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名家·文学·牛庆国·评论」苦难的嘶鸣与璀璨的杏花——牛庆国诗歌的底层关怀与生命

时间:2020-10-30

所谓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展开旷日持久的话语争夺;所谓口语写作与精英写作,进行着门禁森严的众声喧哗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94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上世纪90年代,诗人们开始对世俗趣味与现实利益津津乐道。所谓“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展开旷日持久的话语争夺;所谓“口语写作”与“精英写作”,进行着门禁森严的众声喧哗。然而,一些诗人并没有舍弃对于美好人性的呼唤、对纯正诗歌品质的捍卫,他们以一己之力,开辟出诗歌精神的一方净土。

牛庆国正是这样的诗人。他一如既往地潜心写作,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质与风骨。他的写作,不是无意义的话语繁殖或写作能量的耗费空转,而是渗透心血和寄托精神的心灵贯注,为一个时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影像。

对土地的凝视与歌唱

牛庆国是以一首《杏花》而进入当下的诗歌场域的,他在西北地区一个小山村,写下了一代人艰难的现实生存与心灵记录。杏花是春天极为普通的花朵,生在寻常百姓家,是牛庆国用一双热爱的眼睛发现了它,并且命名了它的所有芬芳与苦难。他笔下的杏花以一种寒微而不失高贵的精神气质盛开着,带着底层生活特有的痛楚与坚韧,冲击着中国诗歌的神经和精神,留下了自己的绚烂花朵与酸涩果实。

作为一个地域性的诗人,在牛庆国的诗歌里,留下了大量的地域物象与地方风物,坚实厚重的黄土地、干旱贫瘠的村庄、沉默喑哑的驴子、生生息息的人们……显然,他脚下这片土地并非绿意葱郁的。土地给予诗人的馈赠是贫乏的,只有几乎无处不在的干旱、覆盖一切的瘠薄黄土、含辛茹苦的祖辈农民、忍耐焦渴的草木牲畜。诗人仿佛怀着故乡大地的永恒渴意,在诉说着生命中水意与润湿的匮乏,道出普通群众生存的困厄与艰难。诗人在替那些沉默失语的事物发出声音的同时,也足以使他成为这片土地可敬的代言者。

但与此同时,土地对于诗人的馈赠却又是丰厚的:这里收获了一茬又一茬庄稼,生育了一代代的人们,繁衍着难以计数的昆虫,上演着一幕幕生死悲欢。这片土地是艰辛的、苦难的,因此,《杏花》中的青杏是酸涩的,有着清苦的杏核;《饮驴》中的驴子,在焦灼无奈中只能发出令人揪心的“仰天大吼”。同样,那些烝烝生民也是无奈的、辛酸的,他们都在生存的苦难中辗转挣扎。但无疑地,在种种苦难之中,也会滋生出希望,像《杏花》中那一瓣瓣迎风的杏花,在清苦的绽放中抒发出动人的绚烂;像《饮驴》中的毛驴,“满肚子的苦水/也长力气”。诗人对土地是感恩的、一往情深的,出于博大的热爱、眷恋与生命关怀,他要铭记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幸福与疼痛,他要说出土地给予他的每一次创伤与感动,一如《父亲与土地》中的父亲,“真想扑到地埂上/在那里狠狠吞上几口”。海德格尔说过:“是诗歌作品使大地成为大地。”牛庆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土地的同时,把人类古老的土地情结,在一代农民身上又尽情地演绎了一回。

从创作伊始,牛庆国就以卑微的事物自居,他拒绝了那些灿烂辉煌的耀眼之物。并且,在叙写这些朴素平凡的事物时,他几乎带着血脉相连般感同身受的情感,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芸芸众生。他把自己视为这大地上的一部分、众生的一部分,采取了天然的底层视角。无论是山坡沟岔、草木花朵、岁月风霜、鸡犬驴子这样的乡土意象,还是七奶、二叔、堂叔、堂姑这类乡间人物,在他们身上,都有着大地贫寒荒凉的痛苦烙印,也铭刻着泥土厚德载物的沉实品质。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诸如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的痕迹,绝少对于生活的美化与矫饰,也没有豪气云天的故作姿态,而是多了一份隐忍与坚守,才使牛庆国的诗歌获得了某种历史与现实的承受力,能够穿越时空,展现出生命充满劳绩、绵延赓续的永恒图卷。

