对活动的关注,也就是对“过程”的关注。学者周武就认为,以往的文化史基本上是结果(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新文化史更专注于过程的研究。所谓结果的研究,指的是对最终事实的研究,即对已成为事实的唯一可能性的研究,对思想家或学人而言,这个最终事实就是思考的文本化成果。所谓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我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到文本本身,因此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就成了以往文化史研究的中心环节。这种状况现在正在发生变化,开始慢慢走出单纯的文本研究的方式,开始关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简单来说,这一类型的文学研究关注的是一种充满了细节的过程。

显然,如果“文学”不作为这样一种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理解,它始终是无法获得-种超越纸面的立体感的。

(摘编自邓金明《“新文化史”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材料二:

其实,作品写成以后,文学并没有完成,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阐释才完成了文学的使命。真正的文学史不仅应该包括作家和作品,而且应该包括作品和作家不断被阐释的历史。没有作品被阐释的曲折历程,很难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这一点长期被忽略,真有点令人奇怪。

现象学的文论早已把读者放在中心,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把读者放在一定地位上(就更不要说中心地位了)的文学史。试想,如果现代文学史,能够把对于《阿Q正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阐释考虑进去,将给文学史增添多少深邃的内涵。作家加作品的文学史模式一统天下的现状,使我们的文学史常常缺乏历史感。

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巨大差异,把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混同,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种流行病。文学评论,代表作者当前的观念,是一种静态的评价:而文学史的分析则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评价,它不但春響作者本人评价,而且还要概括出作品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评价,有了历史的过程,才能达到历史的高度。文学史的评价,不能离开评价的历史。

(摘编自孙绍振《文学史的写法和文学批评的写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何为“文学性”的理解是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而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们并没有形成对“文学性”这一概念的清哳界定。

B.“精英文学观”的泛滥,容易使文学创作处于一种单一标准的模仿与反复,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不利于文学多样性的发展。

C.传统的文学研究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文本本身,或由文本深究作品承载的意义,或分析文本的语言构成,这都是把文本虚化的表现。

D.对于何为“文学史”,并没有形成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分析,导致文学史编写工作难以开展。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话语体系也由单一而至多元,因此我们的文学观念也应有所更新变化。

B.同一篇文学作品,当其发表的刊物不同,或者其装帧设计、装订形式等发生变化时,作品的立场与意义也有可能随之变化。

C.生产、消费、传播过程的不同,这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很多学者往往忽略这个区别。

D.鲁迅的不少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多元的诠释,这些多元诠释反过来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论据不符合“所谓过程的研究”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西游记》的传播方式主要以书籍文本为主,而到了现当代,戏曲、电视等艺术形式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传播演绎《西游记》。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

C.由曹禺先生创作的戏剧《雷雨》直到今天依然常演不衰,在不同的时期,观众总能从这部作品里感受到人性的力量,并找到与戏剧美的共鸣。

D.对于《儒林外史》的态度,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文人往往对《儒林外史》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一般的大众读者却对《儒林外史》反应平平。

4.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4分)

5.对于文学史研究,请依据文本谈谈邓金明与孙绍振观点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1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钻玉米地

张炜

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什么?肥壮的玉米稞遮天蔽日,一片连着一片。无数的刺猬、兔子、黄狼、草獾,还有狐狸,都从里面跑出来。各种乌雀一群群钻进钻出,喧闹着。

我们钻进玉米地,就像刮了一阵风。呼啦啦,玉米棵儿一溜儿摇动,叶子乱舞,大玉米穗子乱悠晃。如果趁月亮天里钻进去,那就更来劲了,各种声音响个不停,从声音里你就可以明白,这里面的东西和故事多了。

小村里的人守着庄稼地过了一辈子,知道土地的脾性:能滋生各种东西,也能招引来各种东西,更能埋藏下各种东西。所以你缺了什么不用愁,只管跟土地要去。

小孩子们嘴馋,嚷着要吃瓜。哪里有钱去买?自己去找吧!玉米地藏下的瓜儿多极了,但你得用心找才行。小炕理胆子很大,他敢一个人钻进钻出。他在地里像个野猪一样,呼噜呼噜拱着,不知寻到了多少好东西。他还找到了野葫芦,做了一个挺好的水瓢。

小炕理的奶奶喜欢养猫。自从老猫没了以后,炕理奶奶就想它,整天说:“我的猫呀!我的猫呀!”炕理说:“奶奶,我设法到玉米地里找一只去!”奶奶说:“胡诌!地里什么都有呀?”小炕理就弄了一个暗扣绳下在地里,又设法把一只小麻雀放在机关上。

