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总书记和乡亲们的脱贫故事(2)

时间:2019-08-18

走着走着,他们脚步慢下来,众人视线随着他看向一块显示屏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27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同与会外国领导人共同巡馆。走着走着,他们脚步慢下来,众人视线随着他看向一块显示屏。那是标注脱贫攻坚进度的时钟。习近平主席解释得简明而坚定:“我们的脱贫按小时、按分秒计算。”

2020年3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仍黑云压城,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却在这时召开。大江南北,奋战在脱贫一线的人们透过屏幕,深切感知到习近平总书记字里行间的紧迫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也考虑过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到地方去开,但又觉得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在1990年,习近平同志写过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2006年,习近平同志写下《抓落实如敲钉子》。认准的事情,便有足够的耐心,克期必胜。下了决心,便锲而不舍,“钉”到最后。

对这种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讲得生动:“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

对于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拿出了“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钉”准不放的作风。他在全国两会“下团组”时曾经说,我去过的每个地方我都抓反馈。有关部门都派人去看过,有的打招呼,有的不打招呼。

回想起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就以这样的劲头,帮助福建深陷危困的连家船民脱了贫。

船民苦,一生在海上漂泊,一家挤一条船,蜷缩的脚被歧视称“曲蹄”。习近平同志抓这项工作时,给船民在岸上建了房。但回访发现,有些人待不住又回了船。

波折之后习近平同志盯得更紧了,赶到霞浦县盐田乡。习近平同志是大个头,船舱很矮小,他猫着腰进了船舱。

老船民见到这一幕很感动,聊天时倒苦水:“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那有什么用?我们吃什么?”

把船民上岸作为整套问题去解决,要定居,更要乐业。调研后,习近平同志铆准各个环节,推出切实办法,船民终于笑着上了岸。

多年后到中央工作,在全国两会期间见到来自当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听说船民住“榴房”,搞渔业养殖很红火,习近平同志放下心来:“很好!关键是找到致富门路了。”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易地移民搬迁,仍然循着相似脉络,从搬得出、稳得住,到能致富一步步去推进。既有必能达成的信心,也有步步为营的方略。

仍是在福建工作时,到三明调研,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深刻影响了脱贫历史进程的概念,“真扶贫、扶真贫”。党的十八大后从北京到阜平骆驼湾村,三个半小时的车程他说“值了”,因为看到了真贫。

我们党最讲认真。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成败系于“精准”。长久以来,村里事往往是“估摸个大概”。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其中利弊。2013年底,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方略被首次提出。数千年来的乡村治理引入了现代管理思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精准,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调研。在班彦村村民吕有金家桌上,摆放着《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两本册子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总书记一页页翻着,一项项看着、问着,也感慨着:“这手册用得多了,翻旧了!”

从点到面,从基数到进度,回头看、动态管。这是一份珍贵的共和国脱贫档案,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工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一份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着脱贫的时间表,掌舵着脱贫的进程。既有“啃硬骨头,打歼灭战”的部署,也有“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豪迈;既有“防止层层加码,不能‘被脱贫’‘假脱贫’”的警醒,也有稳一稳、沉一沉,以免欲速则不达的定力。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语重心长:“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强调,就是因为心里还有些不托底。”

到了2019年4月重庆考察,总书记看了深山里的村子之后,说:“看了这么一个村,我心里是有底的。”“从各方面情况看,我们对完成任务是很有信心的!”