掘出事物内部的核

牛庆国的诗歌写作,是一个坚韧掘进的过程。他近乎执拗地相信一粒沙里藏着世界,他要在一朵花里看到生命的菩提。他的《水》《喊出》之类的诗歌,都是致力于语词意义的无穷能指,在剥丝抽茧中打开重重诗意。这类诗歌,都是对事物内部的深入掘进,是生活与诗歌双重的炼金术。于是,阅读他的诗歌,就成为一个不断剥离和打开的过程,只要我们握住并破开他的诗歌之核,就能深味到其中的清苦与甘洌,窥视到其中的洞天和乾坤。

在古往今来的诗歌中,杏花曾经留下俏丽动人的身影,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之类传送人间温暖消息的意象,到“单衫杏子红”“杏花春雨江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类俏丽妩媚的情景,都在诠释着一枚朴素花朵、一个普通生命的凡俗与惊艳。牛庆国抛开了杏花表象的繁华与喧嚣,直抵杏花的生存本真,找到了事物内部最为坚硬而苦涩的核,具有直击灵魂的慑人力量。他的《杏花》一诗,构筑在生活的日常情境之上,裹挟着诗歌的意象之美与哲理之维,凸显出诗人惊人的生活洞察能力。这是一个由生活向诗歌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由外部世界向内心世界涉渡的过程,诗人借助思考的舟楫,完成了对于诗性内核的抵达。

这种对于事物内部的窥测与攫取,体现在牛庆国的许多诗歌中,甚至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思方式与写作谱系。在《号叫》中,他听到了生命里所有的呐喊;在《黑夜》中,他仿佛要掘出一个人命运里所有的黑暗;在《农历九月初六》中,他惊异于“我实在搞不清楚/一个人心里到底藏着多少种子”; 在《一点忧伤》中,他甚至打开了事物内部显豁的空:“一个人就像一个村子/有时候心里空得不知所措”……可以说,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向着事物内部的摄入过程,也是事物向着外部世界敞开的过程,正是在这一双向过程中,一个富于诗性的意义空间豁露出来。犹如旱地里的仙人掌,把所有茂盛浓缩为一根尖锐的小刺,牛庆国的诗歌就是以其特有的锋利与尖锐,楔入人之生存的本相,带着撕裂般的创痛,触及灵魂中无关痛痒的部分、麻木僵硬的部分,直到它开始苏醒和喊出疼痛。

诗人西川曾经指出:“作为诗人你能够从那些有意义的东西中看出无意义,同时也能从那些无意义的东西中看出有意义。”[1]牛庆国的写作无疑是一个艰难而悲壮的过程。他致力于从词语的沙漠里掘出意义、从时代的荒凉中掘出价值、从无意义之中寻求意义,用诗句点起了一盏令人倍感温暖明亮的灯火。

故乡回望与家园情感

牛庆国的诗歌有一个时时眷顾的故乡,那个叫做杏儿岔的地方,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的诗歌版图。诗人对乡村的淳朴事物保留着持久的热爱和不衰的热情,他用词语一遍遍抚摸这些熟悉而亲切的寻常景观,与他们之间缔结盟约、相濡以沫。对于他来说,故乡仿佛《老家印象》一诗中那件被丢弃在记忆里的行囊,缠裹了一道道绳子般的小路,它完好无损地留在那里,等待着诗人一次次重新去发现和捡拾。

在现代文学中,乡土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空间,许多作家笔下,它都呈现出似乎亘古不变的超稳定状态,岁月的沧桑、人事的代谢,很难改变其传统风貌与生活方式。牛庆国也以乡下人的视角,叙写着这片土地上的冬去春回、生老病死,窥伺着这里的岁月恒常与变迁。他描写那种“东山上娶亲,西山上埋人”(《秋日即景》)的情景,述说“有一些我熟识的人 不在了……又有一些我还没有见过的人/出生到了这个村子”(《一年》)的往事,还有“杏花 还是三月才开/冰草 照例在九月枯黄”的荣枯,以此来表现乡村世界的“变”与“常”,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消长兴衰,透露出乡村社会固有的自然性特征。诗人更多呈现出的,是来自生命外部的苦难,这种苦难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本身的阻滞因素所带来的禁锢的疼痛。如同萧红笔下那些“忙着生、忙着死”[2]的人和动物,在牛庆国的诗歌中,氤氲着浓郁的悲壮与崇高意味,弥漫与交响着一曲曲令人倍感悲怆的旋律。