坚持了十几天,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打瞌睡,突然有喵喵的叫声,一声比一声凄厉。他一下跳了起来,跑近--看,见套住了一只长爪儿黑白花小猫。小猫胡乱蹬人,咬人,大嘶大叫,一看就知道是在野地里生活久了的东西。小炕理把它绑上,带回了家来。开始几天不喂它,硬饿硬饿,后来才由老奶奶喂一点点东西,再后来它终于死也不肯离开老人了,温顺得很,老人可以一天到晚抱着它。

土成熬到了三十多岁,还是没有媳妇。土成焦急得很,动不动就发火。他脸色发黄,不愿洗澡,身上灰尘很多。这样越发没有姑娘跟他了,大家都说土成的事要麻烦。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常常去玉米地里了。有时一整天在里面瞎蹿。大家说,他是想在里面找个媳妇也说不定呢。

一个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土成创造了个奇迹。

那是一个黄昏,他走出了玉米地,后面还跟着一个头发黄黄、瘦瘦薄薄的姑娘。姑娘除了两眼有光,周身都是暗淡的。

原来姑娘是穷地方下来的,秋天蹿在玉米地里,走哪儿算哪儿。她有一天见一条长虫爬近了睡着的土成,就替他赶开。他醒了,不敢相信眼前怎么会有个姑娘。夜里土成揣了几个玉米饼钻进玉米地里,把东西放下,就回来了。一连多少天过去,他终于把姑娘领回家了。

后来那个黄瘦姑娘渐渐胖了,像模像样了。土成也讲究起来,不仅按时洗澡,过节时还要穿袜子,冬天戴护耳套

小古妈妈是个小脚女人,男人早死了,小古妈妈不嫁人,安安静静守着小古过日子。可是她越来越想小古爹,她做梦做他,说话说他。“过年过节孩子他爹也不来家!”她埋怨。有人听了就说:“你老糊涂了,人死如灯灭,怎么还能回来?”

七姑建议小古妈妈不要闷在村里,不如到田里走走。那时正是秋天,是玉米棵茂盛的时候。

小古妈妈提个篮子钻进去,她觉得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一万种声息,细碎而且渺远,在远处,好像有个男人在深长地喘息。

“小古爹!小古爹!”她呼叫着。

然后是倾听。有他的声音吗?似乎他在很遥远的地方哩。“你呀,你不来家,哎呀,还笑,笑什么?你不想我,也不想孩儿?你说说,啧啧啧啧!”

小古妈妈拍打着膝盖,数叨着,又惊喜又绝望。

“你走了多少年了?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到了快收玉米的时候就往回跑。我知道你是馋个秋天,馋又大又香的玉米棒子!”

小古妈妈笑哈哈地拍手:“俺这回可看见你了,你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这回可瞒不过俺的眼去!我知道,你出门回来都是先看看庄稼,这样心里才踏实。你这回看明白了吗?”

她数叨一会儿坐下来,闭着眼,一脸的皱纹飞快地活动。她这样说着,笑着,走着,-直忙到天黑,这才恋恋不舍地往村里走去。

有人亲眼见到她在玉米地里干什么,回村里对人说:“小古妈妈痴了。”七姑反驳说:“谁的事情谁自己心里有数。她或许真的看到了自己的男人呢.....”

玉米地的另一面是什么?走不到边,走不到边!

一个人只要耐住心性,只要信服大玉米地,大玉米地就会帮你。你要什么?你只管跟它说,不用不好意思。不过你得是个好人,是个诚心诚意的人。就是这样,嗯。(有删改)

文本二: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中,情节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人物还要次之。那是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一条情节链条,讲究伏笔、悬念、回环,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什么“且听下回分解”,什么“看官你道怎地”,都是那样的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佐料。这样的小说与其称之为文学作品,不如称之为曲艺作品。我们这里是说它的品质靠近曲艺,而不是说曲艺就低于文学多少。我们只是讲,它们是不同的两个大类。

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是集哲学、美学、历史、小说于一体的散文。我们认为,一个这样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不妨称之为“短篇文学”,而中长篇就可以称之为“中长篇文学”。戏剧、诗、散文、报告文学等等,都可沿袭原来的叫法。而通俗小说则可固定为“小说”的叫法。这样既名副其实,又清晰明了,有利于各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至于情节的重要与否,这就看它放在哪个门类当中了。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讲的“小说”类,那么它就是根,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说的“文学”类,那么它就是叶。

