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解读

时间:2022-11-13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85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8 分钟。

洛河之星整理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出现在文首时: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出现在文中时: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出现在文末时:

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

1、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2、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3、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修辞手法有六七十种之多,常用的有十几种。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总之,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因为角度不同,说法也就有一定差异,对此,应注意区分。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铺陈,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等。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作用: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记叙文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小说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古诗词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比喻

1、定义[1]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4、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7、举例

恩重如山冷若冰霜胸有成竹呆若木鸡风烛残年挥汗如雨浩如烟海门庭若市虚怀若谷轻如鸿毛震耳欲聋声名狼藉易如反掌切肤之痛亲如手足人面兽心如虎添翼如胶似漆丧家之犬对答如流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味同嚼蜡寿比南山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有口皆碑唇枪舌战草木皆兵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血海深仇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水破镜重圆风平浪静班门弄斧铜墙铁壁豺狼当道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柳暗花明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清曹雪芹《红楼梦》)

3.作用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5、举例

日理万机日月如梭三头六臂怒发冲冠一日千里一字千金百发百中胆大包天寸步难行一步登天一毛不拔一尘不染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举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举例

风雨同舟藕断丝连立地成佛乐在其中

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举例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星岛港迎港岛星。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

例子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⑶: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

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

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拟物)

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4、比拟的作用

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③表意更加丰富。 [2]

并提

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夫钟、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庐绾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夫钟无一罪,身死;夫蠡无一罪,身亡。(出走,逃亡)”。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死亡”当作一个词来理解就错了。因为按之史实,自杀而死的是大夫钟,亡命逃亡的是范蠡。

了解并提式的句子一般应着重从文意方面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 曦”“ 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素湍”“绿潭“也是两个不相同的地点,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后汉书。华佗传》“耳目聪明”,它是由“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

“发皇耳目”(枚乘《七发》),是由两个使动结构组成的句子,即“发耳”“皇目”,如果说“发目”还能说得通,而“皇耳”是无论如何说不通的,所以必须当作并提式看待,这个句子才能说得通。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脭”指肥肉,“醲”指酒。肉可以说“肥”,而不说“厚”(现代汉语可以说);酒可以说“厚”,而不说“肥”。这个句子是并提式,应理解为“脭肥浓厚”。

错综

大意有二:1.纵横交叉;错综复杂 2. 交错配合;综合也可指一种使文句错落有致的修辞手法。

1. 交错综合。

《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三国志·魏志·傅嘏传》:“然儒生学士,咸欲错综以 三代 之礼。礼弘致远,不应时务。”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下》:“至若错综乖所,分布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草明《乘风破浪》三:“他不能全面地掌握头绪纷纭、关系错综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律性。”

2. 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宋陈善《扪虱新话·楚词春秋罗池碑错综成文》:“《楚词》以‘日吉’对‘良辰’,以‘蕙肴蒸’对‘奠桂酒’。 沉存中 云:此是古人欲错综其语,以为矫健故耳。”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古人之文,有错综其辞以见文法之变者。如《论语》‘迅雷风烈’,《楚辞》‘吉日兮辰良’,《夏小正》‘剥枣栗零’皆是也。”[1]

移用

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 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

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例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示现

示现指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例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复迭

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例 女人还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荷花淀》(呆呆、嘱咐嘱咐)

跳脱

语言因为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转,事情的突发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叫跳脱。例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2]

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映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

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衬"我"的急切的心情 [2]

层递

层递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层递又叫渐层,递进。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在数量、程度、范围等轻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依序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层递分为递增(升)和递减(降)两类。

递增(升)式:层递的顺序,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低到高,层层递增。

递减(降)式:层递的顺序,由大到小,由重到轻,由深到浅,由高到低,层层递减。

引申含义:

1、层层递进。严复《原强》:“夫 中国 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风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之一境。”

2、逐级递送。《清史稿·刑法志三》:“凡诉讼在外由州县层递至於督抚,在内归总於三法司。”

3、修辞格的一种。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来表达层层递进的意思。

如:知止而后在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曾子《大学》

·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解读》,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把时间拟人化的句子 用拟人手法写一句话

把时间拟人化的句子 用拟人手法写一句话

(一)、时间对懒惰的人说:“你们太不争气了,何时才知道我的重要性。”(二)、要抓住今天才能成功,时间悄悄的对我说。(三)、时间像一个善良的老人,看着世界的沧桑微笑。(四)、我们奇妙的时间迈开步子大步向前,从来不...

2022-11-13 #经典句子

描写小露珠的拟人句子 清晨许多露珠来草叶家做客

描写小露珠的拟人句子 清晨许多露珠来草叶家做客

(一)、绿叶上露珠的闪光,恰似娇羞少女眼眸中晶莹的波光。(二)、太阳下,小露珠在和青草玩捉迷藏呢!(三)、晶莹的露珠跳着欢快的舞蹈从草叶上滚落下来。(四)、晶莹的露珠,在草叶间眨着眼睛,发出剔透的光。(五)、清晨...

2022-11-13 #经典句子

描写音乐像什么的句子 比喻句和拟人句

描写音乐像什么的句子 比喻句和拟人句

(1)、音乐像一个母亲,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音乐像一盏明灯,温暖了我们的心灵;音像一颗糖果,甜化了人们的喜怒哀乐(2)、音乐像的太多太多,我也已经找不到语言来描述这是怎样的情感(3)、嗒嗒嗒这声音虽然有些细微,但是...

2022-11-11 #经典句子

描写北极星像什么的比喻句拟人句 唯美的句子

描写北极星像什么的比喻句拟人句 唯美的句子

(一)、于是我又开始找了,不一会儿,我果然在北方天空发现七颗明亮的星星,把他们连起来,像一把勺子一样,我不由自主地喊:哈哈,我找到北极星了!(二)、逐渐黑下来的暮色里,傅小司的眼睛变得光芒四射,像是黑云背...

2022-10-30 #经典句子

描写柿子像什么的句子 比喻句拟人句子

描写柿子像什么的句子 比喻句拟人句子

(一)、火红火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照亮了大地。(二)、苹果像小朋友的脸,柿子像一个个大灯笼,红彤彤的。(三)、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

2022-11-11 #经典句子

形容苹果的比喻句拟人句 优美句子

形容苹果的比喻句拟人句 优美句子

(一)、一天一个苹果是人们熟知的健康口号,苹果被科学家称为全方面健康水果(二)、红彤彤的苹果像妹妹害羞的笑脸蛋,可爱极了!那些苹果好像在说小主人,快来把我摘下来吧!(三)、谢谢你!鼠小弟刚想去吃,突然,猫小姐...

2022-10-2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