从考察途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标记扶贫的刻度、去琢磨工作的短板。总书记注意到,过去很多人穿补丁摞补丁的衣裳,现如今除了年轻人为时尚特意为之,已经很少有人再穿了。

甘肃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墙的新房宽敞又明亮。在随后召开的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提起这段见闻:

“我昨天到黄花滩那户老乡家,家里都是精装修,电视还是弧形的,我都没有那种电视。”话音未落,笑声阵阵。

总书记接着说,我问老两口还有什么要求,这位乡亲掉了眼泪,“他说,哪有什么要求啊,想到想不到的都给了,千恩万谢感谢党。我们现在有民心啊,老百姓看到了我们是为他们做事。我们这个船啊,有人民的海洋牢牢托着。永远不要失去民心,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

(小标题)方略:

“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14亿人摆脱贫困的?”这是外国政要时常在会谈桌上主动提起的一个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人间奇迹下是举全党全国之力、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自信和从容。

2020年4月,总书记到秦巴山区,陕西省平利县调研。春雨淅沥,他拾级而上,走进茶田。他的身旁,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和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五位书记同框”的照片,也是中国减贫成功的秘诀所在。这项任务,总书记带领省、市、县、村书记齐抓共管,这是怎样的上下合力,这是何等的举国动员!

2015年11月,被外界称为“史上最高规格”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

会上,22个中西部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郑重签名,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

就在同一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明确:“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领导班子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可以就地提级。”安徽金寨的县委书记也因此“离任”又“返岗”,这一案例让各方面更加明晰党中央的决心。总书记是这么要求的:“得来点儿真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没有这一条,谁都能拍拍屁股就走,那就变成流水宴、流水席了。”

何为“国之大者”?

将脱贫攻坚事业放在更宏阔、更长远的坐标上,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放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打大算盘、算大账。

易地扶贫搬迁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这是空间大布局上的纵横调度。

2021年开年,一部扶贫剧《山海情》掀起热潮,很多没有感受过贫穷的年轻人也一边追剧,一边落泪。通过再现历史,曾经的贫穷苦难,跨越山海的协作扶贫,再一次撼动人心。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亲历的一段时光。根据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早在1996年5月,福建、宁夏就跨越3000公里山海之隔“千里结亲”。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帮扶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1997年,习近平同志深入西海固进行了6天的考察。在这片联合国认定的“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贫穷,还是让他深受震撼,在一户人家,真正体会什么叫“家徒四壁”,唯一的“财产”是挂在房梁上的一团发菜。

他说:“穷地方我见过也住过。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好多年了,仍有那么穷、那么苦的地方,我心里受到了很大冲击。”那时,他已经在东南省份任职多年,东西部发展的悬殊引发他的思考。

西海固紧邻六盘山,那是红军长征跨过的最后一座高山。前方,就是他熟悉的陕北。如何有效调动中国的东西部,跨区域协作脱贫,是一件改写历史的鸿篇布局。

在调研西吉移民吊庄搬迁的玉泉营一带时,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还定了选址和村名。当时,那里还是一片荒滩,初到的移民回忆,一场沙暴,除了怀里抱的锅、压在身下的铺,啥都刮跑了。但他看到了未来。1997年7月,“闽宁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动工,他断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未完待续)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总书记和乡亲们的脱贫故事(2)》,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

2015-06-10 #经典句子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百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百

...起来的,不忘历史、不忘初心。”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必...

2024-01-09 #经典句子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

...精神,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

2016-09-20 #经典句子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大,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国,是一派欣欣向荣气象的中国、是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也是14亿多中国人民聚...

2008-07-02 #经典句子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十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十

...: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十四五”发展综述人民日报记者汪晓东许晴“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看,大家一致认为,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

2007-08-04 #经典句子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4 全文完)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4 全文完)

...,也是为中国“杀出一条血路来”累积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破题关键:“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计利当计天下利。再说水,有些缺水城市盲目上马、大建人工湖,...

2013-06-10 #经典句子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迈出建设网络强国的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迈出建设网络强国的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02-21 #经典句子

万立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署名文章:纪念辛亥革命 弘扬华侨传统——团结联系广大海

万立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署名文章:纪念辛亥革命 弘扬华侨传统——团结联系广大海

...终导致清王朝的垮台。抚今追昔,历史照亮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局面”,这...

2018-05-23 #经典句子