(摘编自张炜作品集《时代:阅读与仿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玉米地环境的描写,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散发着原始生机与蓬勃活力,为故事的上演提供了天然的舞台。

B.玉米地孕育了自然万物,既为村庄里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物质馈赠,更为精神困顿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与慰藉。

C.文章的叙事方式富有个人特色,既像喃喃自语,又如对人倾诉,用炽热高昂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深情与热爱。

D.文章如同乡村童话,字句灵动活泼,作家淡化了苦难和贫穷,以夸张恣意笔法,渲染了乡村大地上的和谐与希望。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桃花源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在描写乡村时只把自然视为寄托人格的工具,而本文则凸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玉米地的“好”正是对人类用心伺弄的回报以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人类开辟荒野,充满活力的自然也会回馈人类。工心众

C.文章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在情感与主题表达上与张洁的《捡麦穗》有异曲同工之妙,天真纯洁而又充满了温情。

D.小古妈妈色在玉米地对丈夫的呼喊念叨,感人至深,这与鲁迅的《药》中夏瑜母亲对逝去的夏瑜的呼告所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

8.文章写到的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但在人物行为及精神品质上却拥有一些共同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依据文本,你认为张炜《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究竟是作品的“根"还是“叶”?请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翁大立,余姚人。嘉靖十七年进士,累官山东左布政使。隆庆二年,命督河道。三年七月,河大决沛县,漕艘阻不进。帝从大立请,大行振货。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栗徐州金平价出来迢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因状帝菜能周知乃绘图十三以献。且言:“时事可忧,更不止此。东南财赋区,而江海泛溢,粒米不登,京储可虑一也。边关千里,急遭洪水,维堡倾颓。何恃以守?可虑二也。畿辅、山东、河南,霪雨既久,城郭不完,寇盗无备,可虑三也。

江海间飓风鼓浪,舟舰战卒,悉入波流,海防可虑四也。淮、浙盐场咸泥尽没,灶户流移,商贾不至,国课可虑五也。望陛下以五患十二图付公卿博议,速求拯济之策。”帝留图备览,下其奏于所司。

当是时,黄河既决,淮水复涨。平地水深丈余,人民多溺死。大立奔走经营,鸿沟、境山道工,及淮流疏浚,次第告成。帝喜,锡赉有差,时大立已升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为左。会代者陈大宾未至,而山东沙、薛、汶、泗诸水骤涨,黄河又暴至,巳而淮自泰山庙至七里沟淤十余里。其明年,遂为给事中宋良佐劾罢。万历二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就改吏部。明年入为刑部右侍郎,再迁南京兵部尚书。六年,致仕归。

先是,隆庆末,有锦衣指挥周世臣者,外戚庆云侯裔也。盗入其室,杀世臣去。把总张国维入捕盗,惟婢荷花儿及仆王奎在,遂谓二人奸弑其主。刑部郎中潘志伊疑之,久不决。及大立以侍郎署部事,愤荷花儿弑主,趣志伊速决,置极刑。逾数年,获真盗。都人竞称荷花儿冤,流闻禁中。帝大怒,欲重谴大立等,给事中周良寅、萧彦复劾之,乃追夺大立职,志伊亦谪知陈州。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一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B.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C.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D.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二以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漕艘,指运送粮食的船只,古时朝廷利用水道运送粮食,以供应京城、保障军需或民食调剂。

B.畿辅,汉代把长安周边三郡合称“三辅”,简称“辅”,后与“畿”合用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C.国课,国家赋税之意,盐是古代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如果淮、浙盐场受损会导致税收减少。

D.追夺,指官员去世后被剥夺生前的官职待遇,“追赠”“追认”则是指死后被授予官爵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翁大立爱护百姓,想方设法救灾。当水患来临时,他先向皇帝反映了百姓的疾苦,并向皇帝提出各种赈灾的办法,他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回应。

B.翁大立目光长远,考虑问题周到。他由水患联系到边防、农业、治安等诸多国家重大问题,分析水患带来的种种危害,引起皇帝对治水的重视。

C.翁大立勤于政务,仕途却很坎坷。他治理黄淮水患有功,可皇帝封赏并不丰厚,只任命他为兵部左侍郎,后来更因水患再起遭到弹劾而被罢免。

D.翁大立虽嫉恶如仇,但行事过于鲁莽。周世臣案,他干扰刑部郎中潘志伊判案,导致错杀无辜,后真凶落网,他因此受到朝臣弹劾和皇帝重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边关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倾颓,何恃以守?可虑二也。