可以看出,牛庆国并无意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神话,他不想违心地去美化生活,也不想闭上眼睛,对着荒凉的大地一味唱出赞歌。他只是禀赋了乡土中国的质朴情感,在对故乡的叙述中,审视着人的生存,见证着生活的苦难,同时考量着人性的善恶。在诗人的诗歌中,沉默的事物开始言说,像驴子这样愚钝暗淡的生灵,发出了失语已久的声音。他的《饮驴》《毛驴老了》《我又一次写到毛驴》等诗,都在人与物之间营构着“互文”的关系,物与人之间形成了精神上的巧妙对应。与此同时,诗人借助这些无声的生灵,实现着由生存卑微向生命崇高的靠拢,由生存向生活的提升,由现实向精神的超越,沉郁的感伤格调与悲悯情怀,使他的诗歌成为时代的一个良心。对于故乡,诗人禀赋了乡下人的那份谦卑与本分,始终体现出狐死首丘般的本心。他时刻拿城里与乡下的一切进行观照,在表达乡间生活的艰辛与美好的同时,也流露出某种家园背叛的歉疚与愧悔,比如像《黑旦媳妇》这样的诗歌。可以说,这是某种由城而乡的“祛魅”的过程,诗人在实现了身体返乡的同时,更是实现了一次次的精神返乡。

值得指出的是,与郑小琼、谢湘南诗里那些被工业文明剥夺了最后一点诗意的工厂车间相比,在牛庆国的诗歌里,还盛开着春意盎然的灼灼桃花,涵蓄着一汪农业文明的温情清泉,使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许,越是强大的工业文明,越是让人感受到挤压之痛,而越是现代性遗漏的传统农业文明之地,尚且保留着田园牧歌的最后一丝回响,这该是瘠薄的西部对诗人的微渺而丰饶的赐予吧。

四、生存苦难与生命神话

在诗歌精神上,牛庆国世袭了农业文明所惯有的理想主义激情。当商业社会与消费文化把诗人们打入世俗生活,使诗歌沦落凡尘,他还是没有舍弃海子般凌空飞翔的强烈冲动。生存的苦难,不但没有使诗人走向怨艾与沉沦,反而造就了他精神上的神性。在诗歌中,他开始摆脱日常生活的平庸处境,走向思想的高处。

相比他的《杏花》和《饮驴》,《字纸》是打开牛庆国诗歌的另一扇窗口。《字纸》中的母亲,是一位大字不识的普通农村妇女,但出自天性里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智慧的向往,她把每一页留有文字的纸张,放置在生活的高处,放置到不能被随意玷污的地方。她怀抱着某种属于知识分子的“敬惜字纸”的庄严情感,对承载知识、传递信仰的字纸充满了敬畏,几乎达到了奉若神明的地步。这是母亲对于生存状态的精神超越,隐含着对于现代性的不欲明言的追求,使母亲的形象散发出启蒙和理想主义的光芒,在一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更加显得熠熠生辉。同样的作品,还有《我念过书的学堂和我的堂叔》等,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在对世俗生活与底层处境的悲悯与认同之外,多出了一份对于精神性的追求与揄扬,显得分外光彩照人。

从《杏花》到《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从苦涩的女儿到苦难的母亲,可以窥视到牛庆国诗歌从生存苦难向生命神性升华的明显冲动。这种对生命的神化,尤其是体现在对故乡人物的叙写中。对于诗人来说,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方位或者命名,更是一个无比温暖的记忆空间和精神家园。故乡住着他的亲人,从祖辈父辈、兄弟姐妹、子侄儿孙,到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乡里乡亲,形成了严整有序、亲切感人的乡村伦理秩序:在《睡在老家的炕上》中,一座土炕,休憩过几代人的身体与灵魂;在《风从上沟刮下来》中,一场风吹刮着几代人的生死与祸福……出于不可抑制的热爱之情与挥之不去的生命记忆,在牛庆国后期的诗歌中,他诗歌的生命神性特征愈益明显。在他的诗里,出现了“风中赶路的神们”(《一个人的天空》),他看见“故乡的神/在迎风流泪”(《风从上沟刮下来》),他“神在讨论着什么”(《静夜》),……他显然把一座村庄神化了、把村庄里的人神化了、把整个人间世界神化了,于是,就有了“第一个来这里的人/带来了种子和人口 还有神”(《诗歌:杏儿岔》),有了“一个人学会了像神一样/站立和思考”(《静夜》),……这一情形,颇似沈从文对“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3]的体认。正是由于生命神性的感受与体悟,才使人们的生存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如诗人在《冬天的小老树》中所写:“他们活着,/就是这片土地的一份荣耀”。与此同时,他对故乡的叙写,也渐渐从现实走向想象的空灵之境,从物质的生存空间走向纯粹的精神家园,进而成为一个原乡神话。这是另一层面上的神性写作,体现出诗人所固守的价值立场与坚定的写作姿态,也表征着他的写作将日臻无限澄明与神灵之境。

参考文献

[1]西川、王家新、蓝棣之、崔卫平.当代诗歌承担了什么?.诗潮,2004(4).