(2)大立奔走经营,鸿沟、境山诸工,及淮流疏浚,次第告成。

14.沛县决堤后,为了救助百姓,翁大立做了哪些事情?(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津李校书端①

卢纶②

野日初晴麦垄分,竹园相接鹿成群。

几家废井生青草,一树繁花傍古坟。

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云。

可怜荒岁青山下,惟有松枝好寄君。

[注]①盩厔(zhouzhi),今作周至,在陕西省。拾遗,校书,均为官职名;耿湋,李端,卢纶的朋友。②卢纶(739年--799年),大历十才子之一。此诗作于774年,即“安史之乱”后的10年,诗人此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写早春初晴诗人回家,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故园竹林和成群的野鹿。

B.诗人写景手法高超,井生青草,墓旁花繁,颔联没有直接言情,但处处蕴含了情感。

C.颈联仅用“惊”“空”二字就写出诗人“引水”“向田”时心情的复杂,用词精当。

D.尾联以“寄”作结,此时此刻,诗人实无物可赠,于是只好随手折些松枝送给朋友。

16.诗中“可怜荒岁青山下”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可怜芳岁青山下”。“荒岁”还是“芳岁”,结合文本,你认为哪--个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一文中用“, ”两句描绘了大鹏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往南海时的壮观景象。

(2)《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亮而作用各不相同:描写月色,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

高超的是“, ”则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时光白白消磨。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使用拟人手法,将个人的离愁转化为崇高献身精神的两句诗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___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生活必需品之一,中华民族举国之饮,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使用茶。平民百姓,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历代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及宗教人士,烹泉煮茗、吟诗作画,高唱“君子之交淡如水”。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感想,_____,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陵援,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______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在任何时候,喝上一杯茶,都仿佛能穿越时空,寻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气息。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______。

18.文段中划横线处所补充的词语正确的--组是(3分)

A.更 独成一体 孕育 名片 B.也 别具一格 孕育 记号

C.也 独成--体 蕴藏 名片 D.更 别具一格 蕴藏 记号

19.对画波浪线句子修改得当的一项是(3分)

A.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治病、食用、解渴,都需要使用茶。

B.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生活必需品之一,解渴、食用、治病,都需要用到茶。

C.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一一茶,生活必需品之一,治病、食用、解渴,都需要使用茶。

D.茶: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生活必需品之一,解渴,食用,治病,都需要用到茶。

20.学校茶艺社举办了一场茶文化讲座,其中一项活动是对对联。请根据茶艺社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3分)

上联:漫吟诗赋乾坤大 下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疫情爆发让各国都更加重视对传染病仿真系统的研究。当传染病暴发时,人们能基于各项数据建模,估算出它的传染速度、危险程度等,为开展应急处置策略提供依据。早在1927年,传染病学领域就提出了经典的“仓室模型”,根据是否感染、康复等标准,___①___,针对人群在不同仓室间的转移概率,使用微分方程来建模求解,进而完成相关估计和预测。不过,现实情况往往____②_:城镇化加快、国际经贸发展、社会交往增加等,使传染病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人们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模拟,“基于个体模型”应运而生。与“仓室模型”__③_,它将每个人视为独立的对象,通过模拟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自下而上地对宏观层面的复杂动态进行诠释,推演出系统的宏观结果。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结合语段内容,给“传染病仿真系统”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有一节专门记录红军中的少年先锋队员。斯诺在书中写道: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象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

“他们”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1936年的中国少年。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棒前行。

作为同样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你,请给“他们”写-封信,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广东省佛山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赏析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赏析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2、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4、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5、我非生而知...

2008-12-02 #经典句子

中关于“佛性”的经典句子赏析

中关于“佛性”的经典句子赏析

01:不管我们有何种生活,我们总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总是圆满具足,即使佛的无边智慧也不会使佛性更圆满,即使众生在无边混乱中,也无法污染他们的佛性。02:佛性是完美的、当下的知觉,知晓一切,空无体性,浑然天成...

2022-11-16 #经典句子

重温穆斯林的葬礼 可叹一曲爱情悲歌。经典句子作文赏析

重温穆斯林的葬礼 可叹一曲爱情悲歌。经典句子作文赏析

上次小创为同学们介绍了经典书籍《平凡的世界》,相信大家重温这本书之后,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今天小创又来了,跟随小创一起的,还有一本《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陪伴了小创十年。在这十年间,小创反...

2022-12-0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