[2]萧红.生死场.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99.

[3]沈从文.烛虚?潜渊.沈从文文集:第11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841.

「名家·文学·牛庆国·评论」苦难的嘶鸣与璀璨的杏花——牛庆国诗歌的底层关怀与生命神话 高亚斌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名家·文学·牛庆国·评论」苦难的嘶鸣与璀璨的杏花——牛庆国诗歌的底层关怀与生命》,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专访:从中文到阿文 做没有“语言中间商”的图书——访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主任安瓦尔·

专访:从中文到阿文 做没有“语言中间商”的图书——访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主任安瓦尔·

...宁夏智慧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翻译三卷本的《中国文学史》。“现在我可以有底气地说,埃及国家翻译中心致力于将中文书籍直译成阿文,以帮助埃及和阿拉伯世界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捧着厚厚的两卷本《中国思想发...

2020-05-28 #经典句子

(走基层·听民声·图文互动)(4)踏雪进课堂 隆冬拉农话——陕西华州农民夜校点亮

(走基层·听民声·图文互动)(4)踏雪进课堂 隆冬拉农话——陕西华州农民夜校点亮

新华社照片,西安,2018年1月12日 踏雪进课堂 隆冬拉农话——陕西华州农民夜校点亮新时代农村“夜生活” 1月11日,渭南市华州区林业局的技术干部李红艳(中)用手机图片向张桥村村民张孝合(左)讲解核桃嫁接技术。...

2023-09-20 #经典句子

(走基层·听民声·图文互动)(1)踏雪进课堂 隆冬拉农话——陕西华州农民夜校点亮

(走基层·听民声·图文互动)(1)踏雪进课堂 隆冬拉农话——陕西华州农民夜校点亮

新华社照片,西安,2018年1月12日 踏雪进课堂 隆冬拉农话——陕西华州农民夜校点亮新时代农村“夜生活” 1月11日,张桥村村民在夜校教室内听课。 热闹的夜校场景,2017年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已经有24...

2024-01-19 #经典句子

“文明健康·绿色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启动——烟头不落地·铜陵更靓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

“文明健康·绿色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启动——烟头不落地·铜陵更靓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

为广泛动员群众自觉做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是推动全社会践行健康强国理念,从源头上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具体举措。11月3日,我市在郊区桥南办铜山社区启动...

2009-01-31 #经典句子

共赴“夜读”之约|“夜读”特别企划——“生命的朗读者-传承·人文·医学”活动邀您

共赴“夜读”之约|“夜读”特别企划——“生命的朗读者-传承·人文·医学”活动邀您

用文字传达心声,以朗读表达情感。有人说阅读是最好的心灵净化,让纷乱空虚的心逐渐变得平静,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

2011-03-18 #经典句子

“西南纪行——穿越百年时空的中德影像对话”——2021成都·欧洲文化季首场活动在蒲江

“西南纪行——穿越百年时空的中德影像对话”——2021成都·欧洲文化季首场活动在蒲江

“西南纪行——穿越百年时空的中德影像对话” ——2021成都·欧洲文化季首场活动在蒲江开幕红星新闻网(记者刘杰)9月23日报道9月22日,“2021成都·欧洲文化季”首场活动“西南纪行—穿越百年时空的中德影像对话”摄影展...

2023-12-09 #经典句子

“水城春蕾·筑梦未来”2021——2022年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临清市京

“水城春蕾·筑梦未来”2021——2022年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临清市京

为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让更多的师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近日,临清市文化馆联合聊城市级蓓蕾艺术工作站京华小学组织开展了“水城春蕾·筑梦未来”2021--2...

2009-07-10 #经典句子

第十五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一城宋韵·东京梦华——大宋运动会暨“一图一书”新

第十五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一城宋韵·东京梦华——大宋运动会暨“一图一书”新

2021年10月25日,第十五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一城宋韵·东京梦华——大宋运动会暨‘一图一书’新文创精品展”开幕式在历史文化街区双龙巷隆重开幕。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贺全营,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沈...

2024-01-1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